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達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教学课文《山中访友》时,笔者首先从文眼展开,链接起本文的线索: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再通过学生的朗读实践,逐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最后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或阅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生活中找到“文章”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
一、整体把握,做好情知铺垫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作者到山里拜访哪些朋友。
(学生读课文)
生:古桥、树林……
(老师出示所有景物名称,学生再读这些景物名称。)
师:其实作者就是林中观景,可他却说是山中访友,朋友应该是非常熟悉,感情深厚的吧!难道作者对景物很熟悉,感情也很深吗?读了下面这段话,也许你就会明白了。
生读:每天早晨、中午或者黄昏,有时是深夜,我都要凝望南山,我每个周末都要到南山待一天或半天,这山里的一切都是我的老朋友。
师:课文中的山指的就是南山,原来李汉荣每个周末都要去南山,所以他对这山中的景非常熟悉,就像是他的朋友。课题用了拟人手法,让人觉得十分亲切。
(板书:拟人)
【解析】
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作者拜访的朋友是古桥、树林、山泉、鸟儿、露珠、溪流、瀑布、悬崖……在此基础上,链接资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为什么会把山中的景当成朋友,为理解课文作好认知与情感的铺垫。
二、品读体味,感受情真意切
(一)“我”眼中的古桥——悟“德高望重”
1.体会古桥与老人形似
师:又是一个周末,他又来到这漫步了千百回的山中,拜访了他的第一个老朋友——古桥。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古桥”在作者眼里仅仅是一座桥吗?
生:古桥是老人。
(出示古桥图片)
师:让我们来看看这座古桥,它弯弯的桥拱就像——
生:老人弓着的腰!
师:它身上爬满了藤蔓,就像——
生:老人的皱纹!
2.感悟古桥“德高望重”
师:古桥是个怎样的“老人”?
生:德高望重。
师: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在心里读,细细体会,为什么说古桥是个德高望重的老人?联系上下文来说说。
生读:古桥啊,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多少年?几百年来,无数人马从你身上踏过,难道你不觉得累吗?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只有你依然如旧,你不觉得苦吗?
师:是啊,你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着,真的称得上——德高望重啊!
【解析】
从外形到精神两个层面上体会老桥的品质,在这样一篇飞扬着作者丰富想象的美文面前,一切的讲解与分析都是苍白的。而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多种方法的诵读品味,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让学生领会文章用语行文的精妙。作者巧妙的联想比喻、丰富的想象和艺术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性认识。
(二)树林眼中的“我”——品“知己”之情
师:“我”眼中的老桥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那么树林心中的“我”又是什么?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生:知己。
师: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
生: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师: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
生: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师: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青翠的树,作者却说——
生: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生1读: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生2读:走进这片树林,我听见鸟儿声声啼叫,看见露珠闪着晶莹的光芒。我望着每一棵青翠的树。
师:你发现这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吗?
生1:拟人。
生2:直接叙述。
师: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师:这样用联想来写,把树林与我的心灵相通写得多生动传神啊!现在你是一棵树,你也是林中静立的一棵树,我们都是这林中的一棵树,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再次想象,齐读这一段。
【解析】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引导学生品读能触动心灵的文本,感悟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和谐之美。
三、以学促写,达成心灵相通
师: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林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五自然段,你发现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吗?
生:排比。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有没有感受到它像热情的小诗,让我们带着满怀的热情和它们打招呼吧!
(学生练习说排比的句子)
师:今天,我们和李汉荣一起去山中访友,拜访了古桥、树林等许多朋友,体会到作者通过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感受到物我交融的境界!现在,正值春天,万物复苏,周末和父母一起去踏春吧!如果你也能融入大自然,尝试着也用用拟人、排比的写作方法,把物我交融的感受写出来。
【解析】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文课堂的生命力不应在四十分钟后而停止跳动。在品味李汉荣先生的语言之后,让学生练习说说排比的句子,并在课外,安排了一个练笔的环节,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领悟到的表达情感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一课一得。
一、整体把握,做好情知铺垫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作者到山里拜访哪些朋友。
(学生读课文)
生:古桥、树林……
(老师出示所有景物名称,学生再读这些景物名称。)
师:其实作者就是林中观景,可他却说是山中访友,朋友应该是非常熟悉,感情深厚的吧!难道作者对景物很熟悉,感情也很深吗?读了下面这段话,也许你就会明白了。
生读:每天早晨、中午或者黄昏,有时是深夜,我都要凝望南山,我每个周末都要到南山待一天或半天,这山里的一切都是我的老朋友。
师:课文中的山指的就是南山,原来李汉荣每个周末都要去南山,所以他对这山中的景非常熟悉,就像是他的朋友。课题用了拟人手法,让人觉得十分亲切。
(板书:拟人)
【解析】
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作者拜访的朋友是古桥、树林、山泉、鸟儿、露珠、溪流、瀑布、悬崖……在此基础上,链接资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为什么会把山中的景当成朋友,为理解课文作好认知与情感的铺垫。
二、品读体味,感受情真意切
(一)“我”眼中的古桥——悟“德高望重”
1.体会古桥与老人形似
师:又是一个周末,他又来到这漫步了千百回的山中,拜访了他的第一个老朋友——古桥。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古桥”在作者眼里仅仅是一座桥吗?
生:古桥是老人。
(出示古桥图片)
师:让我们来看看这座古桥,它弯弯的桥拱就像——
生:老人弓着的腰!
师:它身上爬满了藤蔓,就像——
生:老人的皱纹!
2.感悟古桥“德高望重”
师:古桥是个怎样的“老人”?
生:德高望重。
师: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在心里读,细细体会,为什么说古桥是个德高望重的老人?联系上下文来说说。
生读:古桥啊,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多少年?几百年来,无数人马从你身上踏过,难道你不觉得累吗?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只有你依然如旧,你不觉得苦吗?
师:是啊,你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着,真的称得上——德高望重啊!
【解析】
从外形到精神两个层面上体会老桥的品质,在这样一篇飞扬着作者丰富想象的美文面前,一切的讲解与分析都是苍白的。而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多种方法的诵读品味,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让学生领会文章用语行文的精妙。作者巧妙的联想比喻、丰富的想象和艺术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性认识。
(二)树林眼中的“我”——品“知己”之情
师:“我”眼中的老桥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那么树林心中的“我”又是什么?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生:知己。
师: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
生: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师: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
生: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师: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青翠的树,作者却说——
生: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生1读: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生2读:走进这片树林,我听见鸟儿声声啼叫,看见露珠闪着晶莹的光芒。我望着每一棵青翠的树。
师:你发现这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吗?
生1:拟人。
生2:直接叙述。
师: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师:这样用联想来写,把树林与我的心灵相通写得多生动传神啊!现在你是一棵树,你也是林中静立的一棵树,我们都是这林中的一棵树,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再次想象,齐读这一段。
【解析】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引导学生品读能触动心灵的文本,感悟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和谐之美。
三、以学促写,达成心灵相通
师: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林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五自然段,你发现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吗?
生:排比。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有没有感受到它像热情的小诗,让我们带着满怀的热情和它们打招呼吧!
(学生练习说排比的句子)
师:今天,我们和李汉荣一起去山中访友,拜访了古桥、树林等许多朋友,体会到作者通过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感受到物我交融的境界!现在,正值春天,万物复苏,周末和父母一起去踏春吧!如果你也能融入大自然,尝试着也用用拟人、排比的写作方法,把物我交融的感受写出来。
【解析】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文课堂的生命力不应在四十分钟后而停止跳动。在品味李汉荣先生的语言之后,让学生练习说说排比的句子,并在课外,安排了一个练笔的环节,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领悟到的表达情感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一课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