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级的升高文言文所占的比例也在上升。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能够灵活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文言文的特点,有效地实施教学。
在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力,老师教起来感到棘手与烦恼。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又能考出较好的成绩,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法,翻译和语法的讲解成了文言文教学的两大支柱。一篇篇充满深刻意蕴、内涵丰富、有着动人的诗情画意的文言文支离破碎了,还谈什么去体味挖掘文言文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呢?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该首先关注的是古代文学作品本身及其传达给我们的情感、价值、人生观等,而翻译只是我们达成主要目标的一个跳板。但在现有的考试中,文言文的考查往往停留在知识层面,无论是古文的阅读还是诗歌的鉴赏似乎都没有将情感价值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不少辅导资料出现了关于答题模式的归类。用模式化的答题方式去解决人文学科中的鉴赏这一环节,无法帮助学生真正体会文言文中体现的人文之美,久而久之自然会对文言文失去学习兴趣。
因此,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愿意去学是很重要的。为此,我做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有它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只有人人接受,人人适用,才有生存的可能。面对文言在现代交际中无用武之地的尴尬,现代高中生视其为畏途是可以理解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将文言文的思维方式融入自己的血液中,使其成为一种本能。帮助学生从心理上正视文言文是开展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
二、弱化语法,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自己摸索规律
古文教学当然要强调字、词、句,毕竟,这些知识构成了我们理解的基础。但强调字、词、句不一定非要从语法入手。如果老师在进行字、词、句的梳理时过分强调理论性的语法,就会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抗拒情绪。
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语法只是后人根据语言的习惯归纳的一种规律、规范而已。既然所有的学生在日常的表达交流中没有出现任何的交流障碍,那么过分强调语法又有什么必要?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淡化了语法,鼓励学生去猜词,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归纳总结。没有老师的灌输,也不过分依赖工具书,学生在完成翻译以后会感觉很有成就感。至于教学中出现的语法现象,我们只需要看出現的句子是否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如不符合,就调整到符合为止。
当然,这种做法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将学生从枯燥的语法中解脱出来,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考试效果不太好,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不过从提升学生的兴趣、自信入手,授之以渔,让学生自己主动掌握语法规律从长远的效果来看是值得的。
三、走出课堂,打开学生的视野
根据苏诚忠《信息社会中责无旁贷的汉字》中的说法“中国人要掌握的汉字有多少呢?根据统计:有人从陈鹤琴(1928)的一篇九十万字的文章中发现全篇仅用了4719个不同的汉字;毛泽东所有的著作仅含3136个汉字;孙中山“三民主义”用了2134个汉字;《骆驼祥子》用了2413个汉字,既然常用汉字的重复率那么高,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每天利用碎片化时间的课外阅读对常用字词进行重复性巩固。我通过推荐学生阅读《聊斋志异》一类短篇小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相较于从教最初几年要求学生反复记忆同篇文章,效果好了很多。
以上是我在近两三年的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心得,有很多不足。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文言文,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还会继续关注文言文教学,以便在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做出改进。
编辑 李建军
在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力,老师教起来感到棘手与烦恼。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又能考出较好的成绩,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法,翻译和语法的讲解成了文言文教学的两大支柱。一篇篇充满深刻意蕴、内涵丰富、有着动人的诗情画意的文言文支离破碎了,还谈什么去体味挖掘文言文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呢?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该首先关注的是古代文学作品本身及其传达给我们的情感、价值、人生观等,而翻译只是我们达成主要目标的一个跳板。但在现有的考试中,文言文的考查往往停留在知识层面,无论是古文的阅读还是诗歌的鉴赏似乎都没有将情感价值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不少辅导资料出现了关于答题模式的归类。用模式化的答题方式去解决人文学科中的鉴赏这一环节,无法帮助学生真正体会文言文中体现的人文之美,久而久之自然会对文言文失去学习兴趣。
因此,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愿意去学是很重要的。为此,我做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有它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只有人人接受,人人适用,才有生存的可能。面对文言在现代交际中无用武之地的尴尬,现代高中生视其为畏途是可以理解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将文言文的思维方式融入自己的血液中,使其成为一种本能。帮助学生从心理上正视文言文是开展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
二、弱化语法,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自己摸索规律
古文教学当然要强调字、词、句,毕竟,这些知识构成了我们理解的基础。但强调字、词、句不一定非要从语法入手。如果老师在进行字、词、句的梳理时过分强调理论性的语法,就会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抗拒情绪。
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语法只是后人根据语言的习惯归纳的一种规律、规范而已。既然所有的学生在日常的表达交流中没有出现任何的交流障碍,那么过分强调语法又有什么必要?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淡化了语法,鼓励学生去猜词,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归纳总结。没有老师的灌输,也不过分依赖工具书,学生在完成翻译以后会感觉很有成就感。至于教学中出现的语法现象,我们只需要看出現的句子是否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如不符合,就调整到符合为止。
当然,这种做法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将学生从枯燥的语法中解脱出来,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考试效果不太好,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不过从提升学生的兴趣、自信入手,授之以渔,让学生自己主动掌握语法规律从长远的效果来看是值得的。
三、走出课堂,打开学生的视野
根据苏诚忠《信息社会中责无旁贷的汉字》中的说法“中国人要掌握的汉字有多少呢?根据统计:有人从陈鹤琴(1928)的一篇九十万字的文章中发现全篇仅用了4719个不同的汉字;毛泽东所有的著作仅含3136个汉字;孙中山“三民主义”用了2134个汉字;《骆驼祥子》用了2413个汉字,既然常用汉字的重复率那么高,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每天利用碎片化时间的课外阅读对常用字词进行重复性巩固。我通过推荐学生阅读《聊斋志异》一类短篇小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相较于从教最初几年要求学生反复记忆同篇文章,效果好了很多。
以上是我在近两三年的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心得,有很多不足。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文言文,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还会继续关注文言文教学,以便在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做出改进。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