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49~2009年新中国60年的经济发展史,从经济体制运行看,可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前30年实行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30年则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而两种体制的选择和变迁都是适合各个时期中国国情的合理选择。
关键词:新中国
60年经济体制
变迁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15—02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国模仿前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又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种经济体制都是时代变迁的产物,都是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选择。
1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1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客观条件。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过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确立和巩固了公有制经济,很快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使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了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新中国。
当时新中国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相应的客观必然性。首先,从主观来说:当时理论上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一直都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因而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其次,从客观上来讲:新中国成立以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在当时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条件下,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比较顺利的运行和发挥作用。同时计划经济又是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首先实行,当时实行这种体制取得了巨大成功。特别是20世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大量工厂破产倒闭、大量人口失业、经济萧条、物价飞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的工业产量迅速跃居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经济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一枝独秀。也正因为如此,二战后几乎所有新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加以效法。在这样的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也就自然而然的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
1.2 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和弊端。现在看来,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过时,学术界也相当普遍地把计划经济贬得一无是处,其实这是很片面的,应该说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确实发挥过积极的历史作用,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了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利益关系也进一步复杂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物资的生产、流通(资源配置)、及其价格都同国家计划调控,由政府来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再由政府有计划地通过票证来分配生活消费品,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其二,权力主要集中在政府各级行政部门手中,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这样就使整个国家处于一个短缺经济时代,其弊端也不断突出:权力集中、职责不分;对农民和企业管得过死;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等等。结果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从而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原有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实践提出了改革的要求。
2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丰富内涵。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内国民经济面临崩溃,政治生活一片混乱:国际上新科技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并提出了改革开放理论,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须坚持,而具体体制必须改革创新。
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而长期以来,无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一直都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的不断探索,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科学论断和江泽民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传统观念,把它们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但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就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发展中创新,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获得了经济上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2.2 1978年~2008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结果。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1978年,我国GDP为3645.2亿元,财政总收入为1121亿元,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开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2002年,我国GDP首次 突破10万亿元,为102398亿元;2006年,我国GDP又突破20万亿元,为211923亿元,折合2.7万亿美元。2002年,我国GDP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3.9%、日本的37.0%、德国的71.8%,2006年上升到相当于美国的20.0%、日本的60.6%、德国的91.3%,跃居世界第四位;2007年我国GDP已达2495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1.9%,突破3.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四,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增长23.5%,居世界第三;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和外商直接投资都居世界第一。
2008年我国经济建设又取得新成就:①GDP已达300670亿元,比2007年增长9.0%,居世界第四。②财政收入达57862亿元,比2007年增加8413亿元,增长17,O%。③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5616亿美元,比2007增长17.8%,居世界第三。进出口差额2955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328亿美元。④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9460亿美元,比2007年末增加4178亿美元,居世界第一。
30年中,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世界第一。最近5年中,我国GDP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不断提高,2002年为4.4%,2007年为5.5%。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2.3 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建国以后,我国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获得了建国以前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四平均”,公有制经济超过99%,非公有制经济受到严重排斥,结果不仅没有促进生产更好发展,反而因为违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困难,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1978年,我国GDP仅为3645.2亿元,农村有2.5亿贫困人口,城镇有上千万待业人员。可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片面追求公有制经济,违背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要求的客观规律,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从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直至21世纪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为止,我国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判断改革的标准,应该看它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成就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只有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 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选择
3.1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济。从马列主义的有关论述看,计划经济无疑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制度,计划经济又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的,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以社会为上,以公共为上,提倡集体主义精神。正因为这样,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可以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完成一些重点关键的大事,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事业高速向前发展。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最初,就充分利用了计划经济的巨大优越性。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定,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执行结果是全面的完成和超额完成了任务,进行了921个限额以上项目的建设,其中包括苏联援助我国建设的156项中的135个项目进行了施工,并在内地兴建了一批新的工矿企业。为了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五”时期以重工业为建设重点的方针是正确的、必要的。特别是苏联援助建设的156个项目,在当时条件下,是难得的,而且技术上也是先进的,因而“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工业化的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不仅经济建设是这样,我国科学技术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也很好地运用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原子弹和氢弹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研制中,也都是倾全国之力量,全力以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爆炸,氢弹1967年6月17日爆炸,其间相距只有两年零8个月时间。2008年,我国战胜了严重的雪灾和地震灾害,同时又成功举办了奥运会,靠的也是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可以说,我国是在经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用计划度过了难关,使我国各方面得到了发展,我国有目前经济的高速发展计划经济是功不可抹的。
3.2 社会主义的市場经济是促使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竞争取代命令,选择取代配额。生产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企业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供求双方进行双向的选择,人员的流动按价格机制的调整合理地进行。这种流动不仅使效率得到促进,而且也体现了比较真实的社会公平,市场经济的灵活多样和竞争意识,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1992年十四大我国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进一步明确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开饭30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更加具有活力,同时也可以为公有制的发展提供多种有效的实现形式: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3]2008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2月26日新华网。
[4]奚兆永,对计划经济的再认识——基于当前经济危机的思考,http:/www,wyzxs.com。
[5]从金融风暴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http:/wjs888.blog.china.com,2009.2.4。
[6]
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学习出版社,第81页,2009年5月。
关键词:新中国
60年经济体制
变迁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15—02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国模仿前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又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种经济体制都是时代变迁的产物,都是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选择。
1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1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客观条件。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过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确立和巩固了公有制经济,很快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使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了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新中国。
当时新中国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相应的客观必然性。首先,从主观来说:当时理论上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一直都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因而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其次,从客观上来讲:新中国成立以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在当时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条件下,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比较顺利的运行和发挥作用。同时计划经济又是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首先实行,当时实行这种体制取得了巨大成功。特别是20世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大量工厂破产倒闭、大量人口失业、经济萧条、物价飞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的工业产量迅速跃居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经济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一枝独秀。也正因为如此,二战后几乎所有新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加以效法。在这样的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也就自然而然的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
1.2 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和弊端。现在看来,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过时,学术界也相当普遍地把计划经济贬得一无是处,其实这是很片面的,应该说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确实发挥过积极的历史作用,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了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利益关系也进一步复杂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物资的生产、流通(资源配置)、及其价格都同国家计划调控,由政府来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再由政府有计划地通过票证来分配生活消费品,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其二,权力主要集中在政府各级行政部门手中,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这样就使整个国家处于一个短缺经济时代,其弊端也不断突出:权力集中、职责不分;对农民和企业管得过死;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等等。结果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从而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原有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实践提出了改革的要求。
2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丰富内涵。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内国民经济面临崩溃,政治生活一片混乱:国际上新科技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并提出了改革开放理论,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须坚持,而具体体制必须改革创新。
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而长期以来,无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一直都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的不断探索,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科学论断和江泽民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传统观念,把它们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但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就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发展中创新,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获得了经济上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2.2 1978年~2008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结果。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1978年,我国GDP为3645.2亿元,财政总收入为1121亿元,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开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2002年,我国GDP首次 突破10万亿元,为102398亿元;2006年,我国GDP又突破20万亿元,为211923亿元,折合2.7万亿美元。2002年,我国GDP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3.9%、日本的37.0%、德国的71.8%,2006年上升到相当于美国的20.0%、日本的60.6%、德国的91.3%,跃居世界第四位;2007年我国GDP已达2495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1.9%,突破3.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四,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增长23.5%,居世界第三;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和外商直接投资都居世界第一。
2008年我国经济建设又取得新成就:①GDP已达300670亿元,比2007年增长9.0%,居世界第四。②财政收入达57862亿元,比2007年增加8413亿元,增长17,O%。③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5616亿美元,比2007增长17.8%,居世界第三。进出口差额2955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328亿美元。④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9460亿美元,比2007年末增加4178亿美元,居世界第一。
30年中,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世界第一。最近5年中,我国GDP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不断提高,2002年为4.4%,2007年为5.5%。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2.3 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建国以后,我国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获得了建国以前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四平均”,公有制经济超过99%,非公有制经济受到严重排斥,结果不仅没有促进生产更好发展,反而因为违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困难,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1978年,我国GDP仅为3645.2亿元,农村有2.5亿贫困人口,城镇有上千万待业人员。可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片面追求公有制经济,违背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要求的客观规律,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从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直至21世纪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为止,我国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判断改革的标准,应该看它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成就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只有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 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选择
3.1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济。从马列主义的有关论述看,计划经济无疑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制度,计划经济又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的,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以社会为上,以公共为上,提倡集体主义精神。正因为这样,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可以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完成一些重点关键的大事,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事业高速向前发展。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最初,就充分利用了计划经济的巨大优越性。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定,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执行结果是全面的完成和超额完成了任务,进行了921个限额以上项目的建设,其中包括苏联援助我国建设的156项中的135个项目进行了施工,并在内地兴建了一批新的工矿企业。为了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五”时期以重工业为建设重点的方针是正确的、必要的。特别是苏联援助建设的156个项目,在当时条件下,是难得的,而且技术上也是先进的,因而“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工业化的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不仅经济建设是这样,我国科学技术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也很好地运用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原子弹和氢弹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研制中,也都是倾全国之力量,全力以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爆炸,氢弹1967年6月17日爆炸,其间相距只有两年零8个月时间。2008年,我国战胜了严重的雪灾和地震灾害,同时又成功举办了奥运会,靠的也是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可以说,我国是在经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用计划度过了难关,使我国各方面得到了发展,我国有目前经济的高速发展计划经济是功不可抹的。
3.2 社会主义的市場经济是促使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竞争取代命令,选择取代配额。生产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企业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供求双方进行双向的选择,人员的流动按价格机制的调整合理地进行。这种流动不仅使效率得到促进,而且也体现了比较真实的社会公平,市场经济的灵活多样和竞争意识,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1992年十四大我国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进一步明确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开饭30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更加具有活力,同时也可以为公有制的发展提供多种有效的实现形式: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3]2008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2月26日新华网。
[4]奚兆永,对计划经济的再认识——基于当前经济危机的思考,http:/www,wyzxs.com。
[5]从金融风暴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http:/wjs888.blog.china.com,2009.2.4。
[6]
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学习出版社,第81页,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