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水川因900多年前发生过北宋与西夏之间的一场大战而名显史册。初秋的一天,阳光很好,我怀着对古战场的崇敬去了好水川。
出宁夏隆德县城,沿隆张公路(隆德到固原张易)向北走,翻过县城北边的北象山,好水川便赫然现于眼前了。在我的想象中,好水川曾是两军厮杀的战场,一定很宽阔。可眼前的好水川并不宽敞,而是一条被南北两面山峦相夹的狭长川道,最宽处不过四五公里,窄处则不足1公里。川里有一条纵贯东西的河流,那就是好水河。
关于好水河命名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帝王出巡来到这里,口渴难耐,就用手捧起河水解渴,河水入口清凉甘甜,帝王脱口道:“好水!好水!”于是,这条河就被命名为好水河。
好水河发源于六盘山西麓的大水沟,注入葫芦河,最终汇入黄河东去。好水川就是这条好水河经过亿万年冲积而形成的。
好水川南北两山的地大多已退耕,耕地主要在川道里。退耕地里栽种的落叶松,多数已有一人高了,泛着微黄的绿意,在秋风中摆动。各种野草密密匝匝地长满了地面,风一吹来,草随风倾倒,就像给地面铺了层厚厚的绿毯。川道的田野里,黑色的是被犁过的麦田,长得正旺的是玉米,一畦一畦的玉米杆,仿佛一堵又一堵的绿墙,挺在空旷的天地间。看上去有点焦黄的是胡麻,拔胡麻的人一起一伏地劳作着,全然不知辛劳。
八月的好水川,透着成熟和成熟后的恬静,阳光融融的,没有一丝古战场的杀伐之气。秋日田野特有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有丝丝缕缕的甘甜,有点点滴滴的醇香,还有真真切切的凉爽。若非历史有载,谁也不会把眼前的好水川和杀气腾腾的古战场联系在一起,“往事越千年”,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好水川把对战争的记忆深埋在地下。据当地老人讲,20世纪60~80年代搞农田建设。取土平田时曾挖出过成堆人和马的尸骨,还有相当数量锈迹斑斑的矛、剑、刀、盔甲等器物。人马尸骨被倾倒到好水河里,后来逐渐被河水冲走或被河里的淤泥淹没了,出土的战争器物收藏在隆德县博物馆,有部分出土兵器如今就陈列在博物馆的展柜里。
好水川的红土路能恒久地引起人对战争的联想。红土路是好水川乡政府驻地的村名,20世纪60年代,红土路村更名为红星村,但好水川一带年纪上60岁的人仍把红星叫作红土路。老人们说,据上辈人讲,这里在很久以前打过一次大仗,死了很多人,血流遍野,把路都染成了红色,因而叫红土路。毋庸置疑,当地人所说很久前在这里打过的一次大仗,就是宋夏好水川战役。时光把表象的东西掩埋了,但“红土路”这一地名却把战争的信息记录并传递下来,让人一提及就能想象得出那场战争的惨烈。
1032年,李元昊继承父业,成为党项族的首领,他励精图治,改革内政,在实力增强后便发动了对宋朝的战争,并于1038年10月立国称帝。在经过几年的备战后,1041年正月,李元昊侦知宋军将领内部在西夏问题上意见不统一,而宋廷又举棋不定,便一面派人向宋“求和”,以松懈宋兵,一面积极筹备战事。二月初二,李元昊出动全国兵力,沿三川、怀远城经张家堡一路南下,李元昊亲率10万精兵,准备攻取渭州(今平凉),由天都山南行,设伏于好水川。
此时韩琦正在高平(今固原)巡边,获悉军情,急忙集合本部兵马,又新募勇士8000名,共1.8万人,命令环庆副总管任福率领迎击夏军。同时,韩琦任命泾源都监桑怿为先锋,钤辖朱观、都督武英、泾州王圭各率所部随任福御敌。韩琦确定了自怀远城到得胜寨(今将台),再到羊牧隆城(今西吉兴隆),迂回到西夏军后方的行军路线。韩琦告诫将士们,能战则战,不能战则据险设伏,以逸待劳,等待元昊退兵时,再设伏截击。
任福有轻敌思想,并未按韩琦行军路线进行。因急于求胜,他领兵追击西夏军。二月十五日,任福追到陇干城(今隆德县城)北边时,夏军主力已集结于好水川,以待宋军。桑怿为先锋,见路旁有几个银泥盒,包裹紧密,里面有声响,疑心而不敢打开。任福前来,打开银泥盒,百余只带唿哨的鸽子从盒中飞出,盘旋而上。于是,夏军伏兵四起,宋兵仓促应战。任福没来得及列阵布兵,夏军的铁骑已纵横交错,冲散了阵营。西夏军双向夹击,宋兵大败。任福全力搏战,身中十余箭,最后左颊中枪而死。
任福兵败,夏军合兵进攻朱观、武英。王圭从羊牧隆城领兵助战,渭州驻泊都监赵津率瓦亭骑兵为后继。王圭入阵力战,杀敌数百人,鞭铁挠曲,手掌尽裂,眼睛中箭而死。武英重伤,士尽被杀,耿傅、赵津也都战死。战争从中午一直持续到日落时分,夏兵越战越多,宋兵大败。只有朱观领本部兵千余人,退到一高墙内,向四面射箭抵抗,后被泾源部署王仲宝援兵解救,冲出包围。
好水川一战,宋军阵亡将领数十名,士卒战死1万余人。消息传来,“关右震动,宋仁宗为之旰食”。好水川一战,宋军元气大伤,在御边政策上遂取守势,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宋夏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好水川战后不久,时任西夏国宰相的汉族人张相出巡西北,张相以好水川之战为题材赋诗一首,诗曰:“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西夏统治集团对好水川大败宋军的志得意满由此可见一斑。
走在好水川,我竭力想象那场战争的情形:夏军伏兵是如何四面合围的;宋军是怎样未及列阵而仓促应战的;任福、王圭等将领是如何力战敌军而中箭身亡的;夏宋士兵是怎么短兵相接的;夏军的鲍老旗是怎样左右挥动的;宋军置身夏兵的包围中,有没有听到四面夏歌呢……头顶一声清越而悠长的哨音打断了我的遐想,抬头望,湛蓝的天宇有一对洁白的哨鸽比翼双飞,划下一道又一道优美的弧线。不期而来的哨鸽再度引起了我的联想:1041年,同是这一方天空,也有哨鸽飞翔,但不是两只,而是一群。当宋军将士看到盘旋而上的鸽群时,定然是惊诧不已,然而,惊诧顷刻就变成了惊慌。这些鸽哨,敲响了宋军将士的丧钟,鸽哨响起,潮水般的夏兵从四面向他们涌来,他们即被这股洪流吞噬。作为和平使者的鸽子,在好水川战役中,却和屠戮与血腥连在一起,成了飞翔于战地的白色幽灵,这究竟是历史的杰作还是历史的嘲弄?其实,历史本身并无是非之分,是与非全在人类自身。
临近中午,川道里起风了,风从川口漫过来,向川垴退去,风过处,田里碧绿的玉米叶子发出“飒飒”的响声,我觉得,这响声更像一首永恒的歌!
900多年过去了,当年战争的胜者与败者均已销声匿迹。当生活变得从容自如的时候,多数人不愿去想战争与杀戮,于是,战争就停在了历史的某个点上,用幽暗的眼神望着当下的世界和人类。试想,自从有了人类历史,战争躲开过吗?如果和平应当是生活的一种常态,那么,战争就是为了继续或更好地保持这一常态。宋夏之战给好水川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当然,好水川更不会忘却72年前来过的那支部队。
1935年8月17日,一支约3000人的部队进入好水川,这便是由程子华任军长、徐海东任副军长、吴焕先任政委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是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于1935年7月底离开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北上的,途经甘肃的两当、天水、静宁,尔后到达隆德进入好水川的。红二十五军到达好水川后,派出兵力攻克了隆德县城,并打开粮仓救济贫苦农民。当天黄昏,攻打县城的部队撤回好水川,全军驻扎在红土路村。深夜,先遣部队从红土路出发,沿好水川东进,经张银、水磨、蔡家湾、杨家店,翻越六盘山。大部队于8月18日清晨6时在好水伏龙寺(今好水中学所在地)集结后从好水川后垴的大水沟翻越六盘山东进。9月18日,红二十五军到达延川县永坪镇,与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会合,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
红二十五军离开好水川后,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经过长途跋涉进入好水川后,继续行军,从好水川垴的小水沟登上了六盘山。秋日的六盘山天高云淡,联想到中国革命的前景,毛泽东触景生情,诗兴大发,遂吟就了不朽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表达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定革命信念。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后继续北上,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翻开了中国革命崭新的一页。
红二十五军和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好水川,尽管停留的时间短暂,却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在这片土地上,这火种后来萌发、扩展,终成燎原之势,煅烧出一片新天地。宋夏之战以惨烈的战斗和惨重的伤亡让好水川心灵震颤、惊惧不已,红军的到来则为好水川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使之获得了新生。
966年前,宋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72年前,红军战士的旗帜漫红了这片土地。今天,血染的土地在,血迹不在;旗帜漫红的土地在,红旗仍在。走在好水川,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替变幻中,解读好水川,一丝苍凉之感袭上心头。时光有脚,就像眼前的好水河奔流不息,生命苦短,转瞬即逝,如何让短暂的生命获得永恒呢?好水川应该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出宁夏隆德县城,沿隆张公路(隆德到固原张易)向北走,翻过县城北边的北象山,好水川便赫然现于眼前了。在我的想象中,好水川曾是两军厮杀的战场,一定很宽阔。可眼前的好水川并不宽敞,而是一条被南北两面山峦相夹的狭长川道,最宽处不过四五公里,窄处则不足1公里。川里有一条纵贯东西的河流,那就是好水河。
关于好水河命名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帝王出巡来到这里,口渴难耐,就用手捧起河水解渴,河水入口清凉甘甜,帝王脱口道:“好水!好水!”于是,这条河就被命名为好水河。
好水河发源于六盘山西麓的大水沟,注入葫芦河,最终汇入黄河东去。好水川就是这条好水河经过亿万年冲积而形成的。
好水川南北两山的地大多已退耕,耕地主要在川道里。退耕地里栽种的落叶松,多数已有一人高了,泛着微黄的绿意,在秋风中摆动。各种野草密密匝匝地长满了地面,风一吹来,草随风倾倒,就像给地面铺了层厚厚的绿毯。川道的田野里,黑色的是被犁过的麦田,长得正旺的是玉米,一畦一畦的玉米杆,仿佛一堵又一堵的绿墙,挺在空旷的天地间。看上去有点焦黄的是胡麻,拔胡麻的人一起一伏地劳作着,全然不知辛劳。
八月的好水川,透着成熟和成熟后的恬静,阳光融融的,没有一丝古战场的杀伐之气。秋日田野特有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有丝丝缕缕的甘甜,有点点滴滴的醇香,还有真真切切的凉爽。若非历史有载,谁也不会把眼前的好水川和杀气腾腾的古战场联系在一起,“往事越千年”,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好水川把对战争的记忆深埋在地下。据当地老人讲,20世纪60~80年代搞农田建设。取土平田时曾挖出过成堆人和马的尸骨,还有相当数量锈迹斑斑的矛、剑、刀、盔甲等器物。人马尸骨被倾倒到好水河里,后来逐渐被河水冲走或被河里的淤泥淹没了,出土的战争器物收藏在隆德县博物馆,有部分出土兵器如今就陈列在博物馆的展柜里。
好水川的红土路能恒久地引起人对战争的联想。红土路是好水川乡政府驻地的村名,20世纪60年代,红土路村更名为红星村,但好水川一带年纪上60岁的人仍把红星叫作红土路。老人们说,据上辈人讲,这里在很久以前打过一次大仗,死了很多人,血流遍野,把路都染成了红色,因而叫红土路。毋庸置疑,当地人所说很久前在这里打过的一次大仗,就是宋夏好水川战役。时光把表象的东西掩埋了,但“红土路”这一地名却把战争的信息记录并传递下来,让人一提及就能想象得出那场战争的惨烈。
1032年,李元昊继承父业,成为党项族的首领,他励精图治,改革内政,在实力增强后便发动了对宋朝的战争,并于1038年10月立国称帝。在经过几年的备战后,1041年正月,李元昊侦知宋军将领内部在西夏问题上意见不统一,而宋廷又举棋不定,便一面派人向宋“求和”,以松懈宋兵,一面积极筹备战事。二月初二,李元昊出动全国兵力,沿三川、怀远城经张家堡一路南下,李元昊亲率10万精兵,准备攻取渭州(今平凉),由天都山南行,设伏于好水川。
此时韩琦正在高平(今固原)巡边,获悉军情,急忙集合本部兵马,又新募勇士8000名,共1.8万人,命令环庆副总管任福率领迎击夏军。同时,韩琦任命泾源都监桑怿为先锋,钤辖朱观、都督武英、泾州王圭各率所部随任福御敌。韩琦确定了自怀远城到得胜寨(今将台),再到羊牧隆城(今西吉兴隆),迂回到西夏军后方的行军路线。韩琦告诫将士们,能战则战,不能战则据险设伏,以逸待劳,等待元昊退兵时,再设伏截击。
任福有轻敌思想,并未按韩琦行军路线进行。因急于求胜,他领兵追击西夏军。二月十五日,任福追到陇干城(今隆德县城)北边时,夏军主力已集结于好水川,以待宋军。桑怿为先锋,见路旁有几个银泥盒,包裹紧密,里面有声响,疑心而不敢打开。任福前来,打开银泥盒,百余只带唿哨的鸽子从盒中飞出,盘旋而上。于是,夏军伏兵四起,宋兵仓促应战。任福没来得及列阵布兵,夏军的铁骑已纵横交错,冲散了阵营。西夏军双向夹击,宋兵大败。任福全力搏战,身中十余箭,最后左颊中枪而死。
任福兵败,夏军合兵进攻朱观、武英。王圭从羊牧隆城领兵助战,渭州驻泊都监赵津率瓦亭骑兵为后继。王圭入阵力战,杀敌数百人,鞭铁挠曲,手掌尽裂,眼睛中箭而死。武英重伤,士尽被杀,耿傅、赵津也都战死。战争从中午一直持续到日落时分,夏兵越战越多,宋兵大败。只有朱观领本部兵千余人,退到一高墙内,向四面射箭抵抗,后被泾源部署王仲宝援兵解救,冲出包围。
好水川一战,宋军阵亡将领数十名,士卒战死1万余人。消息传来,“关右震动,宋仁宗为之旰食”。好水川一战,宋军元气大伤,在御边政策上遂取守势,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宋夏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好水川战后不久,时任西夏国宰相的汉族人张相出巡西北,张相以好水川之战为题材赋诗一首,诗曰:“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西夏统治集团对好水川大败宋军的志得意满由此可见一斑。
走在好水川,我竭力想象那场战争的情形:夏军伏兵是如何四面合围的;宋军是怎样未及列阵而仓促应战的;任福、王圭等将领是如何力战敌军而中箭身亡的;夏宋士兵是怎么短兵相接的;夏军的鲍老旗是怎样左右挥动的;宋军置身夏兵的包围中,有没有听到四面夏歌呢……头顶一声清越而悠长的哨音打断了我的遐想,抬头望,湛蓝的天宇有一对洁白的哨鸽比翼双飞,划下一道又一道优美的弧线。不期而来的哨鸽再度引起了我的联想:1041年,同是这一方天空,也有哨鸽飞翔,但不是两只,而是一群。当宋军将士看到盘旋而上的鸽群时,定然是惊诧不已,然而,惊诧顷刻就变成了惊慌。这些鸽哨,敲响了宋军将士的丧钟,鸽哨响起,潮水般的夏兵从四面向他们涌来,他们即被这股洪流吞噬。作为和平使者的鸽子,在好水川战役中,却和屠戮与血腥连在一起,成了飞翔于战地的白色幽灵,这究竟是历史的杰作还是历史的嘲弄?其实,历史本身并无是非之分,是与非全在人类自身。
临近中午,川道里起风了,风从川口漫过来,向川垴退去,风过处,田里碧绿的玉米叶子发出“飒飒”的响声,我觉得,这响声更像一首永恒的歌!
900多年过去了,当年战争的胜者与败者均已销声匿迹。当生活变得从容自如的时候,多数人不愿去想战争与杀戮,于是,战争就停在了历史的某个点上,用幽暗的眼神望着当下的世界和人类。试想,自从有了人类历史,战争躲开过吗?如果和平应当是生活的一种常态,那么,战争就是为了继续或更好地保持这一常态。宋夏之战给好水川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当然,好水川更不会忘却72年前来过的那支部队。
1935年8月17日,一支约3000人的部队进入好水川,这便是由程子华任军长、徐海东任副军长、吴焕先任政委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是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于1935年7月底离开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北上的,途经甘肃的两当、天水、静宁,尔后到达隆德进入好水川的。红二十五军到达好水川后,派出兵力攻克了隆德县城,并打开粮仓救济贫苦农民。当天黄昏,攻打县城的部队撤回好水川,全军驻扎在红土路村。深夜,先遣部队从红土路出发,沿好水川东进,经张银、水磨、蔡家湾、杨家店,翻越六盘山。大部队于8月18日清晨6时在好水伏龙寺(今好水中学所在地)集结后从好水川后垴的大水沟翻越六盘山东进。9月18日,红二十五军到达延川县永坪镇,与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会合,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
红二十五军离开好水川后,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经过长途跋涉进入好水川后,继续行军,从好水川垴的小水沟登上了六盘山。秋日的六盘山天高云淡,联想到中国革命的前景,毛泽东触景生情,诗兴大发,遂吟就了不朽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表达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定革命信念。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后继续北上,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翻开了中国革命崭新的一页。
红二十五军和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好水川,尽管停留的时间短暂,却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在这片土地上,这火种后来萌发、扩展,终成燎原之势,煅烧出一片新天地。宋夏之战以惨烈的战斗和惨重的伤亡让好水川心灵震颤、惊惧不已,红军的到来则为好水川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使之获得了新生。
966年前,宋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72年前,红军战士的旗帜漫红了这片土地。今天,血染的土地在,血迹不在;旗帜漫红的土地在,红旗仍在。走在好水川,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替变幻中,解读好水川,一丝苍凉之感袭上心头。时光有脚,就像眼前的好水河奔流不息,生命苦短,转瞬即逝,如何让短暂的生命获得永恒呢?好水川应该能给我们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