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通过弥散成像技术序列以获得肝脏局灶性病变的ADC值,探讨ADC值测量用以鉴别大部分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2010年1月间54例病人,38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45岁,对其65个病灶在DWI序列进行检测,(平均直径5.67cm,范围3~15cm)。结果:显示b值1000 s/mm2时,肝癌、血管瘤、及肝囊肿的ADC值分别是1.68±0.41,2.23±0.42,2.89±0.67,组织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肝脏局灶性恶性病变的ADC值低于局灶性良性病变。肝脏弥散成像技术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关键词】 弥散加权技术;肝脏局灶性病变
弥散成像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检查手段常规应用于神经系统,目前随着MRI硬件以及软件系统的开发,以及一些新的序列的应用,弥散成像技术开始应用于腹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弥散成像技术序列以获得肝脏局灶性病变的ADC值,进一步探讨ADC值测量用以鉴别大部分良恶性肿瘤的价值。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收集自2009年1月~2010年1月间54例病人,38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45岁,对其65个病灶在DWI序列进行检测,(平均直径5.67cm,范围3~15cm).,最终诊断根据MRI常规扫描,包括常规T1WI、T2WI以及增强扫描,以及随访。
1.1肝细胞癌
12例(平均直径4.3cm,范围1.5~10cm),肝细胞癌的诊断基于典型影像学表现以及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穿刺活检证实4例,2例综合诊断并经随诊观察,上述患者均合并有肝硬化影像学表现。
1.2.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16例,(平均直径5.6cm,范围4.5~12.9cm)。血管瘤的诊断基于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无肝病史及肝硬化背景。
1.3肝囊肿
26例,(平均直径4.6cm,范围2.4~14cm),肝脏单纯型囊肿诊断标准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包虫血清学实验阴性,无疫区生活史,而且在随访期内无明显变化。
2设备与扫描方法
使用GE signa exite HD 1.5T 磁共振仪,线圈为8通道体部线圈,采用SE-EPI序列进行肝脏扩散加权成像,固定参数为:层数18~20层,层厚8mm,层距1.5mm,TR3000-5000ms,TE50-70ms,B值分别取500、1000,矩阵:128×128。常规施加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技术。
3 评价方法
所有DWI图像的后处理均在AW4.2工作站进行,使用FUNCTOOL软件包。由两位高年主治医师共同进行观察和分析。ADC值通过绘出感兴趣区(ROI)自动测量。感兴趣区大小约40mm2,每个病灶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4统计学分析方法
使用SPA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mean±SD表示,不同b值时ADC值的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组织间有差异时,采用两两比较。不同疾病的ADC值采用t检验,当P值<0.05,认为统计学有差异。
5 结果
5.1不同b值所测量肝细胞癌、血管瘤、和肝囊肿ADC值的比较
b值对于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和囊肿的ADC值的平均值影响较大,b值与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和囊肿的ADC值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b值的增加,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和囊肿的ADC值均显著减低。
5.2不同病灶DWI的表现
肝癌在DWI图像上多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部分病灶信号稍高于肝实质,病灶坏死部分呈低信号,随着b值增加病灶信号强度比增加。肝血管瘤在b值500 s/mm2呈高信号病灶,在b值1000 s/mm2上病灶信号减低。肝囊肿在b值为500 s/mm2、1000 s/mm2的DWI图像表现为低信号
表1不同b值所测量肝细胞癌、血管瘤、和肝囊肿ADC值的比较
6讨论
6.1不同b值对于肝脏局灶性病变ADC值及病变显示能力的影像
b值即扩散敏感系数,决定检测组织水分子扩散的敏感性。在生物组织内,DWI的信号衰减不但取决与水分子的弥散效应,还取决于毛细血管微循环的灌注作用。本文章序列选用b值500s/mm2、1000s/mm2序列对肝细胞癌、血管瘤和囊肿进行扫描,发现b值与所测的ADC值存在显著负相关,暨随着b值的增加,ADC值降低,不同疾病下降程度不同。同时对所测的b值的标准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b值与肝细胞癌、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b值的增加,ADC值测量的稳定性越好。在本研究中,肝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在b值为1000 s/mm2 时的ADC值波动小,很少有重叠,同时各感兴趣区间的ADC值比较稳定,同时用小b值拟合ADC图像时受T2影响较大,而用大b值ADC图像反而优于小b值的ADC图像,选用多个不同b值进行DWI研究,反而可以相互补充。
6.2ADC值的测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鉴别诊断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 常用ADC 值来代替真正的扩散系数[3]。ADC值的大小取决于成像物质及其内部分子的空间分布,且常与采样序列中实际插入的b 值多少及大小、组织灌注等因素有关[4]。本文只插入两个不同b值,即500s/mm2,1000s/mm2进行DWI,结果显示b值1000 s/mm2时,肝癌、血管瘤、及肝囊肿的ADC值分别是1.68±0.41,2.23±0.42,2.89±0.67,组织间有显著性差异,恶性肿瘤的ADC值明显低于肝脏良性病变。B值500s/mm2时,Taouli等研究发现恶性肿瘤的ADC值小于良性肿瘤,两组ADC值于1.5×10mm2/s上下的重叠较少,以此值作为鉴别良恶性肿瘤的分界点,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5%及89%。
7结论
肝脏局灶性病变DWI表现取决于成像物质及其内部分子的空间分布,不同病变的组织细胞构成、和空间分布不一,弥散系数也不同。肝脏局灶性恶性病变的ADC值低于局灶性良性病变。肝脏弥散成像技术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附图
图1-1 A-B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弥散图像病灶呈混杂高信号,ADC图病灶呈高信号。
图1-2 A-B 肝囊肿,弥散像病灶呈低信号,ADC图病灶呈高亮信号。
图1-3 A-B,肝癌,弥散像呈稍高信号,ADC图病灶呈等高信号。
参考文献
[1]Restrepo L, JacobsMA, Barker PB, et al. Assessment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with diffusion2and perfusion2weighted imaging[J].Am J Neuroradiol, 2004, 25 (10) : 1645-1652.
[2]Thomalla GJ, Kucinski T, SchoderV, et al. Prediction ofm 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infarction by early perfusion2and diffusion2weight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Stroke, 2003, 34 ( 8 ) :1892-1899.
[3]Murtz P, Flacke S, Traber F, et al. Abdomen: diffusion2weighted MR imaging with Pulse2triggered single2shot sequences[J].Radiology, 2002, 224 (1) : 258-264.
[4]尚全良,宵恩华,贺忠,等. 磁共振肝脏扩散加权成像的技术探讨[ J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4, 20 (10) : 1515-1518.
[5]Nakayama T, Yoshimitsu K, Irie H, et al. Usefulness of the calcu2 lated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value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retroperitoneal masses[J]. J Magn Reson Imaging, 2004,20 (4) : 786- 790.
[6]Thoeny HC, De Keyzer F, Boesch C, et al. Diffusion2weighted imaaging of the parotid gland: Influence of the choice of b2value on th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value[J] J Magn Reson Imaging,
2004, 20 (5) : 786-790.
[7]Chan JH, Tsui EY, Luk SH, et al. Diffusion2weightedMR imaging of the liver: Distinguishing hepatic abscess from cystic or necrotic tumor[J] Abdom Imaging, 2001, 26 (2) : 161-165.
【关键词】 弥散加权技术;肝脏局灶性病变
弥散成像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检查手段常规应用于神经系统,目前随着MRI硬件以及软件系统的开发,以及一些新的序列的应用,弥散成像技术开始应用于腹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弥散成像技术序列以获得肝脏局灶性病变的ADC值,进一步探讨ADC值测量用以鉴别大部分良恶性肿瘤的价值。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收集自2009年1月~2010年1月间54例病人,38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45岁,对其65个病灶在DWI序列进行检测,(平均直径5.67cm,范围3~15cm).,最终诊断根据MRI常规扫描,包括常规T1WI、T2WI以及增强扫描,以及随访。
1.1肝细胞癌
12例(平均直径4.3cm,范围1.5~10cm),肝细胞癌的诊断基于典型影像学表现以及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穿刺活检证实4例,2例综合诊断并经随诊观察,上述患者均合并有肝硬化影像学表现。
1.2.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16例,(平均直径5.6cm,范围4.5~12.9cm)。血管瘤的诊断基于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无肝病史及肝硬化背景。
1.3肝囊肿
26例,(平均直径4.6cm,范围2.4~14cm),肝脏单纯型囊肿诊断标准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包虫血清学实验阴性,无疫区生活史,而且在随访期内无明显变化。
2设备与扫描方法
使用GE signa exite HD 1.5T 磁共振仪,线圈为8通道体部线圈,采用SE-EPI序列进行肝脏扩散加权成像,固定参数为:层数18~20层,层厚8mm,层距1.5mm,TR3000-5000ms,TE50-70ms,B值分别取500、1000,矩阵:128×128。常规施加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技术。
3 评价方法
所有DWI图像的后处理均在AW4.2工作站进行,使用FUNCTOOL软件包。由两位高年主治医师共同进行观察和分析。ADC值通过绘出感兴趣区(ROI)自动测量。感兴趣区大小约40mm2,每个病灶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4统计学分析方法
使用SPA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mean±SD表示,不同b值时ADC值的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组织间有差异时,采用两两比较。不同疾病的ADC值采用t检验,当P值<0.05,认为统计学有差异。
5 结果
5.1不同b值所测量肝细胞癌、血管瘤、和肝囊肿ADC值的比较
b值对于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和囊肿的ADC值的平均值影响较大,b值与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和囊肿的ADC值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b值的增加,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和囊肿的ADC值均显著减低。
5.2不同病灶DWI的表现
肝癌在DWI图像上多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部分病灶信号稍高于肝实质,病灶坏死部分呈低信号,随着b值增加病灶信号强度比增加。肝血管瘤在b值500 s/mm2呈高信号病灶,在b值1000 s/mm2上病灶信号减低。肝囊肿在b值为500 s/mm2、1000 s/mm2的DWI图像表现为低信号
表1不同b值所测量肝细胞癌、血管瘤、和肝囊肿ADC值的比较
6讨论
6.1不同b值对于肝脏局灶性病变ADC值及病变显示能力的影像
b值即扩散敏感系数,决定检测组织水分子扩散的敏感性。在生物组织内,DWI的信号衰减不但取决与水分子的弥散效应,还取决于毛细血管微循环的灌注作用。本文章序列选用b值500s/mm2、1000s/mm2序列对肝细胞癌、血管瘤和囊肿进行扫描,发现b值与所测的ADC值存在显著负相关,暨随着b值的增加,ADC值降低,不同疾病下降程度不同。同时对所测的b值的标准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b值与肝细胞癌、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b值的增加,ADC值测量的稳定性越好。在本研究中,肝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在b值为1000 s/mm2 时的ADC值波动小,很少有重叠,同时各感兴趣区间的ADC值比较稳定,同时用小b值拟合ADC图像时受T2影响较大,而用大b值ADC图像反而优于小b值的ADC图像,选用多个不同b值进行DWI研究,反而可以相互补充。
6.2ADC值的测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鉴别诊断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 常用ADC 值来代替真正的扩散系数[3]。ADC值的大小取决于成像物质及其内部分子的空间分布,且常与采样序列中实际插入的b 值多少及大小、组织灌注等因素有关[4]。本文只插入两个不同b值,即500s/mm2,1000s/mm2进行DWI,结果显示b值1000 s/mm2时,肝癌、血管瘤、及肝囊肿的ADC值分别是1.68±0.41,2.23±0.42,2.89±0.67,组织间有显著性差异,恶性肿瘤的ADC值明显低于肝脏良性病变。B值500s/mm2时,Taouli等研究发现恶性肿瘤的ADC值小于良性肿瘤,两组ADC值于1.5×10mm2/s上下的重叠较少,以此值作为鉴别良恶性肿瘤的分界点,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5%及89%。
7结论
肝脏局灶性病变DWI表现取决于成像物质及其内部分子的空间分布,不同病变的组织细胞构成、和空间分布不一,弥散系数也不同。肝脏局灶性恶性病变的ADC值低于局灶性良性病变。肝脏弥散成像技术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附图
图1-1 A-B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弥散图像病灶呈混杂高信号,ADC图病灶呈高信号。
图1-2 A-B 肝囊肿,弥散像病灶呈低信号,ADC图病灶呈高亮信号。
图1-3 A-B,肝癌,弥散像呈稍高信号,ADC图病灶呈等高信号。
参考文献
[1]Restrepo L, JacobsMA, Barker PB, et al. Assessment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with diffusion2and perfusion2weighted imaging[J].Am J Neuroradiol, 2004, 25 (10) : 1645-1652.
[2]Thomalla GJ, Kucinski T, SchoderV, et al. Prediction ofm 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infarction by early perfusion2and diffusion2weight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Stroke, 2003, 34 ( 8 ) :1892-1899.
[3]Murtz P, Flacke S, Traber F, et al. Abdomen: diffusion2weighted MR imaging with Pulse2triggered single2shot sequences[J].Radiology, 2002, 224 (1) : 258-264.
[4]尚全良,宵恩华,贺忠,等. 磁共振肝脏扩散加权成像的技术探讨[ J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4, 20 (10) : 1515-1518.
[5]Nakayama T, Yoshimitsu K, Irie H, et al. Usefulness of the calcu2 lated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value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retroperitoneal masses[J]. J Magn Reson Imaging, 2004,20 (4) : 786- 790.
[6]Thoeny HC, De Keyzer F, Boesch C, et al. Diffusion2weighted imaaging of the parotid gland: Influence of the choice of b2value on th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value[J] J Magn Reson Imaging,
2004, 20 (5) : 786-790.
[7]Chan JH, Tsui EY, Luk SH, et al. Diffusion2weightedMR imaging of the liver: Distinguishing hepatic abscess from cystic or necrotic tumor[J] Abdom Imaging, 2001, 26 (2) : 16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