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文贵在创新。新是作文的生命,是写作永恒的话题。无论文题、选材、构思、语言都应以新取胜,要有新思路、新创造,如何“新”?一般来说,可以从拟题、立意、选材、构思、写法、语言上力求突破。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创新精神 学生
一、拟题要新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文章的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是全文思想或信息的浓缩,是作者与读者情感交流的一个接触点。一篇文章成功与否,虽不完全取决于文题,但一篇好文章,再配上一个相得益彰的文题,就恰如画龙点睛,会增强文章的魅力。
文题要趋新避俗,令人耳目—新。如半命题作文《的爱》,横线上可填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如果直接填上称呼的词,如“妈妈”、“老师”等,则显得过于普通:若填上“伟大”、“真诚”等,则显得比较空洞:如果拟出“无悔的爱”、“无言的爱”、“永恒的爱”、“来自远方的爱”等题目。则显得新颖别致,精巧传神,含蓄隽永。如话题作文“诚信”,如果只是以“诚信”或“谈诚信”为题则太平庸。但如果化用诗句入题,如“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诚心所至,金石为开”、“众里寻他千百度”、“我诚信、我美丽”等则显得有文化功底而吸引人。再如“都是答案惹的祸”、“日落之后是日出”、“我也曾衔过一枚青橄榄”这些文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于法,因此显得生动含蓄、新鲜、传神。
二、选材、立意要新
有同学说,这谈何容易,我们中学生的作文材料已被大写特写一空,已无新意可言。人不可以每天重复地生活,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只是在于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例如写爱的题材可谓“历史悠久”,有的学生一写到母爱就是“半夜里,我生病了,妈妈背着去医院,守着我,一夜没睡”、“妈妈如何在生活上关心自己,把我喜爱吃的留给我吃,自己一点也舍不得”等。若写“老师的爱”写老师不是深夜批改作业,就是老师如何冒雨去给我补课,或者怎样背“我”去医院,再不就是语重心长一番话说得“我”幡然醒悟等人云亦云的题材。当然,并不是说这些不能写,而是写滥了,写俗了,成为“万能材料”,几年、十几年一贯制地沿用下来,老吃别人的残羹剩饭,缺乏新意,令读者倒胃口。
选材如何创新?选材往往是和立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应该引入时代活水,从小处切入,紧跟时代步伐,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和时代话题写进作文里,这样才会使文章呈现出一种清新扑面的气象。写父母运用挫折教育法来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写老师的赏识教育使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写众人的关爱让一个美丽的生命得以延续等,就不落俗窠臼,很有新意,令人回味,发人深思。
例如,有一次作文话题为“难题”,一个学生就把2008年遇到的雪灾、地震看作“难题”,以此立意——雪灾冻不住13亿人的爱心;地震震不垮13亿人的信心。材料开掘得越深,中心就越明确,文章也就越有意义。同学们在开掘主题时,要在一个材料面前,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复分析研究,并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深掘它的涵义,然后用最有力、最简洁的方法表现出来。
三、构思、写法要新
“文似看山不喜平”,再好的题材,倘没有好的形式,读起来也会索然无味,所以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整体构思要新。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历来就有“抓两头(开头、结尾),带中间,文中要有闪光点”之说。
作文开头的方法有多种,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简洁明了,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这样就可收到先入为主的效果,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
俗语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写文章更要有完美的结尾:或因势收笔,于净利落,或别开生面,回味无穷。
开头和结尾,千万不能忽略,一定要写出新意来,写出自己的特色来。
目前,许多学生在选材之后动笔就写,缺少思考、分析研究材料,哪些地方最能体现中心的应该详写,采用什么方式来写?可以采用烘托法、对比法、欲扬先抑法、倒叙法、悬念法等,不要千篇一律平铺直叙。如有的学生写母爱,就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始对妈妈不理解,说她是法西斯、克格勃,后来明白这种严格同样是爱,是一种理智的爱。如有的学生写老师采用“以小见大法”。“以小见大法”就是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发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新颖的思想,做到“借一叶而知秋,以一目尽传精神”。有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可能就是一个典型;一声轻语、一次微笑,可能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如一篇题为《喝彩》的作文,作者只选取美丽眉毛“舒展”与“变化”的瞬间,将老师温和可爱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把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与喜爱之情写得出神入化,美不胜收。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一件小事》都属于“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
作文也可以通过形式来创新。例如,日记式、访谈式、求证式、短剧式、书信式、小标题式等,不一而足。如作文《难题》开头:题记——一个大难题除以13亿就变成了一个小难题。正文拟了两个小标题:雪灾冻不住13亿人的爱心;地震震不垮13亿人的信心。设计独特新颖,主题醒目。在结构上苦心经营,巧运匠心,收到“尺水兴波”之妙。那种死板的“老三段”,四平八稳、僵化固定的模式要敢于突破。文无定法,在章法布局上要敢于标新立异。
四、语言要新
文章的内容要借助语言的载体来传达给读者,靠语言来打动人心,没有好的语言就算不上好的文章。语言的基本功反映在作文中,往往给阅卷老师所产生的印象差距较大,所以重视作文的语言创新也是取得高分的关键之一。韩愈有“惟陈言之务去”的明训,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张,古今中外许多作家也有精心推敲语言的佳话,他们对语言的追求,可以用一个“新”字来概括。作为中学生,也要用“求新”的标准去努力要求自己。语言生动活泼、有个性。在遣词造句上要力求新鲜生动。能将学到的比喻、拟人、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适当运用到作文中,也往往叫人欣赏。或能写出几句让人回味、反复咀嚼的话也别有一番情趣,同学们在写作训练中不妨多做一些尝试。对于那些司空见惯的套话、空话、大话,那种“决心书”式的表态语言一定要剔除。
当然,上述几点不能苟求在一篇文章中都体现出来。但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以此为衡量尺度,有意识地体现其中一二点。久而久之,作文水平自然会提高。
作文出新很不容易,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不仅需要平时锲而不舍地积累储存,还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思考领悟,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对名篇佳作要含英咀华,揣摩品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才能使文笔鲜活、富有意蕴,创新的作文尤其如此。在作文过程中要更多地运用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在选材、立意、构思、写法、语言等各方面打破常规,发展写作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在作文领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创新精神 学生
一、拟题要新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文章的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是全文思想或信息的浓缩,是作者与读者情感交流的一个接触点。一篇文章成功与否,虽不完全取决于文题,但一篇好文章,再配上一个相得益彰的文题,就恰如画龙点睛,会增强文章的魅力。
文题要趋新避俗,令人耳目—新。如半命题作文《的爱》,横线上可填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如果直接填上称呼的词,如“妈妈”、“老师”等,则显得过于普通:若填上“伟大”、“真诚”等,则显得比较空洞:如果拟出“无悔的爱”、“无言的爱”、“永恒的爱”、“来自远方的爱”等题目。则显得新颖别致,精巧传神,含蓄隽永。如话题作文“诚信”,如果只是以“诚信”或“谈诚信”为题则太平庸。但如果化用诗句入题,如“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诚心所至,金石为开”、“众里寻他千百度”、“我诚信、我美丽”等则显得有文化功底而吸引人。再如“都是答案惹的祸”、“日落之后是日出”、“我也曾衔过一枚青橄榄”这些文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于法,因此显得生动含蓄、新鲜、传神。
二、选材、立意要新
有同学说,这谈何容易,我们中学生的作文材料已被大写特写一空,已无新意可言。人不可以每天重复地生活,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只是在于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例如写爱的题材可谓“历史悠久”,有的学生一写到母爱就是“半夜里,我生病了,妈妈背着去医院,守着我,一夜没睡”、“妈妈如何在生活上关心自己,把我喜爱吃的留给我吃,自己一点也舍不得”等。若写“老师的爱”写老师不是深夜批改作业,就是老师如何冒雨去给我补课,或者怎样背“我”去医院,再不就是语重心长一番话说得“我”幡然醒悟等人云亦云的题材。当然,并不是说这些不能写,而是写滥了,写俗了,成为“万能材料”,几年、十几年一贯制地沿用下来,老吃别人的残羹剩饭,缺乏新意,令读者倒胃口。
选材如何创新?选材往往是和立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应该引入时代活水,从小处切入,紧跟时代步伐,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和时代话题写进作文里,这样才会使文章呈现出一种清新扑面的气象。写父母运用挫折教育法来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写老师的赏识教育使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写众人的关爱让一个美丽的生命得以延续等,就不落俗窠臼,很有新意,令人回味,发人深思。
例如,有一次作文话题为“难题”,一个学生就把2008年遇到的雪灾、地震看作“难题”,以此立意——雪灾冻不住13亿人的爱心;地震震不垮13亿人的信心。材料开掘得越深,中心就越明确,文章也就越有意义。同学们在开掘主题时,要在一个材料面前,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复分析研究,并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深掘它的涵义,然后用最有力、最简洁的方法表现出来。
三、构思、写法要新
“文似看山不喜平”,再好的题材,倘没有好的形式,读起来也会索然无味,所以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整体构思要新。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历来就有“抓两头(开头、结尾),带中间,文中要有闪光点”之说。
作文开头的方法有多种,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简洁明了,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这样就可收到先入为主的效果,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
俗语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写文章更要有完美的结尾:或因势收笔,于净利落,或别开生面,回味无穷。
开头和结尾,千万不能忽略,一定要写出新意来,写出自己的特色来。
目前,许多学生在选材之后动笔就写,缺少思考、分析研究材料,哪些地方最能体现中心的应该详写,采用什么方式来写?可以采用烘托法、对比法、欲扬先抑法、倒叙法、悬念法等,不要千篇一律平铺直叙。如有的学生写母爱,就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始对妈妈不理解,说她是法西斯、克格勃,后来明白这种严格同样是爱,是一种理智的爱。如有的学生写老师采用“以小见大法”。“以小见大法”就是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发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新颖的思想,做到“借一叶而知秋,以一目尽传精神”。有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可能就是一个典型;一声轻语、一次微笑,可能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如一篇题为《喝彩》的作文,作者只选取美丽眉毛“舒展”与“变化”的瞬间,将老师温和可爱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把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与喜爱之情写得出神入化,美不胜收。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一件小事》都属于“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
作文也可以通过形式来创新。例如,日记式、访谈式、求证式、短剧式、书信式、小标题式等,不一而足。如作文《难题》开头:题记——一个大难题除以13亿就变成了一个小难题。正文拟了两个小标题:雪灾冻不住13亿人的爱心;地震震不垮13亿人的信心。设计独特新颖,主题醒目。在结构上苦心经营,巧运匠心,收到“尺水兴波”之妙。那种死板的“老三段”,四平八稳、僵化固定的模式要敢于突破。文无定法,在章法布局上要敢于标新立异。
四、语言要新
文章的内容要借助语言的载体来传达给读者,靠语言来打动人心,没有好的语言就算不上好的文章。语言的基本功反映在作文中,往往给阅卷老师所产生的印象差距较大,所以重视作文的语言创新也是取得高分的关键之一。韩愈有“惟陈言之务去”的明训,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张,古今中外许多作家也有精心推敲语言的佳话,他们对语言的追求,可以用一个“新”字来概括。作为中学生,也要用“求新”的标准去努力要求自己。语言生动活泼、有个性。在遣词造句上要力求新鲜生动。能将学到的比喻、拟人、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适当运用到作文中,也往往叫人欣赏。或能写出几句让人回味、反复咀嚼的话也别有一番情趣,同学们在写作训练中不妨多做一些尝试。对于那些司空见惯的套话、空话、大话,那种“决心书”式的表态语言一定要剔除。
当然,上述几点不能苟求在一篇文章中都体现出来。但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以此为衡量尺度,有意识地体现其中一二点。久而久之,作文水平自然会提高。
作文出新很不容易,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不仅需要平时锲而不舍地积累储存,还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思考领悟,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对名篇佳作要含英咀华,揣摩品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才能使文笔鲜活、富有意蕴,创新的作文尤其如此。在作文过程中要更多地运用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在选材、立意、构思、写法、语言等各方面打破常规,发展写作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在作文领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