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顾诚《南明史》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rdy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我还在顾诚先生门下读研究生,有一天,先生派我把一大包写在绿格子稿纸上的书稿送到中青社。从铁狮子坟到东四十二条一路骑着车、哼着歌并顺利完成任务的小青年绝不会想到,14年后,他和他的出版社再版了这部轰轰烈烈的《南明史》。十几年间,先生去世了,小青年长成了总编辑,只有这部《南明史》仍然是《南明史》。
  有人说,《南明史》是“十年磨一剑”,而先生自己说“其实很难说清自己在这部书稿上花费的岁月”。这位在海内外史学界赫赫有名却又极为低调的学者生前仅有两部专著问世:《明末农民战争史》与《南明史》,前者一共动用了1000多种地方志的资料,为农民战争史研究别开实证蹊径;后者更成为南明史研究的里程碑,一举拿下当年的“国家图书奖”。而这两本书在市面上早已断货,在孔夫子二手书网被炒到千元以上,连复印本都在坊间高价流传。
  2003年先生去世后,顾夫人一直在推动顾先生学术成果的整理工作,包括《南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以及先生生前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文章。一般人听到“顾诚”总会以为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的那位诗人。实际上,他在历史圈内非常知名,我有幸见识过国际学术会议上外国学者听到他的名字后的骚动和惊喜,也曾听过台湾某研究机构将“默默无闻”的顾诚列入20世纪四大历史学家,师门中还有专慕顾诚之名而来中国学习的日本学者。但是,除了《南明史》有出版社感兴趣之外,其余论著无人问津。顾夫人一直想推动“顾诚全集”的出版,也未能达成。有不少出版社抢在我们之前争取《南明史》,但都不愿意将整个著作系列完整结集出版。事实上,由于先生治学极为严谨,材料收集上“竭泽而渔”,他写出的论文,多是某一方面的奠基之作,他对明朝版图、疆域管理体制、耕地与人口、卫所制度、户籍制度以及明清易代的关键因素,都有精深的研究。这些问题是任何一个明史研究者都绕不过去的“坎”,也是爱好明史的人越看越有味儿的部分。而且,他的文字功底极为出色,文笔流畅,通俗易懂,据说《南明史》当年一出,连印刷厂的工人都读得津津有味。顾诚一生的治学经历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点从他的自述《我与明史》中可以看出。读懂顾诚,《南明史》一本是不够的,却是必须的。
  2011年,我调入出版社工作之后,积极促成了此事。5月,顾夫人与光明日报出版社签下合约,授权出版包括《南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在内的所有论著,以“顾诚著作系列”的形式陆续推出。当然,《南明史》毫无疑问充当打响头炮的作用。“顾诚著作系列”的结集出版还得到了同门师兄弟的一致支持,他们中很多人已是国内明清史界的中坚力量。然而,虽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南明史》的再版并非像当年我骑车送书稿那么顺利。
  首先面临的是电子版问题。为顺利取到原书电子版,只好等待中青社已退休的责任编辑回国。但由于时间久远,《南明史》初版的电子版怎么也找不到了!这就意味着近八十万字的书稿(其中许多古文献的字词、人名用的生造字以及若干年代和事件,还有上千条注释和十余幅地图)可能需要重新录入。6月底,是顾先生八周年忌辰,为了怀念先生,也为图书造势,社里已开始了一轮宣传。为了不让读者等太久,社里在品质精良的前提下尽力往前推进出版过程。再有,一些资料搜集过程也很曲折。原本作为《南明史》底图的《御览异惨图》(顾先生在古书中发现的)也未找到原图,美编想办法拼图重新制作,为了让读者更明白,特别请明史专家配上图解,做成插页的形式附在书后。另外,准备增加的一些顾先生照片也未找到,只得期望能在下几本书中与读者见面。封面设计也更改了数次,反复试,抠细节,希望简洁中能传达出意义。
  虽有一些曲折,但新装亮相的《南明史》带来了更多惊喜。第一,生前自述《我与明史》作为代自序。整理顾先生遗物时,发现他一篇手写的自传《我与明史》,大概是应某家学术刊物之约而写。《我与明史》写得平实优美且大气磅礴,偶尔还带点儿幽默和自嘲,可看到他如何对明清史产生兴趣,在文革时如何坚持做学问以及刻苦到极致的读书经历等。第二,《御览异惨图》配上专业图解,以插页形式更方便阅读和理解(如前述)。第三,搜集到顾先生亲自手绘的地图和《我与明史》的手迹。第四,上下两册,全新装帧。封面设计绛红配白,简洁有力;绛红色为底,底图为大顺军的头盔和大刀,均按实际出土兵器样式调整;“南明史”三个字为明末书法家董其昌的书法字,切合当时的时代。整个设计的感觉是跃动而不失厚重,再掀南明动荡而又一切尘埃落定,留下许多意犹未尽的空间。
  1994年,我刚读顾先生研究生的时候,他曾告诫我:“研究历史,一定要有足够的积淀,40岁之前不要发表文章。”我最终没有以研究历史为业,也没有做到40岁之前不发文,却庆幸能在40岁之后有机会为顾先生40岁之后写的文章尽出版之力。
  这或许是我与先生的未尽之缘吧。
其他文献
南京大学出版社,创立于1980年5月,秉承其母体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之精神、励学敦行之作风,着力打造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  现任总编辑金鑫荣,1988年从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即入南京大学出版社从事人文学术类编辑出版工作。一晃,已将人生的过半精力投注在出版领域,而自己也近知天命之年。回望当时,时惠荣社长在仅有30万开办费,“二三十杆枪”的条件下,以新生之力,在全国出版大军中,揽得风光成清景。  在
期刊
“我的文字,我的歌,就是我的盲人影院,是我的手和脚,她们甚至比我的身体和房屋更具体,更实在。感谢她们承载着我在人群中漫游,给我带来面包、牛奶、爱情和酒。我把我黑暗的日子拧啊拧,拧出窗台上的一张专辑和一本书,为那些虚度的光阴命名,还有一些流逝的、不可命名的日子和人,为她们曾默默地微笑过存在过作见证。”周云蓬,新世纪的候鸟歌手,冬天去南方演,夏天在北方唱,春秋去海边。九岁失明,学会了弹琴、写诗,云游四
期刊
一路追踪着黄碧云的小说人物,常可发觉他们身上总是充满预言与诅咒,带着自己的命运迎向未知。黄碧云为了安置这些人物,往往不遗余力地描述现象,给予生存的空间,让存在的诗意彰显出来。与其说黄碧云是小说家,我更愿意相信,她是用小说文体来写诗的诗人。她之前的作品《七宗罪》、《烈女图》、《媚行者》、《沉默。暗哑。微小》,一出手就让人惊艳,大叹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间隔七年再读到《末日酒店》,仍旧是那么骇人耳目,几
期刊
“我是一位只有高小学历的美术编辑,而在书籍装帧艺术界已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 新中国第一代著名书籍设计家张慈中先生总是这样谦虚地介绍自己。而了解他的人总是为他传奇的设计生涯而惊叹不止。从解放前在上海的广告设计打拼到为新中国设计红色经典,从被打成右派和下放五七干校到恢复工作后促进中国书籍装帧事业的发展……张慈中传奇的一生令人敬仰,而今八十多岁的高龄依然执着于中国的书籍设计事业,他说“中国是发明
期刊
当生命绽放繁盛鲜艳到了极至,紧随其后的便是衰败,而人的际遇也大抵不外乎于此。  常言道:“艺术天才总是短命”,观望历史上那种近乎纯粹的、不拘于当代世俗思维的创作者,每每以其大胆奇诡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仿佛他们早已洞视这个平凡且毫无意义的人生,遂将毕生精华尽皆浓缩在短暂而有限的年岁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话说日本明治末期被誉为天才的装帧美术家桥口五叶,最教人惋惜他正值四十壮年
期刊
在《可能的花蜜》附录中,陈大为肯定林婉瑜的作者风格之余,提到她还要“创造出一组或一部地景式的诗作,让我们在谈到‘林婉瑜’的时候,很具体浮现出完全属于她的诗歌图景。”陈大为说:“为了完成这一项工程,林婉瑜选择了都市诗视野下的台北书写。”  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先撇开诗人的诗歌图景是否必须仰赖“地景式诗作”的前提不说(夏宇的地景是何方?),我相信林婉瑜书写城市,打造个人成就的自觉较少,而出自台北文学年
期刊
《凝望·时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作者群之一的张靓蓓感知敏锐,她几乎是近十余年“台湾资深影人采访作家”的代称,不只因为她亲临了台湾新电影运动(1982~1987)发生的那个“时代”,更在于她对纪史的坚持与固执。  1988年张靓蓓进入《中国时报》担任记者,1989年她成为台湾各大报前往威尼斯影展的五位特派记者之一,其后她屡次为导演、幕后工作者作传,譬如《十年一觉电影梦》、《声色盒子》、《电影灵魂的
期刊
“起初以为,写作是为了抵挡遗忘,后来发现,写作其实是编织记忆——无论是那些未能亲历的故事,抑或确凿经验过的自己的少年。”马世芳在音乐散文集《地下乡愁蓝调》的自序中这样写道。  “晚出生”一个世代的他,编织本属于上一辈人的青春记忆——《地下乡愁蓝调》;编织属于自己的青春记忆——《昨日书》,他的文字糅合自己的青春记忆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他热爱比自己老一两个世代的歌,而且还讲得熟门熟路,因此被詹宏志形
期刊
买房置产,拥有一个自己的小窝,肯定是所有海内外华人心目中的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恐怕这也是六六的小说《蜗居》以及调查青年居住状况的《蚁族》推出后迅速引起广大回响的原因。很简单,说中了心坎里的那个痛。  遗憾而残酷的现实是,绝大多数人其实没办法像海萍那么幸运,有那么好的际遇,最后能够成为“有产阶级”,背起房贷却不用感觉喘与累;不过,相信大多数人也不认为自己会一辈子当个“蚁族”,我们其实是介于
期刊
北京博采雅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采雅集)成立于2010年5月,是一家专业从事图书策划、营销推广和发行代理的民营图书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年出版图书品种80种以上。  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博采雅集始终坚持自己的出版方向,并逐渐站稳了脚跟。从涉足图书行业之初的每年10个品种的出书量,到2011年的近100个品种,博采雅集正以一种新兴企业特有的朝气在迅速成长。作为一家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