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他们的认知活动大多是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也多是在无自觉意识下完成的。尤其是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更应该形成愉教乐学。多年来我在数学教学上尝试着愉快教学使我尝到了甜头。
一、动之以情,铺垫乐学之路
教师对学生倾注爱心,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的爱、对学习的爱。因此,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做到处处关心学生,对后进生不挖苦、多辅导、多鼓励。马卡连柯的话时常在我脑海中回旋“人的生活的真正刺激,是明天的欢乐。”我借助了表扬的激励机制。课堂上,对学生回答和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我首先他们敢于回答问题的精神和正确的局部,再提示启发他们思考错误的部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信心十足站起来,心悦诚服坐下去。”特别是对后进生,哪怕只有一丁点“闪光”,也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尽管他们几乎无法赶上优生,但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总会一步步前进,对学生我从不要求“一刀切”。这样动之以情的教学手段,促进了学生“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二、以本为源,挖掘乐学之趣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特别注意教材的研究,课堂上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做到以本为源,充分挖掘教材的智趣因素。数学枯燥而抽象性强,但也潜藏着许多有趣的现象,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合理地去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去学习。
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又常常出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去判断正误,把计算题带到数学医院,让学生当医生帮忙诊断,从而既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又起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总之,做到深挖掘教材,灵活选用教法,就能激发学生乐学智趣之功效的作用。
三、巧设教法,创设乐学氛围
1.借助语言和语气效应,力求生动形象和幽默。课堂教学中,语言是传递的信息、交流感情的最主要的工具,教师由于一个字,一个词,乃至一句话语气上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不应有的负效应,而语言的准确生动,运气的多彩感人则能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特别注重语言的幽默效应。
数学智趣课上,我经常自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小故事,借以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与创新思维,如 :教学《7的乘法口诀》,我先后给学生创设了这样几个情境故事。课始,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情境导入,一个小矮人分到7个气球,2个小矮人分到14个气球,3个小矮人呢?4个、5个……呢?人数由少到多,口算结果逐渐困难,学生又有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从而启发孩子学习7的口诀的欲望,学生又能有她们解决问题的快乐。
2.借助教具,动感官促趣。智趣符号的传递,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和支配地位。有时借用计数器、挂图、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培养学生动脑思考能力,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能力。
如:教学《有余数除法》这一课时,在讲例题时都是先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如把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地分,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先同桌合作分一分,再把分的结果填入表格,让孩子初步体验有的正好分完,有的分的有剩余。在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课件直接演示分小棒的过程,孩子更有感性认识,印象更深刻。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既培养了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培养了孩子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了知识。
四、自主探索,体验成功乐趣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教学例题“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几盘,还剩几个?”和“18个气球,分给5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后,提出“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全体学生为之振奋,而该生更是心花怒放,真正体验到了一种创新的成功感、满足感。
面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作为学科知识学习来说是起步阶段,如果一开始孩子就感觉学习是痛苦的、枯燥的,那么这样的学习生涯能坚持多久?我们始终坚持孩子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应该是主动的,应该是积极的,应该是富有童趣的,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应该是……我们为着这样的目标努力着,探索着,用自己对孩子无私的爱挖掘自己的教育智慧,用自己孩子般的心态和孩子们相处,做一个真正有智趣的优秀教师,让我们的每个孩子脸上都有灿烂的笑容,让我们每个孩子的心智都能受到良好的培养,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杨博
一、动之以情,铺垫乐学之路
教师对学生倾注爱心,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的爱、对学习的爱。因此,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做到处处关心学生,对后进生不挖苦、多辅导、多鼓励。马卡连柯的话时常在我脑海中回旋“人的生活的真正刺激,是明天的欢乐。”我借助了表扬的激励机制。课堂上,对学生回答和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我首先他们敢于回答问题的精神和正确的局部,再提示启发他们思考错误的部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信心十足站起来,心悦诚服坐下去。”特别是对后进生,哪怕只有一丁点“闪光”,也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尽管他们几乎无法赶上优生,但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总会一步步前进,对学生我从不要求“一刀切”。这样动之以情的教学手段,促进了学生“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二、以本为源,挖掘乐学之趣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特别注意教材的研究,课堂上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做到以本为源,充分挖掘教材的智趣因素。数学枯燥而抽象性强,但也潜藏着许多有趣的现象,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合理地去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去学习。
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又常常出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去判断正误,把计算题带到数学医院,让学生当医生帮忙诊断,从而既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又起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总之,做到深挖掘教材,灵活选用教法,就能激发学生乐学智趣之功效的作用。
三、巧设教法,创设乐学氛围
1.借助语言和语气效应,力求生动形象和幽默。课堂教学中,语言是传递的信息、交流感情的最主要的工具,教师由于一个字,一个词,乃至一句话语气上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不应有的负效应,而语言的准确生动,运气的多彩感人则能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特别注重语言的幽默效应。
数学智趣课上,我经常自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小故事,借以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与创新思维,如 :教学《7的乘法口诀》,我先后给学生创设了这样几个情境故事。课始,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情境导入,一个小矮人分到7个气球,2个小矮人分到14个气球,3个小矮人呢?4个、5个……呢?人数由少到多,口算结果逐渐困难,学生又有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从而启发孩子学习7的口诀的欲望,学生又能有她们解决问题的快乐。
2.借助教具,动感官促趣。智趣符号的传递,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和支配地位。有时借用计数器、挂图、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培养学生动脑思考能力,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能力。
如:教学《有余数除法》这一课时,在讲例题时都是先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如把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地分,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先同桌合作分一分,再把分的结果填入表格,让孩子初步体验有的正好分完,有的分的有剩余。在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课件直接演示分小棒的过程,孩子更有感性认识,印象更深刻。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既培养了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培养了孩子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了知识。
四、自主探索,体验成功乐趣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教学例题“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几盘,还剩几个?”和“18个气球,分给5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后,提出“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全体学生为之振奋,而该生更是心花怒放,真正体验到了一种创新的成功感、满足感。
面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作为学科知识学习来说是起步阶段,如果一开始孩子就感觉学习是痛苦的、枯燥的,那么这样的学习生涯能坚持多久?我们始终坚持孩子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应该是主动的,应该是积极的,应该是富有童趣的,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应该是……我们为着这样的目标努力着,探索着,用自己对孩子无私的爱挖掘自己的教育智慧,用自己孩子般的心态和孩子们相处,做一个真正有智趣的优秀教师,让我们的每个孩子脸上都有灿烂的笑容,让我们每个孩子的心智都能受到良好的培养,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