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南宋前期著名的爱国者洪晧以气节享誉后世,同时作为一位学者,他博闻强记,一生著述颇丰,遗憾的是,大部分己经失传,只留下《鄱阳集》和《松漠纪闻》以及部分著作的书目,而且在不同史书中对其著作的卷数、书名的记载多有出入。本文如下将对此作出梳理。
关键词:《鄱阳集》;《松漠纪闻》;《輶轩唱和集》;《春秋纪咏》;《金国文具录》
洪晧(1088—1155)字光弼,谥号忠宣,是南宋前期著名的爱国志士。南宋高宗建炎三年(l129)朝廷擢升其为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以大金通问使的身份奉命出使金国,被金人扣留十五年却坚贞不屈,终于全节而归,被当时誉为“宋之苏武”。洪晧历尽艰辛回到南宋后,却因性情刚正、仗义执言而遭权臣秦桧陷害,抑郁不得志。虽然洪晧失意而终,但其使金十五年全节而归的风骨却赢得了当时及后代的赞颂。同时,后人对其在南北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贡献也给以充分肯定。洪晧使金被迫滞留长达十五年,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金人传授汉族文化,同时也将女真族的历史、文化介绍到中原来。洪晧不仅是一位以气节昭千古、对南北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也是南宋前期著名的作家。他博闻强记,一生著述颇丰,遗憾的是,大部分己经失传,只留下《鄱阳集》和《松漠纪闻》以及部分著作的书目,而且在不同史书中对其著作的卷数、书名的记载多有出入。本文如下将对此作出梳理。
一、《鄱阳集》
洪晧长子洪适的《盘洲集》卷七十四《先君述》记载其父“有文集十卷”,但是并没有署文集的具体名称。而《盘洲集》卷六十三《跋先忠宣公鄱阳集》的记述较为详细:“先君以建炎已酉出疆,时年四十有二矣。平生著书多,悉留携李,庚戌之春厄于兵烬,无一余者。绍兴癸亥还朝,入直玉堂,不旬日领乡郡去。明年而遭祖母之丧,服除未几,有岭表之谪。杜门避谤,不敢复为文章,谪九年而即世。故手泽之藏于家者,唯北方所作诗文数百篇乃独存。谨泣而叙之,以为十卷,刻诸新安郡。未汇次者,犹有《春秋纪咏》千篇云。”【1】由此可知,《先君述》中所录“文集十卷”与《跋先忠宣公鄱阳集》中所记十卷本的《鄱阳集》是同一部作品,是洪晧离世后,由洪适编辑其父“北方所作诗文”而成。另外还有《春秋纪咏》没来得及刊刻。洪适于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在徽州任职,《鄱阳集》应当是在这一年刊刻问世的。
宋代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八著录“《鄱阳集》十卷,徽阁直学士鄱阳洪晧光弼撰”,《直斋书录解题》所录应当就是新安郡(今安徽歙县)刻本。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九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鄱阳集》十卷”。《宋史》卷二百八《艺文志》七著录“洪晧集十卷”,但是并未署文集的具体名称。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别集类》著录“洪晧《鄱阳集》十卷”。清代陈景云《绛云楼书目》卷三也记载有二册,陈景云注为“十卷”。
从以上的叙述可知,十卷本《鄱阳集》的存在是确定的,但是在《宋史》中的记载却出现了一个疏漏。《宋史·洪晧传》称洪晧“有文集五十卷”,而《宋史·艺文志》七却著录“洪晧集十卷”。同是《宋史》,但《艺文志》、《洪晧传》记载却差距悬殊。清代洪汝奎编撰的晦木斋刊本《鄱阳集》卷首有《诸家叙录》,其中对《宋史·洪晧传》中关于“文集五十卷”有一解释:“此与《艺文志》卷数异,然《行状》亦称十卷,当得其实。宋史本传备列忠宣著述,惟不及《春秋纪咏》、《輶轩倡和集》,疑此五十卷本或合二书刻之,故卷秩增多矣。”【2】这种说法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洪汝奎的《诸家叙录》中所说的《輶轩倡和集》写法却与其他著作有异,应当是抄写之误所致。
十卷本《鄱阳集》历经年代更迭和兵燹水火,早己失传。现存洪晧所著《鄱阳集》是清代编写《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裒辑而成的四卷本。《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七《鄱阳集提要》云,“其集久不传,今从《永乐大典》所载裒辑编次,共为四卷。凡其始奉使时途次所经,及迁居冷山,以及归国后南窜之作,有年月可考者,悉以年月排比。或年月不可考而确知其为奉使后作、归国后作、南迁后作者,亦皆以类相从,其不知作于何时者,则别缀于后,而以适跋语附焉。”【3】这个四卷本就是现今的通行本。它前有四库提要和洪适跋语,接下来就只有四卷正文。除了此版本《鄱阳集》外,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另外一个版本是清代同治九年(1870),金陵三瑞堂刊《洪氏晦木斋丛书》中收录的《鄱阳集》,书前有卷首一卷,除收《四库全书提要》和《宋史·洪晧传》外,还有《诸家叙录》,排列各种目录学著作对《鄱阳集》的著录。后面是四卷正文。书后有卷末一卷為洪汝奎所辑,收《拾遗》和《附录》。《拾遗》是从《鄱阳县志》、《清唐支谱》、《容斋三笔》、《容斋五笔》、《行状言行续录》等文献中辑出洪晧所撰上书、札子、经莛故事、疏文、诗、词等,均补《四库全书》本所缺。
二、《松漠纪闻》
洪适在《先君述》中著录“《松漠记闻》二卷”,而在《盘洲集》卷六十二《题松漠纪闻》中却云“右,《松漠纪闻》一卷。先君衔使十五年,深阨穷漠,耳目所接,随笔篡录。闻孟公庾发箧,卞都危变,归计创艾,而火其书。握节来归,因语言得罪柄臣。诸子佩三缄之戒,循骇侍膝,不敢以北方事置齿牙间。及南徙炎荒,视膳余日,稍亦谈及远事。凡不关今日强弱利害者,因操牍记其一二。未几,复有私史之禁。先君亦枕末疾,遂废不录。及柄臣盖棺,驰语言之律,而先君己賫恨泉下。鸠拾残篇,得数十事,反袂拭面,不复汇次,或可广史氏之异闻云尔。”【4】同为洪适一人所记,但两篇文章在卷数上前后矛盾,在题名上也不相同,可见有抄写之误,那么,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洪晧次子洪遵《题松漠纪闻》云“先忠宣公《松漠纪闻》,伯兄镂板歙越。遵来守建邺,又刻之。暇日搜阅故牍,得北方十有一事,皆曩岁侍亲傍闻之者,目曰《补遗》,附载于此。”【5】由此可知书名应为《松漠纪闻》。无独有偶,马端临《文献通考》作《松漠记闻》,也和洪适犯了相同的错误。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五著录“《松漠纪闻》二卷,徽猷阁直学士鄱阳洪晧光弼撰。晧奉使留敌中录所闻杂事。”【6】《宋史》卷二百六《艺文志》五著录“洪晧《松漠纪闻》二卷”【7】。从宋代以来的重要目录学著作的记载可知,《松漠纪闻》有二卷的记述才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全书分正续二卷和补遗三部分。 由洪适在《题松漠纪闻》中的描述可知,《松漠纪闻》记载的是洪晧留金十五年间的见闻。对于北方的山川地理、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经济物产、礼仪制度、政治制度等等都有所涉及。洪晧羁留金国时,流放冷山,冷山在唐代隶属松漠都督府,因此以《松漠纪闻》为书名。但是在南归时,为避免因此书而不得南归,故“火其书”。谪居英州时,又追忆成书,因当时秦桧厉禁私史之撰,所以秘而不传。秦桧死后,所谓“私史之禁”松弛下来,才由其长子洪适校刊并刻录成书。其后,次子洪遵又将昔日亲闻于其父的北方十一事作为补遗附载于书后。这部著作是记述东北故实传世比较早的一部著作,也是今人研究金史、辽史、东北史、北方民族史必备的参考书。后人也多有著述研究此书,对这部书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给予充分肯定。
三、《輶轩唱和集》
洪适《盘洲集》卷六十二《题輶轩唱和集》云“右,《輶轩唱和集》三卷。绍兴癸亥六月庚戌,先君与张公邵、朱公弁自燕还,途中相唱酬者。中兴以来出疆者几三十辈,或留或亡,得生度卢沟而南者三人而己。初,朔廷因赦宥,许使者归其乡,诸公惩久慹,幸稍南,率占籍淮北,惟先君及二公以实告。既约和,于是淮以南者乃得归。八月戊戌,先君至,辛丑张公至,乙巳朱公至。九月乙卯,先君以徽酋阁直学士入翰林,是月甲子,出为乡州,后四年南迁。八年薨。又三年,赐谥忠宣。张公以修撰秘阁主佑神观,明年卒。先君字光弼,饶州人;张公字才彦,和州人;朱公字少章,徽州人”【8】。除此之外,洪适的《先君述》以及《宋史》卷二百九《艺文志》八均著录“《题輶轩唱和集》三卷”。
但宋代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著录,“《輶轩集》一卷,鄱阳洪晧、历阳张邵、新安朱弁使金得归,道间唱酬。邵为之序”【9】。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九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輶轩集》一卷”。较之洪适记载的《輶轩唱和集》,陈振孙、马端临的记述,书名少“唱和”二字,而且卷数也有出入。洪适是洪晧长子,而且在《题輶轩唱和集》和《先君述》两篇文章中的记述完全相同,因此说应是《直斋书录解题》在记载中出现了失误。该书已佚。
四、《春秋纪咏》
洪适《先君述》中著录“《春秋纪咏》三十卷”。《宋史》卷二百二《艺文志》著录“洪晧《春秋纪咏》三十卷”,又著录“宇文虚中《春秋纪咏》三十卷”。同时使金之人,他们的著作在书名、卷数上如此相同的确是令人质疑的。洪适《先君述》云“宣政间,《春秋》之学绝,先君独穷遗经,贯穿《三传》,在冷山摘褒贬微旨,作诗千篇。北人钞传诵习,欲刻板于燕,先君弗之许”【10】。由是可知洪晧所作《春秋纪咏》未经刊刻,但很有可能北人在传钞时误为宇文虚中所作,以致《宋史》也以讹传讹。尤袤《遂初堂书目》春秋类有“洪忠宣《春秋记咏》”,误“纪”为“记”,而没有宇文虚中所著录的书名,此可为证。该书已佚。
五、《帝王通要》
洪适《先君述》著录洪晧“《帝王通要》五卷”《宋史》卷三百七十三《洪晧传》著录《帝王通要》,未载卷数。《宋史·艺文志》记载“失书”。各种书目均不见著录。
六、《姓氏指南》
洪适《先君述》著录洪晧“《姓氏指南》十卷”。《宋史》卷三百七十三《洪晧传》著录“《姓氏指南》”,而未载卷数。该书已佚,各种书目均不见著录。
七、《金国文具录》
洪适《先君述》著录“洪晧《金国文具录》一卷”。《盘洲集》卷六十二《题金国文具录》云“右,《金国文具录》一卷。贾生五饵,昔云其疏解编发而被纯缋,用夏变夷,盖非人力之所能致。宇文氏既为范其书,力强先君同污新秩。初有翰林直学士之命,又有中京副留守之命,最后有承德郎、留守判官之命。先君以死自誓,文书衔袖,至于再三,卒拒不受。王春二月,家弟遵、迈接踵招对,上谓先君与宇文虚中同时作使,宇文受伪命,先君独执节不屈,且道秦桧毁隔之说,所以不得大用。呜呼!渊忠不忘,旧编俱在,揽涕涉笔,存之左方”【10】。该书己佚。
《金国文具录》是记载金国的政治、礼仪、官职制度的一部史书,对于了解金国当时的社会制度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部书虽已失传,但在《四库全书》本《鄱阳集》卷四中却收录了洪晧所作《又跋金国文具录劄子》,同样十分珍贵。
注释:
【1】宋代洪适撰《盘洲集》卷六十三《跋先忠宣公鄱阳集》,《四库丛刊初编·集部》1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2】清代洪汝奎撰《洪氏晦木斋丛书》本《鄱阳集》卷首《诸家叙录》,同治九年(1870)年,金陵三瑞堂刊《洪氏晦木斋丛书》。
【3】清代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著《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七《鄱阳集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2103页。
【4】宋代洪适撰《盘洲集》卷六十二《题松漠纪闻》,《四库丛刊初编集部》,1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5】宋代洪遵撰《題松漠纪闻》,清代洪汝奎撰《洪忠宣公年谱》,《宋人年谱丛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6】宋代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140-141页。
【7】元代脱脱等撰《宋史》卷二百六《艺文志》五,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3478页。
【8】宋代洪适撰《盘洲集》卷六十二《题輶轩倡和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1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9】宋代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449页。
【10】宋代洪适撰《盘洲集》卷七十四《先君述》,《四部丛刊初编·集部》1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11】宋代洪适撰《盘洲集》卷六十二《题金国文具录》,《四库丛刊初编集部》1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宋史·洪晧传.中华书局,1990.
[2](宋)洪适.盘洲集.四库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
[5](清)洪汝奎.洪忠宣公年谱.宋人年谱从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鄱阳集》;《松漠纪闻》;《輶轩唱和集》;《春秋纪咏》;《金国文具录》
洪晧(1088—1155)字光弼,谥号忠宣,是南宋前期著名的爱国志士。南宋高宗建炎三年(l129)朝廷擢升其为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以大金通问使的身份奉命出使金国,被金人扣留十五年却坚贞不屈,终于全节而归,被当时誉为“宋之苏武”。洪晧历尽艰辛回到南宋后,却因性情刚正、仗义执言而遭权臣秦桧陷害,抑郁不得志。虽然洪晧失意而终,但其使金十五年全节而归的风骨却赢得了当时及后代的赞颂。同时,后人对其在南北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贡献也给以充分肯定。洪晧使金被迫滞留长达十五年,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金人传授汉族文化,同时也将女真族的历史、文化介绍到中原来。洪晧不仅是一位以气节昭千古、对南北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也是南宋前期著名的作家。他博闻强记,一生著述颇丰,遗憾的是,大部分己经失传,只留下《鄱阳集》和《松漠纪闻》以及部分著作的书目,而且在不同史书中对其著作的卷数、书名的记载多有出入。本文如下将对此作出梳理。
一、《鄱阳集》
洪晧长子洪适的《盘洲集》卷七十四《先君述》记载其父“有文集十卷”,但是并没有署文集的具体名称。而《盘洲集》卷六十三《跋先忠宣公鄱阳集》的记述较为详细:“先君以建炎已酉出疆,时年四十有二矣。平生著书多,悉留携李,庚戌之春厄于兵烬,无一余者。绍兴癸亥还朝,入直玉堂,不旬日领乡郡去。明年而遭祖母之丧,服除未几,有岭表之谪。杜门避谤,不敢复为文章,谪九年而即世。故手泽之藏于家者,唯北方所作诗文数百篇乃独存。谨泣而叙之,以为十卷,刻诸新安郡。未汇次者,犹有《春秋纪咏》千篇云。”【1】由此可知,《先君述》中所录“文集十卷”与《跋先忠宣公鄱阳集》中所记十卷本的《鄱阳集》是同一部作品,是洪晧离世后,由洪适编辑其父“北方所作诗文”而成。另外还有《春秋纪咏》没来得及刊刻。洪适于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在徽州任职,《鄱阳集》应当是在这一年刊刻问世的。
宋代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八著录“《鄱阳集》十卷,徽阁直学士鄱阳洪晧光弼撰”,《直斋书录解题》所录应当就是新安郡(今安徽歙县)刻本。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九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鄱阳集》十卷”。《宋史》卷二百八《艺文志》七著录“洪晧集十卷”,但是并未署文集的具体名称。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别集类》著录“洪晧《鄱阳集》十卷”。清代陈景云《绛云楼书目》卷三也记载有二册,陈景云注为“十卷”。
从以上的叙述可知,十卷本《鄱阳集》的存在是确定的,但是在《宋史》中的记载却出现了一个疏漏。《宋史·洪晧传》称洪晧“有文集五十卷”,而《宋史·艺文志》七却著录“洪晧集十卷”。同是《宋史》,但《艺文志》、《洪晧传》记载却差距悬殊。清代洪汝奎编撰的晦木斋刊本《鄱阳集》卷首有《诸家叙录》,其中对《宋史·洪晧传》中关于“文集五十卷”有一解释:“此与《艺文志》卷数异,然《行状》亦称十卷,当得其实。宋史本传备列忠宣著述,惟不及《春秋纪咏》、《輶轩倡和集》,疑此五十卷本或合二书刻之,故卷秩增多矣。”【2】这种说法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洪汝奎的《诸家叙录》中所说的《輶轩倡和集》写法却与其他著作有异,应当是抄写之误所致。
十卷本《鄱阳集》历经年代更迭和兵燹水火,早己失传。现存洪晧所著《鄱阳集》是清代编写《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裒辑而成的四卷本。《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七《鄱阳集提要》云,“其集久不传,今从《永乐大典》所载裒辑编次,共为四卷。凡其始奉使时途次所经,及迁居冷山,以及归国后南窜之作,有年月可考者,悉以年月排比。或年月不可考而确知其为奉使后作、归国后作、南迁后作者,亦皆以类相从,其不知作于何时者,则别缀于后,而以适跋语附焉。”【3】这个四卷本就是现今的通行本。它前有四库提要和洪适跋语,接下来就只有四卷正文。除了此版本《鄱阳集》外,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另外一个版本是清代同治九年(1870),金陵三瑞堂刊《洪氏晦木斋丛书》中收录的《鄱阳集》,书前有卷首一卷,除收《四库全书提要》和《宋史·洪晧传》外,还有《诸家叙录》,排列各种目录学著作对《鄱阳集》的著录。后面是四卷正文。书后有卷末一卷為洪汝奎所辑,收《拾遗》和《附录》。《拾遗》是从《鄱阳县志》、《清唐支谱》、《容斋三笔》、《容斋五笔》、《行状言行续录》等文献中辑出洪晧所撰上书、札子、经莛故事、疏文、诗、词等,均补《四库全书》本所缺。
二、《松漠纪闻》
洪适在《先君述》中著录“《松漠记闻》二卷”,而在《盘洲集》卷六十二《题松漠纪闻》中却云“右,《松漠纪闻》一卷。先君衔使十五年,深阨穷漠,耳目所接,随笔篡录。闻孟公庾发箧,卞都危变,归计创艾,而火其书。握节来归,因语言得罪柄臣。诸子佩三缄之戒,循骇侍膝,不敢以北方事置齿牙间。及南徙炎荒,视膳余日,稍亦谈及远事。凡不关今日强弱利害者,因操牍记其一二。未几,复有私史之禁。先君亦枕末疾,遂废不录。及柄臣盖棺,驰语言之律,而先君己賫恨泉下。鸠拾残篇,得数十事,反袂拭面,不复汇次,或可广史氏之异闻云尔。”【4】同为洪适一人所记,但两篇文章在卷数上前后矛盾,在题名上也不相同,可见有抄写之误,那么,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洪晧次子洪遵《题松漠纪闻》云“先忠宣公《松漠纪闻》,伯兄镂板歙越。遵来守建邺,又刻之。暇日搜阅故牍,得北方十有一事,皆曩岁侍亲傍闻之者,目曰《补遗》,附载于此。”【5】由此可知书名应为《松漠纪闻》。无独有偶,马端临《文献通考》作《松漠记闻》,也和洪适犯了相同的错误。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五著录“《松漠纪闻》二卷,徽猷阁直学士鄱阳洪晧光弼撰。晧奉使留敌中录所闻杂事。”【6】《宋史》卷二百六《艺文志》五著录“洪晧《松漠纪闻》二卷”【7】。从宋代以来的重要目录学著作的记载可知,《松漠纪闻》有二卷的记述才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全书分正续二卷和补遗三部分。 由洪适在《题松漠纪闻》中的描述可知,《松漠纪闻》记载的是洪晧留金十五年间的见闻。对于北方的山川地理、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经济物产、礼仪制度、政治制度等等都有所涉及。洪晧羁留金国时,流放冷山,冷山在唐代隶属松漠都督府,因此以《松漠纪闻》为书名。但是在南归时,为避免因此书而不得南归,故“火其书”。谪居英州时,又追忆成书,因当时秦桧厉禁私史之撰,所以秘而不传。秦桧死后,所谓“私史之禁”松弛下来,才由其长子洪适校刊并刻录成书。其后,次子洪遵又将昔日亲闻于其父的北方十一事作为补遗附载于书后。这部著作是记述东北故实传世比较早的一部著作,也是今人研究金史、辽史、东北史、北方民族史必备的参考书。后人也多有著述研究此书,对这部书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给予充分肯定。
三、《輶轩唱和集》
洪适《盘洲集》卷六十二《题輶轩唱和集》云“右,《輶轩唱和集》三卷。绍兴癸亥六月庚戌,先君与张公邵、朱公弁自燕还,途中相唱酬者。中兴以来出疆者几三十辈,或留或亡,得生度卢沟而南者三人而己。初,朔廷因赦宥,许使者归其乡,诸公惩久慹,幸稍南,率占籍淮北,惟先君及二公以实告。既约和,于是淮以南者乃得归。八月戊戌,先君至,辛丑张公至,乙巳朱公至。九月乙卯,先君以徽酋阁直学士入翰林,是月甲子,出为乡州,后四年南迁。八年薨。又三年,赐谥忠宣。张公以修撰秘阁主佑神观,明年卒。先君字光弼,饶州人;张公字才彦,和州人;朱公字少章,徽州人”【8】。除此之外,洪适的《先君述》以及《宋史》卷二百九《艺文志》八均著录“《题輶轩唱和集》三卷”。
但宋代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著录,“《輶轩集》一卷,鄱阳洪晧、历阳张邵、新安朱弁使金得归,道间唱酬。邵为之序”【9】。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九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輶轩集》一卷”。较之洪适记载的《輶轩唱和集》,陈振孙、马端临的记述,书名少“唱和”二字,而且卷数也有出入。洪适是洪晧长子,而且在《题輶轩唱和集》和《先君述》两篇文章中的记述完全相同,因此说应是《直斋书录解题》在记载中出现了失误。该书已佚。
四、《春秋纪咏》
洪适《先君述》中著录“《春秋纪咏》三十卷”。《宋史》卷二百二《艺文志》著录“洪晧《春秋纪咏》三十卷”,又著录“宇文虚中《春秋纪咏》三十卷”。同时使金之人,他们的著作在书名、卷数上如此相同的确是令人质疑的。洪适《先君述》云“宣政间,《春秋》之学绝,先君独穷遗经,贯穿《三传》,在冷山摘褒贬微旨,作诗千篇。北人钞传诵习,欲刻板于燕,先君弗之许”【10】。由是可知洪晧所作《春秋纪咏》未经刊刻,但很有可能北人在传钞时误为宇文虚中所作,以致《宋史》也以讹传讹。尤袤《遂初堂书目》春秋类有“洪忠宣《春秋记咏》”,误“纪”为“记”,而没有宇文虚中所著录的书名,此可为证。该书已佚。
五、《帝王通要》
洪适《先君述》著录洪晧“《帝王通要》五卷”《宋史》卷三百七十三《洪晧传》著录《帝王通要》,未载卷数。《宋史·艺文志》记载“失书”。各种书目均不见著录。
六、《姓氏指南》
洪适《先君述》著录洪晧“《姓氏指南》十卷”。《宋史》卷三百七十三《洪晧传》著录“《姓氏指南》”,而未载卷数。该书已佚,各种书目均不见著录。
七、《金国文具录》
洪适《先君述》著录“洪晧《金国文具录》一卷”。《盘洲集》卷六十二《题金国文具录》云“右,《金国文具录》一卷。贾生五饵,昔云其疏解编发而被纯缋,用夏变夷,盖非人力之所能致。宇文氏既为范其书,力强先君同污新秩。初有翰林直学士之命,又有中京副留守之命,最后有承德郎、留守判官之命。先君以死自誓,文书衔袖,至于再三,卒拒不受。王春二月,家弟遵、迈接踵招对,上谓先君与宇文虚中同时作使,宇文受伪命,先君独执节不屈,且道秦桧毁隔之说,所以不得大用。呜呼!渊忠不忘,旧编俱在,揽涕涉笔,存之左方”【10】。该书己佚。
《金国文具录》是记载金国的政治、礼仪、官职制度的一部史书,对于了解金国当时的社会制度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部书虽已失传,但在《四库全书》本《鄱阳集》卷四中却收录了洪晧所作《又跋金国文具录劄子》,同样十分珍贵。
注释:
【1】宋代洪适撰《盘洲集》卷六十三《跋先忠宣公鄱阳集》,《四库丛刊初编·集部》1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2】清代洪汝奎撰《洪氏晦木斋丛书》本《鄱阳集》卷首《诸家叙录》,同治九年(1870)年,金陵三瑞堂刊《洪氏晦木斋丛书》。
【3】清代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著《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七《鄱阳集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2103页。
【4】宋代洪适撰《盘洲集》卷六十二《题松漠纪闻》,《四库丛刊初编集部》,1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5】宋代洪遵撰《題松漠纪闻》,清代洪汝奎撰《洪忠宣公年谱》,《宋人年谱丛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6】宋代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140-141页。
【7】元代脱脱等撰《宋史》卷二百六《艺文志》五,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3478页。
【8】宋代洪适撰《盘洲集》卷六十二《题輶轩倡和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1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9】宋代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449页。
【10】宋代洪适撰《盘洲集》卷七十四《先君述》,《四部丛刊初编·集部》1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11】宋代洪适撰《盘洲集》卷六十二《题金国文具录》,《四库丛刊初编集部》1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宋史·洪晧传.中华书局,1990.
[2](宋)洪适.盘洲集.四库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
[5](清)洪汝奎.洪忠宣公年谱.宋人年谱从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