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前牙拥挤患者行隐适美矫正器非拔牙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我院收治的20例前牙拥挤患者,根据患者的拥挤程度进行分组,其中10例患者为轻度拥挤,有8例患者为中度拥挤,有2例患者为重度拥挤。所有患者均根据治疗妨碍采取隐适美矫正器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矫治时间。结果轻度拥挤患者治疗时间为(50.23±12.98)周,中度拥挤患者治疗时间为(60.42±5.10)周,重度拥挤患者治疗时间为(79.56±2.08)周,三组患者的治疗时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进行比较,均属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隐适美矫正器非拔牙治疗前牙拥挤在轻度与中度拥挤的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前牙拥挤;隐适美矫正器;临床疗效
中途分类号:R781
牙列拥挤属于错合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主要表现为牙齿拥挤错位排列不整齐;牙列拥挤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增加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生率,严重患者会造成口唇闭合困难,形成开唇露齿[1]。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口腔健康意识也在逐步增强,面部美观逐步收到大家关注,成年正畸患者在口腔科也越来越多[2];隐适美作为一种牙齿无槽隐形矫治技术,借助3D计算机成像技术,通过远中移动磨牙、唇倾切牙等方法来实现精准、高效、舒适的治疗[3]。为进一步了解前牙拥挤患者行隐适美矫正器非拔牙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我院收治的20例前牙拥挤患者采取隐适美矫正器非拔牙治疗,结果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20例前牙拥挤患者,其中男性有4名,女性护士有16名,年龄在20岁-45岁,平均年龄为(22.79±3.62);其中10例患者为轻度拥挤,有8例患者为中度拥挤,有2例患者为重度拥挤。所以患者均无牙体牙周疾病,均未接受过正畸治疗。
1.2方法
首先按照治疗的设计方案进行模拟矫治,采用三维激光对每一矫治阶段的牙颌模型进行成形处理,根据成形制作出一系列的透明隐适美矫正器。然后佩戴者需要每10天--两周进行一次更换,该方式通过牙齿上粘接的矫治附件,在完成支控制的同时还能不断缩小牙齿之间的移动范围,实现逐渐矫治牙错位、牙列拥挤、牙齿不整齐、牙间隙、前牙反颌等情况。
佩戴隐适美矫治器注意事项:1.每天戴用时间不少于20小时;2.每次戴用一定咬咬胶,将矫治器咬贴合;3.戴用矫治器期间一定清洁好口腔;
1.3评价指标
矫治目标是患者经过矫治治疗后需要符合An-drews正常颌六项标准[4]:(1)矫治后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咬合于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沟上,同时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颊咬合于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颊尖的近中斜面上,上颌尖牙咬合于下颌尖牙和第一磨牙之间;(2)牙齿的近、远中倾斜度正常;(3)牙齿唇-舌向倾斜正常;(4)牙列中没有不适当的牙齿旋转;(5)牙齿之间保持互相接触,无牙间隙存在;(6)颌曲线较为平直,深度为0-2mm。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在治疗达到正常颌六项标准所用的时间比较。
轻度拥挤患者治疗时间为(50.23±12.98)周,中度拥挤患者治疗时间为(60.42± 5.10)周,重度拥挤患者治疗时间为(79.56±2.08)周,三组患者的治疗时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轻度拥挤患者治疗时间与中度拥挤患者相比,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拥挤患者治疗时间与重度拥挤患者相比,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拥挤患者治疗时间与重度拥挤患者相比,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均未使用减数拔牙治疗采取隐适美矫正器治疗前牙拥挤的矫治方法主要从邻面去釉和牙弓扩张两方面;邻面去釉目前还存在增加龋病发病率上还颇有争议;牙弓扩展分为牙弓长度扩展和宽度扩展两种方式。本次研究针对前牙拥挤患者采用隐适美矯正器,结果显示轻度拥挤患者治疗时间为(50.23±12.98)周,中度拥挤患者治疗时间为(60.42± 5.10)周,重度拥挤患者治疗时间为(79.56±2.08)周,三组患者的治疗时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进行比较,均属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前牙拥挤患者行隐适美矫正器非拔牙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其中轻度拥挤与中度拥挤患者的效果更为明显。
4结论
综上所述,采用隐适美矫正器非拔牙治疗前牙拥挤在轻度与中度拥挤的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东,邵玉婷,孙钦凤,等. 隐适美矫正器非拔牙治疗对上切牙拥挤患者的矫治效果观察[J]. 山东医药,2017,57(45):89-91.
[2]佚名. 隐形矫治不同阶段数字化模型牙齿宽度值可重复性的初步评价[J].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8,12(4):234.
[3]任玉仲秀,李媛,马俐丽,et al. SmartTrack膜片热压成型后厚度变化的研究[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8(2).
[4]佚名. 三种正畸矫治器对牙周炎症及龈沟液炎性因子影响的长期研究[J]. 口腔医学研究,2018,34(11):1223-1227.
【关键词】前牙拥挤;隐适美矫正器;临床疗效
中途分类号:R781
牙列拥挤属于错合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主要表现为牙齿拥挤错位排列不整齐;牙列拥挤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增加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生率,严重患者会造成口唇闭合困难,形成开唇露齿[1]。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口腔健康意识也在逐步增强,面部美观逐步收到大家关注,成年正畸患者在口腔科也越来越多[2];隐适美作为一种牙齿无槽隐形矫治技术,借助3D计算机成像技术,通过远中移动磨牙、唇倾切牙等方法来实现精准、高效、舒适的治疗[3]。为进一步了解前牙拥挤患者行隐适美矫正器非拔牙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我院收治的20例前牙拥挤患者采取隐适美矫正器非拔牙治疗,结果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20例前牙拥挤患者,其中男性有4名,女性护士有16名,年龄在20岁-45岁,平均年龄为(22.79±3.62);其中10例患者为轻度拥挤,有8例患者为中度拥挤,有2例患者为重度拥挤。所以患者均无牙体牙周疾病,均未接受过正畸治疗。
1.2方法
首先按照治疗的设计方案进行模拟矫治,采用三维激光对每一矫治阶段的牙颌模型进行成形处理,根据成形制作出一系列的透明隐适美矫正器。然后佩戴者需要每10天--两周进行一次更换,该方式通过牙齿上粘接的矫治附件,在完成支控制的同时还能不断缩小牙齿之间的移动范围,实现逐渐矫治牙错位、牙列拥挤、牙齿不整齐、牙间隙、前牙反颌等情况。
佩戴隐适美矫治器注意事项:1.每天戴用时间不少于20小时;2.每次戴用一定咬咬胶,将矫治器咬贴合;3.戴用矫治器期间一定清洁好口腔;
1.3评价指标
矫治目标是患者经过矫治治疗后需要符合An-drews正常颌六项标准[4]:(1)矫治后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咬合于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沟上,同时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颊咬合于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颊尖的近中斜面上,上颌尖牙咬合于下颌尖牙和第一磨牙之间;(2)牙齿的近、远中倾斜度正常;(3)牙齿唇-舌向倾斜正常;(4)牙列中没有不适当的牙齿旋转;(5)牙齿之间保持互相接触,无牙间隙存在;(6)颌曲线较为平直,深度为0-2mm。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在治疗达到正常颌六项标准所用的时间比较。
轻度拥挤患者治疗时间为(50.23±12.98)周,中度拥挤患者治疗时间为(60.42± 5.10)周,重度拥挤患者治疗时间为(79.56±2.08)周,三组患者的治疗时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轻度拥挤患者治疗时间与中度拥挤患者相比,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拥挤患者治疗时间与重度拥挤患者相比,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拥挤患者治疗时间与重度拥挤患者相比,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均未使用减数拔牙治疗采取隐适美矫正器治疗前牙拥挤的矫治方法主要从邻面去釉和牙弓扩张两方面;邻面去釉目前还存在增加龋病发病率上还颇有争议;牙弓扩展分为牙弓长度扩展和宽度扩展两种方式。本次研究针对前牙拥挤患者采用隐适美矯正器,结果显示轻度拥挤患者治疗时间为(50.23±12.98)周,中度拥挤患者治疗时间为(60.42± 5.10)周,重度拥挤患者治疗时间为(79.56±2.08)周,三组患者的治疗时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进行比较,均属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前牙拥挤患者行隐适美矫正器非拔牙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其中轻度拥挤与中度拥挤患者的效果更为明显。
4结论
综上所述,采用隐适美矫正器非拔牙治疗前牙拥挤在轻度与中度拥挤的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东,邵玉婷,孙钦凤,等. 隐适美矫正器非拔牙治疗对上切牙拥挤患者的矫治效果观察[J]. 山东医药,2017,57(45):89-91.
[2]佚名. 隐形矫治不同阶段数字化模型牙齿宽度值可重复性的初步评价[J].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8,12(4):234.
[3]任玉仲秀,李媛,马俐丽,et al. SmartTrack膜片热压成型后厚度变化的研究[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8(2).
[4]佚名. 三种正畸矫治器对牙周炎症及龈沟液炎性因子影响的长期研究[J]. 口腔医学研究,2018,34(11):122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