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人力资本的空间再平衡:基于中国275个地级市研究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en_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进人力资本的空间再平衡有利于形成更加均衡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格局.总体来看,当前人力资本累积速度滞后于城镇化进程,人力资本转化为创新投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率还不高.就业结构服务业化并未直接带来人力资本有效累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间关联也尚未形成对本地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累积的显著促进作用.研究发现,发展基础性服务业、促进流动人口尽快落户及降低其流动时间有利于增加城市人力资本.对人口流动失衡引起的空间分化问题,需进一步统筹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配套政策,加大次中心城市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吸引力,尤其是需推进促进教育和医疗等重点公共服务资源区域一体化.
其他文献
17到20世纪,西方在商品检验制度的建立及发展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其中棉花检验及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代表性.18世纪末至19世纪,全球棉花贸易持续增长,西方棉商在买卖网络中逐渐确立并完善棉花等级标准制度.20世纪20年代,随着美国国家权力的介入和主导,棉花质量等级标准制度转变为国家级权威经济管理制度.中国于19世纪70年代加入全球棉花市场,面对西方完善的棉花检验及棉花等级管理制度,中国棉商以整合传统、吸收现代、交融互促的方式应对压力.20世纪20年代,中国棉商初步构建了以上海、天津、武汉为中心的棉花检验
20世纪30年代伊始至40年代初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自觉阶段."自觉"是针对"自发"而言的,其判断标准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标志性成果和总体性态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系统译介、世界左翼文学的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引导为背景,突出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观念的理论自觉、对无产阶级文学与无产阶级身份的一致认同和对新人新作与文学现状的主动关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觉的意义在于科学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较好地适应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成
《民法典》关于公序良俗的规定,构造了由行为导向、适用限定、效力控制构成的原则体系,并结合生活经验和司法经验进行了规则化作业,奠定了原则裁判的基础、搭建了解释论的框架、确立了适用的双层结构,有效回应了公序良俗的不确定性困境.然而,基本原则体系逻辑的模糊、公序良俗原则与规则的衔接不畅、公序良俗的抽象表述,决定了《民法典》回应困境的局限.在现代经济社会结构下,当民法本身因其自身统一价值体系的消解而丧失自足性时,有关公序良俗的界定,就必然要从作为现代社会根本筹划和国家统一秩序的宪法中寻求.法律适用者游离于宪法外的
刻石这一活动上古即有之,起初主要是为了实用目的而刻.自秦汉迄晚唐,石刻的功能经历了由实用至传世的渐变,到了宋代更是出现了许多新变.石刻被宋人广泛应用到政治、文化、文学等各个领域,影响甚大.宋人对于石刻的自觉运用,反映了宋人强烈的当代传播意识.王星著《宋代石刻功能的多元透视与文学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以下简称"王著")正是从文献学、文学及传播学等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了石刻作为传播媒介所发挥的多种功能,以此反映宋代政治文化的动态变迁,同时以大量石刻文学作品为例,充分论述了石刻在文学创作与传
作为中美博弈的"高度卷入者",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对外遭遇"崛起就会挨打"的困境,对内则面临"民粹主义"绑架的风险.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可以尝试以关系建设作为参与公共外交的主要目标,以国际公共关系作为参与公共外交的主要路径,以市场主体的身份,通过企业与海外公众之间的关系管理,促进国家与海外公众之间的关系建设.这一目标和路径的调适,依循了公共外交向"关系型"转向的实践规律,凸显了企业公共外交的特殊性,亦符合崛起国企业公共外交的实用主义战略和中国外交的整体目标,有助于破解中国企业公共外交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跨国企
数字商业生态系统颠覆了传统的生产力与价值创造模式,打造了全新的价值生态网络,成为近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已有研究剖析了数字商业生态系统的本质构成、技术支持和价值创造路径:数字商业生态系统由内层和外层共同构成,本质包含技术观与平台观;数字商业生态系统技术支持主要包括底层技术、平台设计以及流程与服务设计;数字商业生态系统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分为价值组合、价值共享以及价值共创.鉴于业已取得的研究进展,未来将面临着以技术可靠性、声誉和信任机制、治理和监管等为代表的关键挑战.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思想主张、思维方式、教育理念以及实践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还对中国、朝鲜半岛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带动了东亚地区的观念变革和社会转型.福泽谕吉对"人"的理解则直接体现了他思想的本质特征.他不认为人是God(造物主)的产物,拒斥一切鬼神,信赖理性,重视作为规律性存在的"天";他强调人拥有区别于禽兽的高贵人性尊严,这种尊严足以超越人类生物性的渺小羸弱;他是坚定的性善论者,相信人有可能依靠自律战胜崇权恶习;他提出"物先伦后"的主张,倡
进入智媒时代,新闻生产的全环节面临重构,以技术为导向的新闻生产方式使新闻职业场景发生了巨大转变,新闻业者的权威性和合法性面临巨大挑战.在市场驱动和技术介入的双重挤压之下,原本属于新闻业者的权力逐渐向用户、技术和商业平台转移.在智媒时代,当新闻业者已被迫失去新闻生产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之时,一种新的职业角色定位,即集筛选者、聚合者、组织者、阐释者等多重角色于一体的高级策展者,呼之欲出并渐成共识.新闻业者向策展者的职业角色转型被视作是重塑职业权威、重构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途径.厘清知识产权的归属、提升业者的策展能力
"法律逻辑是一种应用逻辑"这个命题,很容易引出这样一个疑问:它是何种应用逻辑?也就是说,它"应用"的是哪种更一般的逻辑?毫无疑问,法律逻辑应用的一般逻辑传统上被默认为是形式演绎逻辑.法律论辩最显著的特性是由对抗制约束的正、反论证的有序展开.仅从这一点看,形式演绎逻辑根本不可能成为法律论辩之逻辑的理论基础.解决传统法律逻辑的两难问题,需要以逻辑观的变革为前提,需要重新审视法律逻辑是何种应用逻辑.法律逻辑的观念问题、道路问题、作为应用逻辑的属性问题,以及使用者友好性问题,构成了法律逻辑新样貌的重要方面.法律逻
在对鲍威尔的唯心史观轻视自然科学的反思中,马克思开始关注自然科学问题.在早期著作中,马克思阐发"一门科学"思想,提出了自然科学的人的科学意蕴和历史科学维度.沿着这一思想勾勒的总体思路,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一方面进一步指出自然科学具有生产力和社会意识的双重属性,另一方面发展出自然科学异化思想,从而确定了自然科学在唯物史观生产理论和人的解放理论中的重要位置.与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新意识形态不同,马克思并未将自然科学理解为意识形态,他对自然科学的思考从未脱离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而哈贝马斯则力图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