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旅游业发展作为综合性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更加广泛,已经从“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进行旅游发展的战略再定位。本文吃饭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企业管理
引言
全域旅游作为旅游行业一个全新的概念,从正式提出以来得到强烈反响,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全域旅游”这一概念始于2008年绍兴提出的“全城旅游”发展战略,随后在《绍兴全城旅游区总体规划》中得以全面体现,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率先启动了全域旅游改革试点,在近八年的实践探索中,全域旅游被赋予了“四全”(全景、全时、全业、全民)、“三化”(产品全域化、服务全域化、环境全域化)的思想内涵,指导着旅游业突破传统的景点旅游单一模式,不断适应新形势,升级旅游产品,开创旅游业与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2016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共有262个市县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将深入过渡到“全域旅游”新时代。
一、“全域旅游”的作用
一是提升目的地生活品质。在全域旅游目的地统筹建设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得到充分的运用,城景交相辉映,旅游整体形象更为彰显。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利民、便民的交通体系将逐步趋于完善。2015年开始,旅游和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厕所革命”,这一行动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和积极反响,对各地公共服务水平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随着全域旅游各种有利措施的持续开展,城市的休闲舒适度会大大提高,将打造出大批宜居、宜游的休憩型旅游目的地。
二是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全域旅游中的域不单指空间范围上的地域,也指与旅游相关的其它行业领域,旅游与农业、林业、工商、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疗等行业的融协力度在加强,产业资源进一步得到挖掘,“旅游+”将成为产业的增长点,在全域旅游模式的引领下,将带动消费的升级,拉动生产的创新。
三是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全域旅游指导着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城市不良环境进行专项治理,对景区的管理加强引导,让城镇的生态环境受到保护,以“环境变革”为驱动因素提升城市品质。通过绿化工程、治理工程和搬迁工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与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使景区自然资源的完整性得到保持,旅游促进了环境的整体优化,使旅游目的地“山长青、水长流、空气鲜、环境美”成为人们享受绿色生活中的常态。
二、加强旅游管理的思考
一是导游自由执业需规范化。“民间大使”导游员在文化传递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过去,导游代表旅行社接待游客,是旅游合同的执行者。而全域旅游时代,自驾游、自由行的游客数量在持续上升,选择旅行社团队包价产品的人数在不断下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个性化旅游需求,导游自由执业成为大势所趋。2016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取消了我国长期执行的“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规定,导游执业实现了自由化和法制化,依附于包价旅游产品的导游服务将独立成为可自由选择的单项旅游产品。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旅行社恶性竞争中“零负团”给导游带去的工作压力,从而使导游员更加专注于本职的导游讲解与服务工作,在专研业务技能的条件下,使导游员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更加契合。与此同时,如何规范自由执业中的导游?怎样明确自由执业中导游员的责任与义务?如何保障导游员的合法权益?通过哪些渠道让导游员获得发展、使导游员队伍得到壮大和稳定?这些问题在此时变得尤为突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打造导游人才平台(如导游协会、人才库);制定统一的从业标准;建立适用的薪酬体系;完善导游晋升和鼓励机制。
二是景区景点管理需精细化。全域旅游是将旅游目的地当做一个大景区来统筹建设,要求达到景区内外一体化,作为核心区域的景区仍然是重中之重,这对景区景点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完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应具有多国文字的各种标识、有残疾人专用通道、足够蹲位数量的卫生间、直饮水点、母婴室等基础设施。景区景点要“全域”――全员参与,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景区的形象代表,虽然他们在售票、检票、接待、保洁、维护秩序等不同岗位,但与游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交往,他们的一言一行是景区服务水平的体现,因此,全体工作人员不仅要注重仪容仪表和工作规范,还要了解景区的特色、游览线路、开放时间、厕所的分布等具体情况。全面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形成智慧景区,实现可微信等电子方式购票、二维码验票、景区手机导览图下载、客流量应急报警机制、无人机监拍实况等技术应用,提高景区的管理效率,为游客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務。
三是交通结构需全面优化。由机场、铁路、国道、省道、高速公路、景区环线等组成的便捷交通网络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必要条件,从各个客源地到达旅游目的地要具有换乘方便、接点通畅的外部交通环境。同时,还要有组织科学有序的内部交通,首先,可以在旅游交通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上做足功夫,将旅游实时交通信息与在线地图、导航等应用相融合,实时交通信息主要包括实时交通流信息、交通事件和移动对象(车辆)信息数据等3类,此外还包括交通气象、停车场等信息[3]。其次,针对与日俱增的自驾游、自由行游客,在客流集散地,如机场、码头、车站、景区、主城区等地,要设置具有咨询、接待、租车、预订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为游客获取当地旅游服务搭建桥梁。此外,还要建立有利于居民和游客双方的公共交通系统,在公共交通线路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居民和游客双方的需求,形成旅游专线车与城市公交车相互补充,实现公共服务的全域覆盖,构建外来游客与本地市民共享的高品质的社会生活环境。
结语
在实践全域旅游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还要通过全域旅游来提升旅游相关产业的附加值,推动地区旅游收入的增加,从而通过以全域旅游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飞.全域旅游时代的变与不变[J].旅游学刊,2016,(09):26-28.
[2]吕俊芳.城乡统筹视阈下中国全域旅游发展范式研究[J].河南科学,2014,(01):139-142.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
辽宁丹东 118000)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企业管理
引言
全域旅游作为旅游行业一个全新的概念,从正式提出以来得到强烈反响,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全域旅游”这一概念始于2008年绍兴提出的“全城旅游”发展战略,随后在《绍兴全城旅游区总体规划》中得以全面体现,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率先启动了全域旅游改革试点,在近八年的实践探索中,全域旅游被赋予了“四全”(全景、全时、全业、全民)、“三化”(产品全域化、服务全域化、环境全域化)的思想内涵,指导着旅游业突破传统的景点旅游单一模式,不断适应新形势,升级旅游产品,开创旅游业与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2016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共有262个市县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将深入过渡到“全域旅游”新时代。
一、“全域旅游”的作用
一是提升目的地生活品质。在全域旅游目的地统筹建设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得到充分的运用,城景交相辉映,旅游整体形象更为彰显。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利民、便民的交通体系将逐步趋于完善。2015年开始,旅游和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厕所革命”,这一行动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和积极反响,对各地公共服务水平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随着全域旅游各种有利措施的持续开展,城市的休闲舒适度会大大提高,将打造出大批宜居、宜游的休憩型旅游目的地。
二是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全域旅游中的域不单指空间范围上的地域,也指与旅游相关的其它行业领域,旅游与农业、林业、工商、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疗等行业的融协力度在加强,产业资源进一步得到挖掘,“旅游+”将成为产业的增长点,在全域旅游模式的引领下,将带动消费的升级,拉动生产的创新。
三是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全域旅游指导着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城市不良环境进行专项治理,对景区的管理加强引导,让城镇的生态环境受到保护,以“环境变革”为驱动因素提升城市品质。通过绿化工程、治理工程和搬迁工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与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使景区自然资源的完整性得到保持,旅游促进了环境的整体优化,使旅游目的地“山长青、水长流、空气鲜、环境美”成为人们享受绿色生活中的常态。
二、加强旅游管理的思考
一是导游自由执业需规范化。“民间大使”导游员在文化传递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过去,导游代表旅行社接待游客,是旅游合同的执行者。而全域旅游时代,自驾游、自由行的游客数量在持续上升,选择旅行社团队包价产品的人数在不断下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个性化旅游需求,导游自由执业成为大势所趋。2016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取消了我国长期执行的“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规定,导游执业实现了自由化和法制化,依附于包价旅游产品的导游服务将独立成为可自由选择的单项旅游产品。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旅行社恶性竞争中“零负团”给导游带去的工作压力,从而使导游员更加专注于本职的导游讲解与服务工作,在专研业务技能的条件下,使导游员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更加契合。与此同时,如何规范自由执业中的导游?怎样明确自由执业中导游员的责任与义务?如何保障导游员的合法权益?通过哪些渠道让导游员获得发展、使导游员队伍得到壮大和稳定?这些问题在此时变得尤为突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打造导游人才平台(如导游协会、人才库);制定统一的从业标准;建立适用的薪酬体系;完善导游晋升和鼓励机制。
二是景区景点管理需精细化。全域旅游是将旅游目的地当做一个大景区来统筹建设,要求达到景区内外一体化,作为核心区域的景区仍然是重中之重,这对景区景点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完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应具有多国文字的各种标识、有残疾人专用通道、足够蹲位数量的卫生间、直饮水点、母婴室等基础设施。景区景点要“全域”――全员参与,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景区的形象代表,虽然他们在售票、检票、接待、保洁、维护秩序等不同岗位,但与游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交往,他们的一言一行是景区服务水平的体现,因此,全体工作人员不仅要注重仪容仪表和工作规范,还要了解景区的特色、游览线路、开放时间、厕所的分布等具体情况。全面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形成智慧景区,实现可微信等电子方式购票、二维码验票、景区手机导览图下载、客流量应急报警机制、无人机监拍实况等技术应用,提高景区的管理效率,为游客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務。
三是交通结构需全面优化。由机场、铁路、国道、省道、高速公路、景区环线等组成的便捷交通网络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必要条件,从各个客源地到达旅游目的地要具有换乘方便、接点通畅的外部交通环境。同时,还要有组织科学有序的内部交通,首先,可以在旅游交通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上做足功夫,将旅游实时交通信息与在线地图、导航等应用相融合,实时交通信息主要包括实时交通流信息、交通事件和移动对象(车辆)信息数据等3类,此外还包括交通气象、停车场等信息[3]。其次,针对与日俱增的自驾游、自由行游客,在客流集散地,如机场、码头、车站、景区、主城区等地,要设置具有咨询、接待、租车、预订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为游客获取当地旅游服务搭建桥梁。此外,还要建立有利于居民和游客双方的公共交通系统,在公共交通线路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居民和游客双方的需求,形成旅游专线车与城市公交车相互补充,实现公共服务的全域覆盖,构建外来游客与本地市民共享的高品质的社会生活环境。
结语
在实践全域旅游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还要通过全域旅游来提升旅游相关产业的附加值,推动地区旅游收入的增加,从而通过以全域旅游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飞.全域旅游时代的变与不变[J].旅游学刊,2016,(09):26-28.
[2]吕俊芳.城乡统筹视阈下中国全域旅游发展范式研究[J].河南科学,2014,(01):139-142.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
辽宁丹东 1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