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极权话语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a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9年,乔治·斯坦纳撰写了《空洞的奇迹》,引发众怒。他说战后德国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奇迹:人们表面上充满对生活的热情,骨子里空洞无物、琐碎卑微。因为德语已死,成了一种噪音。
  在他看来,第三帝国时期的政府要员之间流行的语言是“波茨坦风格”——既混合军事化的直白俗言,也融合了瓦格纳音乐里的浪漫主义雅言。在德国大学、政府部门、纳粹军队和纳粹法庭的合力驯化之下,德国语言已经成为“波茨坦风格”的纳粹帝国语言。这种极权话语方式被用来摧毁人之为“人”的东西,取而代之的是兽性的主宰。
  犹太学者克莱普勒饱受德国纳粹迫害,在记录纳粹话语的著作《第三帝国的语言》中,他将第三帝国语言称为监狱语言。纳粹上台后强制推行的党文化,以法西斯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在意识形态的强制灌输和恐怖手段辅佐下,以完整的一致性覆盖和污染整个德国,通过成千上万次的重复将这些用语和句型强加给大众。
  大众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接受和使用这种变异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第三帝国的新型话语方式。一旦国民长期使用被改造、被污化的语言,机械般或不知不觉地接受,卸除知性之累的话语使用者就进入统治者所企图的智识短路和麻醉,国民的思维方式遭禁锢,生活习性亦被形塑。
  受哄骗、迷惑和威胁,几乎所有人都被纳粹党文化改造,形成一种“完美”而“团结”的“共同体”,这正是极权国家所追求和需要的理想社会状态。在这个话语形塑的“想象共同体”,使用的是抽掉了个人存在的集体称呼如“人民”。因为“人民”裹挟着巨大的道义力量和价值观念,更容易占据统治的道德制高点和塑造执政的合法性,且剥夺了民众作为个体的存在,丧失反抗的可能。
  它的整体性和群体性使民众在被裹挟进纳粹洪流时更易消除身份焦虑,反而能轻易获得身份认同,以加剧纳粹所需要的社会狂热,让纳粹推行的非人化政策在民众的狂热和认同之下得以广泛推行,也造就对犹太民族和斯拉夫民族的广泛排斥,为种族灭亡政策与消灭“人民的敌人”奠定了社会基础。
  纳粹将政党集团的话语方式规模化地推广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旧词被改造成新的含义,新词不断组合成新的词组,其贫瘠的价值观导致这些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因迅速模式化而僵化。诸如“推动”“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等语言,将心灵看作机器部件。这种技术词语的越界现象导致对精神的奴役。
  纳粹语言还受制于运动和行动的意志,每一种运动形式都滋养了第三帝国语言,从其特殊的语言中为其提供丰富的养料,诸如从“冲锋队”到“风暴支队”,再从“民族风暴”到“国家风暴”,党卫军有“骑士风暴”,军队有“风暴重炮”等。这些粗暴的词组都携带着巨大的运动能量,在不断扩散与重复之下,生活场景几乎处处被军事化,国民生活进入时刻备战的献身状态,催促着大众为帝国服务。
  希特勒帝国通过纳粹美学、纳粹语言学、纳粹教育学,将纳粹党文化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组合,荼毒一代德国人的心灵。纳粹之后,“东德语言再次制造出许多谎言和极权主义的简化用法,接近于纳粹时代”。纳粹德国和民主德国的轮番上阵,造就德国语言的深重灾难,以至于战后德国作家们不得不发起一场清污运动——重新学习德语。
  值得注意的是,脱离极权统治的生活与脱离被极权污染的生活方式完全是两件事情。战后,纳粹神话叙事依旧在上演。这正如阿伦特所说,对语言的不重视必将造成对现实的冷漠,也改造着我们的历史观。当语言被污化,只有赤裸裸的真实才能把谎言清洗。
  迈斯特和奥威尔都写过语言的政治性问题,词语在政治暴行和谎言压迫下必然丢失其人文意义。极权话语作为欺骗性宣传工具,在全面覆盖之后,必将成为专门用于政治造假、文化造假、德行造假的工具。
  极权统治下的灌输式语言,毛喻原将之比喻为输精管结扎:“它的语言产品就等于一只只避孕套,这是阻孕阴谋的双重保险。不过它要去阻止的并不是什么生理之孕、生育之孕,而是人的思想之孕与观念之孕。”
  克莱普勒的《第三帝国的语言》和乔治·斯坦纳的《语言与沉默》,都没有阐释缘何大家接受纳粹话语方式。除去铺天盖地的宣传与蛊惑之外,国民自身主动或被迫接受也是在传播,这意味着第三帝国语言对德国国民心灵的荼毒,是一场与极权共舞的社会共谋。
作者为书评人
《第三帝国的语言》,(德)维克多·克莱普勒著,印芝虹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9月
其他文献
近期,关于中国所谓“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讨论日趋激烈,引发诸多争议。这些争议,其实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冲突,是监管漏洞(Regulation Gap)的表现,但也是监管创新的契机。  金融监管一直是政府和公众对金融发展和创新进行反应的结果,往往被各种经济事件推动。  中国正面临类似情况。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使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变得日益复杂。而中国目前的机构性监管构架
期刊
440亿元人民币!这是中信股份目前已经敲定的认购额,它距离香港上市仅差最后一跃。  与首轮认购国有企业占主导不同,后续的股份认购,中信多方引入外资和民资背景股东,股东结构进一步优化。尽管认购额与设想的500亿元人民币尚存差距,但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实现如此的认购规模已属不易。  不容否认,中信此次海外发行,绝大部分股份实际被内资认购,海外机构最后下单寥寥。上市准备阶段,中信管理层曾广泛接
期刊
7月初,中美两国高官将在北京举行第六轮战略和经济对话(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鉴于两国在网络安全、东海和南海领土纠纷以及货币政策等诸多方面双边摩擦增多,此次峰会是深刻反思中美这两个全球最强大国家关系的良机。  美国和中国陷入了一个不太舒服的状态——它们在经济方面形成了心理学家所谓的“相互依赖”(codependency)关系。两国关系的建立始于20世纪70
期刊
自2014年4月1日,新版《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业内的共识是,经过本轮修订,中国的有机产品监管制度堪称最为严格。为规范市场,那些实力较弱的小农场将被挡在有机食品门外。  而有机农业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真正的有机农业公司规模都不会太大,有机农业并非资本通吃。  “大规模的地块不适合进行有机生产。”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杜相革说,有机农业的生产单元需要适
期刊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当前中国税制改革的主要任务。虽然资源税、房地产税等改革均已列入税制改革总体方案之中,但营改增是最主要的任务,如果此项任务完不成,此轮税制改革就意味着失败。  与此同时必须看到,在分税制实施20年之后,中央地方收入支出关系的现状是失衡的。以2012年为例,我国中央政府直接支出仅占总支出的15%,地方政府直接支出占总支出的85%,2013年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地方财政对中央财政的依赖度
期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陷入挣扎的主要当事人似乎看到了“隧道尽头的亮光”。  始作俑者美国经济企稳,就业改善。非常态货币政策“量化宽松”的退出从“脚本”变成了“正式演出”,并且已经演到了第四季;欧洲经济局部回暖,财政紧缩初见成效,不仅核心国而且边缘国、不仅主权债而且公司债均成本骤降,一片“繁荣景象”;日本射出了“三支箭”,搭配了一个新的经济流派“安倍经济学”,但只闻其声,未见实效;新兴国家在危
期刊
7月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澳大利亚国会发表演讲,宣誓日澳两国将加深双边安全伙伴关系。在此基础上,日本将对澳大利亚转移防卫性武器及相关技术。  演讲中重复强调和平的安倍,在一周前(7月1日)宣布通过内阁决议案解禁集体自卫权,赋予日本自卫队更多行使武力的权力。这一决定立即引来国内不少反战民众抗议,中国和韩国也表达不满。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吕耀东对《财经》记者表示,安倍修改宪法解释是为了使用
期刊
今年4月份,经审议的《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三审稿,有条件放开了对地方政府的举债权限。一石激起千层浪,市政债再成焦点。当然争议也很大。反对者认为:地方政府行为软约束,倘若放开口子,则债务问题会更加严重甚至失控,所以在财税配套改革完成前,孤军深入不可取。  以上担心可能过虑了。在笔者看来,发行市政债能够为地方政府立规,促其加大透明度,强化预算约束,在法律和市场的双重监督下,正可以减少或避免不规范、不
期刊
王申福在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北甸子村创办了乐活村农庄,以生产散养蛋鸡为主。据多年的经验,他认为市场上没有真正的有机鸡蛋,“达不到那个标准;标准够了,价格会高得吓人”。  有机食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除了“安全健康”的关键词外,价格更高也是明显的特征。联合国贸发会和世贸组织设立的技术合作机构——国际贸易中心针对中国消费者的调查显示,71%的受访者愿意多付20%-50%的价钱购买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价格
期刊
“这几天来,信贷投放节奏并没有大幅变化。”一位国有大行计划财务部人士说。7月1日起,“宽松版”存贷比开始实施,但宽松效果有限。  今年银行流动性状况与去年有较大差异。今年6月份,四大行存款大增2.2万亿元,同期贷款新增约2900亿元,存贷比进一步走低。这被认为是央行前期多次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互联网金融渠道转移存款趋缓的结果。  据了解,距离银监会发布放松存贷比新政后十天,银行信贷投放没有明显增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