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风、学风、教风是体现大学校园氛围和文化底蕴的精神文明现象,是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或缺的。本文从大学精神出发,探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规范校园文化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 校园文化 学风 教风 校风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大学师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维系大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但是,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1.师生交流少,学术气氛不单薄。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除上课外,很少在校园逗留,较少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文化氛围淡薄。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交流机会少,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情感、观念等交流缺失现象。不少学生闲暇时间大都依靠长时间观看文娱影视、打电子游戏、玩网络游戏、看VCD、上网聊天及进行体育运动等放松性活动度日,忽视课外知识的获取。
2.社团活动的虚假繁荣。不少高职校园社团在成立时往往轰轰烈烈,纳新工作热火朝天,为了尽可能多地吸纳会员和(会费)资金,把活动宗旨和内容吹得天花乱坠,最后馈头蛇尾”,甚至是“有始无终”、“昙花一现”的现象。这些社团在自身发展建设上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没有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3.学术活动参与性不高。学术讲座、辩论等活动可以扩展学生知识面,营造科研学术氛围,学生的思维、应对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等都可通过这些活动得到提高。然而,高职院校缺少演讲、辩论和学术讲座等校园精神文化活动。
二、建设高职校园文化的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在于校风建设。好的校风对完成学校的根本任务、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校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
1.大力加强学风建设。校风学风的优劣高低,是该校校园精神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志。学风是一所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的综合体现。在学校纷繁复杂的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的主体活动是教学。学校应该成为教学中心、科研中心。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风的优劣。因此,学风是校风的核心,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引导广大学生有好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表现,要有刻苦求学的精神。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教師的教学科研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以育人为宗旨,以校风、学风为核心,以学术研究、科技活动为水准,以寓教于乐为手段的多样化、高品位的文化活动把学生重新吸引回来,如读文学名著、唱革命歌曲、评优秀影片、写学术论文、讲奉献精神、树先进典型、搞科技活动、办文化艺术节等。
此外,校园文化应采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课内课程与课外隐形课程、大型活动与小型讲座、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科学研究以及走出去与请进来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人人参与,使寓教于乐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全方位渗透。如针对校风、学风及考风问题,除开设德育、法纪课外,还可通过演讲、相声、小品、话剧等自编、自导、自演节目表演,使大家从这种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隐形课程中,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2.教风是校风的主导。首先,应建立民主型教学关系。在课堂上大学教师应尊重大学生,重视集体作用,用民主方式讨论和解决问题。大学教师不应以权威自居,不应滥施惩罚,而应该虚心听取大学生意见。其次,必须强调树立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培养教风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中,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大学生,是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特别是热爱大学生,大学教师的爱不仅是使大学生接受一定道德要求和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使大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必要条件。只有热爱大学生,才能教育大学生,才能感染大学生。大学教师的爱一旦注入大学生的心田,师生之间就会情感相通、亲密无间、心理相容,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当然在抓教风建设时,要十分注意掌握政策,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防止挫伤大学教师的积极性;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教师对教书育人工作的认识和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要统筹解决好教师的教学工作与业务提高的关系,切实关心教师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逐步健全和完善教师工作规章制度,客观真实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严格教学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提职、晋升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管理,积极创造条件,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3.持之以恒地培养校风。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反复强化。要善于把思想教育同常规管理结合起来,严格要求,抓深抓细,扎扎实实,讲求时效。要善于把合乎共同理想目标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尚变成全体师生自觉的追求。先进苗头一旦出现就要加以肯定表扬,予以提倡,形成风气。
[关键词]高职 校园文化 学风 教风 校风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大学师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维系大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但是,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1.师生交流少,学术气氛不单薄。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除上课外,很少在校园逗留,较少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文化氛围淡薄。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交流机会少,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情感、观念等交流缺失现象。不少学生闲暇时间大都依靠长时间观看文娱影视、打电子游戏、玩网络游戏、看VCD、上网聊天及进行体育运动等放松性活动度日,忽视课外知识的获取。
2.社团活动的虚假繁荣。不少高职校园社团在成立时往往轰轰烈烈,纳新工作热火朝天,为了尽可能多地吸纳会员和(会费)资金,把活动宗旨和内容吹得天花乱坠,最后馈头蛇尾”,甚至是“有始无终”、“昙花一现”的现象。这些社团在自身发展建设上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没有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3.学术活动参与性不高。学术讲座、辩论等活动可以扩展学生知识面,营造科研学术氛围,学生的思维、应对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等都可通过这些活动得到提高。然而,高职院校缺少演讲、辩论和学术讲座等校园精神文化活动。
二、建设高职校园文化的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在于校风建设。好的校风对完成学校的根本任务、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校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
1.大力加强学风建设。校风学风的优劣高低,是该校校园精神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志。学风是一所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的综合体现。在学校纷繁复杂的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的主体活动是教学。学校应该成为教学中心、科研中心。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风的优劣。因此,学风是校风的核心,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引导广大学生有好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表现,要有刻苦求学的精神。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教師的教学科研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以育人为宗旨,以校风、学风为核心,以学术研究、科技活动为水准,以寓教于乐为手段的多样化、高品位的文化活动把学生重新吸引回来,如读文学名著、唱革命歌曲、评优秀影片、写学术论文、讲奉献精神、树先进典型、搞科技活动、办文化艺术节等。
此外,校园文化应采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课内课程与课外隐形课程、大型活动与小型讲座、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科学研究以及走出去与请进来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人人参与,使寓教于乐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全方位渗透。如针对校风、学风及考风问题,除开设德育、法纪课外,还可通过演讲、相声、小品、话剧等自编、自导、自演节目表演,使大家从这种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隐形课程中,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2.教风是校风的主导。首先,应建立民主型教学关系。在课堂上大学教师应尊重大学生,重视集体作用,用民主方式讨论和解决问题。大学教师不应以权威自居,不应滥施惩罚,而应该虚心听取大学生意见。其次,必须强调树立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培养教风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中,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大学生,是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特别是热爱大学生,大学教师的爱不仅是使大学生接受一定道德要求和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使大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必要条件。只有热爱大学生,才能教育大学生,才能感染大学生。大学教师的爱一旦注入大学生的心田,师生之间就会情感相通、亲密无间、心理相容,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当然在抓教风建设时,要十分注意掌握政策,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防止挫伤大学教师的积极性;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教师对教书育人工作的认识和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要统筹解决好教师的教学工作与业务提高的关系,切实关心教师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逐步健全和完善教师工作规章制度,客观真实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严格教学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提职、晋升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管理,积极创造条件,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3.持之以恒地培养校风。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反复强化。要善于把思想教育同常规管理结合起来,严格要求,抓深抓细,扎扎实实,讲求时效。要善于把合乎共同理想目标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尚变成全体师生自觉的追求。先进苗头一旦出现就要加以肯定表扬,予以提倡,形成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