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方法之我见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kai5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它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對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二、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要把握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三、看技法
  1.抒情手法:①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
  2.描写手法:①对比;②衬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3.修辞手法:①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②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③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④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⑤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除以上五种还有夸张、反复、设问、反语、互文等修辞手法。
  四、看意象
  1.柳:“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2.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菊花: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4.梅花: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5.松:坚贞、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6.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7.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8.杜鹃鸟: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9.鹧鸪鸟: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10.寒蝉: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1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2.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到此,我们就完成了对古诗的鉴赏过程,我们也掌握了“四看”的诗歌鉴赏方法。这个思维过程对我们高三生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它来完成任何一首诗的鉴赏。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来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为我们指明了此次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而从课程标准到教学内容,是一个逐步细化落实的过程。以上四方面应该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从理念上将其融会贯通,才能在具体操作层面灵活应变、左右逢源,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以此来关注一线教学中的作业设计,个人得出
期刊
在人类历史上图书馆是很神圣的地方,无数的先哲在这里学习思考,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性质上讲,它是非营利机构 ,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一个体现。农家书屋工程实际上就是图书馆建设的中国化。相对于农村的具体情况,县公共图书馆在这项活动的开展中也是不能缺席的,它们二者在阅读资源整合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 建设“农家书屋”的必要性  “农家书屋”工程由中共中央文明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农业部
期刊
每年的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对初三生物教师都是一个考验和磨练,尤其是那五分的实验操作考前的实验练习,时间短,任务重,学生多,孩子们操作时的不规范等等几乎能让初三的生物教师脱层皮,尤其是实验操作练习时的种种意外,对生物老师的耐心和能力是个极大的考验。  在做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的实验时,我发现有两名学生不练习操作,只是站那看别人做。其中一个是女生刘××,另一个是男生冯××。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做,两个都说不
期刊
探究性学习是初中语文新课标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也是一种最为根本的学习方式。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从学科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践、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  就初中语文学科而言,探究性学习主要是课堂上对单篇课文或多篇课文的研究。那
期刊
一、立足文本素材,结合人生合理学  1.着眼阅读文本,服务学生人生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享受着富裕的生活,难以感受到艰苦年代的生活状况。教师可以着眼阅读文本,在阅读素材的选择上下工夫。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过去的生活窘境,让学生学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珍惜当下,为建设更好的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2.注重教学设计,激发探究兴趣  鲁迅小说往往
期刊
亲情,是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大树。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中呈现的可谓很多,但多是偏重感性的。若从理性的角度进行认识分析,现在的学生虽感兴趣,但还是有些难度的。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比较妥善: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精读文本、理解作者观点的前提下,通过理清思路,梳理文网脉络概括主旨的办法,教给学生把握理性文章的基本方法,然后通过质疑探究文中的重点难点句段,培养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期刊
古今中外,关于积累,话题颇丰,在此不做赘述。窃以为,强化学生积累意识的路上,教师最需要做的功课就是要千万记得为积累者摇旗呐喊,使他们不惮于在寂寞里奔驰。  作为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积累时大面积撒网,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兼收并蓄。积累无定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积累本,提醒学生雁过留痕,但万不可用硬性指标、冷硬的框架规范积累。  一日三餐,萝卜白菜、鱼肉荤腥,我们吃得挺热闹
期刊
“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1946年率先提出的,此理论给出了不同学习方式下的学习效果模型。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学习效果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
期刊
《左传》这部史书里虽没有单纯的人物传记,但在记述历史事件中描绘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堪称执政官典范的子产、文采飞扬的叔孙穆子、忠于祖国的包申胥、宽厚仁慈的行人子贡。左传的作者赞赏和讴歌着奔走于列国,以其精美的辞令折冲于樽俎之间,维护了国家利益的行人。  行人,又称行李、行理,即现在的外交使节。在早期,行人只起到沟通各诸侯国或上传下达的作用。到了春秋时代,庞大的周帝国刚刚解体,各诸侯国就以挑战
期刊
教育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仅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特別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更是任重而道远。  一、钻研教材,深入备课,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新课标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