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如此美丽,怎不叫人心动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dgv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着满心的期待,领着老师们走进南昌市教育局举办的“书香校园·教师领读”青年教师阅读沙龙,走进特殊教育学校——南昌市启音学校。“书香”“教师”“特教学校”这几个字眼吸引着我,疑惑着我。在阅读越来越快餐化、浅层化、电子化的当下,在教师阅读日益薄弱的现状下,市教育局如何能让青年教师亲近阅读、爱上阅读?为什么把这样一个活动设在一所特教学校,毕竟学校里的孩子很多都听不到、说不出、看不到光明,无法朗读或看到书本上的文字……
  三点到四点,短短一个小时的沙龙,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光鲜的舞台布置,有的只是简单而质朴的语言与心灵的交流,却真实地感动着在场的每位教师,温暖着一颗颗因缺少阅读而日渐荒芜的心灵。这样一次灵魂的碰撞,拉近了老师们与沙龙嘉宾们心灵的距离,燃起了老师们对阅读、对书本的渴求,或许还有愧疚、反思,让他们收拾心情,带上书本重新出发……
  是阅读,丰富了她的人生,令她优雅从容。南昌市实验中学老校长周美华女士,满头的白发,满眼的精神,满腹的书香,满腔的情怀,就那样站在台上,岁月沉淀和书香的晕染,让她周身散发出温暖的光芒。她的谈吐字字珠玑,直抵听者心灵,有一种令人痴迷的力量。她讲她的人生与阅读的经历,讲她“文革”时因为书本匮乏而对阅读的极度渴望;讲她第一次得到别人赠送的一套物理书,认真钻研后奠定自己学科专业基础的满足与喜悦;讲她婚后进入读书黄金期,读古今中外名著时的如饥似渴、如痴如醉;讲她自己患上眼疾依然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书……讲到动情处,竟热泪盈眶,那种对阅读的痴迷、对知识的渴求,震撼着我的心灵。阅读竟能如此地与一个人的人生形影相随,丰富和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且通过阅读辐射、温暖周边的人。周校长因阅读而思考,因思考而书写人生,现如今,她积极投身创作,用文字传递着她阅读的感悟和思考、对人生的认识。她为我们朗诵了她的原创诗《课堂的定义》,真情而诗意地抒怀,体现了她对教育的一片赤诚与热情,诠释了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内涵与定义。她的阅读经历和分享,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一位爱书人的精神风范,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
  是阅读,美丽了她的人生。南昌二十六中陈丹丹老师,年轻、热情、乐观,满腹的才情,满脸的柔情,满眼的灵气,对教育充满热忱和激情。她朗诵舒婷的《这也是一切》这首诗:“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暴风折断/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断翅膀/不是一切火焰 都只燃烧自己 而不把别人照亮……”诗中希望在一片荒原上耸立起一座未来希望的高峰,让四周的原野和群山都聚拢而来。陈老师把舒婷诗歌特有的溫情、浪漫和理想主义色彩淋漓尽致地传递了出来。她用这首诗勉励自己,也温暖着在座的一个个有各种生理缺陷的孩子,燃起孩子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知识的渴求。她还与我们分享罗曼·罗兰的格言:“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正因为对教育、对阅读的热爱,让她随口吐绽出美丽的诗行:“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每一个今天的努力,都会收获一个灿烂的明天!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是阅读,照亮了他们的心灵。“……如果你有梦想/又能不迷失自我/如果你与任何人为伍都能卓然独立/如果昏惑的骚扰动摇不了你的意志/那么你的修养就会如天地般博大/而你就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的《如果》在启音学校黄璐老师和两名聋哑学生的合诵中,汩汩流淌,沁入脑海,深深感染着我们。他们听不到自己朗读的声音,读得断断续续,如幼儿牙牙学语,却仿佛世间最美妙的旋律。这一句句的诗行也是他们坚强面对挫折和困境,发出的不放弃、努力向高处攀援的心声。
  沙龙上,主持人请启音学校的老师为大家介绍这些有各种生理缺陷的孩子们是怎样艰难地阅读和学习的,让参观的老师触摸体验盲文书本,感受盲孩子阅读和学习的困难。这更让我们觉得,作为老师,对阅读冷漠、对学习懈怠是多么的不应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会场响起启音学校6个盲孩子铿锵的朗读声,那般自信,那样天真!那温暖的笑,那看不见光明的眼睛,却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光芒。此时,世界在他们眼中,没有黑暗,只有光亮。
  海伦·凯勒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将用整个身心来感受世界万物,一刻也闲不住。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努力把别人眼中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把别人耳中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把别人唇上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阅读,为每个心灵点亮一盏灯,即使身患残疾,也能成为天使,绽放生命的光彩,温暖世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阅读、热爱文字、传递光和热?
  盲孩子阅读的天籁之音至今依然在我耳际盘旋,内心升腾起一股信念,那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
其他文献
通过三天的学习,听了几堂教育名家的示范课及讲座,我感到每一堂课、每个讲座,对我已有的教育理念、师德修养都是一次洗礼。尤其是贾龙弟老师的示范课,“从文本走向生活,具备生活所需要的品格”,“离开课堂还剩下的东西,这就是素养”,这两句话不但启迪了心智,还带来了精神的审美享受。现将课后感悟总结如下:  第一,常教常研则常新。  《猫》这篇课文,我也教过多次,可每教一次内容都差不多,都是把三只猫的来历、外形
期刊
新课程观下的数学教育是数学文化的教育,场的存在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场论的思想在多领域、各学科均有应用且取得一定成果。数学文化教育场形成是指教学环境中各因素相互作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认知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动态生成过程。数学文化教育落实的核心是优质数学文化教育场的形成。  笔者有幸观摩了某小学的数学公开课,此课以数学绘本为载体,课题为《数学绘本阅读——保罗大叔分披萨》。分数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是
期刊
数学文化教学是将数学由文化形态转化为教学形态,数学文化的传承需要数学文化教学。数学文化教学即从数学史、数学游戏、数学美等角度切入,以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通俗的语言教学为载体,并以它们为线索来组织材料进行的教学。人创造文化,文化孕育人,人在文化的孕育下不断经历“化人”的过程。“人化”与“化人”是不断双向互动的过程,即广义的教育的过程、文化传承的过程。人与文化的发展相互推动,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学
期刊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改革理念到理论的实施,都提出了较大举措,特别是对数学文化的要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予以特别的重视。这就是要将数学文化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之中,而这些内容又不单独设置,因此数学教师要将数学文化渗透在数学教学之中。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以数学文化为载体,可以将新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从而有效地促进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
期刊
一、引导读题,读出“生命”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现代作家杏林子写的散文《生命 生命》。请认真地看老师书写。  (板书:生命 生命 杏林子)  师:先不读题目,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数过杏林子笔下的《生命 生命》全文有多少个字吗?  (生沉默,欲数)  师:不用数了。告诉大家,连课题在内,整整363个字。文章真不算长,但文中许多地方老师在读的时候最初都有些疑惑。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
期刊
2018年1月20日,对于贵溪市象山学校来说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对象山学校校长、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孙锦明来说,更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他勤耕八年,探索的“学科建设的‘三层九维’模型构建与协同实验”入选“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孙锦明本人也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奖”,这意味着“三层九维”学科建设模型受到了全国层面的初步认可。  博士校长,为理论寻一处“扎根的
期刊
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達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教学课文《山中访友》时,笔者首先从文眼展开,链接起本文的线索: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再通过学生的朗读实践,逐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最后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或阅读经验,让学生在
期刊
徐海马老师《狼》一课在2017年江西省初中优秀教学课例中获得第一名。该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课堂精彩纷呈,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现截取几个片段,谈谈如何有效导学。  一、课堂伊始,导学于趣  师:同学们,老师先和大家做个游戏,看看大家是不是传说中那么厉害。先看几张图,这几张图都与动物“狼”有关,你们能猜出与图片相关的成语吗?  生1:狼子野心。  生2:引狼入
期刊
“五步循环”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要求授课教师围绕实验项目,充分应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猜测聚焦—方案选择—实验操作—分析小结—思考分享”等五个循环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层层推进,顺利而有趣地完成教学任务。该实验教学贯彻了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运用了循环推进的教学策略,并巧妙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融合。下面笔者就以“杠杆的
期刊
上完课后的我精神崩溃了,坐在办公室里陷入了沉思,脑海里浮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场景。自己的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已精心备课了,在课堂上也讲得有条有理,可为什么还是调动不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每当看到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不按要求做事,忍不住就会大发雷霆。这样的课堂自己疲惫不堪,孩子们也没有学到多少知识。  翻阅我的培训笔记,看到笔记上记录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一句话:“有些孩子取得令人惊讶的分数,不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