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介绍购买用于吸食的毒品为目的的居间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12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基本案情
  吸毒人员夏某在KTV唱歌时打电话给杨某,希望杨某能为其找到卖毒品"咖啡"的人,杨某随即通过电话找到毒贩陈某,告诉陈某有人想购买毒品"咖啡"吸食,并将夏某的电话给了陈某,后陈某与夏某联系毒品交易事宜。陈某在KTV将两包毒品"咖啡"出售给夏某时被民警当场抓获。经鉴定,两包"咖啡"中甲基苯丙胺的成分净重量为28克。
  二、分歧意见
  对杨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杨某的行为应当以贩卖毒品罪的共犯论处。理由: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全国部分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2008年)》(以下简称《纪要》)的规定,明知他人实施毒品犯罪而为其居间介绍、代购代卖的,无论是否牟利,都应以相关毒品犯罪的共犯论处。本案中,杨某在明知陈某是毒贩后仍介绍夏某从陈处购买毒品,对其应以陈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论处。
  第二种意见:杨某的行为单独构成贩卖毒品罪。理由:以介绍购买用于吸食的毒品为目的的居间行为不能适用《纪要》的相关规定。杨某的居间介绍行为起因在吸毒人员夏某的委托,虽然在客观上帮助了陈某销售毒品,但其主观上并没有与陈某贩卖毒品或销售毒品的共同故意,其犯罪主观意志并不从属于陈某,不符合共同犯罪对共同故意的要求,因此不能认定杨某的行为构成陈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但是,杨某主观上依然明知其居间介绍行为将导致毒品交易行为的发生,而放任或希望该行为的发生;客观上居间促成了该笔毒品交易行为的发生,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对杨某应当单独以贩卖毒品罪定罪处罚。
  第三种意见:杨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理由:杨某为夏某提供毒源信息的动机与目的只是为了帮助朋友购买吸食的毒品,其一没有接受过陈某的委托,二没有主动帮助陈某贩毒的主观故意,三没有从中牟利,其行为应当明显区别于接受毒贩委托为毒贩居间介绍同样是毒贩的买家和卖家,不应适用"明知他人实施毒品犯罪而为其居间介绍"的规定。虽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由于法无明文规定,不能认定其行为构成犯罪。
  三、意见评析
  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
  1994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禁毒决定的解释》第二条第四款规定:居间介绍买卖毒品的,无论是否获利,均以贩卖毒品罪的共犯论处。在该解释的背景下,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居间介绍行为,无论其目的和动机,均应当以贩卖毒品的共犯论处。2008年《纪要》作出了不同于解释的规定,在居间介绍前增加了"明知他人实施毒品犯罪"和"为其"的条件,应当说,这样的规定更强调行为人主观客观相统一,也更符合共同犯罪的构成要求。比如,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居间人受毒品货主的委托,为其积极介绍下家;二是居间人明知他人购进毒品用于贩卖,而为其介绍上家,前者实质上是帮助推销毒品的行为,后者实质上是帮助购买用于贩卖的毒品的行为。由于出售毒品者和购买毒品者本身均构成贩卖毒品罪,所以居间人根据其主观意志的从属分别与出售者、购买者构成共犯。
  但是,争议也由此产生:居间人未受毒品货主的委托、明知他人购进毒品是用于吸食而为其介绍货主的行为该如何定性呢?也就是说,何为"明知他人实施毒品犯罪而为其……"的"明知"和"为其"?从持有毒品人手中购得毒品而"不明知"其是毒贩的情况又有哪些?由于《纪要》中"明知他人实施毒品犯罪而为其……"的定语是并列形容"居间介绍"和"代购代卖"两种行为的,且对"代购"行为有前后两种规定,这里我们不妨先撇开"居间介绍"行为而用"代购代卖"行为来解释这个定语的意思。
  《纪要》规定:"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不以牟利为目的,为他人代购仅用于吸食的毒品,毒品数量超过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条规定的最低数量标准的,对托购者、代购者应以非法持有毒品定罪。代购者从中牟利,变相加价贩卖毒品的,对代购者应以贩卖毒品罪定罪。"从这个规定里,我们可以看出"代购仅用于吸食的毒品行为"与"明知他人实施毒品犯罪而为其代购代卖"行为,虽然都是"代购(代卖)"的行为,且即使都是代购仅用于吸食的毒品,却因为这句定语的有无会造成的两个定性与量刑完全不同的后果(假设均不以牟利为目的),一种是以非法持有毒品定罪,属轻罪,在三年以下量刑。另一种是实施毒品犯罪的共犯定罪,起刑点较高。是否是该规定有违公平呢?当然不是!因为加上定语后的"代购"行为与"代卖"是不容分割的。也就是说,虽然是为吸食者"代购"的行为却会因为货主是毒贩而衍生成"代卖"行为,这就当然不管居间人是受谁的委托,只要是实施了中转毒品行为,将毒品交给吸食者时原"代购"行为必定转化为帮助贩毒者的"代卖"行为,就必定因为这个"代卖"行为而构成货主的共犯。除非你能举证你明知货主不是毒贩!这样的举证是艰难的,因为还需要得到货主的认可和相关证据。也就是说从持毒者手中购得毒品却"不明知他人实施毒品犯罪"的情况是少之又少,所以实践中,对代购者以非法持有毒品罪定罪的情况也是少之又少,或者是在没有证据证明"卖家"是毒贩下的无奈之举。比如,甲毒瘾发作时,委托居间人乙从同样是吸食者的丙手中购买两包丙留存给自己吸食的毒品,且乙、丙均未牟利。这就需要居间人乙与甲、丙三者之间有特殊关系作支撑:乙必须愿意无偿为甲做代购的事,乙还必须保证与丙的关系特殊到丙能在不加价的情况下将他持有的毒品原价转让给自己,否则只要不能建立这种信任,丙又确实加了价,乙就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当然乙也可以辩解自己不明知丙还贩毒 ,原来只知道丙是吸毒的,但乙的这个说法需要得到丙的印证。如果丙即使是贩毒了,却以欺骗等手段向乙掩盖了贩毒的事实,如此印证,对乙才可以适用"……对托购者、代购者应以非法持有毒品定罪"条款 。
  这样,"明知他人实施毒品犯罪而为其代购代卖"其实是很明确的一个不可分的双向概念。那么在明知货主是毒贩的情况下,"受吸食者委托发生的代购行为,由于吸食毒品不是犯罪,所以为其代购不违法或仅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的逻辑就是荒谬的。因为代购代卖是一个整体,分不开的,在帮吸食者代购用于吸食的毒品时,也在帮毒贩代卖毒品,一个行为的两个客观后果是无法分割开来的。
  那么同理,对同样是一行为两个客观后果的"居间介绍"行为也是如此,但是因为在能证明"不明知他人实施毒品犯罪"的情况下,居间介绍行为又不同于代购行为,居间介绍人并没有实际持有毒品的机会,所以发生在两个纯吸食者之间的毒品原价转让行为,居间介绍人不构成犯罪,《纪要》既不必、也没有对此作出规定。而在"明知他人实施毒品犯罪"的规定下,只要居间介绍的两方中有一方是毒品犯罪,居间介绍行为人就构成毒品犯罪的共犯中,而不管居间人是受到吸食者和还是贩毒者的委托。
  本案中认为杨某的行为单独构成贩卖毒品罪或不构成犯罪的理解,都是对《会议纪要》中"明知他人实施毒品犯罪而为其居间介绍"的狭义解读,"明知"并不等于受委托才叫"明知",即使是受吸食者委托而引发的居间介绍行为,由于"居间介绍"本身是必定连着至少购与卖两方的行为,为购者介绍卖者的同时也是在为卖者介绍购者,所以只要明知卖方是在实施贩卖毒品的犯罪而居间介绍的,就必定构成贩卖毒品一方的共犯;而对于常见的为毒品贩卖者提供上家或下家,则根据居间人主观意志归属的不同,分别与毒品买方或卖方构成共同犯罪,且牟利不是其构成犯罪的要件。如果居间人虽不明知他人实施毒品犯罪,但其从中牟利,则单独构成贩卖毒品罪。
  四、处理结果
  法院判决:认定被告人杨某明知他人实施毒品犯罪而为双方居间介绍,介绍贩卖毒品甲基苯丙胺28.0315克,其行为已构成贩卖毒品罪,依法判处被告人杨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0元。
  作者简介:李铭,女,汉族,1977年生,湖南岳阳人,湘潭大学法学学士、湘潭大学法学硕士,现任职于江西省新建县人民检察院调研室副主任。
其他文献
2012年2月,四川彭州农民吴高亮在自家承包地发现天价"乌木"并挖掘,但地方政府以"私挖滥采"为名动用警力阻止吴高亮而自己强行挖掘,随后并宣称乌木属于国有,奖励吴高亮7万元。双方对乌木所有权的归属产生了争议。乌木属于无主物,无主物顾名思义,即没有所有权人的物。埋藏物和遗失物并非无主物,只是所有人不明。《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遗失物,归国家所有。而对无主物的归属,法条并未作出规定
期刊
摘 要:特留份制度是遗嘱继承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对遗嘱自由原则的合理限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世界各国均普遍采用了这一制度。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继承法尚无特留份制度的规定。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在我国继承法中设立特留份制度已日益显现出其迫切性和必要性。采取这一制度将有助于克服现有社会弊端,体现社会利益与社会正义,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继承法;特留份;义务份;遗嘱自由;社会利益  一
期刊
2007年10月1日,全国检察机关开始对讯问职务犯罪案件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机制。该制度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为了深入推进"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适应新形势下开展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客观需要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被视为检察机关力推的遏制刑讯逼供的工作重点之一。此举折射出检察机关司法理念的重大进步,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但实施的过程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讯问全程录音录像机制
期刊
摘 要:夫妻财产问题适用意思自治原则虽是由来已久的思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该原则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它不仅适用于夫妻财产关系,而且进一步扩展到婚姻的其他方面,如离婚、扶养等。  关键词:意思自治 涉外 婚姻 家庭  至今,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仍习惯性的将夫妻财产制看作是夫妻间的合同关系。但是由于夫妻财产制并不是纯粹的合同问题,它还涉及到社会伦理、道德、宗教、情感等复杂问题,为了
期刊
摘 要:行政执法行为有很多不如意地方,近几年,城管暴力执法和野蛮执法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对行政行为进行检察监督,检察监督的范围和方式如何,本文从文献和实证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  关键词:行政执法 检察监督  行政执法是指行政主体为维护经济与社会生活次序,实现行政目标,按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法律、法规等法律规范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执法机关是保障国家经济秩序正常运行,保障社会良性
期刊
摘 要: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11月26日印发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该《规定》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特色案例指导制度初步确立。2011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首批四个指导性案例,对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类似案件、做出裁判具有指导作用。王志才故意杀人案就属于首批指导案例之一,该案属于一起因恋爱、婚姻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本文就该案涉及的几个法律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以期更好的把握该案的
期刊
摘 要:南非在17世纪中叶以前,几乎是一块蛮荒之地。直到荷兰移民者的到来,南非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制的历史。由于南非长期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深受英国普通法的影响。南非矿业的发展急需庞大的矿工,殖民者深知华工任劳任怨,易于管理和控制。大量华工涌入南非,然而华工的处境却不如牲畜。本文翻阅众多关于南非华工的文章,绝大多数是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南非华工的悲惨境遇。鲜有从法律的角度来探究其中的缘由。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群体纠纷不断涌现,比如环境污染纠纷、产品质量纠纷、证券欺诈等引起的大规模侵权案件。由于这类案件涉及人数多,当事人全部参加到诉讼中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诉讼主体众多和诉讼空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我国在借鉴美国集团诉讼和日本选定当事人制度的基础上设置了代表人诉讼制度,但是由于我国对其立法粗疏及司法政策的导向不稳定导致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无法发挥应有功能。本文将在分析代表
期刊
摘 要:诉讼时效制度是民事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保护民事诉讼权利人的权利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我国现行关于诉讼时效期间的法律规定由于带有计划经济时代中所特有的烙印,以致某些制度上出现了漏洞,与神圣私权的维护不相适应,不利于民事权利的保护,引发了法律和道德的冲突。因此,文章提出应从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出发,试从延长普通诉讼时效期间等方面来展开探讨,以完善我国的时效制度,对今后
期刊
摘 要: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统治者都倡导以"息讼"来解决民间的纠纷,这就要求民间调解制度的发展,由拥有解决民事纠纷的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宗族内裁判、族外裁判以及官府裁判。  关键字: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价值。  在古代的中国,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危机社会秩序以及其统治的重大刑事问题,较为注重在司法审判中的地位,而对于处理以平等民事主体之间产生的权利与义务问题,大多以家庭为主的家长制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