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现今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贫困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研究,针对高校贫困生评定过程中的问题、高校贫困生获得资助过程中的问题、高校贫困生思想与心理中的问题,引出对相关问题的理解,通过爱心教育“法则” 即开展爱心教育,弘扬爱心文化,推动爱心传承,培养爱心学生这四个方面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和精神上的教育,从而达到对贫困生的全面关注和培养,达到资助和育人的结合。
【关键词】 贫困生;资助工作;爱心教育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问题概述
1、高校贫困生评定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作为高校学生,入校前学校会寄发一些关于高校针对困难学生的一些帮扶政策材料以及如何办理绿色通道的流程须知,入校后关于贫困生认定的重要依据就是《高等学校学生及其家庭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但是这两种证明某种层面来说开具较为容易,真实性难以保证。其次,主要受到高校学生家庭分布地等因素以及人力财力的限制,高校通过实地调查等方式核实贫困生信息的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再次,班级民主评议作为贫困生认定的重要环节,主要是根据对申请学生日常消费情况的了解和印象来进行的,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人缘关系等问题。
2、高校贫困生思想与心理中的问题
高校贫困生这个群体在受到资助的整个过程中不应该只重视物质资助,资金资助是最为直接的物质资助,而随之而来更为重要的应是精神资助,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才是重点,“授之以渔”要比“授之以鱼”能更好的解决他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上是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资助评定中让非贫困生获得资助或者部分真正困难学生因为面子问题而放弃学校的资助,这些会加大贫富差距,造成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和心理失衡,更严重的是,贫困生的家庭及其亲友在社会中一般也是弱势群体,处理不当,可能引起连锁反应,他们可能通过这一事件被社会充满敌意;贫困学生因为失去补助,对老师和学校的公正失去信心,对学业产生悲观情绪进而影响到诚信意识的发展。
二、爱心教育“法则”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应用
1、开展爱心教育,提高贫困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
首先,在新生入学时就积极倡导爱心教育,辅导员老师作为学生入校时的第一任接触人就应该积极宣传学校的爱心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入校时就端正态度,无论是家庭实际困难的学生还是非困难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关爱,无论对老师还是其他同学都可以敞开心扉以诚相待;其次,在贫困生评定过程中宣传爱的美德,倡导同学之间的友情和关爱,让贫困生的评定过程去伪存真、公开透明,同时让贫困生学生从心理上抛弃自卑心理,积极而真实的反映家庭情况,让真正困难的学生受到重视和合理的资助;再次,通过爱心教育让那些非困难生了解和真正的支持困难学生,从而让个别“造假”的情况得以杜绝。
2、弘扬爱心文化,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素质
贫困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发展直接涉及到学生毕业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央16号文件要求“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服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贫困生资助工作,实际上就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要结合资助工作的开展,在校园文化当中不失时机地树立和宣传爱心文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目的,让学生学会诚信、学会感恩,通过对贫困生群体开展爱心教育,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爱心文化成果,引导贫困生对社会心存感恩,树立个人诚信意识可以培养和谐相处的集体主义意识,强化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工作的深入开展,才能作为贫困生资助工作到位的标志。[2]
3、推动爱心传承,提高受资助贫困生的自强自立精神
高校贫困生群体在校期间的生活和学习时刻都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树立起的優秀学生典型就是他们的榜样,积极开展面对全体的自立、自强教育,定期的座谈会、恳谈会,创设一种温暖、友好、和谐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有归属感。对个别确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安排专门的、及时的、长期的心理辅导,使学生有依靠感。在校园中那些典型的自强自立贫困生的先进事迹时刻是教育他们的鲜活榜样,通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其他贫困学生树立起自强自立的信心和决心,在受到资助过程中不单单要学会感恩,同时要把这份爱心宣传和传承下去,不但让自己自强自立,甚至毕业后仍然把这份爱心传承下去,回馈社会和母校,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受益,进而达到让学生摆脱自卑心理树立自强自立精神。
4、培养爱心学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正的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对于贫困学生要将资助和励志成才教育结合起来,挖掘资助的“育人”功能,培养他们的爱心,进而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例如提供机会组织受助学生参加各类义务活动、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激发他们潜在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锻炼优秀的品质和自强自立的精神,同时积极的探寻贫困学生的勤工助学工作,不仅能让学生通过自食其力来获取部分生活费用,同时又让学生得以锻炼,在这里劳动已超出了其原有定义,更多地代表了对贫困大学生能力和道德素养的肯定,这必然有利于他们树立自信,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在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中发现,贫困生因经济窘迫而产生的思想上、心理上的问题已日渐凸显,而这些问题又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掉,因此我们要找到一个长期而有效的做法来改变他们,而中国在世界中的屹立正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发展以及我们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存在,很多的优秀传统在我们的身体和思想中是生根的,虽然现今社会的个别不良风气影响到我们下一代的成长,但是更需要坚持我们的优秀传统,因此通过爱心教育“法则”积极摸索和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也将为我们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角度。
参考文献
[1]张东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1月.
[2]陈晨.刍议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赵黎光,男,(1980.10-),吉林省舒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现工作于吉林财经大学税务学院
朱丽蕊,女,讲师,硕士,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崔楠楠,女,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作者单位:1.吉林财经大学税务学院;2.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关键词】 贫困生;资助工作;爱心教育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问题概述
1、高校贫困生评定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作为高校学生,入校前学校会寄发一些关于高校针对困难学生的一些帮扶政策材料以及如何办理绿色通道的流程须知,入校后关于贫困生认定的重要依据就是《高等学校学生及其家庭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但是这两种证明某种层面来说开具较为容易,真实性难以保证。其次,主要受到高校学生家庭分布地等因素以及人力财力的限制,高校通过实地调查等方式核实贫困生信息的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再次,班级民主评议作为贫困生认定的重要环节,主要是根据对申请学生日常消费情况的了解和印象来进行的,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人缘关系等问题。
2、高校贫困生思想与心理中的问题
高校贫困生这个群体在受到资助的整个过程中不应该只重视物质资助,资金资助是最为直接的物质资助,而随之而来更为重要的应是精神资助,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才是重点,“授之以渔”要比“授之以鱼”能更好的解决他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上是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资助评定中让非贫困生获得资助或者部分真正困难学生因为面子问题而放弃学校的资助,这些会加大贫富差距,造成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和心理失衡,更严重的是,贫困生的家庭及其亲友在社会中一般也是弱势群体,处理不当,可能引起连锁反应,他们可能通过这一事件被社会充满敌意;贫困学生因为失去补助,对老师和学校的公正失去信心,对学业产生悲观情绪进而影响到诚信意识的发展。
二、爱心教育“法则”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应用
1、开展爱心教育,提高贫困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
首先,在新生入学时就积极倡导爱心教育,辅导员老师作为学生入校时的第一任接触人就应该积极宣传学校的爱心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入校时就端正态度,无论是家庭实际困难的学生还是非困难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关爱,无论对老师还是其他同学都可以敞开心扉以诚相待;其次,在贫困生评定过程中宣传爱的美德,倡导同学之间的友情和关爱,让贫困生的评定过程去伪存真、公开透明,同时让贫困生学生从心理上抛弃自卑心理,积极而真实的反映家庭情况,让真正困难的学生受到重视和合理的资助;再次,通过爱心教育让那些非困难生了解和真正的支持困难学生,从而让个别“造假”的情况得以杜绝。
2、弘扬爱心文化,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素质
贫困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发展直接涉及到学生毕业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央16号文件要求“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服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贫困生资助工作,实际上就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要结合资助工作的开展,在校园文化当中不失时机地树立和宣传爱心文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目的,让学生学会诚信、学会感恩,通过对贫困生群体开展爱心教育,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爱心文化成果,引导贫困生对社会心存感恩,树立个人诚信意识可以培养和谐相处的集体主义意识,强化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工作的深入开展,才能作为贫困生资助工作到位的标志。[2]
3、推动爱心传承,提高受资助贫困生的自强自立精神
高校贫困生群体在校期间的生活和学习时刻都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树立起的優秀学生典型就是他们的榜样,积极开展面对全体的自立、自强教育,定期的座谈会、恳谈会,创设一种温暖、友好、和谐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有归属感。对个别确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安排专门的、及时的、长期的心理辅导,使学生有依靠感。在校园中那些典型的自强自立贫困生的先进事迹时刻是教育他们的鲜活榜样,通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其他贫困学生树立起自强自立的信心和决心,在受到资助过程中不单单要学会感恩,同时要把这份爱心宣传和传承下去,不但让自己自强自立,甚至毕业后仍然把这份爱心传承下去,回馈社会和母校,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受益,进而达到让学生摆脱自卑心理树立自强自立精神。
4、培养爱心学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正的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对于贫困学生要将资助和励志成才教育结合起来,挖掘资助的“育人”功能,培养他们的爱心,进而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例如提供机会组织受助学生参加各类义务活动、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激发他们潜在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锻炼优秀的品质和自强自立的精神,同时积极的探寻贫困学生的勤工助学工作,不仅能让学生通过自食其力来获取部分生活费用,同时又让学生得以锻炼,在这里劳动已超出了其原有定义,更多地代表了对贫困大学生能力和道德素养的肯定,这必然有利于他们树立自信,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在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中发现,贫困生因经济窘迫而产生的思想上、心理上的问题已日渐凸显,而这些问题又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掉,因此我们要找到一个长期而有效的做法来改变他们,而中国在世界中的屹立正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发展以及我们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存在,很多的优秀传统在我们的身体和思想中是生根的,虽然现今社会的个别不良风气影响到我们下一代的成长,但是更需要坚持我们的优秀传统,因此通过爱心教育“法则”积极摸索和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也将为我们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角度。
参考文献
[1]张东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1月.
[2]陈晨.刍议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赵黎光,男,(1980.10-),吉林省舒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现工作于吉林财经大学税务学院
朱丽蕊,女,讲师,硕士,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崔楠楠,女,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作者单位:1.吉林财经大学税务学院;2.长春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