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盛华:让体验之花开满生物课堂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n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鸟儿在枝头自由地鸣叫,猴子在林中尽情地疯狂,大象在河里痛快地洗个澡,熊猫能吃饱肚子,东北虎能抱着树干来个‘探戈’,北极熊来个慵懒的独舞,企鹅来个优美的‘高台跳水’……让动物在地球上自由自在地生活吧!动物和人类一样同属地球的居民!”随着一声声富有磁性的话语,一张张精美的动物图片在大屏幕上依次地翻转。一位女教师一边点击着鼠标,一边饱含深情地解说着。随后,在优美的萨克斯背景音乐中,她和学生一道做起了动物操。
  这是记者在九江市实验中学采访时看到的一个教学情景,执教者是生物教师游盛华。“她呈现给我们的是导引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生物课堂。”对这节课或者说对游老师的生物教育,一同采访的九江市教研室生物教研员刘琦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一
  
  还是在上初中时,游盛华的生物课老师常常带着他们走进一间挂着不透光窗帘的“电化教室”,放起了电影。她还记得有一两次影片的内容是“食物是怎样被人体消化的?”“心脏为什么能跳动?”伴随着放映机转动的“嗒嗒”声,银幕上人体心脏跳动时发出的有节奏的“怦、怦”声,在她和同学们的耳边回响,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声音也在小盛华的心中播下一颗当生物教师梦想的种子。
  游盛华回忆说:“也许就是有了这样的学习体验,我有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是由于有了这个兴趣,高考时我选择了生物学专业。毕业后,带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情感,回到中学校园,我走上了生物教育的讲台。”
  初上讲台,游盛华开始琢磨自己为什么会对当年上初中时的生物课印象那么深刻,原来老师用的是“直观教学法”。于是模仿起老师的教法,生物课上除了常用的模型、挂图外,她还千方百计地让学校那落满灰尘的电影放映机转起来,让幻灯机、投影机亮起来。学校电影胶片资源不足,她就一趟一趟地找市电教馆借;现成的投影片不好用,就自己绘制,什么覆盖片、抽拉片、旋转片都能做出来,让同行们称赞不已,更不用说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了。学生毕业许多年以后,也像当年的她一样还能对老师的某节生物课、某个细节津津乐道。1994年,游盛华用自制的抽拉片辅助教学上了一节《茎的输导与贮藏》,让学生看到:水分和无机盐是如何沿着导管向上传送,有机物是如何沿着筛管向下运输的。这节课被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研究会评为一等奖。学生的喜爱、专家的认可,让年轻的游盛华很有成就感,也使她坚定了践行“体验生物教学”的信心。
  
  二
  
  教学《人体的三道防线》,一般都是采用结合挂图和实例的讲授法,游盛华却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第一幕戏是“人体第一道防线”,演得栩栩如生。
  “我是皮肤。”“我乃黏膜。”皮肤和黏膜说。病原体和黏膜分泌物大摇大摆地走上去。皮肤问:“来者何人?”病原体和黏膜分泌物齐说:“我们是细菌姐妹,要侵入人体。来者不善啊!”皮肤和黏膜大叫:“哼,哼!休想!我们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想侵入人体,没门!”黏膜分泌物说:“那我们就来一决胜负吧!”皮肤挺身而上,拍着胸脯说:“我来!”病原体和黏膜分泌物齐上,病原体败下,说:“杀吧!杀吧!我们的势力很大,分裂最快,就算我死了,还有成千上万的兄弟姐妹为我报仇。”众多病原体蜂拥而上。
  这一幕演完后,小组代表用生物学专业语言小结“人体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接下来,学生们表演“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体验比理解更重要。”游盛华说,“但是中学生物课堂不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所有的生物学知识,我以前的生物老师运用了直观教学法,仅限于‘直观’视觉感受,而我要创设出能让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的生物课堂。”
  游盛华的体验生物课堂,不仅有课本剧表演、自编动物操的表演,还有学生自编歌词的歌唱、菜市场式的叶的形态观察、记者招待会式的知识回顾,等等。在调查校园植物种类时,她要求学生“先规划最佳的调查线路吧”;在教学《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有一项措施是建立动物园,她说:“我们来给动物设计个新家吧!”类似的,还有“是存狼抑或是存羊”的牧民辩论会、制订某动物保护法律的社会听证会……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拉近了学生和学习对象的距离,甚至把自己摆在学习对象一起,“体验”学习对象的生活、生理活动,切身感悟生命的美丽、脆弱与顽强。生物学习被赋予了情感,学生能把自己摆进情境中进行思考、探究,正确看待人类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地位和生命的价值。这比教师单纯用语言传授知识的教学效果真实多了,意义也深远多了。
  
  三
  
  总有一些家长、学生甚至同行和学校领导有这样的误解:学生学习时,只要教师讲透知识点,然后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定期检查,看看学生记住了多少,生物学科就算是教好了、学好了。有教师对游盛华说:“那样教学,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比你这样花心思教差到哪儿去。”游盛华却认为,倘若长期如此,学生也就会被这种思维模式所左右,认为初中生物学科的学习就是不断挑战自己的记忆能力,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进去的有限的生物学知识。作为一名有责任的教师,游盛华认为,不能让学生成为记忆的机器,不能仅仅盯着眼前的分数,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科学素养的培养仅靠老师的传授是做不到的,靠单纯的记忆更是做不到的。同样,她还是采取“体验”之策,让学生去亲历科学家的思维之路。
  学习《生物进化的历程》,游盛华安排的是“对始祖鸟化石的猜想”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生物总是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的”生物学思想,对始祖鸟的前世和来生作出推测。学生发现始祖鸟既有爬行动物的特征,又有鸟类动物的特征。由此也生发许多问题:“这个证据能说明什么?”“仅凭这个证据就能证明鸟类是从爬行类进化来的吗?为什么不能证明爬行类是从鸟类进化来的呢?”“我们还需要什么证据来支撑我们的观点?”围绕这些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争得不亦乐乎。在活动过程中,有观察、有比较、有分析、有判断,学生渐渐学会辩证地、发散性地、批判性地思考问题。这就是古生物学家们研究生物进化的思维方法,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游盛华的课堂上,这样的思维训练贯穿于生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总是与体验和探究结伴而行。
  
  四
  
  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教师已没有知识占有的绝对优势。现在的学生不会满足于老师在教学上的照本宣科,几本教科书不能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与教师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他们有着孩子的视角,与教师有着不一样的知识背景与思考角度。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不能以教师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想法。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于一般的知识,学生独立或通过合作是能够获得的。教师该做的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体验探索的时空。游盛华的这个感悟,源于她在全国初中生物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参赛课例《认识生物》。
  这是学生升入初中正式学习生物学的第一课,要求学生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能认识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学生对“什么物体是生物”“什么物体是非生物”已有直觉上的区分,但对“生物的共同特征”缺乏准确、理性的认识。教科书上图文并茂,条理清晰,教师结合图文和实例讲解就可以让学生记住生物的特征有哪几点,但是这样的教学还是把学生当做了装知识的容器,忽略了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而且教科书受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把生物的生命现象都动态地表现出来。因此,游盛华决定只为学生搭好“脚手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截取、组合了一段反映生物界各种典型生命现象的视频资料。在资料的选择上,她有意识地超出教科书对生物特征的表述。在观看视频后,学生小组讨论和交流。游盛华将各组学生归纳的生物特征纵列板书在黑板上。这时,她惊喜地发现学生已从视频中看出“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生物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环境”这些此处教科书中并未表达的内容。在教师精心搭建的“脚手架”里,学生体验到像科学家所经历的那种知识和能力的构建过程,结果比预设还要精彩。
  
  五
  
  这节课至今还让游盛华记忆犹新,课中有一个片段是——
  “生物应该具备哪些共同特征呢?科学家们采取观察法用录像机记录下许多生命现象,我们一起来看看。”
  视频播放,旁白:猎豹看见羚羊了,它扑了过去,而羚羊则拼命地逃跑。左扑,左闪,右抓,右跳……角马妈妈在生小角马了,海龟妈妈趴在海滩上干什么呢?这只狗妈妈生的狗宝宝皮毛颜色怎么不一样啊?这不是一片枯叶吗?怎么飞起来了?(原来是枯叶蝶)……
  在观看视频后,各小组学生归纳,交流并展示生物特征:生物会动,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繁殖下一代,会发生变异,会想办法保护自己,对环境有影响。
  交流中,学生还一致认为“生物是有思想和情感的”。这让游盛华联想到学生在小学语文中学到的一篇课文《最后一头战象》,课文描写了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学生说:“人、大象,还有播放的视频中正在求偶的斑马,不都是生物吗?”“小草、竹子,它们也是有情感的,我们不能随意践踏、采摘!”游老师面对学生真实的思想表露激动不已,也让她觉得必须细心呵护和引导。她有意选择“岩石” “汽车” “机器人”等非生物代表,“人” “草” “大象” “细菌”等生物代表横列板书在黑板上。黑板上这时呈现的就是一幅表格了,师生共同比较、归纳出作为生物才具备、作为生物应具备的共同特征。因受学生认知的限制,师生在“生物是否应该是有思想和情感”的问题上还辩论了好一阵。学生们对“生物的共同特征”的掌握不再是教科书上教的那几点了,而是学生自己经过像科学家那样观察、比较、归纳而得出的真实体验。
  这样的课堂生成是有生命力的,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智慧与挑战的,师生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学识才智、情感世界和人文思想。游盛华说:“其实,初中生物学的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学生喜欢上生物课,才能喜欢这万千世界中多姿多彩的生命,建立起对自然、对生命恰当的态度和情感,摆正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由心底产生对生灵万物的尊重之情,形成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责任之心。学生们不再把学习生物学知识看成是一种负担、一种压力,而是在体验一种成长的经历,一种探索的乐趣。”
   “生物课原来可以这样上!”不少听过游盛华授课的老师都发出这样的感叹。游盛华却说:“课就应该这样上。”采访结束时,听着她这坚定而自信的话语,记者蓦然想起她所在的九江实验中学的一个办学理念:“智慧的教师成就智慧的教育。”是的,游盛华正是智慧地行走在她的科学探究式的体验生物教育之路上。
  
  □责任编辑廖肇银
  
其他文献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课堂则是教学工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工作的主阵地。作为一校之长,只有到教学的前沿去,亲临一线,深入课堂上课、听课,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才能在教学工作中拥有发言权,当好指挥员,也才能使学校真正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一是要欣然行走。中小学校长一般都是教师出身,都是作为某一学科教学方面的佼佼者,被提拔到了学校的领导岗位上的。当然,成为校长后,平添了许多繁杂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行微波消融术(MWA)治疗后复发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德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9
传统意义上的校长是管理型的,一手“抓钱”,一手“管人”。现代理念下的校长是专家型的,既要懂管理,也要懂教学。这里就涉及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校长如何研究教学、管理教学、引领教学。推行新课程以来,比较流行校长“行走课堂”的理念,有些专家提出校长要“带好一个班,教好一门课”,正鉴于此,经常可见一些校长亲自“操刀”,拿起生疏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鞭,重返讲台,亲自为全校甚至全市教师上教研课、示范课。这种
期刊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古建筑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保留着多处世界一流、不同时代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凝聚着中国人文思想的精髓。中国古建筑文化是现代中国城
校长行走课堂的方式一是亲自上课,二是下班级听课、评课。校长下班级听课,在教师的意识中,就是检查工作的代名词。无论教师乐不乐意,它都是学校工作中不可能消失的一部分。因此,教师更关注校长以什么方式走进课堂听课。常见的校长听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闯进”,一种是“请进”。所谓“闯进”,就是听随堂课,教师没有接到任何通知,上课铃响了,走进教室才发现校长坐在后面等着听你的课呢;更有甚者,课上到中间,门一开,校
期刊
校长聚精会神行走课堂,才能深入了解教师,了解教学动态,才能运筹帷幄管理学校。现在的校长大多是从一线骨干教师逐渐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在教师心目中,校长是教师的老师。他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学科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是各学科的教学骨干、行家里手。对于学校来说,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校长要走近教师,回归课堂,经常地走进听课,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示范课或研讨课,作一次专题讲座,带一名青年教师,充分发挥优质
校长行走课堂是一个老话题,这使我想起了过去学校领导为了解教学情况,评判和帮助教师,大多会深入教学第一线,行走于课堂之间。这是他们履行领导和监督职责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然而在今天,随着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学校发展重心的变化,行走课堂本身有了更深层的涵义,行走课堂之后促成了校长的思考,我想这才是更重要的。  为什么这么说?道理很简单。校长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特点,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独特的办学理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