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兄弟,不能只讲风度,忘记温度,要穿厚实一些。”文中的温度是作为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它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从中国古代发明的冰瓶到伽利略发明了温度计,温度计的产生奠定了记温学和热学发展的基础。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古人就开始用最原始的水作为介质做成了温度计,并称其为“冰瓶”,它是通过水结冰和融化来判断气温的。到了商周时期,古人又开始观察“火候”,借燃烧时火焰的变化,来推测温度高低,并把目测火候的方法运用于青铜器的冶炼中。先秦时成书的《考工记·栗氏》就记载了观察火候的方法和过程,不同火焰和烟色的变化代表不同的温度。如青铜冶炼时出现白色烟雾,表明温度大约为907℃,锌开始挥发;炉火纯青,表明温度已达到1200℃,锌完全挥发;全是铜的青焰时,表明此时可以浇铸了。经过现代科学验证,目测火候法相当准确,而且在现代冶炼、制瓷等多种行业中仍在运用。
随着西方科技的强盛发展,以及对地质的深入研究,使古时候测量温度成为可能。1947年,美国科学家尤里和比奇莱森,首先创造了地球化学测温技术。他们一起测定了古代海生动物化石中氧原子两种变体的比例,以便测出这些动物生活中水的温度。例如,他们分析了一个有几百万年历史的动物化石(一种已经灭绝的乌贼)的壳层,确定了这个动物出生于夏天,在四年后的春天死去。
1961年,另一位科学家埃米利亚尼使用尤里的方法研究了有孔虫壳。他发现,3000万年前,整个海洋温度约为10℃,2000万年前约为 6.111℃,而现在是1.667℃。这些长期的温度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另一种解释是,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下降时,地球会逐渐变冷。
几亿年前的温度早已时过境迁,现在该如何测量呢?科学家告诉我们,如能找到地质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留下的痕迹,就能知道当时的温度。于是,人们从地球化学的氧同位素分析着手,终于找到了另一种测量古温度的可靠方法。氧元素是个大家族,包括氧16、氧17、氧18。其中,氧18的核反应能力大大超过了氧16和氧17,可它的数量特别稀少。据统计,在自然界中,每形成500个氧16,才会产生一个氧18。因为在自然界中,氧同位素的比值,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生物体活着的时候,它们体内氧同位素的比值,同生存的环境温度有一定的关系。当这些生物体死去,它们体内的这种同位素比值就不再变化了。亿万年后,这些生物体遗骸成了化石,人们只要用化学方法从化石中提取氧,再測出氧16和氧18的比值,就能知道当时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温度了。你看,氧同位素的比值,真可称得上是一支灵敏的温度计。
另外,在观察海洋岩芯时,科学家们发现有一种对冷暖变化特别敏感的敏圆辐虫,计算它的数量与有孔虫总数的比率,就可以推算出当时的海洋温度。计算结果表明,高的比率与冰期的暖水有关,低的比率与冰期的冷水有关。更有趣的是,螺壳的旋卷方向也与温度有关。凡是右旋的截锥圆辐虫的介壳,与温暖的环境有关,左旋的介壳则与较冷的环境有关。因此,从螺壳左右旋卷的比率,可推断盘古时期的温度。
探测古时候温度所得到的古气候和古环境资料,可以为未来气候和环境变化提供预测依据,也可以为解释当今气候环境变化的原因提供有效的科学思路。
(选自2018年03期《知识窗》,本刊有删改)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古人就开始用最原始的水作为介质做成了温度计,并称其为“冰瓶”,它是通过水结冰和融化来判断气温的。到了商周时期,古人又开始观察“火候”,借燃烧时火焰的变化,来推测温度高低,并把目测火候的方法运用于青铜器的冶炼中。先秦时成书的《考工记·栗氏》就记载了观察火候的方法和过程,不同火焰和烟色的变化代表不同的温度。如青铜冶炼时出现白色烟雾,表明温度大约为907℃,锌开始挥发;炉火纯青,表明温度已达到1200℃,锌完全挥发;全是铜的青焰时,表明此时可以浇铸了。经过现代科学验证,目测火候法相当准确,而且在现代冶炼、制瓷等多种行业中仍在运用。
随着西方科技的强盛发展,以及对地质的深入研究,使古时候测量温度成为可能。1947年,美国科学家尤里和比奇莱森,首先创造了地球化学测温技术。他们一起测定了古代海生动物化石中氧原子两种变体的比例,以便测出这些动物生活中水的温度。例如,他们分析了一个有几百万年历史的动物化石(一种已经灭绝的乌贼)的壳层,确定了这个动物出生于夏天,在四年后的春天死去。
1961年,另一位科学家埃米利亚尼使用尤里的方法研究了有孔虫壳。他发现,3000万年前,整个海洋温度约为10℃,2000万年前约为 6.111℃,而现在是1.667℃。这些长期的温度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另一种解释是,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下降时,地球会逐渐变冷。
几亿年前的温度早已时过境迁,现在该如何测量呢?科学家告诉我们,如能找到地质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留下的痕迹,就能知道当时的温度。于是,人们从地球化学的氧同位素分析着手,终于找到了另一种测量古温度的可靠方法。氧元素是个大家族,包括氧16、氧17、氧18。其中,氧18的核反应能力大大超过了氧16和氧17,可它的数量特别稀少。据统计,在自然界中,每形成500个氧16,才会产生一个氧18。因为在自然界中,氧同位素的比值,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生物体活着的时候,它们体内氧同位素的比值,同生存的环境温度有一定的关系。当这些生物体死去,它们体内的这种同位素比值就不再变化了。亿万年后,这些生物体遗骸成了化石,人们只要用化学方法从化石中提取氧,再測出氧16和氧18的比值,就能知道当时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温度了。你看,氧同位素的比值,真可称得上是一支灵敏的温度计。
另外,在观察海洋岩芯时,科学家们发现有一种对冷暖变化特别敏感的敏圆辐虫,计算它的数量与有孔虫总数的比率,就可以推算出当时的海洋温度。计算结果表明,高的比率与冰期的暖水有关,低的比率与冰期的冷水有关。更有趣的是,螺壳的旋卷方向也与温度有关。凡是右旋的截锥圆辐虫的介壳,与温暖的环境有关,左旋的介壳则与较冷的环境有关。因此,从螺壳左右旋卷的比率,可推断盘古时期的温度。
探测古时候温度所得到的古气候和古环境资料,可以为未来气候和环境变化提供预测依据,也可以为解释当今气候环境变化的原因提供有效的科学思路。
(选自2018年03期《知识窗》,本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