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祖国西北边陲,东北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毗邻。
由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伊犁有史以来就是我国北方民族争雄逐鹿之地,秦汉时期的塞种、月氏、匈奴、乌孙,魏晋时期的鲜卑、厥哒,隋唐时期的柔然、突厥、回鹘,蒙元时期的契丹、葛逻禄、蒙古等古代民族及汉民族等都曾在此这里休养生息。
先秦时期,塞人在以伊犁河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创造了高度发达的伊犁青铜时代文明。汉代,自河西走廊西迁的乌孙在伊犁河流域建立的乌孙国,是当时西域三十六国中最为强盛的。
蒙古成吉思汗西征,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建立蒙古察合台汗国;察合台后裔吐虎鲁克·铁木尔汗以伊犁为中心建立东察合台汗国;明初歪思为东察合台汗,治伊犁河谷亦力巴里。
清康熙十八年(1697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将其政治中心从准噶尔盆地的和布克赛尔转移到伊犁河谷今伊宁市域范围内,并建有盛极一时的固尔札庙。伊犁成为卫拉特蒙古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会宗之地。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之乱后,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治天山南北两路,伊犁成为新疆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光绪八年(1881年),被沙俄非法侵占十年的伊犁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伊犁地处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许多宗教都曾在这里传播,如北方草原民族的原始萨满教、拜火教(祆教)、摩尼教、佛教、道教以及聂思脱里教(景教),都曾在伊犁大地上广为流传。遍布草原的土墩墓、石堆墓、草原石人、岩画以及古代遗址和近现代优秀建筑,为我们描绘了伊犁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的历史画卷。
据统计,伊犁目前拥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357处;有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塞人、乌孙、突厥墓葬50700余座;有第一至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16处;有馆藏文物6709件,三级以上馆藏文物204件。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要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物局制定了详细的“三普”实施、宣传方案、工作制度等。伊犁自治州“三普”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制了3万份汉、哈萨克、维吾尔三种文字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知识问答”宣传单,分发到各县市文物局,利用文化遗产日和文物宣传周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并在伊犁电视台、《伊犁日报》汉、哈萨克文版刊登文物普查广告、文物普查知识问答、普查成果专版。在伊犁州政府网站开设了伊犁州文物局网页宣传“三普”工作进展。普查队还成立宣传小组,协助当地文物部门向各乡镇场送达《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告知书》。由于宣传到位,在普查过程中不断有当地群众向普查队反映那些地处偏远地区的文物点,如普查队在特克斯县时,一牧民向普查队提供了三、四尊草原石人的线索;到伊宁县山区工作时,普查队员到一牧民家歇脚聊天,这家的主人告知了一处天山深处的古代岩画点,并亲自带领普查队员进山寻找。伊犁自治州文物局还邀请新闻媒体对普查进展跟踪报道。
从2008年7月“三普”田野调查工作全面启动,在1年半的田野普查过程中,普查队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科学务实的工作态度,积极探索符合北疆草原地区大规模文物调查的有效方法;队员深入山区草原,行程数万公里,行政村到达率和覆盖率均达100%。至2009年10月,圆满完成了伊犁州直8县2市的三普实地调查阶段任务,共发现各类文物点1357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1050处,复查文物点305处。共登记各类古墓葬1178处,计50747座,古遗址56处,古建筑18处,石窟寺及石刻(岩画)4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5座,其他1处。
通过两年多的普查工作,基层的文物工作者们也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培训学习机会。本次普查,伊犁州累计投入普查专项经费143.35万元,投入人员85人。
抢救性考古调查和发掘
伊犁河谷曾发祥出世界文化形态中重要的游牧文化支系。19世纪末期西方兴起的中亚考古探险热潮中,伊犁河谷没有引起探险家们的重视,之后中国考古学家也不曾在这里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使人们长期对这里的历史文化认识模糊不清。
随着近几年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项目——伊犁河流域两大支流的喀什河吉林台水电站和特克斯河恰普其海水利枢纽、伊犁河南岸干渠工程、伊犁河北岸干渠和水利枢纽工程、巩留县山口水库工程以及精伊霍(精河一伊宁霍尔果斯)铁路工程等一系列大型基本建设工程上马,涉及到上千座成片墓葬的考古发掘。在这一过程中,伊犁州文物部门配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近2000座古墓葬,抢救保护了一大批重要文物。伊犁河流域的考古发掘成为新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项目,其考古发现填补了亚欧草原地带考古的空白。了亚欧草原地带考古的空白。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尼勒克县吉林台水库的古代墓葬进行的大规模抢救性发掘中,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古代祭祀遗存,墓葬奇特的葬俗也为此前新疆所未见,包括一座新疆目前发现的封堆结构最复杂、且墓室规模最大的墓葬。随葬品包括一批非常精美的彩陶器、铁器、金器、铜器、石器等文物。
在穷科克台地的大规模考古发掘中,在最上层发掘出一批纹样精美的陶器和大量铁器,往下依次是安德罗诺沃文明和细石器文明遗迹,清晰地揭示出此地人类文明演进的世系。该墓地年代的上限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下限在公元前5世纪或更晚,是迄今为止新疆伊犁地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这一墓地铁器的普遍发现,表明当时已进入了早期铁器时代。
巨大车轮般封堆中的成套青铜马具、独木舟式木棺、保存完整的独特尸床是尼勒克县铁木里克沟口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的三大发现。30多座墓葬的发掘,不但丰富了伊犁河流域从五六世纪到公元前后阶段的考古材料,而且为研究这一地区与天山以南地区和吐鲁番地区之间的文化联系提供了新的材料。
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近年来,伊犁州共投入2060万元用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了伊犁州博物馆、伊犁林则徐纪念馆、汉家公主纪念馆、伊犁三区革命纪念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民俗博物馆、新源县唐加勒克纪念馆、特克斯县八卦博物馆。推出了一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设计新颖的陈列展览。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坐物3900多件,荟集了伊犁、塔城和阿勒泰三地的众多文物瑰宝,藏品中有不少草原文物精品,大型的草原青 铜器、鹿石、波马古墓金银器、丝织刺绣遗宝,以及阿力麻里出土的元青花凤首扁壶、草原石人、察合台金、银、铜币都很著名。近几年在伊犁河流域吉林台和恰普其海水利枢纽建设中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还收藏于该馆。
伊犁林则徐纪念馆以林则徐生平及在新疆的3年谪戍生涯,胸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爱国主义信念,不顾政治上所处的逆境,积极捐办皇渠龙口工程、履堪南疆、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关心边防和少数民族疾苦,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景仰为主题,陈列实物千余件,突出展现了林则徐伟大的爱国主义和世界禁毒先驱的丰功伟绩。2005年被命名为伊犁自治州禁毒教育基地,2009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汉家公主纪念馆陈列以细君、解忧公主远嫁乌孙为主线,全面反映汉中央王朝在西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用历史事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馆是江苏省援建项目,已被国家民委定为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察布查尔县是全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民俗博物馆以锡伯族西迁屯垦戍边和民族生存发展为内容,收集陈列了大量锡伯族人自西迁伊犁以来的传统用具、民族古籍和历史文献等。
新源县唐加勒克纪念馆位于新源县城南郊唐加勒克、阿西姆纪念碑院内。唐加勒克是我国现代哈萨克文学奠基人之一。1922年远赴苏联哈萨克斯坦求学,回国后,开始积极传播马列主义思想,给家乡人民介绍俄罗斯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并积极投身于哈萨克话剧事业。
文物古建筑维修
伊犁河谷地区自蒙元时期直至清代一直是西域及新疆地区的统治中心,同时也是新疆十三个世居民族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建筑风格古建筑构成了伊犁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如新疆地区唯一的元代建筑吐虎鲁克·铁木尔汗麻扎是典型的中亚伊斯兰风格的建筑。而吐虎鲁克·铁木尔汗之孙、亦力巴里汗王歪思的墓葬则是典型的中原地区亭阁式建筑,装饰风格又具有伊斯兰装饰文化的特点。到清代由于清朝政府在伊犁地区设统治全疆的中心——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同时在伊犁各地大兴土木,建设伊犁九城,设伊犁四营(锡伯、额鲁特、索伦、察哈尔),并大力推广中华主流文化。因此这一时期的古建筑遗存较多,伊犁将军府、惠远钟鼓楼、昭苏圣佑庙、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拜图拉清真寺、陕西大寺、察布查尔靖远寺以及遍布锡伯营各旗的关帝庙、娘娘庙等等,无论是衙署还是喇嘛寺、清真寺无不带有明显的中原建筑风格。清代后期随着俄罗斯、乌兹别克、塔塔尔等民族的迁入,俄罗斯风格的建筑造型开始出现于伊犁。这种风格迥异的中西文化建筑形式构成了伊犁独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即便是在全疆范围内也是非常罕见的。
近几年,在国家文物局、新疆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伊犁累计投入文物维修资金1045万元,相继完成伊犁将军府旧址一期和二期修缮保护工程、靖远寺油漆彩绘工程、昭苏圣佑庙、格登碑修缮保护工程、拜吐拉清真寺宣礼塔修缮工程、水定陕西大寺山门修缮工程、尼勒克县奴拉塞铜矿遗址抢险加固和围栏保护工程。
伊犁州文物局委托有关单位编制设计了靖远寺、吐虎鲁克·铁木尔汗麻扎、伊犁将军府旧址、速檀·歪思汗麻扎、奴拉赛铜矿遗址等5处国保单位的规划利用方案;委托有关单位编制设计了吐虎鲁克·铁木尔汗麻扎、速檀·歪思汗麻扎、靖远寺、孙扎齐牛录关帝庙抢救性保护修缮方案和阿勒吞古城遗址、波马古城遗址保护设施方案。
由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伊犁有史以来就是我国北方民族争雄逐鹿之地,秦汉时期的塞种、月氏、匈奴、乌孙,魏晋时期的鲜卑、厥哒,隋唐时期的柔然、突厥、回鹘,蒙元时期的契丹、葛逻禄、蒙古等古代民族及汉民族等都曾在此这里休养生息。
先秦时期,塞人在以伊犁河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创造了高度发达的伊犁青铜时代文明。汉代,自河西走廊西迁的乌孙在伊犁河流域建立的乌孙国,是当时西域三十六国中最为强盛的。
蒙古成吉思汗西征,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建立蒙古察合台汗国;察合台后裔吐虎鲁克·铁木尔汗以伊犁为中心建立东察合台汗国;明初歪思为东察合台汗,治伊犁河谷亦力巴里。
清康熙十八年(1697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将其政治中心从准噶尔盆地的和布克赛尔转移到伊犁河谷今伊宁市域范围内,并建有盛极一时的固尔札庙。伊犁成为卫拉特蒙古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会宗之地。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之乱后,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治天山南北两路,伊犁成为新疆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光绪八年(1881年),被沙俄非法侵占十年的伊犁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伊犁地处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许多宗教都曾在这里传播,如北方草原民族的原始萨满教、拜火教(祆教)、摩尼教、佛教、道教以及聂思脱里教(景教),都曾在伊犁大地上广为流传。遍布草原的土墩墓、石堆墓、草原石人、岩画以及古代遗址和近现代优秀建筑,为我们描绘了伊犁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的历史画卷。
据统计,伊犁目前拥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357处;有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塞人、乌孙、突厥墓葬50700余座;有第一至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16处;有馆藏文物6709件,三级以上馆藏文物204件。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要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物局制定了详细的“三普”实施、宣传方案、工作制度等。伊犁自治州“三普”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制了3万份汉、哈萨克、维吾尔三种文字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知识问答”宣传单,分发到各县市文物局,利用文化遗产日和文物宣传周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并在伊犁电视台、《伊犁日报》汉、哈萨克文版刊登文物普查广告、文物普查知识问答、普查成果专版。在伊犁州政府网站开设了伊犁州文物局网页宣传“三普”工作进展。普查队还成立宣传小组,协助当地文物部门向各乡镇场送达《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告知书》。由于宣传到位,在普查过程中不断有当地群众向普查队反映那些地处偏远地区的文物点,如普查队在特克斯县时,一牧民向普查队提供了三、四尊草原石人的线索;到伊宁县山区工作时,普查队员到一牧民家歇脚聊天,这家的主人告知了一处天山深处的古代岩画点,并亲自带领普查队员进山寻找。伊犁自治州文物局还邀请新闻媒体对普查进展跟踪报道。
从2008年7月“三普”田野调查工作全面启动,在1年半的田野普查过程中,普查队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科学务实的工作态度,积极探索符合北疆草原地区大规模文物调查的有效方法;队员深入山区草原,行程数万公里,行政村到达率和覆盖率均达100%。至2009年10月,圆满完成了伊犁州直8县2市的三普实地调查阶段任务,共发现各类文物点1357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1050处,复查文物点305处。共登记各类古墓葬1178处,计50747座,古遗址56处,古建筑18处,石窟寺及石刻(岩画)4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5座,其他1处。
通过两年多的普查工作,基层的文物工作者们也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培训学习机会。本次普查,伊犁州累计投入普查专项经费143.35万元,投入人员85人。
抢救性考古调查和发掘
伊犁河谷曾发祥出世界文化形态中重要的游牧文化支系。19世纪末期西方兴起的中亚考古探险热潮中,伊犁河谷没有引起探险家们的重视,之后中国考古学家也不曾在这里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使人们长期对这里的历史文化认识模糊不清。
随着近几年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项目——伊犁河流域两大支流的喀什河吉林台水电站和特克斯河恰普其海水利枢纽、伊犁河南岸干渠工程、伊犁河北岸干渠和水利枢纽工程、巩留县山口水库工程以及精伊霍(精河一伊宁霍尔果斯)铁路工程等一系列大型基本建设工程上马,涉及到上千座成片墓葬的考古发掘。在这一过程中,伊犁州文物部门配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近2000座古墓葬,抢救保护了一大批重要文物。伊犁河流域的考古发掘成为新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项目,其考古发现填补了亚欧草原地带考古的空白。了亚欧草原地带考古的空白。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尼勒克县吉林台水库的古代墓葬进行的大规模抢救性发掘中,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古代祭祀遗存,墓葬奇特的葬俗也为此前新疆所未见,包括一座新疆目前发现的封堆结构最复杂、且墓室规模最大的墓葬。随葬品包括一批非常精美的彩陶器、铁器、金器、铜器、石器等文物。
在穷科克台地的大规模考古发掘中,在最上层发掘出一批纹样精美的陶器和大量铁器,往下依次是安德罗诺沃文明和细石器文明遗迹,清晰地揭示出此地人类文明演进的世系。该墓地年代的上限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下限在公元前5世纪或更晚,是迄今为止新疆伊犁地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这一墓地铁器的普遍发现,表明当时已进入了早期铁器时代。
巨大车轮般封堆中的成套青铜马具、独木舟式木棺、保存完整的独特尸床是尼勒克县铁木里克沟口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的三大发现。30多座墓葬的发掘,不但丰富了伊犁河流域从五六世纪到公元前后阶段的考古材料,而且为研究这一地区与天山以南地区和吐鲁番地区之间的文化联系提供了新的材料。
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近年来,伊犁州共投入2060万元用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了伊犁州博物馆、伊犁林则徐纪念馆、汉家公主纪念馆、伊犁三区革命纪念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民俗博物馆、新源县唐加勒克纪念馆、特克斯县八卦博物馆。推出了一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设计新颖的陈列展览。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坐物3900多件,荟集了伊犁、塔城和阿勒泰三地的众多文物瑰宝,藏品中有不少草原文物精品,大型的草原青 铜器、鹿石、波马古墓金银器、丝织刺绣遗宝,以及阿力麻里出土的元青花凤首扁壶、草原石人、察合台金、银、铜币都很著名。近几年在伊犁河流域吉林台和恰普其海水利枢纽建设中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还收藏于该馆。
伊犁林则徐纪念馆以林则徐生平及在新疆的3年谪戍生涯,胸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爱国主义信念,不顾政治上所处的逆境,积极捐办皇渠龙口工程、履堪南疆、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关心边防和少数民族疾苦,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景仰为主题,陈列实物千余件,突出展现了林则徐伟大的爱国主义和世界禁毒先驱的丰功伟绩。2005年被命名为伊犁自治州禁毒教育基地,2009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汉家公主纪念馆陈列以细君、解忧公主远嫁乌孙为主线,全面反映汉中央王朝在西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用历史事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馆是江苏省援建项目,已被国家民委定为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察布查尔县是全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民俗博物馆以锡伯族西迁屯垦戍边和民族生存发展为内容,收集陈列了大量锡伯族人自西迁伊犁以来的传统用具、民族古籍和历史文献等。
新源县唐加勒克纪念馆位于新源县城南郊唐加勒克、阿西姆纪念碑院内。唐加勒克是我国现代哈萨克文学奠基人之一。1922年远赴苏联哈萨克斯坦求学,回国后,开始积极传播马列主义思想,给家乡人民介绍俄罗斯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并积极投身于哈萨克话剧事业。
文物古建筑维修
伊犁河谷地区自蒙元时期直至清代一直是西域及新疆地区的统治中心,同时也是新疆十三个世居民族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建筑风格古建筑构成了伊犁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如新疆地区唯一的元代建筑吐虎鲁克·铁木尔汗麻扎是典型的中亚伊斯兰风格的建筑。而吐虎鲁克·铁木尔汗之孙、亦力巴里汗王歪思的墓葬则是典型的中原地区亭阁式建筑,装饰风格又具有伊斯兰装饰文化的特点。到清代由于清朝政府在伊犁地区设统治全疆的中心——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同时在伊犁各地大兴土木,建设伊犁九城,设伊犁四营(锡伯、额鲁特、索伦、察哈尔),并大力推广中华主流文化。因此这一时期的古建筑遗存较多,伊犁将军府、惠远钟鼓楼、昭苏圣佑庙、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拜图拉清真寺、陕西大寺、察布查尔靖远寺以及遍布锡伯营各旗的关帝庙、娘娘庙等等,无论是衙署还是喇嘛寺、清真寺无不带有明显的中原建筑风格。清代后期随着俄罗斯、乌兹别克、塔塔尔等民族的迁入,俄罗斯风格的建筑造型开始出现于伊犁。这种风格迥异的中西文化建筑形式构成了伊犁独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即便是在全疆范围内也是非常罕见的。
近几年,在国家文物局、新疆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伊犁累计投入文物维修资金1045万元,相继完成伊犁将军府旧址一期和二期修缮保护工程、靖远寺油漆彩绘工程、昭苏圣佑庙、格登碑修缮保护工程、拜吐拉清真寺宣礼塔修缮工程、水定陕西大寺山门修缮工程、尼勒克县奴拉塞铜矿遗址抢险加固和围栏保护工程。
伊犁州文物局委托有关单位编制设计了靖远寺、吐虎鲁克·铁木尔汗麻扎、伊犁将军府旧址、速檀·歪思汗麻扎、奴拉赛铜矿遗址等5处国保单位的规划利用方案;委托有关单位编制设计了吐虎鲁克·铁木尔汗麻扎、速檀·歪思汗麻扎、靖远寺、孙扎齐牛录关帝庙抢救性保护修缮方案和阿勒吞古城遗址、波马古城遗址保护设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