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主要分析了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现状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应该转变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本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语文课程改革。
关键词: 中职学生 语文应用能力 教学改革
语文课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提高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适应今后就职岗位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我国职业语文教育基本上未完全摆脱传统教育以知识为本位的普通教育模式,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普遍较差,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因此,对于中职语文教学来说,深化教育改革、转型教学模式已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教师必须以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本位,积极推进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真正发挥语文学科在职业教育中的优势作用和功能价值,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一、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现状要求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中职学校所招收的生源多数是低于普通高中录取线的学生,进校时的语文基础水平低,语文应用能力差,表现在错别字普遍存在,不重视也不太会使用标点符号;听讲抓不住重点,注意力常常不集中;讲话三言两语,逻辑性不强,有的甚至出现与人交流时词不达意、含混不清的现象;阅读理解能力差,缺乏综合概括能力;写作能力差,多空话、套话,有的文不对题,甚至连“通知”、“请假条”都写不好,对毕业自我鉴定的书写也是一筹莫展等等。许多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中职生走上社会后,在应用文写作、口语交际、书写等方面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
教育界有识之士指出,作为企业所需的中、低端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学生,他们的就业竞争优势已不再是掌握某一门专业技能,更多的是技能以外的各种素质,即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基础课的语文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应今后就职岗位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改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这些不良现状,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找准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的切入点,让他们学有所得。
2.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要求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中职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对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已达成共识。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出现了一种过于重视技能培养,轻视文化课学习的倾向,各类培训和考证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在这种教育导向的影响下,中职语文教育开始逐渐走向边缘化。同时中职语文教育自身存在问题,普遍还是以知识为本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科本位”,教师仍然以讲解篇章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整体性,教法与普通高中没有多大变化。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贤云“学无兴趣则无所谓学”,结果就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不愿学,教师教学也是举步维艰,加之学生们重专业轻基础学科的学习态度的影响,逃课现象较普遍,使得中职语文教学陷于尴尬境地。中职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呢?
二、以语文应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堂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地进行。”
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可见,中职语文教学是以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需要为目标,应注重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认为中职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必须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以学生今后从事的岗位或岗位群所应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目标,积极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应用性,适应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就业的需要。
那么,怎样进行改革呢?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策略。
三、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改革策略
1.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内容的改革
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对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新编订的中职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立足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各种语文应用能力。在教材内容结构上,实现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有机结合。中职语文教师不仅要尽快适应教材的这种变化,而且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要探索适合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的模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专业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例如,在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时,为了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的能力,我特意带了一些荔枝到课堂上,请个别学生用所学知识向同学们有条不紊地介绍手中的荔枝,并挂出与他们专业有关的计算机图片,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说明。荔枝是本地区的特产,学生非常熟悉,同时结合了他们的专业,因而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见,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联系他们并不熟悉的抽象知识,可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学习语文只注意课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就这一问题,魏书生老师曾提出三个结合:语文与做人结合;语文与学生生活结合;语文与发展学生智力结合。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第二课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一些中外名著、名人传记等有价值的书,多背些经典的范文。这样既能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同时也能解决学生课余的无聊。例如,我在讲授小说单元时,经常给学生介绍中外文学名著,特别是给他们介绍情节曲折生动,有教育意义,能引起他们阅读兴趣的作品。有时候,我故意只把故事情节说一半,留下悬念,引导学生课后主动阅读和探究。这样就能慢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确实如此,好的作品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 2.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这样写道:“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贵能验诸身。”这就是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多种教学方法中,我认为培养中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情境激发兴趣法和实践提升能力法。
(1)情境激发兴趣法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通过图片、音乐、文学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再现教材情景、背景或环境,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以更好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开展情境教学。可采用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阐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情境教学法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而且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教学《雷雨》这一课为例,中职语文教材选取了《雷雨》中的第二幕作为文本,刚开始,学生并无太大的兴趣。巧的是,当时著名导演张艺谋的大作《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了,大导演、名演员、大投资,学生们自然趋之若鹜,争相前往电影院观看,并常常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交流观感。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就是改编自曹禺的名著《雷雨》。发觉这个有利的契机,我及时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电影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看完电影之后阅读原著,探讨电影与原著之间的异与同,导演改编的得与失。结合电影的赏析,学生明显对《雷雨》这部现实主义悲剧文本的阅读更为细致深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课后我还安排学生编演课本剧和模拟“爱拍电影”形式,创设表演体会情境,让学生去说作品中人物所说的话,做作品中人物所做的事,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并进行人物的对比剖析。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对课文中内容,特别是人物的行为、心理、性格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锻炼学生的各项语文应用能力。
(2)实践提升能力法
实践法是指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增长才干、提高能力的教学方式。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而言,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远比单纯的课文讲解更受学生欢迎。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自主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因此,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诗歌朗诵、辩论赛、模拟求职招聘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课,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言语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胆识,在实践中提升各项语文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如《雷雨》、《窦娥冤》等文章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片断表演,让学生去说作品中人物所说的话,做作品中人物所做的事,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项链》一文可以围绕“丢失项链究竟是败坏玛蒂尔德还是成全了她?”这样的论题展开辩论;《将进酒》、《雨巷》、《致橡树》等文章可以安排朗诵比赛;《荷塘月色》等风景如画的文章可以安排学生绘简笔画……
其次,在能力训练中开展实践活动。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安排课前五分钟演讲,如在清明节前后开展“心中忆清明”的演讲;在教师节前后开展“感恩老师”的演讲;在国庆节前后开展“我与祖国心连心”的演讲等,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还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此外还可以开展钢笔字比赛、手抄报评比等实践活动,在诸多动口动手的能力训练中逐步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应用能力。
最后,还可以开展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为学生就业服务的实践活动。例如,举办成才报告会,联系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早年学习成绩不突出长大奋力成才的事迹教育学生;又如,结合学校每年开展的供需见面会(或招聘会)形式,开展模拟求职招聘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应聘者和招聘者两组,就招聘面试的现场进行模拟训练。这种训练比自我推销更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因为模拟招聘的问题是现场提出的,回答是即兴的,问题的回答是否具有技巧,反应是否灵活快捷,对学生是个极大的挑战。这种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能力、礼仪等方面的一次综合的检验。
培养中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学历型职业教育向能力型职业教育转变的今天,它的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中职语文教师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我们要改变陈旧观念,把教学重点放到专业工作所要具备的素质教育上,面对原有的不完善、不健全的教学,要大胆地进行改革,跳出传统的语文教学框框,树立起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综合素质观,采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使中职语文教学适合于社会交际的需要,适应学生将来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修订),2009.
[2]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炜志.语文教学本位回归的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2003,(5).
[4]刘新才.培养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素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2).
关键词: 中职学生 语文应用能力 教学改革
语文课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提高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适应今后就职岗位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我国职业语文教育基本上未完全摆脱传统教育以知识为本位的普通教育模式,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普遍较差,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因此,对于中职语文教学来说,深化教育改革、转型教学模式已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教师必须以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本位,积极推进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真正发挥语文学科在职业教育中的优势作用和功能价值,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一、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现状要求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中职学校所招收的生源多数是低于普通高中录取线的学生,进校时的语文基础水平低,语文应用能力差,表现在错别字普遍存在,不重视也不太会使用标点符号;听讲抓不住重点,注意力常常不集中;讲话三言两语,逻辑性不强,有的甚至出现与人交流时词不达意、含混不清的现象;阅读理解能力差,缺乏综合概括能力;写作能力差,多空话、套话,有的文不对题,甚至连“通知”、“请假条”都写不好,对毕业自我鉴定的书写也是一筹莫展等等。许多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中职生走上社会后,在应用文写作、口语交际、书写等方面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
教育界有识之士指出,作为企业所需的中、低端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学生,他们的就业竞争优势已不再是掌握某一门专业技能,更多的是技能以外的各种素质,即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基础课的语文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应今后就职岗位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改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这些不良现状,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找准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的切入点,让他们学有所得。
2.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要求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中职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对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已达成共识。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出现了一种过于重视技能培养,轻视文化课学习的倾向,各类培训和考证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在这种教育导向的影响下,中职语文教育开始逐渐走向边缘化。同时中职语文教育自身存在问题,普遍还是以知识为本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科本位”,教师仍然以讲解篇章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整体性,教法与普通高中没有多大变化。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贤云“学无兴趣则无所谓学”,结果就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不愿学,教师教学也是举步维艰,加之学生们重专业轻基础学科的学习态度的影响,逃课现象较普遍,使得中职语文教学陷于尴尬境地。中职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呢?
二、以语文应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堂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地进行。”
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可见,中职语文教学是以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需要为目标,应注重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认为中职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必须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以学生今后从事的岗位或岗位群所应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目标,积极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应用性,适应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就业的需要。
那么,怎样进行改革呢?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策略。
三、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改革策略
1.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内容的改革
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对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新编订的中职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立足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各种语文应用能力。在教材内容结构上,实现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有机结合。中职语文教师不仅要尽快适应教材的这种变化,而且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要探索适合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的模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专业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例如,在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时,为了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的能力,我特意带了一些荔枝到课堂上,请个别学生用所学知识向同学们有条不紊地介绍手中的荔枝,并挂出与他们专业有关的计算机图片,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说明。荔枝是本地区的特产,学生非常熟悉,同时结合了他们的专业,因而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见,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联系他们并不熟悉的抽象知识,可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学习语文只注意课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就这一问题,魏书生老师曾提出三个结合:语文与做人结合;语文与学生生活结合;语文与发展学生智力结合。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第二课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一些中外名著、名人传记等有价值的书,多背些经典的范文。这样既能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同时也能解决学生课余的无聊。例如,我在讲授小说单元时,经常给学生介绍中外文学名著,特别是给他们介绍情节曲折生动,有教育意义,能引起他们阅读兴趣的作品。有时候,我故意只把故事情节说一半,留下悬念,引导学生课后主动阅读和探究。这样就能慢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确实如此,好的作品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 2.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这样写道:“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贵能验诸身。”这就是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多种教学方法中,我认为培养中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情境激发兴趣法和实践提升能力法。
(1)情境激发兴趣法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通过图片、音乐、文学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再现教材情景、背景或环境,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以更好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开展情境教学。可采用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阐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情境教学法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而且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教学《雷雨》这一课为例,中职语文教材选取了《雷雨》中的第二幕作为文本,刚开始,学生并无太大的兴趣。巧的是,当时著名导演张艺谋的大作《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了,大导演、名演员、大投资,学生们自然趋之若鹜,争相前往电影院观看,并常常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交流观感。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就是改编自曹禺的名著《雷雨》。发觉这个有利的契机,我及时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电影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看完电影之后阅读原著,探讨电影与原著之间的异与同,导演改编的得与失。结合电影的赏析,学生明显对《雷雨》这部现实主义悲剧文本的阅读更为细致深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课后我还安排学生编演课本剧和模拟“爱拍电影”形式,创设表演体会情境,让学生去说作品中人物所说的话,做作品中人物所做的事,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并进行人物的对比剖析。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对课文中内容,特别是人物的行为、心理、性格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锻炼学生的各项语文应用能力。
(2)实践提升能力法
实践法是指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增长才干、提高能力的教学方式。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而言,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远比单纯的课文讲解更受学生欢迎。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自主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因此,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诗歌朗诵、辩论赛、模拟求职招聘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课,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言语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胆识,在实践中提升各项语文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如《雷雨》、《窦娥冤》等文章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片断表演,让学生去说作品中人物所说的话,做作品中人物所做的事,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项链》一文可以围绕“丢失项链究竟是败坏玛蒂尔德还是成全了她?”这样的论题展开辩论;《将进酒》、《雨巷》、《致橡树》等文章可以安排朗诵比赛;《荷塘月色》等风景如画的文章可以安排学生绘简笔画……
其次,在能力训练中开展实践活动。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安排课前五分钟演讲,如在清明节前后开展“心中忆清明”的演讲;在教师节前后开展“感恩老师”的演讲;在国庆节前后开展“我与祖国心连心”的演讲等,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还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此外还可以开展钢笔字比赛、手抄报评比等实践活动,在诸多动口动手的能力训练中逐步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应用能力。
最后,还可以开展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为学生就业服务的实践活动。例如,举办成才报告会,联系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早年学习成绩不突出长大奋力成才的事迹教育学生;又如,结合学校每年开展的供需见面会(或招聘会)形式,开展模拟求职招聘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应聘者和招聘者两组,就招聘面试的现场进行模拟训练。这种训练比自我推销更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因为模拟招聘的问题是现场提出的,回答是即兴的,问题的回答是否具有技巧,反应是否灵活快捷,对学生是个极大的挑战。这种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能力、礼仪等方面的一次综合的检验。
培养中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学历型职业教育向能力型职业教育转变的今天,它的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中职语文教师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我们要改变陈旧观念,把教学重点放到专业工作所要具备的素质教育上,面对原有的不完善、不健全的教学,要大胆地进行改革,跳出传统的语文教学框框,树立起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综合素质观,采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使中职语文教学适合于社会交际的需要,适应学生将来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修订),2009.
[2]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炜志.语文教学本位回归的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2003,(5).
[4]刘新才.培养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素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