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物我交融 品味写作特色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pa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達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教学课文《山中访友》时,笔者首先从文眼展开,链接起本文的线索: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再通过学生的朗读实践,逐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最后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或阅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生活中找到“文章”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
  一、整体把握,做好情知铺垫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作者到山里拜访哪些朋友。
  (学生读课文)
  生:古桥、树林……
  (老师出示所有景物名称,学生再读这些景物名称。)
  师:其实作者就是林中观景,可他却说是山中访友,朋友应该是非常熟悉,感情深厚的吧!难道作者对景物很熟悉,感情也很深吗?读了下面这段话,也许你就会明白了。
  生读:每天早晨、中午或者黄昏,有时是深夜,我都要凝望南山,我每个周末都要到南山待一天或半天,这山里的一切都是我的老朋友。
  师:课文中的山指的就是南山,原来李汉荣每个周末都要去南山,所以他对这山中的景非常熟悉,就像是他的朋友。课题用了拟人手法,让人觉得十分亲切。
  (板书:拟人)
  【解析】
  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作者拜访的朋友是古桥、树林、山泉、鸟儿、露珠、溪流、瀑布、悬崖……在此基础上,链接资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为什么会把山中的景当成朋友,为理解课文作好认知与情感的铺垫。
  二、品读体味,感受情真意切
  (一)“我”眼中的古桥——悟“德高望重”
  1.体会古桥与老人形似
  师:又是一个周末,他又来到这漫步了千百回的山中,拜访了他的第一个老朋友——古桥。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古桥”在作者眼里仅仅是一座桥吗?
  生:古桥是老人。
  (出示古桥图片)
  师:让我们来看看这座古桥,它弯弯的桥拱就像——
  生:老人弓着的腰!
  师:它身上爬满了藤蔓,就像——
  生:老人的皱纹!
  2.感悟古桥“德高望重”
  师:古桥是个怎样的“老人”?
  生:德高望重。
  师: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在心里读,细细体会,为什么说古桥是个德高望重的老人?联系上下文来说说。
  生读:古桥啊,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多少年?几百年来,无数人马从你身上踏过,难道你不觉得累吗?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只有你依然如旧,你不觉得苦吗?
  师:是啊,你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着,真的称得上——德高望重啊!
  【解析】
  从外形到精神两个层面上体会老桥的品质,在这样一篇飞扬着作者丰富想象的美文面前,一切的讲解与分析都是苍白的。而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多种方法的诵读品味,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让学生领会文章用语行文的精妙。作者巧妙的联想比喻、丰富的想象和艺术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性认识。
  (二)树林眼中的“我”——品“知己”之情
  师:“我”眼中的老桥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那么树林心中的“我”又是什么?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生:知己。
  师: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
  生: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师: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
  生: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师: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青翠的树,作者却说——
  生: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生1读: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生2读:走进这片树林,我听见鸟儿声声啼叫,看见露珠闪着晶莹的光芒。我望着每一棵青翠的树。
  师:你发现这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吗?
  生1:拟人。
  生2:直接叙述。
  师: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师:这样用联想来写,把树林与我的心灵相通写得多生动传神啊!现在你是一棵树,你也是林中静立的一棵树,我们都是这林中的一棵树,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再次想象,齐读这一段。
  【解析】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引导学生品读能触动心灵的文本,感悟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和谐之美。
  三、以学促写,达成心灵相通
  师: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林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五自然段,你发现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吗?
  生:排比。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有没有感受到它像热情的小诗,让我们带着满怀的热情和它们打招呼吧!
  (学生练习说排比的句子)
  师:今天,我们和李汉荣一起去山中访友,拜访了古桥、树林等许多朋友,体会到作者通过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感受到物我交融的境界!现在,正值春天,万物复苏,周末和父母一起去踏春吧!如果你也能融入大自然,尝试着也用用拟人、排比的写作方法,把物我交融的感受写出来。
  【解析】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文课堂的生命力不应在四十分钟后而停止跳动。在品味李汉荣先生的语言之后,让学生练习说说排比的句子,并在课外,安排了一个练笔的环节,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领悟到的表达情感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一课一得。
其他文献
当事实撞见理论时,会有哪些化学反应呢?  广播体操分散  我花了三年多的时间,用尽各种方法,终于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到了四年级下学期,当阅读于多数孩子已成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习惯后,我将重心转向训练他们写作。比如,当带领孩子们阅读诗歌散文时,如果它们的文本形式比较鲜明且简单,就让孩子们仿写。形式是灵活的,内容是自己的,台阶搭得恰到好处,攀登就不是多难的事。而攀登到高处看到不一样的风景,那种成就感会激
期刊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伴着初夏和煦的阳光,我有幸赴美丽的宋城赣州参加由《江西教育》《教师博览》杂志主办的第三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峰论坛暨部编教材教学研讨会。会上内容精彩连连,感触最深的是由李丽老师执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老师在课堂设计上选择回归语文课堂最原始但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诵读”来贯穿整堂课,且课堂成效显而易见。  随着部编教材的推广,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已经逐渐将传承和
期刊
一、教学目标  运用动词写清楚人物的一组动作。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刚从写话过渡到写一篇作文,心理上有畏难情绪。因此,写作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表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片段的训练,教师要教给学生习作的方法,以便迁移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学生乐于表达,能够运用动词写清楚人物的一组动作。  难点:选择动词,把动作写连贯。  四、
期刊
5月15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踏着迷人的芬芳,我满怀期待地走进了李青霖老师的课堂——《荷花》。當时我为她那思如泉涌、脱口成诵的深厚功底所震撼,被她那循循善诱、润物无声的引导风格所吸引。  李青霖老师犹如一位撒播荷花的仙子,清新、醇美、细腻的课堂,散发出传统文化的芳香。这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这节课尽显了婀娜多姿的“荷花之韵”。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去诠释
期刊
通过三天的学习,听了几堂教育名家的示范课及讲座,我感到每一堂课、每个讲座,对我已有的教育理念、师德修养都是一次洗礼。尤其是贾龙弟老师的示范课,“从文本走向生活,具备生活所需要的品格”,“离开课堂还剩下的东西,这就是素养”,这两句话不但启迪了心智,还带来了精神的审美享受。现将课后感悟总结如下:  第一,常教常研则常新。  《猫》这篇课文,我也教过多次,可每教一次内容都差不多,都是把三只猫的来历、外形
期刊
新课程观下的数学教育是数学文化的教育,场的存在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场论的思想在多领域、各学科均有应用且取得一定成果。数学文化教育场形成是指教学环境中各因素相互作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认知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动态生成过程。数学文化教育落实的核心是优质数学文化教育场的形成。  笔者有幸观摩了某小学的数学公开课,此课以数学绘本为载体,课题为《数学绘本阅读——保罗大叔分披萨》。分数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是
期刊
数学文化教学是将数学由文化形态转化为教学形态,数学文化的传承需要数学文化教学。数学文化教学即从数学史、数学游戏、数学美等角度切入,以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通俗的语言教学为载体,并以它们为线索来组织材料进行的教学。人创造文化,文化孕育人,人在文化的孕育下不断经历“化人”的过程。“人化”与“化人”是不断双向互动的过程,即广义的教育的过程、文化传承的过程。人与文化的发展相互推动,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学
期刊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改革理念到理论的实施,都提出了较大举措,特别是对数学文化的要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予以特别的重视。这就是要将数学文化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之中,而这些内容又不单独设置,因此数学教师要将数学文化渗透在数学教学之中。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以数学文化为载体,可以将新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从而有效地促进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
期刊
一、引导读题,读出“生命”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现代作家杏林子写的散文《生命 生命》。请认真地看老师书写。  (板书:生命 生命 杏林子)  师:先不读题目,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数过杏林子笔下的《生命 生命》全文有多少个字吗?  (生沉默,欲数)  师:不用数了。告诉大家,连课题在内,整整363个字。文章真不算长,但文中许多地方老师在读的时候最初都有些疑惑。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
期刊
2018年1月20日,对于贵溪市象山学校来说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对象山学校校长、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孙锦明来说,更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他勤耕八年,探索的“学科建设的‘三层九维’模型构建与协同实验”入选“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孙锦明本人也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奖”,这意味着“三层九维”学科建设模型受到了全国层面的初步认可。  博士校长,为理论寻一处“扎根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