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人文精神传统集中表现为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社会和伦理思想体系,该体系的核心与中枢是形成于尧舜而成熟于孔子的道统,其思想特征和理论内涵,对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塑造国民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文品格,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儒家;人文精神;道统;时代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和思维传统。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很早就形成了以尧舜时期的人文社会风貌为理想范式和建设目标的思想传统,即道统,它主要寄存在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领域,是儒家人文社会观念的核心。昔杜甫跋涉于泥途之中,陆游彷徨于风雪之际,正是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天悯人式的意志和“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的殉道精神影响下的传统伦理人格理想使他们坚守理想、不消极堕落。而这种传统的滥觞与发轫,正是自尧以下的“先哲”们赋予后人的。儒家在发展中渐渐形成了道统。尧天舜日,坦荡磊落,开启了流播久远的治世理想,同时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尧对儒家道统的开拓及后世发扬
孔子称赞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惟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文心雕龙·原道》亦谓:“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描述帝尧开启的灿烂人文传统,这个道统经由舜、禹的承继渐次形成。关于帝尧的政治和人文功绩,《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尧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从中看出尧仁厚恭勤,爱惜百姓,选贤与能之仁德;上古歌谣《帝王世纪》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云云,道出了沐浴在尧的政化中澹荡自得的生活感受;《礼记·郊特牲》中《伊耆氏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表现了我国刚刚进入农业社会时帝尧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淮南子·尧戒》中“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表达了尧对于政事的勤谨。这种从政心理,在历代贤哲身上是共通的,孔子一直以帝尧的人格为修身理想,毕生致力于推行尧的政治理想,并以继承尧舜为己任,实现上下相安、等级明了且其乐融融的人文政治环境。尧的政治及人文理想被舜、禹等继承,影响了夏、商的人文环境。所以在夏桀商纣不能取尧舜之道时,出现了“汤武放伐”的革命运动。新的统治者亦常以尧运在渚自诩,而文武周公能在相当高的程度上重建尧舜的人文社会模式,同样对传统人文精神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并成为儒家描绘的道统流程的重要一环。
暨至孔子,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己任,席不暇暖,孜孜以求,毕生不倦。并广收门生,以大其学,开创了儒家学派。儒家的产生,本身就是尧舜之道发展成就的标志。儒家经孔孟二圣的辛勤营求,特别是荀子征圣、宗经思想的重要表述和相关的理论主张,终于成了影响巨大、信徒众多的“显学”。然战代榛莽,统治者唯以杀伐掳掠为本,惶恤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扬。秦代以法家立国,对传统精神的打击变本加厉。但儒家并未消熄。汉初统治者对秦二世而亡的惨痛经验进行反思,决定以儒家为核心重建传统的人文精神。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从此成为正统主流的意识形态。即使在玄、佛兴盛的两晋南北朝时代,统治者仍以儒家的思想为官方的思想价值观念,没有忽视礼乐教化。这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精神及价值观念绵延两千馀年,终于造就了中华民族重视秩序、尊重伦理道德、讲究中正平和、关注民生、讲求道义的人格模式,影响施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和思想基础。
二、尧舜道统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脉络
尧舜道统的最基本特征,就是体现了儒家的仁政理想和基本伦理价值取向,并以之为中心形成了前后相承、流传久远的稳定传统。这个传统起源于远古圣王尧、舜和禹。《尚书》中所记载的他们的言行,为人们勾勒出这个传统的基本内涵:关注民生,躬行自俭,选拔贤良,广施教化,亦即儒家的“王道”政治。孟子描述帝舜的所谓“己溺己饥”2731实际就是对尧舜政治的很好概括。在当下,即是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同甘苦共患难。这是该传统的核心精神。其他如任用贤良、勤于政事、重视文化教育等等,事实上正是这个核心的逻辑延伸。尧、舜、禹关心民瘼,以身作则;周文王以德化众,推广礼乐教化;周武王吊民伐罪,消灭残贼;周公制礼作乐,开辟一代典章制度……这些都是对这个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春秋时期王官解散,文化下移,社会动乱引起文化混乱,在这样的情形下,儒家以维护传统精神为己任,正本清源,选择了继承由尧而下的人文传统。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强意志和不懈努力,使这个传统赖以不堕。
秦汉皇朝实现了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如何继承这个传统便成了必须解决的实践性问题。董仲舒以儒家为核心,酌量汲取道、法、阴阳诸家思想,在赞同大一统和封建政治的基础上赋予此传统以时代性和新的活力。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终于大行其道,真正发挥出儒家在社会人文领域内的巨大潜力。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继承了古代儒家在伦理人格修养方面的理论主张,另一方面,积极配合了大一统王朝的革故鼎新,开启了新的政治人文模式的实践探索,使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不只取得了合法地位,而且日渐深入人心。汉代儒家在总结分析春秋战国战乱及秦代速忘教训的基础上,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政治文化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封建王朝大一统的要求,肯定并认可了帝王权力和封建统治模式。在坚定继承儒家“仁政”、“礼乐”传统的基础上吐故纳新,扬弃了古代儒家腐朽落后的思想,迎合了新的时代主题,使儒家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汉代将儒家经典作为唯一合法的官方教材,并以经取士,至有“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的说法,对世道人心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两汉学术领域中出现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论争,尽管二者在学理上存在很大分歧,但都坚持儒家的基本观念和精神。 三国两晋时期,儒家受到冲击,但其在官方主流层面的地位并未动摇。南北朝时期,佛学兴盛,但统治者仍以儒主国。南北各朝都曾设立过儒学学官。在南齐,刘勰作《文心雕龙》,也曾提出“原道”、“徵圣”、“宗经”,初步勾勒了尧舜道统的基本线索,并以继承尧舜而下的思想传统和行文风范为宗旨。其理论价值在于改造当时风雅不振、正声微茫的文坛。北周武帝曾聚集各派学者讨论以何种思想为统治思想,最终未改儒家传统。北周后来走向兴盛并统一北方,与武帝此举及此前由宇文泰和苏绰发起的文化复古运动有很大关系,后者旨归就是恢复儒家的人文传统,虽因未能联系时代而无疾而终,但其精神影响不容忽视,隋朝王通的儒家思想就是这个运动的实际硕果。到唐代的古文运动,这种活力终于迸发出来。
唐代古文运动同样发生在儒家思想受到佛学冲击的时代。韩愈以继承道统自任,说自己“志于道”,第一次详细勾勒出了这个道统:“(道)非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之传之舜,舜以之传之禹,禹以之传之汤,汤以之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后,不得其传焉。”(《原道》)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详细清楚地对道统进行阐发,并以之作为自己在思想领域的追求。韩愈此举,是一统思想文化的综合改造运动。其改造方式就是以道统来釐清思想文化上的异端影响,创建儒家的人文精神模式。这对于宋代理学的影响非常深,韩愈甚至因此被视为理学的先驱。
宋代儒家极为活跃,形成了以周敦儒、程颐、程颢、张载、朱熹、陆九渊等为主将的理学,标橥“存天理灭人欲”以匡正人心中的不良欲求,具有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博大胸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西铭》)这实是对尧舜道统的经典概括,反映了宋儒强烈的历史责任心和文化使命感。但宋儒偏重于儒家在人的心性方面的建设,对社会政治文化建设似有疏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封建社会后期儒家日益脱离社会现实,一味讲求内心修养的偏颇。
明代儒家讲求心学,正是这种偏颇的表现。清儒在戴震之后将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对古代典籍的整理、勘定、考据等用力甚多,而在学理上,尤其是对儒家式精神价值体系的建设上重视不够。这使儒家在清代后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而慢慢衰落。不过,儒家在伦理人格、心性修养上的影响已深入人心,形成了稳固的精神意识。在国家安定、经济发展、构建适合我国历史和当下国情的新的人文精神成为时代性主题的今天,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儒家传统发掘出来,并结合时代需求予以改造和发扬,使中华民族以更纯粹更开放且更具传统文化气派的姿态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儒家人文精神对于我国当前人文精神建设的现实意义
儒家人文精神是先圣赠与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品质内涵。儒家人文精神对人的品格塑造和人生发展、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应对全球化趋势具有重大意义。
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对塑造人文品格意义重大。受儒家人文精神影响,我国古代一直非常强调社会伦理,重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表现。这得益于儒家“克己复礼”2502的价值取向。孔子说自己一以贯之的思想准则是“忠”、“恕”,忠恕实际上就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仁”的具体体现。这种态度影响中华民族精神两千馀年,成为中国人恒久稳定的内心尺度。此外,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华民族有“诚中形外”的思想特点。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463要求人们忠诚守信,重然诺,轻势利,这种道德取向一直是中国人坚守的价值观念。
儒家积极入世却不一味争于名利的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有积极作用。在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导向影响下,我国古代的文人志士向来都以入世为官作为自身理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抱负作为终身的奋斗目标,这种“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培养了积极进取的民族性格。儒家对于名利的获取也有一定的原则,讲求在个人利益面前要顾及道义,不会“不义而富且贵”。这些“和而不同”的君子人格是儒家为后世提供的良好的处世典范。
儒家“中和”思想对迎接全球化挑战有重要意义。《礼记》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625中和要求人们合理驾驭内在欲望和情感,与他人和谐相处,持重守中,中正平和。这种中和是理性的中和,而非模棱两可的“乡愿”式中和。当今社会,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新的时代,不同文化有融合有竞争,呈现出相互激荡之势。做到中和,要求对自身行为作出规范,在道德高度上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堅决抵制;而对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西方价值理念,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文化观念,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文氛围,实现和谐社会理想。
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遗产已经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浸渍人心,并积淀为独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球化时代浪潮的冲击下,把握好本国的发展方向,坚守文化精神阵地,沉着迎接时代挑战,应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着力点,而由尧舜孔子而下的儒家传统文化及其一系列的价值取向是我们民族壮大的生命力源泉,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和宣传,发展民族文化之基,并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战略,博采众长,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因此,我们必须让儒家文化“仁”、“和”、“礼”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得以宣传和发扬,加强以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培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上实行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让中华民族能够以更本色更自尊的面目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孙奭,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745.
[2]何晏,集解.邢昺,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87.
[3]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15.
[4]郑氏,注.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634.
作者简介:焦俞萍(1994-6-8),女,籍贯:山西运城,单位:山西大学初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2012级本科生。
杨倩(1991-11-14),女,籍贯:山西阳泉,单位:山西大学初民学院,专业:哲学2012级本科生。
赵晓梅(1993-2-5),女,籍贯:山西朔州,单位:山西大学初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2012级本科生。
张丽霞(1993-12-17),女,籍贯:山西晋城,单位:山西大学初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2012级本科生。
[项目支持]山西大学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文心雕龙》与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关系研究”(201410108002)
关键词:儒家;人文精神;道统;时代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和思维传统。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很早就形成了以尧舜时期的人文社会风貌为理想范式和建设目标的思想传统,即道统,它主要寄存在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领域,是儒家人文社会观念的核心。昔杜甫跋涉于泥途之中,陆游彷徨于风雪之际,正是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天悯人式的意志和“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的殉道精神影响下的传统伦理人格理想使他们坚守理想、不消极堕落。而这种传统的滥觞与发轫,正是自尧以下的“先哲”们赋予后人的。儒家在发展中渐渐形成了道统。尧天舜日,坦荡磊落,开启了流播久远的治世理想,同时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尧对儒家道统的开拓及后世发扬
孔子称赞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惟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文心雕龙·原道》亦谓:“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描述帝尧开启的灿烂人文传统,这个道统经由舜、禹的承继渐次形成。关于帝尧的政治和人文功绩,《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尧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从中看出尧仁厚恭勤,爱惜百姓,选贤与能之仁德;上古歌谣《帝王世纪》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云云,道出了沐浴在尧的政化中澹荡自得的生活感受;《礼记·郊特牲》中《伊耆氏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表现了我国刚刚进入农业社会时帝尧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淮南子·尧戒》中“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表达了尧对于政事的勤谨。这种从政心理,在历代贤哲身上是共通的,孔子一直以帝尧的人格为修身理想,毕生致力于推行尧的政治理想,并以继承尧舜为己任,实现上下相安、等级明了且其乐融融的人文政治环境。尧的政治及人文理想被舜、禹等继承,影响了夏、商的人文环境。所以在夏桀商纣不能取尧舜之道时,出现了“汤武放伐”的革命运动。新的统治者亦常以尧运在渚自诩,而文武周公能在相当高的程度上重建尧舜的人文社会模式,同样对传统人文精神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并成为儒家描绘的道统流程的重要一环。
暨至孔子,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己任,席不暇暖,孜孜以求,毕生不倦。并广收门生,以大其学,开创了儒家学派。儒家的产生,本身就是尧舜之道发展成就的标志。儒家经孔孟二圣的辛勤营求,特别是荀子征圣、宗经思想的重要表述和相关的理论主张,终于成了影响巨大、信徒众多的“显学”。然战代榛莽,统治者唯以杀伐掳掠为本,惶恤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扬。秦代以法家立国,对传统精神的打击变本加厉。但儒家并未消熄。汉初统治者对秦二世而亡的惨痛经验进行反思,决定以儒家为核心重建传统的人文精神。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从此成为正统主流的意识形态。即使在玄、佛兴盛的两晋南北朝时代,统治者仍以儒家的思想为官方的思想价值观念,没有忽视礼乐教化。这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精神及价值观念绵延两千馀年,终于造就了中华民族重视秩序、尊重伦理道德、讲究中正平和、关注民生、讲求道义的人格模式,影响施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和思想基础。
二、尧舜道统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脉络
尧舜道统的最基本特征,就是体现了儒家的仁政理想和基本伦理价值取向,并以之为中心形成了前后相承、流传久远的稳定传统。这个传统起源于远古圣王尧、舜和禹。《尚书》中所记载的他们的言行,为人们勾勒出这个传统的基本内涵:关注民生,躬行自俭,选拔贤良,广施教化,亦即儒家的“王道”政治。孟子描述帝舜的所谓“己溺己饥”2731实际就是对尧舜政治的很好概括。在当下,即是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同甘苦共患难。这是该传统的核心精神。其他如任用贤良、勤于政事、重视文化教育等等,事实上正是这个核心的逻辑延伸。尧、舜、禹关心民瘼,以身作则;周文王以德化众,推广礼乐教化;周武王吊民伐罪,消灭残贼;周公制礼作乐,开辟一代典章制度……这些都是对这个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春秋时期王官解散,文化下移,社会动乱引起文化混乱,在这样的情形下,儒家以维护传统精神为己任,正本清源,选择了继承由尧而下的人文传统。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强意志和不懈努力,使这个传统赖以不堕。
秦汉皇朝实现了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如何继承这个传统便成了必须解决的实践性问题。董仲舒以儒家为核心,酌量汲取道、法、阴阳诸家思想,在赞同大一统和封建政治的基础上赋予此传统以时代性和新的活力。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终于大行其道,真正发挥出儒家在社会人文领域内的巨大潜力。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继承了古代儒家在伦理人格修养方面的理论主张,另一方面,积极配合了大一统王朝的革故鼎新,开启了新的政治人文模式的实践探索,使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不只取得了合法地位,而且日渐深入人心。汉代儒家在总结分析春秋战国战乱及秦代速忘教训的基础上,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政治文化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封建王朝大一统的要求,肯定并认可了帝王权力和封建统治模式。在坚定继承儒家“仁政”、“礼乐”传统的基础上吐故纳新,扬弃了古代儒家腐朽落后的思想,迎合了新的时代主题,使儒家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汉代将儒家经典作为唯一合法的官方教材,并以经取士,至有“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的说法,对世道人心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两汉学术领域中出现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论争,尽管二者在学理上存在很大分歧,但都坚持儒家的基本观念和精神。 三国两晋时期,儒家受到冲击,但其在官方主流层面的地位并未动摇。南北朝时期,佛学兴盛,但统治者仍以儒主国。南北各朝都曾设立过儒学学官。在南齐,刘勰作《文心雕龙》,也曾提出“原道”、“徵圣”、“宗经”,初步勾勒了尧舜道统的基本线索,并以继承尧舜而下的思想传统和行文风范为宗旨。其理论价值在于改造当时风雅不振、正声微茫的文坛。北周武帝曾聚集各派学者讨论以何种思想为统治思想,最终未改儒家传统。北周后来走向兴盛并统一北方,与武帝此举及此前由宇文泰和苏绰发起的文化复古运动有很大关系,后者旨归就是恢复儒家的人文传统,虽因未能联系时代而无疾而终,但其精神影响不容忽视,隋朝王通的儒家思想就是这个运动的实际硕果。到唐代的古文运动,这种活力终于迸发出来。
唐代古文运动同样发生在儒家思想受到佛学冲击的时代。韩愈以继承道统自任,说自己“志于道”,第一次详细勾勒出了这个道统:“(道)非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之传之舜,舜以之传之禹,禹以之传之汤,汤以之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后,不得其传焉。”(《原道》)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详细清楚地对道统进行阐发,并以之作为自己在思想领域的追求。韩愈此举,是一统思想文化的综合改造运动。其改造方式就是以道统来釐清思想文化上的异端影响,创建儒家的人文精神模式。这对于宋代理学的影响非常深,韩愈甚至因此被视为理学的先驱。
宋代儒家极为活跃,形成了以周敦儒、程颐、程颢、张载、朱熹、陆九渊等为主将的理学,标橥“存天理灭人欲”以匡正人心中的不良欲求,具有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博大胸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西铭》)这实是对尧舜道统的经典概括,反映了宋儒强烈的历史责任心和文化使命感。但宋儒偏重于儒家在人的心性方面的建设,对社会政治文化建设似有疏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封建社会后期儒家日益脱离社会现实,一味讲求内心修养的偏颇。
明代儒家讲求心学,正是这种偏颇的表现。清儒在戴震之后将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对古代典籍的整理、勘定、考据等用力甚多,而在学理上,尤其是对儒家式精神价值体系的建设上重视不够。这使儒家在清代后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而慢慢衰落。不过,儒家在伦理人格、心性修养上的影响已深入人心,形成了稳固的精神意识。在国家安定、经济发展、构建适合我国历史和当下国情的新的人文精神成为时代性主题的今天,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儒家传统发掘出来,并结合时代需求予以改造和发扬,使中华民族以更纯粹更开放且更具传统文化气派的姿态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儒家人文精神对于我国当前人文精神建设的现实意义
儒家人文精神是先圣赠与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品质内涵。儒家人文精神对人的品格塑造和人生发展、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应对全球化趋势具有重大意义。
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对塑造人文品格意义重大。受儒家人文精神影响,我国古代一直非常强调社会伦理,重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表现。这得益于儒家“克己复礼”2502的价值取向。孔子说自己一以贯之的思想准则是“忠”、“恕”,忠恕实际上就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仁”的具体体现。这种态度影响中华民族精神两千馀年,成为中国人恒久稳定的内心尺度。此外,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华民族有“诚中形外”的思想特点。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463要求人们忠诚守信,重然诺,轻势利,这种道德取向一直是中国人坚守的价值观念。
儒家积极入世却不一味争于名利的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有积极作用。在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导向影响下,我国古代的文人志士向来都以入世为官作为自身理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抱负作为终身的奋斗目标,这种“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培养了积极进取的民族性格。儒家对于名利的获取也有一定的原则,讲求在个人利益面前要顾及道义,不会“不义而富且贵”。这些“和而不同”的君子人格是儒家为后世提供的良好的处世典范。
儒家“中和”思想对迎接全球化挑战有重要意义。《礼记》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625中和要求人们合理驾驭内在欲望和情感,与他人和谐相处,持重守中,中正平和。这种中和是理性的中和,而非模棱两可的“乡愿”式中和。当今社会,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新的时代,不同文化有融合有竞争,呈现出相互激荡之势。做到中和,要求对自身行为作出规范,在道德高度上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堅决抵制;而对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西方价值理念,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文化观念,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文氛围,实现和谐社会理想。
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遗产已经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浸渍人心,并积淀为独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球化时代浪潮的冲击下,把握好本国的发展方向,坚守文化精神阵地,沉着迎接时代挑战,应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着力点,而由尧舜孔子而下的儒家传统文化及其一系列的价值取向是我们民族壮大的生命力源泉,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和宣传,发展民族文化之基,并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战略,博采众长,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因此,我们必须让儒家文化“仁”、“和”、“礼”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得以宣传和发扬,加强以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培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上实行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让中华民族能够以更本色更自尊的面目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孙奭,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745.
[2]何晏,集解.邢昺,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87.
[3]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15.
[4]郑氏,注.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634.
作者简介:焦俞萍(1994-6-8),女,籍贯:山西运城,单位:山西大学初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2012级本科生。
杨倩(1991-11-14),女,籍贯:山西阳泉,单位:山西大学初民学院,专业:哲学2012级本科生。
赵晓梅(1993-2-5),女,籍贯:山西朔州,单位:山西大学初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2012级本科生。
张丽霞(1993-12-17),女,籍贯:山西晋城,单位:山西大学初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2012级本科生。
[项目支持]山西大学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文心雕龙》与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关系研究”(2014101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