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语感?《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或感受。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把语感的培养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明确指出,语感的形成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反复体会的结果。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去落实这一教学目标。
比较词语。小语课标在阶段性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语感的形成首先是从词语开始的,那么理解词语的意思、辨别感情色彩、体会表达的情感等是小语教学中应该落实的基本目标之一。但是理解词语并不只是单纯地了解它的释义,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而且还要联系生活实际推想其意义。一些教师觉得无从下手,其实进行词语比较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理解“战役”一词,可以把“战斗”“战役”“战争”放在一起比较,或者把这三个词语分别放在三个句子中去比较,就能顺利地让学生明白这三个词语在运用时所表达的范围大小不同。当然,也可以通过换词训练来比较词语。
比较句子。在低年级让学生读好一句话,要做到声音响亮,发音正确,不少字,不添字,不断句,不唱读,不重复,按词连续读下来。如“鱼在水中游”这句话,朗读时我告诉学生,这句话是说“谁”“在哪里”“干什么”,让学生按照这三部分停顿语气。学生通过朗读训练,可学会正确停顿。然后,我让学生用“/”在句子中画出停顿来,这样既做到了连词成句,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这类句子是由“谁”“在哪里”“干什么”组成的,从而为以后的朗读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我在教《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卢沟桥的狮子形态各异”这句话,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读后谈谈自己读懂了哪些。有位同学说:“我知道,卢沟桥的狮子形态各不相同。”我紧接着问:“你能从文中找出哪几种狮子的形态?除了课文中描写的这些形态,你还能想象出哪些狮子的形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说:“大狮子把爪子放在小狮子的身上,好像在给小狮子抓痒痒。”有的说:“狮子妈妈捧着小狮子的脸正在亲吻他们,真是相亲相爱。”……通过朗读,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在尽情表达的同时培养了语感。
朗读训练。教學实践证明,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朗读训练。个性化阅读、分角色朗读、示范朗读等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的朗读训练,能够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去充分感受作品,感悟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情感,逐步地培养语感。如:我在教《达尔文和小松鼠》这篇课文时,因为小松鼠的可爱伶俐,才引起达尔文的喜爱,所以我就用不同的声调和语气来读,“小松鼠左看看,右看看,还翘着小尾巴,跟树上的妈妈打招呼”。当读到“左看看,右看看”时,我特意拉长了这几个字的音,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同时走下讲台做“左看看、右看看”的动作,好像自己就是那只小松鼠。这时同学们的兴趣来了,个个瞪大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在我读完课文后,学生们都很兴奋,纷纷举起小手模仿教师的语气、表情和动作朗读课文,在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合中培养了语感。
情境渲染。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原本单一的语言文字转换为融图像、声音、音乐和文字于一体的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文本情境所表达的情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为课堂教学提供帮助。例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现荒无人烟的草地,疲惫的陈赓,瘦弱的小红军,上面还有几个牙印的烧得发黑的牛膝骨……通过看录像、听音乐和解说,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从中深切地感受到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和小红军宁愿自己饿死也不愿拖累别人的伟大革命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想象拓展。运用想象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有效方式。想象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超越文本,联系具体可感的图画、环境,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结束语时,教师可以结合插图启发想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小女孩被冻死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本质,在进一步升华学生情感的同时,让学生在与文章情感的融合中培养语感。
阅读欣赏。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内涵、丰富的情感、词句的色彩、语言的节奏及风格情调等进行欣赏。阅读欣赏课文首先要求学生静心品味,深入文本驰骋想象,然后,表达自己获得的审美体验。学生只有静心欣赏,才能道出文本的精妙。如上《匆匆》一课时,当学生对句子和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时,我让他们静心品味,找出最佳的读书方式来表达对句子的理解。思考片刻后,学生纷纷举手要求朗读。有位同学读“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朗读时,他的声音轻柔、缥缈,把人带入一种虚幻般的境界,让人感到时间的无形、无情。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学生都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语感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有效培养。
比较词语。小语课标在阶段性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语感的形成首先是从词语开始的,那么理解词语的意思、辨别感情色彩、体会表达的情感等是小语教学中应该落实的基本目标之一。但是理解词语并不只是单纯地了解它的释义,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而且还要联系生活实际推想其意义。一些教师觉得无从下手,其实进行词语比较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理解“战役”一词,可以把“战斗”“战役”“战争”放在一起比较,或者把这三个词语分别放在三个句子中去比较,就能顺利地让学生明白这三个词语在运用时所表达的范围大小不同。当然,也可以通过换词训练来比较词语。
比较句子。在低年级让学生读好一句话,要做到声音响亮,发音正确,不少字,不添字,不断句,不唱读,不重复,按词连续读下来。如“鱼在水中游”这句话,朗读时我告诉学生,这句话是说“谁”“在哪里”“干什么”,让学生按照这三部分停顿语气。学生通过朗读训练,可学会正确停顿。然后,我让学生用“/”在句子中画出停顿来,这样既做到了连词成句,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这类句子是由“谁”“在哪里”“干什么”组成的,从而为以后的朗读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我在教《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卢沟桥的狮子形态各异”这句话,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读后谈谈自己读懂了哪些。有位同学说:“我知道,卢沟桥的狮子形态各不相同。”我紧接着问:“你能从文中找出哪几种狮子的形态?除了课文中描写的这些形态,你还能想象出哪些狮子的形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说:“大狮子把爪子放在小狮子的身上,好像在给小狮子抓痒痒。”有的说:“狮子妈妈捧着小狮子的脸正在亲吻他们,真是相亲相爱。”……通过朗读,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在尽情表达的同时培养了语感。
朗读训练。教學实践证明,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朗读训练。个性化阅读、分角色朗读、示范朗读等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的朗读训练,能够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去充分感受作品,感悟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情感,逐步地培养语感。如:我在教《达尔文和小松鼠》这篇课文时,因为小松鼠的可爱伶俐,才引起达尔文的喜爱,所以我就用不同的声调和语气来读,“小松鼠左看看,右看看,还翘着小尾巴,跟树上的妈妈打招呼”。当读到“左看看,右看看”时,我特意拉长了这几个字的音,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同时走下讲台做“左看看、右看看”的动作,好像自己就是那只小松鼠。这时同学们的兴趣来了,个个瞪大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在我读完课文后,学生们都很兴奋,纷纷举起小手模仿教师的语气、表情和动作朗读课文,在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合中培养了语感。
情境渲染。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原本单一的语言文字转换为融图像、声音、音乐和文字于一体的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文本情境所表达的情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为课堂教学提供帮助。例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现荒无人烟的草地,疲惫的陈赓,瘦弱的小红军,上面还有几个牙印的烧得发黑的牛膝骨……通过看录像、听音乐和解说,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从中深切地感受到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和小红军宁愿自己饿死也不愿拖累别人的伟大革命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想象拓展。运用想象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有效方式。想象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超越文本,联系具体可感的图画、环境,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结束语时,教师可以结合插图启发想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小女孩被冻死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本质,在进一步升华学生情感的同时,让学生在与文章情感的融合中培养语感。
阅读欣赏。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内涵、丰富的情感、词句的色彩、语言的节奏及风格情调等进行欣赏。阅读欣赏课文首先要求学生静心品味,深入文本驰骋想象,然后,表达自己获得的审美体验。学生只有静心欣赏,才能道出文本的精妙。如上《匆匆》一课时,当学生对句子和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时,我让他们静心品味,找出最佳的读书方式来表达对句子的理解。思考片刻后,学生纷纷举手要求朗读。有位同学读“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朗读时,他的声音轻柔、缥缈,把人带入一种虚幻般的境界,让人感到时间的无形、无情。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学生都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语感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