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研究生就业壁垒问题的研究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h822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不断扩招,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也随之产生。面对这一问题,分析研究生就业市场是必要的,因为现有的市场壁垒已逐步成为研究生就业的最大障碍,所以认真研究和分析就业市场壁垒,不仅有助于完善研究生就业市场理论,正确认识市场壁垒的成因;还有利于找寻研究生就业市场壁垒的消解路径,帮助研究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壁垒;就业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一系列的就业难题和压力,使得人们开始审视当前的高等学历教育。由于这些因素,人们开始怀疑学历的作用,曾经公认的“学历就是敲门砖”,也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市场分析
  (一)研究生就业现状
  1、毕业生的供需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高学历的慢慢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全国各高校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招生人数逐年攀升,这对研究生毕业时的就业问题产生了的很大的影响。
  2、研究生的流向失衡和集中化
  研究生毕业时的意向就业单位呈集中化的趋势。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乐意去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上班,或是留在高校任教,要么也得去与其高学历相匹配的单位或企业。但是,从大的环境来看,不管是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机关还是考编进入到高校国企,这些地方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所以大部分的毕业生只能另谋出路,这种失衡的就业流向也加剧了就业紧张。
  3、硕士研究生就业更加关注个人的发展
  当前的硕士毕业生在就业时更多是关心个人的发展情况。他们在就业找工作时更加关注所从事的工作能否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体验、能否实现自身的价值或者是能否有长久的发展潜力。
  4、期望、理想薪水过高
  现实生活中,由于很多的学生接触社会较少,对社会就业市场的相关情况也不是非常了解,他们自认为自身的高学历能够在毕业时换取一份高薪的工作机会。虽然理想薪水很丰满,但现实情况很骨感,这导致了很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心理落差很大,一直在徘徊、观望,甚至有时放弃一些自认底薪的工作。
  5、女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更为明显
  伴随着整个高校研究生的扩招,在校女研究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由1982年总数的9.6%增加到2014年的51.6%,并且还有增长的趋势。我们一直强调研究生就业难,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女研究生的就业更难,由于她们一类的群体要面临更多婚姻、孩子、家庭方面的问题,在就业时会成为用人单位委婉拒绝的理由。
  (二)研究生就业市场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业市场,当就业人数过多,而市场没能提供与之相应的岗位时,这时就形成了 “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会按照自己的要求精挑细选,选择更优秀的人才。反之,就形成了“卖方市场”,这时就业者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2006年以来,我国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数量稳步增加,这就使得原本较为平衡的研究生就业市场被逐步打破,自然而然研究生的压力也日益显现。由于研究生人数过多,而目前失衡的就业市场又无法消化,这导致主导权完全掌握在作为买方市场的用人单位,所以就业机会也显得弥足珍贵。从近年的招生情况来看,人数正在逐步递增,并且这一趋势还会延续,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二、研究生就业壁垒因素分析
  当前,毕业生就业难题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并且它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向大众化靠拢,就业问题更加凸显。特别是作为更高学历的研究生而言,他们的就业压力也日益增加,从而也引发了研究生的就业难题。
  当然,研究生这一就业问题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主要是从就业壁垒方面来探讨,并希望得到一些解决的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缓解这一问题的现状。本文所提到的就业壁垒问题,指的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阻止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围墙”。[1]为了能很好地找出研究生就业壁垒问题,本文主要从社会、高校和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
  (一)从社会层面分析就业壁垒
  根据教育部研究生招生网站的消息,近三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分别为2013年的53.9万人,2014年的56万人,2015年的63万人。从数据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我国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人数逐年上涨,这也就进一步加大了就业市场的压力。经济学角度分析的就业市场正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由于主动权慢慢倾向于“买方市场”的用人单位,所以也就导致了很多就业难题。
  1、制度壁垒:有法难依,执行困难,监管不力
  新《劳动合同法》中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2]劳动法虽然对劳动合同的相关情况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目的是为了维护毕业生刚步入社会时成为求职者的权益,但是很多用人单位在提供相关岗位,招录相关毕业生时贸然忽视劳动法的规定,更有甚者以各种借口不给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很多毕业生初次不如社会找工作,很多就业相关的规定也不是很清楚,一次次的职场受伤,让他们内心受到了不小的打击,甚至影响他们接下来的职场生涯。
  2、户籍壁垒:人为设置就业门槛
  纵观当前的就业市场,特别是一线大城市的就业市场,很多用人单位对户口也有要求,他们只要当地人,这一无中生有的条款,导致很多的就业者只能是望而却步。这一带有地方歧视的要求,本身就是对就业者极大的不尊重,也是对社会公平的公然挑衅。表面上看,户籍壁垒是地方保护主义的人为设限;究其实质,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二元结构特征造成的。这些特征的存在,加剧了人才的流动,同时也让很多来自偏远地区的就业者失去了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逐步拉大城乡间的差距。人才流动现象的出现,这说明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大,在就业方面主要体现在工资水平、社会保障收益之间的差距,很多偏远地区的毕业生为了今后更好的生活和工作,他们更倾向于在大城市发展。   3、性别壁垒:经济理性主义的过度张扬
  随着国家整体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女研究生的总占比也在逐年增加。我们谈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女研究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虽然在社会上,我们一直倡导着男女平等,在就业过程中也不允许有“性别差异”。但在实际招聘过程中,“性别差异”却横亘在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成为了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性别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女研究生就业一大主要障碍。就业市场机会的不均等,女研究生的就业总体情况呈现出一种“门槛高、机会少、待遇差”的现象,这也导致女研究生在就业时成为了最为尴尬的群体。
  (二)从高校层面分析就业壁垒
  1、质量壁垒:盲目追求数量、规模
  高校理应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但从现实来看,虽说我国研究生毕业总量每年都在增加,但实际上培养的质量却是良莠不齐。分析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校行政化,二是教育产业化。
  从理论上讲,高校更多的应该承载着培养人才、研究学术的职能,但从实际来看,政府或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偏向行政化,学校内部的管理人员也是追名逐利,常怀有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想法,利用行政权力压制教授的学术权力,甚至是滥用手中的权力非法获取一些资源,这样一种现实就使得学校的价值取向逐渐变得扭曲,大家都想当官从政,而不专心准备教学和开展科研活动。另外,很多高校只追名逐利,不重人文建设,导致走上了教育产业化的不良道路。
  2、信息壁垒:象牙塔里的固步自封
  身处象牙塔的学生们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没有太多的想法,他们获取求职的信息渠道也相对比较封闭,据统计有大约40%的人会通过学校了解相关信息,其他一部分人会通过亲友介绍、招聘网站、现场招聘会或者其它报纸等媒体渠道获取,很显然学校是绝大部分学生获取求职信息的渠道。
  我国高校一般都会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专门为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并且有些高校还会以课程或者讲座的形式分析就业的相关情况,目的是及早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式,促使他们早日作出自己的职业规划。虽然这些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各高校的就业指导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很多高校的指导方式过于简单、内容单一,指导的教师也缺乏专业性,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可能让学生在学校了解不到最新、最全面的就业信息,从而影响到他们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和选择。
  (三)从个人层面分析就业壁垒
  1、能力壁垒:高学历并非高能力
  客观环境只是一方面,很多研究生自身素质的不过关、综合能力的欠缺,这也成为了研究生就业难的一大壁垒。很多学生持有这样的心态,自认为自己是硕士研究生学历,拿着这张文凭应该能够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但现实与理想是有差距的。其实目前有很多的用人单位是需要人才的,甚至是有些岗位出现了用人荒的情况,但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即使是招不到人,用人单位也不会选择滥竽充数,他们非常看重求职者的综合能力,例如: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学习能力、自我管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但这些恰恰又是很多饱读诗书的学生所缺乏的。
  高学历固然重要,但有些用人单位不仅看重就业者的学历水平更看重其能力,他们需要的都是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需要的都是‘招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人才,而现在高校培养的人才普遍难以满足这一要求。[3]
  2、心态壁垒:研究生也并非天之骄子
  一部分在读研究生报有两种心态,一种是读研究生只是为了曲线就业,逃避现实的就业压力;另一种是自认为研究生学历能确保找到更好的工作。而这两种心态的存在,让很多的学生在读研期间没能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做恰当的规划,也没有对自身的学术水平、工作技能做更多的努力。
  除了高校培养模式和市场需求不配套,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外,部分研究生在校期间主观不努力也是造成一些学生自身素质欠缺的重要原因。
  考研之前,大家都是奋力备考,等真正考上研之后,备考前那种紧绷的神经突然松弛了,瞬间感觉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并且和大学时代相比,读研时的环境更加宽松,很多学术上的事完全凭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很多学生由于在安逸的状态下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不管是对于日常的学业或是未来职业发展,自身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殊不知,三年的读研生活很快结束,面临就业时,看到用人单位各项招人条件,瞬间觉得自己差距很大,陷入迷茫。
  三、研究生就业壁垒问题解决办法
  积弊已久的研究生就业壁垒不但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社会和谐发展中的“杂音”,也与我国全面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相协调。[4]所以,全面拆除制度、性别、户籍、信息等就业壁垒,对于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破除制度壁垒,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我国从不缺乏条文性的东西,把去除就业壁垒写进条文里想必也不是什么难事。重点是如何在现实的招聘就业过程中落到实处,让公平就业的理念自觉地深入人心,让就业中的各种潜规则无处遁形,这些远比那几句口号和文字更具现实意义。所以要打破就业的壁垒,首先是相关的管理部门把文件的相关条例落到实处,坚决执行中央有关就业的相关精神指示,各部门也得相互监督和约束,严格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机制,不断深入地对以往招聘起阻碍的制度予以剔除,如遇到违反相关规定的企业或个人应予以处罚,如情节严重,应教育批评并在社会上进行曝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建立一套公平有效的人才选用机制,才能让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与此同时,打击一些以“试用期”为名恶意廉价使用大学生的用人单位,也能一定程度上拓展就业空间。因此,有必要从制度规范、加强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入手,破除阻碍大学生就业的“人造壁垒”。
  (二)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牢笼,推进户籍配套改革。
  劳动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有关禁止劳动歧视的规定中,只禁止了基于民族、种族、性别和宗教信仰而形成的就业歧视,而没有禁止户籍和地域劳动歧视的条款。[5]正是由于劳动法中对户籍和地域的劳动歧视没有相关规定,这也为相关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限定户籍和地域提供了方便,从而导致大量优秀的毕业生仅仅因为户籍问题而不能就业。所以强烈建议把在招聘中禁止户籍和地域歧视写进劳动法中,做到有法可依。各地方政府也应通力合作,促进跨区域就业的协调性,如有必要也可以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保障性文件,并且一定要废除以往包含有允许户籍和地域歧视内容的条列,从而为跨地域的毕业生找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三)禁止性别歧视,保障女性公平就业。
  针对于就业平等问题,我国劳动法早有明确规定。例如,《劳动法》提出,“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法律中规定的内容都没有执行到位,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很多女性在就业时遇到的一些不公平对待。所以建议我国立法机关专门针对性别平等问题进行立法,明令禁止一切招聘过程中的性别歧视,并制定与之配套的实施和监督细则。另外,社会的保障体系也需进一步地完善,健全女性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将女性生育保障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而不是由单位对妇女生育做出补偿,从而降低单位的用人成本,解决其后顾之忧,使女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缓解。[6]
  (四)高校应注重对学生的培养,而不是一味追求行政级别、经济利益。
  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实施,一是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摈弃以往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操作的思想,从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二是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在学校时就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现阶段,很多高校虽然有就业方面的指导课程,但有一部分浮于表面没有实效,另一部分因为缺乏专业性,给学生带来的帮助和启示微乎其微。要想改变现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落实,一方面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制度,对教师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出明确的考核,学生的就业课程也可以尝试纳入学分考核,从而引起师生的重视;另一方面学校应对相关的就业指导教师做系统的培训,定期组织集中的讨论和学习,从而确保就业指导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平时就去多关注就业方面的消息,不至于在毕业生慌乱的不知所措。
  (五)研究生自我意识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研究生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各项技能,使自己顺应严峻的就业市场。在读研之前,学生应该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在选择专业时既要照顾到将来的就业,同时也要考虑到自身的兴趣爱好,不要盲目地去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在读研期间,一定要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多接触社会,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合理的职业规划。在研三没有课程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校园招聘或其他的渠道寻找适合自己的实习单位,这不仅可以让自己提前感受工作的情况,还能在实习工作中学到很多职场方面的知识。这一段的实习经历可以让自己充实和成长,也可以在实习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样的话,在面临毕业时自身多一份从容与淡定,就业的压力也会减小很多。
  参考文献:
  [1]钟央文,章利成.多维视角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壁垒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3,5.
  [2]刘大卫.劳动合同试用期部分争议性问题的深层次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9.
  [3]王志刚,章映欢.高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和谐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3,4.
  [4]李海萍.研究生就业市场壁垒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5]秦强伟.我国研究生就业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1.
  [6]秦强伟.我国研究生就业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1.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的传播方式和获取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慕课是随着全球资源共享、信息化知识大爆炸而来的,它是依托于强大的互联网技术而构建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慕课的出现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从慕课的概念出发,阐释了什么是慕课以及慕课的特点,并分析了其对高校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慕课;高校教学改革;影响  1“慕课”的概念及其特点  1.1“慕课”概念  “慕课
期刊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是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据、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实践活动。因此,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本文将结合个案,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有机统一的关系,以期为辅导员开展职业指导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指出:“毕业生就业指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多样化,社会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攀升使得高职院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其在人才的培养中更加重视对人才知识与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能够为社会输出大量岗位适用性较强的毕业生,在高等教育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课程体系的建设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是核心部分,而现阶段高职院校药理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无法彰显自身特点,也无法较好的满足社会
期刊
摘要:高校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点教育,也是学生走入社会的重要资本,目前我国高校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的是大众化教学方式,则根据学生录取分数录取学生,然后进行统一的高等教育。不管针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还是体育素质,都采用的是大众化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高校的篮球教学中,要求所有的学生按照统一的教学目标进行学习,这严重打击了热爱打篮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采用分层教学方法非常有必要。本文从分层教学法的含义和
期刊
摘要:“90”后大学生已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主要力量,“9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正确全面把握“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身心特点等社会人格特质,有助于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新思路。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中央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
期刊
高校体育作为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衔接环节,是国家体育项目的重点建设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探索迫在眉睫。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综合研究方法,以泰安市部分高校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为研究对象。整体系统的对泰安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师资队伍建设、体育场馆设施等方面进行较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  1.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1.1 泰安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项目设置的现状 
期刊
摘要:艺术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而艺术类的贫困生更是特殊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本文就艺术类贫困学生的心理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与艺术类实践相结合的慈善义工活动在困难生教育中的隐形德育作用。  关键词:贫困生;隐形德育;艺术实践  一、隐性德育的概念  隐性德育是指采取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所开展的德育活动。它有别于大张旗鼓和教条口号式的教育方式。尤其在学校环境中,除正式教育计划之外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机械工程专业飞行人才的培养中,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适合飞行员人才培养的实习与实验相结合,实装与模拟、挂图相结合,虚拟与真实实验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为全面落实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提高飞行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机械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实习;实验;虚拟  一、引言  “机械工程”专业是飞行员依托专业之一,由于飞行人才的特定职业需求,必然
期刊
摘要: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要面向全体大学生。本文从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出发,基于一线教师的教学观察,对大学生学习思政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思政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  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文中指出“充分认识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
期刊
摘要:学风建设作为优化发展民办高校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良好的进行民办高校学风建设,应当注重以学风建设的维度为核心,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来强化学风建设的系统化维度,使学风建设充分发挥作用,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使学生良好的进行知识学习、精神培养、能力强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强化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系统化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系统化维度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