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发展,现阶段的小学科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小学科学教小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科学态度,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學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及层次分析问题、细节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促进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为了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途径,文章作者针对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观察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11
作者简介:胡晓青(1990—),女,浙江永嘉人,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学。
一、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意义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较为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各种事物的认知仍然停留在感知方面,思维需要借助实际存在的东西展开,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及主动性,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及时发现、深入了解科学知识,学会利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每一件事情,能帮助学生从科学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相关知识的客体,帮助学生捕捉很多生活中存在的科学现象,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学习,帮助学生积累更多丰厚的知识及获得不同的生活、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探究精神,引导他们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深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途径
1.引导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观察,提高其观察效率
小学生由于年龄、认知等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对未知的新鲜事物感兴趣,对于世界拥有着迫切想要了解的欲望,在观察世界及身边事物时不带着任何目的去观察,不利于观察效率及习惯的养成。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及组织者的地位,带领学生带着目的观察及分析每一件事物,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有效地进行观察,让学生认真执行观察的流程[1],及时将自己观察所得到的信息及结果记录下来,将这些事物的特征标注出来,最后通过实践进行验证。
2.明确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察的目标及任务,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只有将观察的目标及任务细致化、具体化,才能激发学生的观察积极性及兴趣,让学生带着任务及问题进行观察,能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观察,将观察与思考进行整合,获得不一样的体验,提高观察的目的性。此外,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语言上把握好适度原则,不应给予过度的指导,应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及观察分析,在向学生表明观察的任务及目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注重从学生年龄、兴趣及性格爱好等方面着手,提高他们观察的敏锐性[2]。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已经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培养学生细小观察的学习习惯。
3.采用逐步推进的观察原则,引导学生多角度、全面进行观察
在学生已经掌握相应的科学基础及观察能力基础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采用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原则全面对事物展开观察及分析,将看上去毫无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整体全面的感知、对比分析及全新的认识,给予学生不同角度的感受及观察体验,提高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的观察效果及观察体验。如在进行“水的观察”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水是非常熟悉的,但仅仅因为日常生活过程中接触较多,并未对水产生深刻及深入的探究及认识,很难形成准确及客观的概念,教师可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用相同的杯子准备四杯不一样的开水、白醋及牛奶等,通过引导学生粪便颜色、气味、味道等形式区别水,继而探究水的性质是无味、无色及透明的,通过感官上的刺激从不同的角度获得更多科学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观察获得的技能及意义,提高学生洞察事物的准确性及全面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单一、枯燥及理论性的教学模式,从多角度、多方面及多途径出发,根据现有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正确、全面的观察,为他们营造自主观察的氛围及环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敏锐的观察能力,促进小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及科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 娴.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形成的策略探析[J].成才之路,2014(32):53.
[2]范秋香.在科学观察中开启智能——小学科学观察能力培养策略[J].学子(理论版),2015(14):35.
关键词:小学科学;观察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11
作者简介:胡晓青(1990—),女,浙江永嘉人,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学。
一、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意义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较为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各种事物的认知仍然停留在感知方面,思维需要借助实际存在的东西展开,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及主动性,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及时发现、深入了解科学知识,学会利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每一件事情,能帮助学生从科学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相关知识的客体,帮助学生捕捉很多生活中存在的科学现象,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学习,帮助学生积累更多丰厚的知识及获得不同的生活、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探究精神,引导他们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深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途径
1.引导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观察,提高其观察效率
小学生由于年龄、认知等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对未知的新鲜事物感兴趣,对于世界拥有着迫切想要了解的欲望,在观察世界及身边事物时不带着任何目的去观察,不利于观察效率及习惯的养成。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及组织者的地位,带领学生带着目的观察及分析每一件事物,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有效地进行观察,让学生认真执行观察的流程[1],及时将自己观察所得到的信息及结果记录下来,将这些事物的特征标注出来,最后通过实践进行验证。
2.明确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察的目标及任务,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只有将观察的目标及任务细致化、具体化,才能激发学生的观察积极性及兴趣,让学生带着任务及问题进行观察,能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观察,将观察与思考进行整合,获得不一样的体验,提高观察的目的性。此外,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语言上把握好适度原则,不应给予过度的指导,应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及观察分析,在向学生表明观察的任务及目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注重从学生年龄、兴趣及性格爱好等方面着手,提高他们观察的敏锐性[2]。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已经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培养学生细小观察的学习习惯。
3.采用逐步推进的观察原则,引导学生多角度、全面进行观察
在学生已经掌握相应的科学基础及观察能力基础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采用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原则全面对事物展开观察及分析,将看上去毫无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整体全面的感知、对比分析及全新的认识,给予学生不同角度的感受及观察体验,提高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的观察效果及观察体验。如在进行“水的观察”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水是非常熟悉的,但仅仅因为日常生活过程中接触较多,并未对水产生深刻及深入的探究及认识,很难形成准确及客观的概念,教师可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用相同的杯子准备四杯不一样的开水、白醋及牛奶等,通过引导学生粪便颜色、气味、味道等形式区别水,继而探究水的性质是无味、无色及透明的,通过感官上的刺激从不同的角度获得更多科学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观察获得的技能及意义,提高学生洞察事物的准确性及全面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单一、枯燥及理论性的教学模式,从多角度、多方面及多途径出发,根据现有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正确、全面的观察,为他们营造自主观察的氛围及环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敏锐的观察能力,促进小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及科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 娴.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形成的策略探析[J].成才之路,2014(32):53.
[2]范秋香.在科学观察中开启智能——小学科学观察能力培养策略[J].学子(理论版),2015(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