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台湾文学馆第二期常设展“台湾文学的内在世界”暨“台南文学特展”10月22日开幕。 这项为期五年的展览(常设展期至2016年8月7日,台南文学特展至2012年4月22日),以“复合式主题常设展”呈现,三大展区主题“山海的召唤”、“族群的对话”、“文学的荣景”,另外搭配以在地精神出发的“台南文学特展”,除了展出作家珍贵手稿、作品投影,还有文学剧场,将平面文学结合声光效果,呈现文学多元面貌。 常设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文学馆第二期常设展“台湾文学的内在世界”暨“台南文学特展”10月22日开幕。
这项为期五年的展览(常设展期至2016年8月7日,台南文学特展至2012年4月22日),以“复合式主题常设展”呈现,三大展区主题“山海的召唤”、“族群的对话”、“文学的荣景”,另外搭配以在地精神出发的“台南文学特展”,除了展出作家珍贵手稿、作品投影,还有文学剧场,将平面文学结合声光效果,呈现文学多元面貌。
常设展首度推出立体空间的小型剧场,真人演出的剧目,透过计算机科技,提供民众藉由戏剧加深对文学作品的印象。
其他文献
在《可能的花蜜》附录中,陈大为肯定林婉瑜的作者风格之余,提到她还要“创造出一组或一部地景式的诗作,让我们在谈到‘林婉瑜’的时候,很具体浮现出完全属于她的诗歌图景。”陈大为说:“为了完成这一项工程,林婉瑜选择了都市诗视野下的台北书写。” 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先撇开诗人的诗歌图景是否必须仰赖“地景式诗作”的前提不说(夏宇的地景是何方?),我相信林婉瑜书写城市,打造个人成就的自觉较少,而出自台北文学年
《凝望·时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作者群之一的张靓蓓感知敏锐,她几乎是近十余年“台湾资深影人采访作家”的代称,不只因为她亲临了台湾新电影运动(1982~1987)发生的那个“时代”,更在于她对纪史的坚持与固执。 1988年张靓蓓进入《中国时报》担任记者,1989年她成为台湾各大报前往威尼斯影展的五位特派记者之一,其后她屡次为导演、幕后工作者作传,譬如《十年一觉电影梦》、《声色盒子》、《电影灵魂的
“起初以为,写作是为了抵挡遗忘,后来发现,写作其实是编织记忆——无论是那些未能亲历的故事,抑或确凿经验过的自己的少年。”马世芳在音乐散文集《地下乡愁蓝调》的自序中这样写道。 “晚出生”一个世代的他,编织本属于上一辈人的青春记忆——《地下乡愁蓝调》;编织属于自己的青春记忆——《昨日书》,他的文字糅合自己的青春记忆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他热爱比自己老一两个世代的歌,而且还讲得熟门熟路,因此被詹宏志形
买房置产,拥有一个自己的小窝,肯定是所有海内外华人心目中的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恐怕这也是六六的小说《蜗居》以及调查青年居住状况的《蚁族》推出后迅速引起广大回响的原因。很简单,说中了心坎里的那个痛。 遗憾而残酷的现实是,绝大多数人其实没办法像海萍那么幸运,有那么好的际遇,最后能够成为“有产阶级”,背起房贷却不用感觉喘与累;不过,相信大多数人也不认为自己会一辈子当个“蚁族”,我们其实是介于
北京博采雅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采雅集)成立于2010年5月,是一家专业从事图书策划、营销推广和发行代理的民营图书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年出版图书品种80种以上。 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博采雅集始终坚持自己的出版方向,并逐渐站稳了脚跟。从涉足图书行业之初的每年10个品种的出书量,到2011年的近100个品种,博采雅集正以一种新兴企业特有的朝气在迅速成长。作为一家中
1997年,我还在顾诚先生门下读研究生,有一天,先生派我把一大包写在绿格子稿纸上的书稿送到中青社。从铁狮子坟到东四十二条一路骑着车、哼着歌并顺利完成任务的小青年绝不会想到,14年后,他和他的出版社再版了这部轰轰烈烈的《南明史》。十几年间,先生去世了,小青年长成了总编辑,只有这部《南明史》仍然是《南明史》。 有人说,《南明史》是“十年磨一剑”,而先生自己说“其实很难说清自己在这部书稿上花费的岁月”
1981年,刘黎儿去往日本,作为《中国时报》的特派员。一晃三十年,她在日本安家、生儿育女,在日本的时间甚至已经超过她在台湾的时间。日本成为了她的第二故乡。对于日本,刘黎儿是迷恋的。日本文化展现的人文气息,细腻且优雅,日本社会的万种风情,也让她虽然久居日本多年,却仍然保持异乡人的身份去观察。 刘黎儿先是给香港《90年代》杂志写了近十年的专栏,随后开始为《苹果日报》、《今周刊》、《La Vie》、《
一个夏日的向晚时分,彳亍在南京西路,撇开车流人行,闪身转入一座静谧的建筑群。暮光在两侧建筑之间渐次隐退,夜色上来,显露这座城市久违的旧时面貌。 静安别墅,这座上海如今最大的新式里弄建筑群。早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于右任便寓居于此,研究编辑了《两陋木筒汇编》、《标准草书》等著作,蔡元培、孔祥熙、郑小秋等名人雅士也都曾在此间居住,李安的《色,戒》也不动声色地招摇着它的记忆和风采。清水红砖砌起的外墙
2011年10月8日,“百家讲坛”迎来了新一轮中长篇明史类讲座《万历兴亡录》,主讲人是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历史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组评审专家方志远教授。媒体曾给他很多头衔,如“江西历史第一人”、“顶级明史专家”、“江西第一位登上‘百家讲坛’的学者”,还有人称他为“异端老师”,对此,他表示所谓第一、所谓顶级,从来没有听说过,即使有,也是媒体朋友的期待和鼓励,自己根本不配,何况“文无第一”,
因为人们对一个地方的认识,往往短暂、刻板,甚至武断。 香港是“东方好莱坞”,是“美食和购物天堂”,是“文化沙漠”。——这是传媒发达、消费主义的香港,在一般人眼中的形象。若谈及香港文学,心中所浮现的也许就只是那固定的某几个名字。 事实上,当然不只如此。香港文学同样有其发展脉络,有传也有承。 2011年香港书展邀请西西担任年度作家,表扬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在香港文坛的成就和贡献。大会同时设专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