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解读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qk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诗歌对于思妇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进行了突出的描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思妇形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思妇诗的成因进行了总结,对思妇形象进行了分类,肯定了《古诗十九首》思妇诗的价值及其影响。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叛逆;思妇;哀怨
  一、《古诗十九首》思妇诗歌产生的成因
  东汉末年,游子纷纷外出求学,与在家中的妻子长期两地分离。抒写离别相思,或许成了思妇们最好的心灵慰藉。思妇诗歌在两汉时期大放异彩。究其成因,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汉末特定的社会政治与取士制度
  西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明经取士制度,给读书人带来了希望,鼓励了游学的风气。为了功名,士人纷纷离乡背井,四处求学。东汉时期的文人学子对于游学和游宦的热情,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灵帝时期,宦官专权情况严重,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士人们为了自身前程,只得四处奔走,以求谋得出路。
  士人们长期旅行在外,与家人长期的分别使得双方的感情无处倾诉。古代社会,女子足不出户,恪守三从四德,生活的全部空间就是头顶的四四方方的一片天,因此更是把全部的希望与依靠放在了丈夫的身上,一旦面临分别,只得将满心的愁思与等待化作绵长的思绪,在孤独与寂寞中独自咀嚼。
  (二)妇女道德的进一步强化
  《子夏传》有云:“妇女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1]。《礼记》记载女子要“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培训完成之后,还要举行祭祀仪式,以成妇顺。
  汉武帝时董仲舒指出“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臣者君之合......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2]。这就是三纲思想,后来经班固进一步完善形成“三纲五常”思想体系。汉代末年时期,人们对于妇女的行为约束又增强了不少。班昭的《女诫》这本书就集中体现了社会对妇女道德的强化,自古以来被看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女性劝诫要集。全书细化了班昭对女性在言行举止,家庭地位与人伦关系等问题的一些看法,加深了封建社会对女子三纲五常的戒律。
  (三)突破传统礼教的个性情感
  《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是在以往女性塑造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的突破。同样都是女子,但是她们少了以往女性的隐晦被动和对命运的逆来顺受,取而代之的是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对世俗情感的追求,对爱与恨情感的直接袒露和表白。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因与情人长久分离而产生了无限的思念,但是她们并没有像传统女子那样认可这种生活,她们大胆泼辣,毫不掩饰的表达出了对现实的不满,用一种袒露的真心,白描的真情,对久违的情人呼出推心置腹的真话。“思妇们以一种至真、至情的理念呼出了内心的真实情感,颠覆了传统女性形象,散发出灿烂的光辉”[3]。
  二、《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分类
  《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在以往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其特有的个性突破了传统的女性形象。她们大胆表达与历史不同的声音,以一种全新的形象站在世人面前。思妇形象或忠贞不渝,或感时伤别,或内心凄苦,不尽相同。
  (一)忠贞不渝的思妇形象
  也许离家远游的文人并不是最孤独的,而在家中守候的妻子才是最孤独的。例如《客从远方来》这首诗,就可见一斑。
  客人从远方送来了“一端”织有文彩的素缎,对女主人公说这是她丈夫特地托他捎来的。女主人公不禁又惊又喜,当女主人公把绮缎展开一瞧,意外地发现上面还织有文彩的鸳鸯双栖之形。鸳鸯双栖,自古就象征着伉俪相偕。丈夫送给她彩织鸳鸯之绮,恰恰禀明了他希望与心爱之人白头偕老的心意。
  (二)感时伤别的思妇形象
  人世间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心爱的人归来,而自己却容颜不再。往往事不随人愿,《庭中有奇树》的女主人公就此表达了她的烦恼。
  这首诗写了一位妇女对外出求学的丈夫的思念之情。由于长期一人独处,古代女子对于季节的变换,总是最为敏感,而远在他乡的夫君,却仍然没有消息。我们通过观察这首诗对于树的描写,就可以知道,诗人采用比兴的艺术手法,用花来起一个衬托的作用,展现人物的内心想法。一方面,花朵的怒放,显示了主人公的孤独与痛苦;另一方面,象征着男女主人公命运会不会像这凋落的花朵一样,命运多舛呢?读者也被女子的悲伤深深吸引,扼腕叹息。
  (三)内心凄苦的思妇形象
  时代的无奈,使得佳人在醉生梦死中重复不变的生活。《东城高且长》的女主人公这样宣泄她的情感。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这四句话是说诗人通过眼前看到的景象,表达着心中痛苦骚动的感觉。每日的生活千篇一律,简单重复,只有无情的时光匆匆的逝去,使人不禁感叹“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诗人登高远望,抒发情感。
  三、《古诗十九首》思妇诗的价值
  《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是时代的产物,是情感熏陶下的审美意象,引起无数文人心里的共鸣。思妇形象彰显了女性生命的意识,折射出了游子的心态,同时也为拟女性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女性生命意识的彰显
  《古诗十九首》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借助女性情感丰富的特质,突出展现了妻子在家中独自等待的悲苦,表现出女性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对于个体生命的渴求非常忠实,表现出对人生价值的追逐和对传统束缚的否定,改变了以往的思妇形象。她们大胆去爱,去怨,感叹年华的轻易逝去,表达对爱人痛苦的相思,体现了东汉末年人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看法,是魏晋思想的先驱。总之,《古诗十九首》的思妇思念的情感,就是对于男女之事看法的揭露,更是个体生命意识的高扬。不仅突出了东汉诗人的世俗情怀,更是表现了游子对于生老病死的思考。
  (二)游子心态的折射
  《古诗十九首》中的大多思妇诗都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想象家中思妇的生活,从女性视角出发来构思。这些诗深入实际生活,理解并同情女性的遭遇,同时也融入了作者自己忧患的经历与痛苦的人生体验。思妇们表达出来的幽怨情思,正是游子借思妇之口传达出对社会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希望通过游学进取,获得朝官举荐,但无奈事与愿违,未能如愿。文人在仕途上遇到的情形类比妇女在家中的处境,因为境况相似,所以同病相怜,因此对在家的妻子有了较多的理解与同情。于是便借用“女子口吻”[4],表达自己的压抑,诠释自己的思想,进行畅快的抒情。所以千百年来流传不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拟女性写作的典范
  在我国古代,男子拟女性作赋的传统历久弥新,延续至今。东汉末年,诗人习惯凭借女性视角抒怀,《古诗十九首》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一个里程碑似的作用,为日后写作的发展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篇篇都表现出文人诗的特色,其中思妇诗不可能是本人所作,也还是出于游子的虚拟”[5]。以别人之口抒发自己心中所感,是当时一个流行的做法。《古诗十九首》开始尝试着从女性视角出发,抒发感情,表达难言之隐。这些极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千百年来为后世所敬仰。《古诗十九首》不仅在五言诗的领域首开先河,而且还为后世的风格变换,着眼角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钟嵘.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32.
  [2]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1.
  [3]孙冯翼.子夏易传[M].嘉庆十二年刊问经堂丛书本影印.1772:21.
  [4]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37.
  [5]陶非奇.浅析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J].青年文学家,2009,18(3):56.
  作者简介:张英(1991-),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南新乡,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中韩两国关系日益密切,我国的韩语学习者不断增加,韩语教学更要系统化、正规化。除了学习韩语表达之外,还应选择相应的韩国文学作品进行分级教学,提高韩语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在掌握语言学知识的同时,对韩国文学、韩国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关键词】:韩国文学、文学作品、分级教学  一、引言  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培养使用该语言的交际能力,还要了解语言目的国的风土人情,以及语言目的国在不同时期的不
期刊
【摘要】: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通过讲述一个为了让自己孩子不再受奴隶主摧残而选择杀死自己孩子的故事,勾画了十九世纪美国黑人奴隶创伤的全景图,本文将以女主人公塞丝从经历创伤到获得治愈的救赎过程为例,探索黑人的心灵解放之路。  【关键词】:宠儿;创伤;治愈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充斥着第三类创伤。故事讲述的是1855年,黑人女奴塞丝由于不堪忍受南方奴隶主“学校老师”的种种残酷迫害,无奈在即将
期刊
【摘要】:契诃夫的《套中人》向读者讲述了一生都生活在“套”中的中学希腊教员别里科夫悲惨的一生。毫无疑问,他是这部小说中最重要的主人公,但是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的设置以及当时社会环境中人物的设置对于小说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这些因素一起构成了“套中人”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套中人”;别里科夫;社会  兽医伊凡·伊凡内奇和中学教员布尔金去郊外打猎,因为误了归时只好留在村长普罗科菲的堆房里过夜,暂时
期刊
【摘要】:襄垣鼓书作为晋东南地区历史悠久的说唱艺术,一直保持着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本文通过笔者亲身去襄垣采风,现场观看盲人鼓书团的表演后,以此阐述自己对襄垣鼓书的认识,对襄垣鼓书发展现状的担忧,及引起现状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的个人建议。  【关键词】:襄垣鼓书;现状;原因;保护发展  一、襄垣鼓书简介  襄垣鼓书,也称鼓儿词、襄垣调。属于一种地方曲艺,是由盲艺人说唱的“鼓儿词”和明眼人说唱的“柳调”
期刊
【摘要】: 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它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曾带来过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其自身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全球化,市场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的保证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我们提出了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发展,本文就将对工艺美术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
期刊
一口气读完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突然想起这几天和两位朋友分别聊到的“才华”与“书写价值”,彷佛在这本书上都得到了应证。很多人写作,但并不代表写作的人都能称得上“作家”,就像不是唱歌或写歌的人都能成为“音乐人”。自我标签与他人认定往往有一定的距离,唯有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才能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解忧杂货店》缜密的故事架构与精妙的情节设计,让人不得不叹服:“才华”这东西,真是与生俱来啊﹗更重
期刊
【摘要】:钟会是三国时期魏国谋士、将领。他才华横溢,屡出奇谋,深得曹氏和司马氏赏识,但却在灭蜀后自立不成反死于兵变。在《三国志》等史书中,钟会是一个人格卑鄙的权臣。在《世说新语》中却勾勒出钟會聪颖早慧、能言善辩等特质,并在史书中也有所体现。对于《世说新语》中的钟会与史书记载的异同,本文将作简略分析。  【关键词】:世说新语;钟会;形象对比  一、《世说新语》与史书中钟会的形象共同之处  (一)聪颖
期刊
【摘要】: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思想政策宽松,该时期被公认为中国文化史上极为璀璨辉煌的一页。与诗歌、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一样,盛唐时期的书法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书法实践相对应的书法理论也呈现出进一步成熟的特征,张怀瓘便是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书法理论家之一。他全面继承了汉魏六朝以来的书学思想,并形成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其著述丰硕,研究视域宽广,涉及书法本体、书法史、书法技法等领域,
期刊
【摘要】:张维屏是近代重要爱国诗人,也是岭南文化的代表人物。张维屏少年闻名,中年为官,晚年归隐。张维屏诗歌数量多,类别丰富,大致可分为恬淡清新的山水田园诗、沉郁沧桑的宦途诗、厚重感怀的咏史诗、激昂愤慨的爱国诗歌四类。其中以爱国诗歌成就最高,张维屏冲破传统诗歌禁锢,开拓了时代的新风。张维屏晚年诗风的新变也直接影响了其弟子和后辈诗人,在古近代交接的岭南诗坛上,有着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张
期刊
【摘要】: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界掀起了研究严歌苓作品的热潮,对她的小说创作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出现了大量的评论文章。  【关键词】:严歌苓;小说;电影  一、严歌苓小说研究理论成果  中英文创作、多产、涉猎广的严歌苓已然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扶桑》、《赴宴者》、《天浴》《寄居者》、《雌性的草地》《白蛇》等。作为享誉文坛的海外华人女作家,她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