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语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系统,这个系统是由不同的心理过程的生成规则构成的,母语理论的发展是对语言的对比分析,弥补了对比分析的不足,使语言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梯,并在教学过程中奠定了理论性的基础,而且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汉语教学中,我们常常用母语进行指导教学,使瑶族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有代表性的偏误,我们用母语理论分析研究,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下面就瑶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进行简单分析及应对的措施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母语对汉语学习的正、负迁移和干扰
所谓的迁移指的是学得的经验对于后来的学习影响。学生的母语对汉语学习的影响起促进作用是正迁移,起消极作用的是负迁移,也叫做干扰。所以在学习汉语中,声调是学生最难掌握的学习内容。瑶族学生经过小学到高中毕业近十年的汉语学习,水平大部分达到了汉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听懂课堂、社会生活日常用语,能用简单的话语进行交际,能流利地阅读课文或一般性的文章,写一些短文章,但90%以上的人一张嘴说汉语,怪腔怪调,汉语声调不准而且汉语的一些音发成了瑶语的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汉语学习者的水平往往反映在他的语音面貌上。近年来,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及对普通话水平的普遍测试瑶族学生的语音面貌有所重视,有所改进。那么,怎么改进和提高学生的语音面貌和水平呢?首先,重视并把训练学生的汉语语音贯穿到汉语教学始终。近年来,中小学阶段加强了汉语拼音教学,我认为语音训练不是重要的事。部分教师在教课文时不领读不范读,让学生读成啥样就啥样,这样学生的汉语发音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其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坚持领读文中的词语或者文章,要特别突出声调和受母语影响容易发错的音。如抽一定的段落进行领读,让学生从模仿中领会正确的读音。语音的训练仅靠课堂上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采取一些其它措施,如给学生每天按正确声调读一篇课文,开展朗读比赛或者进行词语听写比赛等等,教师应多找一些易混音的字或词听写;还可以找些绕口令让学生练读或者进行比赛。
二、语言与泛化的概括
语言与泛化概括通常指的是由特殊事例推理出规律或结论,泛化就是过分概括,也叫过分延伸。而概括和泛化是指学生已学过的第一语言知识向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知识的负迁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概括和泛化的偏误是屡见不鲜的。这主要表现在词语的使用不当和对文化的理解不透导致说话不得体,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一)词汇方面
量词、介词、同义(近义)词使用混乱,表达不准确。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造句的单位。它好比建筑材料,没有词汇也就没有语言。著名学者马学良先生曾经明确指出:“词汇教学是现代汉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李培元先生也说:“帮助非汉族学生积累、扩大并正确使用词语,应该是双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各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反映在词汇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汉语比瑶语量词丰富,每个名词与数词的结合,必须有量词做媒介,且量词与名词结合是有严格的规范的,不能随便乱用。而瑶语中量词是非常有限的;如“向上—jiēsù”“向雷锋(学习)yòuliéfōngxióx픓在北京—nièbéijīngguō”。学生往往用错量词,如:一顶帽子、一部电影、一条领带、一头牛等,却说成:一个帽子、一片电影、一根领、一个牛等。对于我们来说,学习汉语是非常重的,尤其是到了高年级,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出现的同义(近义)词也随之增加,学生出现的偏误很多都是学过的知识而用错了似是而非的同义(近义)词而造成的,这就是泛化。例如:(1)青年人的良心受到了责骂。(“责骂”应为“责备”) (2)校长率领了这次会议。(“率领”应是“主持”) (3)你自己弄丢了笔,不看你自己,看别人干什么?(“看”应为“怪”) (4)学习这篇课文以后,我们受到了这样的鼓舞:干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鼓舞”应为“启发”)
在同义(近义)词使用上出现的错误,往往是把母语套用到汉语中,如瑶语中的“ guinie”可表示汉语的“责备、斥责、贵怪”等。为了减少学生在词语方面的偏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给学生讲清汉语量词的意义及使用特点,教师动手绘制常用名量词搭配表。除此而外,每堂课凡是出现的量词或需记住的与课文中名词有关的量词要不厌其烦地练习搭配,使学生形成主动、正确使用汉语量词的习惯。(2)在讲课中,教师应把同义(近义)词作为重点,做好讲解、辨析工作。学生记住了一个个活的、有用的句子或词语,学习词语或句子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有较明显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使用词语和句子的错误。
(二)文化方面
对汉文化理解不透,说话不得体。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我们应达成这样的共识,汉语教学并不是单纯语言知识、技能的教学同时也是汉语文化的教学。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对汉语言教学与汉文化教学的探讨研究,提出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概念。除了作理論上的探讨外,还积极实践,开设了专门的汉文化课程。
在汉语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主造的句子,说出来的话,从语法上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听着总感到别扭,不是味儿。究其原因,是对文化的不理解或汉、民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如:老师问学生“你几岁了?”学生举手抢着发言,而站起来后又不知如何回答。因此在汉语教学中要注意文化的融入,做到“双语双文化教学”。我们知道,言语是习得的,语言技能是训练出来的,而文化主要是熏陶出来的。同一民族文化中的人,即使不说见面时问“你吃了吗”是什么意思,对方也知道这只不过是打个招呼。而对于不同民族的理解就不样了,因为所处的文化氛围使之然。
所以,老师平时要多组织瑶族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社会调查,帮助困难户,到汉族老师学生家拜访等,让瑶族学生融入汉民族文化氛围体会和应用符合汉文化的语言、行为交际,才能达到汉语学习目的。总之,使用双语课堂教学,是实现瑶族学生由母语向汉语过度的有效方法。
一、母语对汉语学习的正、负迁移和干扰
所谓的迁移指的是学得的经验对于后来的学习影响。学生的母语对汉语学习的影响起促进作用是正迁移,起消极作用的是负迁移,也叫做干扰。所以在学习汉语中,声调是学生最难掌握的学习内容。瑶族学生经过小学到高中毕业近十年的汉语学习,水平大部分达到了汉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听懂课堂、社会生活日常用语,能用简单的话语进行交际,能流利地阅读课文或一般性的文章,写一些短文章,但90%以上的人一张嘴说汉语,怪腔怪调,汉语声调不准而且汉语的一些音发成了瑶语的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汉语学习者的水平往往反映在他的语音面貌上。近年来,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及对普通话水平的普遍测试瑶族学生的语音面貌有所重视,有所改进。那么,怎么改进和提高学生的语音面貌和水平呢?首先,重视并把训练学生的汉语语音贯穿到汉语教学始终。近年来,中小学阶段加强了汉语拼音教学,我认为语音训练不是重要的事。部分教师在教课文时不领读不范读,让学生读成啥样就啥样,这样学生的汉语发音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其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坚持领读文中的词语或者文章,要特别突出声调和受母语影响容易发错的音。如抽一定的段落进行领读,让学生从模仿中领会正确的读音。语音的训练仅靠课堂上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采取一些其它措施,如给学生每天按正确声调读一篇课文,开展朗读比赛或者进行词语听写比赛等等,教师应多找一些易混音的字或词听写;还可以找些绕口令让学生练读或者进行比赛。
二、语言与泛化的概括
语言与泛化概括通常指的是由特殊事例推理出规律或结论,泛化就是过分概括,也叫过分延伸。而概括和泛化是指学生已学过的第一语言知识向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知识的负迁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概括和泛化的偏误是屡见不鲜的。这主要表现在词语的使用不当和对文化的理解不透导致说话不得体,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一)词汇方面
量词、介词、同义(近义)词使用混乱,表达不准确。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造句的单位。它好比建筑材料,没有词汇也就没有语言。著名学者马学良先生曾经明确指出:“词汇教学是现代汉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李培元先生也说:“帮助非汉族学生积累、扩大并正确使用词语,应该是双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各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反映在词汇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汉语比瑶语量词丰富,每个名词与数词的结合,必须有量词做媒介,且量词与名词结合是有严格的规范的,不能随便乱用。而瑶语中量词是非常有限的;如“向上—jiēsù”“向雷锋(学习)yòuliéfōngxióx픓在北京—nièbéijīngguō”。学生往往用错量词,如:一顶帽子、一部电影、一条领带、一头牛等,却说成:一个帽子、一片电影、一根领、一个牛等。对于我们来说,学习汉语是非常重的,尤其是到了高年级,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出现的同义(近义)词也随之增加,学生出现的偏误很多都是学过的知识而用错了似是而非的同义(近义)词而造成的,这就是泛化。例如:(1)青年人的良心受到了责骂。(“责骂”应为“责备”) (2)校长率领了这次会议。(“率领”应是“主持”) (3)你自己弄丢了笔,不看你自己,看别人干什么?(“看”应为“怪”) (4)学习这篇课文以后,我们受到了这样的鼓舞:干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鼓舞”应为“启发”)
在同义(近义)词使用上出现的错误,往往是把母语套用到汉语中,如瑶语中的“ guinie”可表示汉语的“责备、斥责、贵怪”等。为了减少学生在词语方面的偏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给学生讲清汉语量词的意义及使用特点,教师动手绘制常用名量词搭配表。除此而外,每堂课凡是出现的量词或需记住的与课文中名词有关的量词要不厌其烦地练习搭配,使学生形成主动、正确使用汉语量词的习惯。(2)在讲课中,教师应把同义(近义)词作为重点,做好讲解、辨析工作。学生记住了一个个活的、有用的句子或词语,学习词语或句子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有较明显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使用词语和句子的错误。
(二)文化方面
对汉文化理解不透,说话不得体。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我们应达成这样的共识,汉语教学并不是单纯语言知识、技能的教学同时也是汉语文化的教学。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对汉语言教学与汉文化教学的探讨研究,提出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概念。除了作理論上的探讨外,还积极实践,开设了专门的汉文化课程。
在汉语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主造的句子,说出来的话,从语法上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听着总感到别扭,不是味儿。究其原因,是对文化的不理解或汉、民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如:老师问学生“你几岁了?”学生举手抢着发言,而站起来后又不知如何回答。因此在汉语教学中要注意文化的融入,做到“双语双文化教学”。我们知道,言语是习得的,语言技能是训练出来的,而文化主要是熏陶出来的。同一民族文化中的人,即使不说见面时问“你吃了吗”是什么意思,对方也知道这只不过是打个招呼。而对于不同民族的理解就不样了,因为所处的文化氛围使之然。
所以,老师平时要多组织瑶族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社会调查,帮助困难户,到汉族老师学生家拜访等,让瑶族学生融入汉民族文化氛围体会和应用符合汉文化的语言、行为交际,才能达到汉语学习目的。总之,使用双语课堂教学,是实现瑶族学生由母语向汉语过度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