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可见,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肩负重任。在此,我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高教师个人语文素养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多观摩一些优质课。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这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二、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思想家王守仕说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可见古人重视“乐学”,强调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欢悦中思维。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须坚持几个原则:
1、民主平等。
教学时,教师应把学生看作与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应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学生可与教师争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对学生探索中出现的错误,不能示全责备,要构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语文教学应成为一个多元的立体交叉的对话空间,所有的人在此对话空间中皆是自主、平等、友善的。
2、面向全体学生。
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各有不同,教师应寓教于乐,努力做到:“心中有人人,人人在心中”。设置问题应有梯度,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思考,使他们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即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注重教师形象。
衣着打扮大方得体,干净整洁是教师的职业要求。语文教师的衣着打扮对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心境将产生直接影响。穿着邋遢的教师易让学生产生厌恶感,而穿着怪异的教师易让学生产生好奇感和分散注意力。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方式因形式僵化而使教者索然无味,学者活力丧失。一节课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科学地利用,不仅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关系着能否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无定法,但须保持几个方面:
1、启动“入课”激情。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无不是扣人心弦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如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将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感知。
2、教学内容量少质精。
语文教学贪多求全,往往欲速则不达。教是为了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是平静的湖面,教是石子,浪是兴趣。一节课,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不是好课。教的质精量少,可留下了广阔空间让学生去回味,于无言不教中使学生的兴趣生发出来。
3、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教无定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巧妙变化,与学生密切相关。我们应把读、讲、议、答、练、结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才会缤纷呈彩,变化无穷。通过自创模式求巧,从而吸引学生,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去阅读、去讨论、去动手练习,教师重点在点拨诱导,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和。
4、板书巧妙设计。
板书是一一节课的知识线、形象概括,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混乱的板书暴露了一节课的杂乱无章,精巧别致的板书显示了一节课清晰的思想,它既要使学生懂,又要使学生看着悦目。
5、调动学生提问。
学生不敢或不愿提问,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据我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学生不敢提问的主要原因是心理有顾虑:我提问题有可能唯我不会,同学们会讥笑我;我提的问题如果有错或不准确,老师会瞧不起我甚至批评我……就此,我曾在课堂上宣布:“不论课堂上提出质量如何的问题,我都会表扬你们的,你们提出了问题,说明动了脑筋,有思考。”提出问题是创造性学习的必经之路,这一点我非常重视。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提出的一般性问题也给予及时的肯定,即使他们提错了问题也决不批评,而是启发他们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提问的自信心。这样一来就创设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没有了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课堂上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完成了一个由不敢提问到大胆质疑的飞跃。
6、结尾创设余音绕梁。
语文课堂结尾不应曲终意止,而应创设言已尽意无穷的氛围,让学生玩味“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想像,为想像插上翱翔的翅膀;或者拓展迁移,沟通课内外,为语文向生活延伸铺就桥梁。常用手段是:说(说心得、说启示)、写(改写、扩写、续写、仿写)、读(读同题异作、读相关作品)、辩(辩课文、辩生活)等。通过这些手段,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也诱发了学生的继续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四、联系生活,走向课外实践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我认为语文教师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品悟语言,方可体会文章妙处。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才能与文章中作者情感相通,达到共鸣,迸发出情感火花,让学生乐趣无穷。
语文实践无处不在,校内的写字比赛、演讲比赛、词语连缀;街道上“错字“等的留心搜集;城外的物景收视和品鉴….只要教师多加提示,语文实践的机会和学生摩肩比踵。我们要善于抓住这样的瞬间,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兴趣将在学生中间蔚然成风。
以上只是我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我将继续学习和探索更好的方式方法,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正确方向中,再动脑筋,再想办法,探索出一条真正具有特色,利于学生的教学路子。
一、提高教师个人语文素养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多观摩一些优质课。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这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二、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思想家王守仕说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可见古人重视“乐学”,强调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欢悦中思维。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须坚持几个原则:
1、民主平等。
教学时,教师应把学生看作与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应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学生可与教师争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对学生探索中出现的错误,不能示全责备,要构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语文教学应成为一个多元的立体交叉的对话空间,所有的人在此对话空间中皆是自主、平等、友善的。
2、面向全体学生。
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各有不同,教师应寓教于乐,努力做到:“心中有人人,人人在心中”。设置问题应有梯度,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思考,使他们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即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注重教师形象。
衣着打扮大方得体,干净整洁是教师的职业要求。语文教师的衣着打扮对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心境将产生直接影响。穿着邋遢的教师易让学生产生厌恶感,而穿着怪异的教师易让学生产生好奇感和分散注意力。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方式因形式僵化而使教者索然无味,学者活力丧失。一节课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科学地利用,不仅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关系着能否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无定法,但须保持几个方面:
1、启动“入课”激情。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无不是扣人心弦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如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将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感知。
2、教学内容量少质精。
语文教学贪多求全,往往欲速则不达。教是为了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是平静的湖面,教是石子,浪是兴趣。一节课,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不是好课。教的质精量少,可留下了广阔空间让学生去回味,于无言不教中使学生的兴趣生发出来。
3、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教无定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巧妙变化,与学生密切相关。我们应把读、讲、议、答、练、结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才会缤纷呈彩,变化无穷。通过自创模式求巧,从而吸引学生,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去阅读、去讨论、去动手练习,教师重点在点拨诱导,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和。
4、板书巧妙设计。
板书是一一节课的知识线、形象概括,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混乱的板书暴露了一节课的杂乱无章,精巧别致的板书显示了一节课清晰的思想,它既要使学生懂,又要使学生看着悦目。
5、调动学生提问。
学生不敢或不愿提问,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据我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学生不敢提问的主要原因是心理有顾虑:我提问题有可能唯我不会,同学们会讥笑我;我提的问题如果有错或不准确,老师会瞧不起我甚至批评我……就此,我曾在课堂上宣布:“不论课堂上提出质量如何的问题,我都会表扬你们的,你们提出了问题,说明动了脑筋,有思考。”提出问题是创造性学习的必经之路,这一点我非常重视。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提出的一般性问题也给予及时的肯定,即使他们提错了问题也决不批评,而是启发他们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提问的自信心。这样一来就创设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没有了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课堂上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完成了一个由不敢提问到大胆质疑的飞跃。
6、结尾创设余音绕梁。
语文课堂结尾不应曲终意止,而应创设言已尽意无穷的氛围,让学生玩味“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想像,为想像插上翱翔的翅膀;或者拓展迁移,沟通课内外,为语文向生活延伸铺就桥梁。常用手段是:说(说心得、说启示)、写(改写、扩写、续写、仿写)、读(读同题异作、读相关作品)、辩(辩课文、辩生活)等。通过这些手段,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也诱发了学生的继续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四、联系生活,走向课外实践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我认为语文教师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品悟语言,方可体会文章妙处。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才能与文章中作者情感相通,达到共鸣,迸发出情感火花,让学生乐趣无穷。
语文实践无处不在,校内的写字比赛、演讲比赛、词语连缀;街道上“错字“等的留心搜集;城外的物景收视和品鉴….只要教师多加提示,语文实践的机会和学生摩肩比踵。我们要善于抓住这样的瞬间,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兴趣将在学生中间蔚然成风。
以上只是我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我将继续学习和探索更好的方式方法,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正确方向中,再动脑筋,再想办法,探索出一条真正具有特色,利于学生的教学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