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朋辈心理辅导”[1](pee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内地。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辅导需求的日益增长,“朋辈心理辅导”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探索日益被理论界重视,但由于经验不足、队伍建设不到位、培训设计不规范等,各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开展很不平衡。中南大学于2009年开始在研究生群体中建立“朋輩心理互助队”,以朋辈互助的理念引导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朋辈心理互助队是朋辈心理辅导的核心,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互助队队员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好坏,因此,探索科学合理的队伍建设模式是当下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队伍建设;朋辈心理辅导;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250-03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思政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朋辈心理互助”就是在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实际水平而提出的。本文意图探究“朋辈心理互助”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之一:互助队队伍建设,通过队伍建设把好“朋辈心理互助”第一道防线。
一、朋辈心理互助的定义
根据现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般分为学校层面、辅导员层面和学生干部层面三级防线,学校层面一般是设立专业的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咨询老师、宏观上指导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层面,在中南大学每位辅导员都是具备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以上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具备处理一般心理辅导的资质。在学生干部层面,又根据各高校的培养模式分为专业队伍、半专业队伍和非专业队伍。朋辈心理互助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互助社成员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好坏而专业队伍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推选优秀的学生干部去专业机构学习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增加了各高校人力、物力、财力的压力,也造成了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业的困扰。非专业队伍的学生干部从事朋辈心理互动工作,单纯凭自己的助人意愿和满腔热忱,而非一定的专业技巧,也存在无法预知结果的风险。
因此,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工作是指受过半专业训练的学生,在专业辅导人员的监督下,利用同辈之间容易沟通、防御性低、共同性大、互助性高的特点,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帮助活动[1]。
二、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建设原因
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建设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桥梁。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除了要完成专业的科目知识、掌握学习技巧,通常还会需要面对社会适应力、情感等问题。作为一个即将或是已经步入社会的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发展。还就目前国内的形势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极大的隐患,这就好像是一个定时炸弹一样,有可能随时爆发,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而“朋辈”有着“朋友”与“同辈”的双重含义。在年龄相当、经历相似的情况下,更容易走进彼此的心里去。在大学中,年龄相差无几的大学生都属于朋辈的范畴。而在中国青少年研究报告中显示,当代大学生有心理问题时,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然后依次是母亲(45.5%),同学(36.9%),恋人(30.9%),父亲(22.5%)倾诉,会选择向专业心理咨询师倾诉仅占3.2%[2]。由此可见,朋友、同学等同龄人是绝大部分大学生倾诉的首要选择。在大学校园里,比中小学复杂得多的人际关系给大学生们带来了社交忧虑。同时,大学生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对前途的恐慌,恋爱中的男女朋友关系等情感上的问题,家庭经济困难所带来的苦闷,以及更加深奥的学术理论等问题。这些问题让身心基本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生活基本独立却又不能完全独立的大学生承受着许多心理压力。如何去很好地、轻松地疏导大学生情绪,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显得极其重要。近几年来,高校学生的动向尤其受到社会人士的关注,从复旦大学发生的投毒案件到校园诈骗引起的自杀案件,越来越多的悲剧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不断发生着。为了避免、降低这种悲剧接二连三的发生,建设出一支同龄人的心理辅导队伍尤其重要。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出优秀人才,是本校建立朋辈心理互助队的根本出发点。比起老师来和学生交流,同辈之间的交流会减少距离感。以朋友的身份作为一个切入点,更加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地开导学生,可以从根本上防止大学生心理扭曲化。在专业辅导人员的监督下,利用同辈之间容易沟通、防御性低、共同性大、互助性高的特点,来进行同龄之间的一种成长辅导。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培养出适应时代的新型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过硬的专业水准与较高的文化功底,还需要一个非常健康的、向上的一种心态。建立朋辈心理互助队,为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建设是迫切被需要的,同时朋辈心理互助队是校园中操作最便捷、惠及面最广泛、最能够事半功倍的成长辅导形式。因此,在远离父母和故乡的大学校园里,创建出一支优秀的朋辈心理互助队是构筑大学生建立健康心态的最有效途径。
三、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建设内容
朋辈心里互助队的建设是以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为基础的。朋辈互助强调的是同龄人之间的共同互动,他们相互分享彼此经验,互相帮助,以实现各个小组成员共同发展。如何建立一只助人意识强、助人水平高、助人效果好的学生干部队伍是整个心理互助队的关键。由专业老师领队、组织,加上学生干部的积极配合才能让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开展深入到大学生的集体中去[3]。除开这些基础建设内容,心理互助队还应该要包含以下几点。
1.朋辈心理互助队以学生干部为一个小单位,再由学生干部进行推广工作。 2.以团体辅导作为朋辈心理互助队建设的主要活动,定期地组织与开展,在互动中拉近辅导员或学生干部与同学的距离,更好地了解在校大学生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
3.将学生干部的工作分配精简化,提高办事效率。落实到学生干部辅导到寝或者是到人,要求学生干部定期下寝,了解问题后进行反馈。辅导员与学生干部也要定期开会、研讨,解决问题。
4.以班级为单位,借助班会这一途径,进行简单的辅导活动或是相关的问卷调查来了解问题。
5.以班级助理的身份来走进每个班级,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關系来与学生交流。
6.设置心理委员,及时反馈同班同学问题。
7.“老生带新生”由大二、大三的学长、学姐来带大一新生。以亲身经验来给新生们上第一堂课。
8.辅导员要积极与学生交流,以更加轻松的身份来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以上几点内容虽然不是朋辈心理互助队建设的主要内容,但却是建设心理互助队的关键所在。加强大学生之间的共同互动,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增强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培养出浓烈的集体感意识,减少大学生之间心理障碍与交往障碍,是朋辈心理互助队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实际工作的探索中,通过心理干部队伍,我们建立了“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的预警机制,重点监控“7个重要时段”,即毕业生离校前、放假前、考试前后、开学前后、新生入学后、重大活动前、季节交替前后。重点关注“11类学生”,即家庭经济困难、言行异常、性格内向、父母离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直系亲属有精神病史、本人有精神病史、遭受重大打击、考试成绩急剧下降、失恋、网络痴迷的学生,特别是新生和毕业生。
四、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建设目标
朋辈心理互助队因建设的层次不同,其建设目标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总结6年的建设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高校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建设目标重在预防和发现。
1.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朋辈心理互动队队员都来自学生群体,以“群众路线”式的宣教方式,更易于形成被同学们所接受的社会支持系统。
2.及时接触、及时掌握信息、及早发现危机事件。一名好的互助队员对危险信号的敏感度直接决定了危机事件发展的等级及处理水平。在工作日常中,我们发现,往往互助队员会早于导师、辅导员捕捉到同学的异常行为表现。
3.帮助解决一般性成长问题。互助队员被喻为“成长的同行者和陪伴者”,在同学们遇见一些学业压力、生活困难、生涯困惑、不良适应等一般性成长问题时,更愿意向互助队员寻求帮助与支持。
4.一定的危机干预功能。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助人自助”是有边界的,遇到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一定要有转介意识。转介后,由有专业资质的医生或心理咨询师接手,但也需要互助队员进行一定的日常陪护、观察、判断等。
五、朋辈心理互助队伍建设方案
朋辈心理互助队伍建设重点在建设一支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愿意为同学提供服务、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干部队伍,依靠选拔体系、培训体系、考核体系三位一体的保障。
1.选拔体系。学院采用的是先选拔后培训的选拔模式:(1)发布招募通知,按照一个行政班(30人左右)配备1名心理互助队成员的原则,向全院发布招募通知。(2)采取班级推荐和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收取简历、进行简历筛选。(3)面试:由具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质及以上的专业老师、辅导员代表、导师代表和心理互助队队长组成的面试团。主要考察应试学生的基本素质:“五心”——爱心、耐心、诚心、细心、虚心;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善于接纳和倾听他人。(4)笔试:对通过面试筛选的同学进行一个心理量表的测试,从科学角度论证下应试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抗压承受能力。(5)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期。实习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既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验,也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朋辈心理互助队的职责,从而确认自己“助人自助”的意愿和能力。(6)发聘书:聘用期为1-3年。(7)培训上岗:我院采用的是先上岗后培训、边上岗边培训的方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培训课程体系。(7)考核。
2.培训体系。由于朋辈心理互助队队员都是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受学业课程与实验的压力,只能满足先上岗后培训、边上岗边培训的模式。因此,学院要求在朋辈心理互助队员在岗的全程,都必须由专业资质的老师对他们进行业务学习与实践操作上的指导和监督。
培训课程设计的第5项“月度案例分析会”,本院自2014年以来,已经组织了24次讨论,成效显著。由于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工作重点在于预防和发现,案例分析对成员敏感性的提升、判断能力的提升、处理水平的提升都尤为重要。案例分析的主题既涉及一般的学业压力、家庭困难、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障碍、生涯困惑、新生适应、不良行为的矫治、心理危机干预等,也涉及特殊的时间段下的特殊话题,如“五月病”“毕业愁”等。
3.考核体系。本院的考核体系是建立在学校考核基础上的。(1)日常考勤:包括活动的出勤、案例分析会的出勤等,由心理互助队队长完成。(2)工作台账记录情况。包括每月按时按质完成工作排查表以及工作日志,由辅导员老师每月审核。(3)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组织情况。要求每学期开展一次主题鲜明、形式丰富的专题活动,由辅导员老师审核。(4)重点关注学生的帮扶情况,每月由辅导员审核。(5)危机事件的干预情况。这是弹性考核指标。
六、朋辈心理互助队建设工作现状总结
朋辈心理互助队建设的目的就是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来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首先,要让大学生明确的是什么样的心理状况是健康的。心理学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1.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客观的估计。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在大学生对自我心理状况有一定认知的情况下进行辅导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同时,根据本校的现状,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工作在现阶段还需要大量学生干部的主动出击[4]。要让大学生主动养成有问题来寻求帮助的习惯,还需要加强工作力度与深度,团体辅导、班级辅导等活动一定要落到实处。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建设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孙一芳,申圆圆,徐箐.高校朋辈心理互助体系的构建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03.
[2]杨邓红.高校热线心理咨询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30.
[3]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4]李虹岳.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队伍建设;朋辈心理辅导;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250-03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思政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朋辈心理互助”就是在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实际水平而提出的。本文意图探究“朋辈心理互助”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之一:互助队队伍建设,通过队伍建设把好“朋辈心理互助”第一道防线。
一、朋辈心理互助的定义
根据现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般分为学校层面、辅导员层面和学生干部层面三级防线,学校层面一般是设立专业的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咨询老师、宏观上指导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层面,在中南大学每位辅导员都是具备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以上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具备处理一般心理辅导的资质。在学生干部层面,又根据各高校的培养模式分为专业队伍、半专业队伍和非专业队伍。朋辈心理互助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互助社成员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好坏而专业队伍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推选优秀的学生干部去专业机构学习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增加了各高校人力、物力、财力的压力,也造成了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业的困扰。非专业队伍的学生干部从事朋辈心理互动工作,单纯凭自己的助人意愿和满腔热忱,而非一定的专业技巧,也存在无法预知结果的风险。
因此,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工作是指受过半专业训练的学生,在专业辅导人员的监督下,利用同辈之间容易沟通、防御性低、共同性大、互助性高的特点,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帮助活动[1]。
二、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建设原因
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建设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桥梁。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除了要完成专业的科目知识、掌握学习技巧,通常还会需要面对社会适应力、情感等问题。作为一个即将或是已经步入社会的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发展。还就目前国内的形势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极大的隐患,这就好像是一个定时炸弹一样,有可能随时爆发,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而“朋辈”有着“朋友”与“同辈”的双重含义。在年龄相当、经历相似的情况下,更容易走进彼此的心里去。在大学中,年龄相差无几的大学生都属于朋辈的范畴。而在中国青少年研究报告中显示,当代大学生有心理问题时,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然后依次是母亲(45.5%),同学(36.9%),恋人(30.9%),父亲(22.5%)倾诉,会选择向专业心理咨询师倾诉仅占3.2%[2]。由此可见,朋友、同学等同龄人是绝大部分大学生倾诉的首要选择。在大学校园里,比中小学复杂得多的人际关系给大学生们带来了社交忧虑。同时,大学生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对前途的恐慌,恋爱中的男女朋友关系等情感上的问题,家庭经济困难所带来的苦闷,以及更加深奥的学术理论等问题。这些问题让身心基本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生活基本独立却又不能完全独立的大学生承受着许多心理压力。如何去很好地、轻松地疏导大学生情绪,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显得极其重要。近几年来,高校学生的动向尤其受到社会人士的关注,从复旦大学发生的投毒案件到校园诈骗引起的自杀案件,越来越多的悲剧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不断发生着。为了避免、降低这种悲剧接二连三的发生,建设出一支同龄人的心理辅导队伍尤其重要。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出优秀人才,是本校建立朋辈心理互助队的根本出发点。比起老师来和学生交流,同辈之间的交流会减少距离感。以朋友的身份作为一个切入点,更加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地开导学生,可以从根本上防止大学生心理扭曲化。在专业辅导人员的监督下,利用同辈之间容易沟通、防御性低、共同性大、互助性高的特点,来进行同龄之间的一种成长辅导。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培养出适应时代的新型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过硬的专业水准与较高的文化功底,还需要一个非常健康的、向上的一种心态。建立朋辈心理互助队,为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建设是迫切被需要的,同时朋辈心理互助队是校园中操作最便捷、惠及面最广泛、最能够事半功倍的成长辅导形式。因此,在远离父母和故乡的大学校园里,创建出一支优秀的朋辈心理互助队是构筑大学生建立健康心态的最有效途径。
三、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建设内容
朋辈心里互助队的建设是以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为基础的。朋辈互助强调的是同龄人之间的共同互动,他们相互分享彼此经验,互相帮助,以实现各个小组成员共同发展。如何建立一只助人意识强、助人水平高、助人效果好的学生干部队伍是整个心理互助队的关键。由专业老师领队、组织,加上学生干部的积极配合才能让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开展深入到大学生的集体中去[3]。除开这些基础建设内容,心理互助队还应该要包含以下几点。
1.朋辈心理互助队以学生干部为一个小单位,再由学生干部进行推广工作。 2.以团体辅导作为朋辈心理互助队建设的主要活动,定期地组织与开展,在互动中拉近辅导员或学生干部与同学的距离,更好地了解在校大学生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
3.将学生干部的工作分配精简化,提高办事效率。落实到学生干部辅导到寝或者是到人,要求学生干部定期下寝,了解问题后进行反馈。辅导员与学生干部也要定期开会、研讨,解决问题。
4.以班级为单位,借助班会这一途径,进行简单的辅导活动或是相关的问卷调查来了解问题。
5.以班级助理的身份来走进每个班级,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關系来与学生交流。
6.设置心理委员,及时反馈同班同学问题。
7.“老生带新生”由大二、大三的学长、学姐来带大一新生。以亲身经验来给新生们上第一堂课。
8.辅导员要积极与学生交流,以更加轻松的身份来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以上几点内容虽然不是朋辈心理互助队建设的主要内容,但却是建设心理互助队的关键所在。加强大学生之间的共同互动,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增强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培养出浓烈的集体感意识,减少大学生之间心理障碍与交往障碍,是朋辈心理互助队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实际工作的探索中,通过心理干部队伍,我们建立了“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的预警机制,重点监控“7个重要时段”,即毕业生离校前、放假前、考试前后、开学前后、新生入学后、重大活动前、季节交替前后。重点关注“11类学生”,即家庭经济困难、言行异常、性格内向、父母离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直系亲属有精神病史、本人有精神病史、遭受重大打击、考试成绩急剧下降、失恋、网络痴迷的学生,特别是新生和毕业生。
四、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建设目标
朋辈心理互助队因建设的层次不同,其建设目标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总结6年的建设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高校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建设目标重在预防和发现。
1.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朋辈心理互动队队员都来自学生群体,以“群众路线”式的宣教方式,更易于形成被同学们所接受的社会支持系统。
2.及时接触、及时掌握信息、及早发现危机事件。一名好的互助队员对危险信号的敏感度直接决定了危机事件发展的等级及处理水平。在工作日常中,我们发现,往往互助队员会早于导师、辅导员捕捉到同学的异常行为表现。
3.帮助解决一般性成长问题。互助队员被喻为“成长的同行者和陪伴者”,在同学们遇见一些学业压力、生活困难、生涯困惑、不良适应等一般性成长问题时,更愿意向互助队员寻求帮助与支持。
4.一定的危机干预功能。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助人自助”是有边界的,遇到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一定要有转介意识。转介后,由有专业资质的医生或心理咨询师接手,但也需要互助队员进行一定的日常陪护、观察、判断等。
五、朋辈心理互助队伍建设方案
朋辈心理互助队伍建设重点在建设一支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愿意为同学提供服务、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干部队伍,依靠选拔体系、培训体系、考核体系三位一体的保障。
1.选拔体系。学院采用的是先选拔后培训的选拔模式:(1)发布招募通知,按照一个行政班(30人左右)配备1名心理互助队成员的原则,向全院发布招募通知。(2)采取班级推荐和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收取简历、进行简历筛选。(3)面试:由具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质及以上的专业老师、辅导员代表、导师代表和心理互助队队长组成的面试团。主要考察应试学生的基本素质:“五心”——爱心、耐心、诚心、细心、虚心;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善于接纳和倾听他人。(4)笔试:对通过面试筛选的同学进行一个心理量表的测试,从科学角度论证下应试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抗压承受能力。(5)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期。实习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既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验,也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朋辈心理互助队的职责,从而确认自己“助人自助”的意愿和能力。(6)发聘书:聘用期为1-3年。(7)培训上岗:我院采用的是先上岗后培训、边上岗边培训的方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培训课程体系。(7)考核。
2.培训体系。由于朋辈心理互助队队员都是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受学业课程与实验的压力,只能满足先上岗后培训、边上岗边培训的模式。因此,学院要求在朋辈心理互助队员在岗的全程,都必须由专业资质的老师对他们进行业务学习与实践操作上的指导和监督。
培训课程设计的第5项“月度案例分析会”,本院自2014年以来,已经组织了24次讨论,成效显著。由于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工作重点在于预防和发现,案例分析对成员敏感性的提升、判断能力的提升、处理水平的提升都尤为重要。案例分析的主题既涉及一般的学业压力、家庭困难、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障碍、生涯困惑、新生适应、不良行为的矫治、心理危机干预等,也涉及特殊的时间段下的特殊话题,如“五月病”“毕业愁”等。
3.考核体系。本院的考核体系是建立在学校考核基础上的。(1)日常考勤:包括活动的出勤、案例分析会的出勤等,由心理互助队队长完成。(2)工作台账记录情况。包括每月按时按质完成工作排查表以及工作日志,由辅导员老师每月审核。(3)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组织情况。要求每学期开展一次主题鲜明、形式丰富的专题活动,由辅导员老师审核。(4)重点关注学生的帮扶情况,每月由辅导员审核。(5)危机事件的干预情况。这是弹性考核指标。
六、朋辈心理互助队建设工作现状总结
朋辈心理互助队建设的目的就是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来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首先,要让大学生明确的是什么样的心理状况是健康的。心理学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1.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客观的估计。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在大学生对自我心理状况有一定认知的情况下进行辅导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同时,根据本校的现状,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工作在现阶段还需要大量学生干部的主动出击[4]。要让大学生主动养成有问题来寻求帮助的习惯,还需要加强工作力度与深度,团体辅导、班级辅导等活动一定要落到实处。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朋辈心理互助队的建设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孙一芳,申圆圆,徐箐.高校朋辈心理互助体系的构建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03.
[2]杨邓红.高校热线心理咨询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30.
[3]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4]李虹岳.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