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大多数学校已经完成了硬件和网络的构建,并尝试开发了许多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软件和系统。这些分散开发或引进的应用系统,在计算机应用的初级阶段一般不会统一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因而出现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各种信息无法顺畅地在部门之间流动。如何基于统一数据平台,在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基础设施工程与积累了较大量的数字资源的基础上,构建数字校园的信息系统,促进校园各类数字信息的共享?如何在现有“孤岛”的基础上,把它们“连通”起来?数字校园信息系统的构建无疑是我们发展的一个明确方向。在我看来,数字校园信息系统就是学校在一定范围内的网络信息门户,整合学校教学、管理需要,提供师生各方面服务与信息资源,使用统一身份认证的学校信息系统。
从两难说起:教育教学软件是否越多越好
教育信息化的大幅度推进和校园网的激增引发了对教学软件和教育管理系统的需求。然而,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在市场和需求的驱使下,呈现出相当多的问题。许多学校领导在决策过程中面临两难。
“个别”还是“普适”——教育软件缺少标准
美国、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标准化工作,对教育软件都颁布了明确的标准——如美国颁布的教育软件设计指南,英国颁布的学习和培训技术及教育多媒体软件的标准化工作程序、学习和培训技术及教育多媒体软件的标准化工作计划等。我国没有经过一个标准化阶段。因此,许多教育软件在适用功能和范围上,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导致软件“个别”适用,软件功能“个别”适用,甚至是学校“个别”适用,不具有普适性。
“活用”还是“拿来”——教育软件使用不当
教育软件林林总总,有资源库类、教学课件类、题库类、管理类、平台软件类,以及目前发展火热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类教育软件。种类繁多、特色各异为学校教育软件的选择带来了极大的空间。然而,很多学校在选择、购买这些软件时,直接“拿来主义”,缺少必要的因地制宜式的需求分析、功能选择,甚至是软件改造。要排除软件购买的盲目性与使用的不当性,提高对现有公共平台的使用效能,搞特色软件,用“活”教育软件。
“需求”还是“产品”——软件企业对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
有相当一部分开发教育信息化平台的企业不懂学校教育规律,闭门造车开发出的软件怎能满足教育的需求!由技术本位引起的产品开发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相当多软件企业只关注教育软件产品的先进性,而疏于考虑如何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需求。在只重视技术如何先进而忽视如何满足教育需求的技术本位的思维下,开发出的软件系统虽然技术先进,但不符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从而走入误区。
“一个”还是“多个”——管理系统开发凌乱
从教育软件开发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最初的切入点是各个服务于具体管理工作的小功能模块,如学生管理系统、自动排课系统、宿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随着信息化发展,学校信息化道路越走越宽,需要的软件模块也越来越多。不断地购买和开发基于功能模块的软件只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陷入多而凌乱的状态。各个软件厂商提供的应用软件之间缺少互操作能力,导致各自的数据被锁在“数据坟墓”之中,无法实现共享和交换。
“管理”还是“教学”——综合平台相对缺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推进,原有一些零散的软件已不再适合现代管理的需求,综合管理平台的开发成为必然。目前,大多数的教学平台建设还处于资源库建设阶段,对教学平台的教学功能缺少研究开发,对能够集教育管理和教学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更是相对缺乏。
实现信息之间的共享、连通,构建数字校园信息系统日益必要。
信息系统环境构建的“三驾马车”:基础、资源、能力
数字校园信息系统的环境构建包含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将其视为“三驾马车”并不为过。
基础——完善网络基础建设,提升网络服务质量
校园网络基础建设不是买一批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硬件产品连起来那么简单,必须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本着实用性、开放性、先进性等原则,规划出一套设计严谨、成熟先进、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案。只有在相对匹配、安全、稳定的环境基础上,才能够保证校园信息系统正常工作。
新的多媒体業务的各种应用以及安全管理都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变革要求。早期网络建设设备技术性能可能已经难以支撑数字校园信息系统这样庞大的业务发展的需求,与硬件相匹配的软件也无法满足多用户、多功能的需求。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日常维护、突发问题处理、更新换代、功能建设和校园网络整体规划设计等几方面着力提升网络服务质量,实现校园网络高速畅通、安全可靠、稳定便利,是校园信息系统构建的重点工作之一。
资源——建设有特色的数字化资源体系
数字资源是校园信息系统的“血肉”,是一个集管理、教学、服务于一体的大型数字化系统。教育信息化中的数字化资源既包括经过数字化后通过一定的格式和组织方式存储在计算机里或服务器上的纸质媒体和音像媒体,也包括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产生的信息等。
在基础教育领域,数字资源有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把校园信息系统中的数字资源概括为教育软件、数字图书馆、教学资源库和师生个人资料库四个方面。其中,教育软件依靠数字化的特点为课堂教学带来生生活力;数字图书馆则是教师和学生课后补充能量、开拓视野的好去处;教学资源库以科学的资料汇集方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资料来源;师生个人资料库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弥补教学资源库的不足。合理构建有特色的教育资源体系是数字校园信息系统构建的关键。
能力——提高师生、职工信息化应用水平
信息系统环境能否得到合理的应用,发挥预期的效果,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人的参与。在校园信息系统构建中,我们需要提高全校师生、职工的信息素养。否则,即使现代化的校园信息系统建设完成,也将是一个“空架子”,不会对教育教学起到任何促进作用。
学校中每个人对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需求也不同,我们应按需分层进行培训。对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合理使用信息化系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起促进作用,切实帮助课堂教学的优化;对于中年教师,需要尽快让他们在使用的环境中增进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对于学生,不仅要教会他们如何使用和操作,而且还要促进其学习和生活;对于各管理部门职工,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技巧与心得的交流,以强带弱,以强帮弱,共同提高。此外,学校还应加大力度,健全信息技术应用的评价激励机制,促使大家不得不去使用信息技术。随着校园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对各类资源的集成,校园中的每个人都会体会到离开这个平台很多事情难以完成,甚至无法完成。
四个关键环节促成从“孤岛”到“连通”的转变
身份认证——安全的系统入口
统一身份认证是指用户经门户登录校园信息系统后,系统会根据用户的角色,完成对用户的一次性身份认证。用户无须一次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便可以直接进入平台的服务和应用系统,或登录门户平台外接的(集成的)各应用子系统。系统平台依据用户的角色与权限,提供该用户相应的活动“场所”、信息资源和基于其权限的功能模块和工具。学校工作人员进行了调动、调级、调职等变更后,或者学校体制改革、组织机构变动后,用户的身份和权限在各系统之间协调同步,保证信息的统一性。
示例:上海中学所采用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是基于LDAP(轻度目录访问协议)的。首先,系统实现了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信息管理。其次,系统实现了基于多个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再次,采用分布式的目录信息树结构,对用户认证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提供高效安全的目录访问。
学校对统一身份认证的设计,实现了整个校园网络的用户和权限管理,为学生系统、教师系统、教学系统、研究性学习平台等各种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及身份认证。通过统一的界面和逻辑,各应用系统中的用户基本信息得以集中管理,为各应用系统提供用户身份认证服务,提供初步授权。
门户服务——灵活的需求配置
门户网站是一个覆盖全校的、统一的、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要的信息服务门户,为校内外各类用户提供多种信息查询。门户网站集成学校各类信息资源,将各系统的信息服务(包括办公、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设备、后勤等)整合起来,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发布和服务。门户网站将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集成,提供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化的集成化环境。通过提供灵活、个性化的服務,有效盘活校园应用系统中的信息资产,对师生以及学校管理者提供面向个人、个性化的自助式服务支持。公共数据平台建成后,校内用户都可以享受到安全、完善的信息化服务。在这个数字校园平台上,通过门户网站,学生们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访问学习资源,或与其他师生进行交流和协作;教师们可以利用它进行教学,开展教研活动,还可以查询个人的履历、奖惩、教学情况(开设科目、课表、所授学生、成绩等)、学术信息(项目、成果等)、校内生活信息(借阅、停车等);管理人员利用它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通过数据中心汇总的数据,给管理层提供更有效的决策依据。
示例:上海中学设计了四大服务模块——交流模块、服务模块、资源模块和生活模块。上海中学现在使用的是IBM门户平台WebSphere Portal Server,所实现的门户平台具有灵活的个性化定制功能。具体而言,用户经门户网站登录系统平台后,根据用户的权限和授权定制出不同用户可以访问的范围。管理员可以灵活地配置学校不同时期的门户内容、板块、色彩等。学校用户自行设定门户桌面,可以将自己的通讯簿、留言板、所关心的学校新闻和资源等栏目设定在自己的门户空间中,还可以通过综合查询功能查询自己权限范围内的各种信息。需求配置灵活的门户网站为校园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提供了相当好的服务平台,让学校各类人员都拥有一个个性化的网上办公桌。
应用支撑——齐全的功能操作
自学校信息化发展以来,应用系统开发的脚步就从未停歇过。应用系统是校园信息系统中具体业务实施的系统平台,建立在一个庞大的公共数据平台上,遵守统一的数据规范,能够调用平台上的公共基础数据(如学生、课程等信息)。当应用系统采用了统一的数据规范后,各应用之间的互通就得到了基本的保障。通过应用系统产生的数据资源也构成公共数据平台的基础数据,供平台共享使用。在整个系统中,基于统一身份认证后,可以获得与其身份、角色相符合的功能和权限。这样的“透明”在各应用系统间的转换类似。对于原有开发的但尚能够使用的应用系统而言,则可以通过数据共享的方式接入到整个庞大的应用体系中。应用系统保障了学校基础数据的实时准确维护,还扩充了基础数据的内容,使信息资源更为丰富。
示例:上海中学规划了八大应用系统,分别为信息服务管理系统、招生系统(本部、国际部)、教师系统、教学系统(本部、国际部)、图书信息系统(本部、国际部)、资产系统(本部、国际部)和学校档案系统。这八大系统中,信息、招生、学生、教师和教学系统都经过了全新开发,在各系统之间的连通性上予以重点关注。
在应用系统开发上,不仅考虑了功能齐全,还做了科学的规划。部分模块只需要记录结果的就不对流程进行数字化记录;部分由于人员涉及量较少并且规模较小的模块则简化流程,或提供操作者多角色功能。这样既能够确保必要数据的保留,还从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系统的复杂性和用户操作的烦琐。
共享平台——畅通的数据保障
建设共享数据平台是校园信息化各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为整个学校的信息查询和决策分析提供全面的数据。首先,能够规范全校的信息编码,整合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交流与共享。其次,可以集中管理学校的数据资源,为全校教学和管理提供信息服务。再次,基于相对丰富、完整的数据,可以提供多种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支持学校管理决策。最后,也为未来的业务流程整合提供良好的基础。
示例:上海中学在建设校园信息系统共享数据平台前,使用的基本上都是由学校在不同时期自行开发或购买的应用系统。由于系统涉及的数据库设计相对较大,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做数据格式的转换和内容选择,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的应用同步数据在实时性方面的不同,要求合理地选择传输方式,以便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和安排处理优先级,保证服务质量。于是,学校首先使用数据同步系统为各个校园的数字化提供一个信息交换的标准平台,在该平台上提供同步、异步等不同优先级的传输逻辑通道。数据同步系统不仅是一个连接应用通讯的传输通道,而且还是平台上各应用间数据流转的分发路由仲裁和格式转换中心。同时,引进了IBM信息整合体系结构,快速奠定一个全局可扩展的、整合的信息平台,从而有效利用现有的各类数据资源,实现了原有信息“孤岛”基础上的连通和更新。
要真正构建完善的数字校园信息系统,实现基于统一数据平台的信息共享、决策与学校管理,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这是未来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方向,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教师基于数字平台的教与学生基于数字平台的学。数字校园,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作者单位:上海市上海中学)
从两难说起:教育教学软件是否越多越好
教育信息化的大幅度推进和校园网的激增引发了对教学软件和教育管理系统的需求。然而,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在市场和需求的驱使下,呈现出相当多的问题。许多学校领导在决策过程中面临两难。
“个别”还是“普适”——教育软件缺少标准
美国、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标准化工作,对教育软件都颁布了明确的标准——如美国颁布的教育软件设计指南,英国颁布的学习和培训技术及教育多媒体软件的标准化工作程序、学习和培训技术及教育多媒体软件的标准化工作计划等。我国没有经过一个标准化阶段。因此,许多教育软件在适用功能和范围上,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导致软件“个别”适用,软件功能“个别”适用,甚至是学校“个别”适用,不具有普适性。
“活用”还是“拿来”——教育软件使用不当
教育软件林林总总,有资源库类、教学课件类、题库类、管理类、平台软件类,以及目前发展火热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类教育软件。种类繁多、特色各异为学校教育软件的选择带来了极大的空间。然而,很多学校在选择、购买这些软件时,直接“拿来主义”,缺少必要的因地制宜式的需求分析、功能选择,甚至是软件改造。要排除软件购买的盲目性与使用的不当性,提高对现有公共平台的使用效能,搞特色软件,用“活”教育软件。
“需求”还是“产品”——软件企业对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
有相当一部分开发教育信息化平台的企业不懂学校教育规律,闭门造车开发出的软件怎能满足教育的需求!由技术本位引起的产品开发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相当多软件企业只关注教育软件产品的先进性,而疏于考虑如何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需求。在只重视技术如何先进而忽视如何满足教育需求的技术本位的思维下,开发出的软件系统虽然技术先进,但不符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从而走入误区。
“一个”还是“多个”——管理系统开发凌乱
从教育软件开发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最初的切入点是各个服务于具体管理工作的小功能模块,如学生管理系统、自动排课系统、宿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随着信息化发展,学校信息化道路越走越宽,需要的软件模块也越来越多。不断地购买和开发基于功能模块的软件只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陷入多而凌乱的状态。各个软件厂商提供的应用软件之间缺少互操作能力,导致各自的数据被锁在“数据坟墓”之中,无法实现共享和交换。
“管理”还是“教学”——综合平台相对缺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推进,原有一些零散的软件已不再适合现代管理的需求,综合管理平台的开发成为必然。目前,大多数的教学平台建设还处于资源库建设阶段,对教学平台的教学功能缺少研究开发,对能够集教育管理和教学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更是相对缺乏。
实现信息之间的共享、连通,构建数字校园信息系统日益必要。
信息系统环境构建的“三驾马车”:基础、资源、能力
数字校园信息系统的环境构建包含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将其视为“三驾马车”并不为过。
基础——完善网络基础建设,提升网络服务质量
校园网络基础建设不是买一批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硬件产品连起来那么简单,必须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本着实用性、开放性、先进性等原则,规划出一套设计严谨、成熟先进、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案。只有在相对匹配、安全、稳定的环境基础上,才能够保证校园信息系统正常工作。
新的多媒体業务的各种应用以及安全管理都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变革要求。早期网络建设设备技术性能可能已经难以支撑数字校园信息系统这样庞大的业务发展的需求,与硬件相匹配的软件也无法满足多用户、多功能的需求。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日常维护、突发问题处理、更新换代、功能建设和校园网络整体规划设计等几方面着力提升网络服务质量,实现校园网络高速畅通、安全可靠、稳定便利,是校园信息系统构建的重点工作之一。
资源——建设有特色的数字化资源体系
数字资源是校园信息系统的“血肉”,是一个集管理、教学、服务于一体的大型数字化系统。教育信息化中的数字化资源既包括经过数字化后通过一定的格式和组织方式存储在计算机里或服务器上的纸质媒体和音像媒体,也包括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产生的信息等。
在基础教育领域,数字资源有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把校园信息系统中的数字资源概括为教育软件、数字图书馆、教学资源库和师生个人资料库四个方面。其中,教育软件依靠数字化的特点为课堂教学带来生生活力;数字图书馆则是教师和学生课后补充能量、开拓视野的好去处;教学资源库以科学的资料汇集方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资料来源;师生个人资料库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弥补教学资源库的不足。合理构建有特色的教育资源体系是数字校园信息系统构建的关键。
能力——提高师生、职工信息化应用水平
信息系统环境能否得到合理的应用,发挥预期的效果,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人的参与。在校园信息系统构建中,我们需要提高全校师生、职工的信息素养。否则,即使现代化的校园信息系统建设完成,也将是一个“空架子”,不会对教育教学起到任何促进作用。
学校中每个人对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需求也不同,我们应按需分层进行培训。对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合理使用信息化系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起促进作用,切实帮助课堂教学的优化;对于中年教师,需要尽快让他们在使用的环境中增进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对于学生,不仅要教会他们如何使用和操作,而且还要促进其学习和生活;对于各管理部门职工,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技巧与心得的交流,以强带弱,以强帮弱,共同提高。此外,学校还应加大力度,健全信息技术应用的评价激励机制,促使大家不得不去使用信息技术。随着校园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对各类资源的集成,校园中的每个人都会体会到离开这个平台很多事情难以完成,甚至无法完成。
四个关键环节促成从“孤岛”到“连通”的转变
身份认证——安全的系统入口
统一身份认证是指用户经门户登录校园信息系统后,系统会根据用户的角色,完成对用户的一次性身份认证。用户无须一次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便可以直接进入平台的服务和应用系统,或登录门户平台外接的(集成的)各应用子系统。系统平台依据用户的角色与权限,提供该用户相应的活动“场所”、信息资源和基于其权限的功能模块和工具。学校工作人员进行了调动、调级、调职等变更后,或者学校体制改革、组织机构变动后,用户的身份和权限在各系统之间协调同步,保证信息的统一性。
示例:上海中学所采用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是基于LDAP(轻度目录访问协议)的。首先,系统实现了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信息管理。其次,系统实现了基于多个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再次,采用分布式的目录信息树结构,对用户认证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提供高效安全的目录访问。
学校对统一身份认证的设计,实现了整个校园网络的用户和权限管理,为学生系统、教师系统、教学系统、研究性学习平台等各种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及身份认证。通过统一的界面和逻辑,各应用系统中的用户基本信息得以集中管理,为各应用系统提供用户身份认证服务,提供初步授权。
门户服务——灵活的需求配置
门户网站是一个覆盖全校的、统一的、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要的信息服务门户,为校内外各类用户提供多种信息查询。门户网站集成学校各类信息资源,将各系统的信息服务(包括办公、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设备、后勤等)整合起来,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发布和服务。门户网站将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集成,提供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化的集成化环境。通过提供灵活、个性化的服務,有效盘活校园应用系统中的信息资产,对师生以及学校管理者提供面向个人、个性化的自助式服务支持。公共数据平台建成后,校内用户都可以享受到安全、完善的信息化服务。在这个数字校园平台上,通过门户网站,学生们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访问学习资源,或与其他师生进行交流和协作;教师们可以利用它进行教学,开展教研活动,还可以查询个人的履历、奖惩、教学情况(开设科目、课表、所授学生、成绩等)、学术信息(项目、成果等)、校内生活信息(借阅、停车等);管理人员利用它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通过数据中心汇总的数据,给管理层提供更有效的决策依据。
示例:上海中学设计了四大服务模块——交流模块、服务模块、资源模块和生活模块。上海中学现在使用的是IBM门户平台WebSphere Portal Server,所实现的门户平台具有灵活的个性化定制功能。具体而言,用户经门户网站登录系统平台后,根据用户的权限和授权定制出不同用户可以访问的范围。管理员可以灵活地配置学校不同时期的门户内容、板块、色彩等。学校用户自行设定门户桌面,可以将自己的通讯簿、留言板、所关心的学校新闻和资源等栏目设定在自己的门户空间中,还可以通过综合查询功能查询自己权限范围内的各种信息。需求配置灵活的门户网站为校园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提供了相当好的服务平台,让学校各类人员都拥有一个个性化的网上办公桌。
应用支撑——齐全的功能操作
自学校信息化发展以来,应用系统开发的脚步就从未停歇过。应用系统是校园信息系统中具体业务实施的系统平台,建立在一个庞大的公共数据平台上,遵守统一的数据规范,能够调用平台上的公共基础数据(如学生、课程等信息)。当应用系统采用了统一的数据规范后,各应用之间的互通就得到了基本的保障。通过应用系统产生的数据资源也构成公共数据平台的基础数据,供平台共享使用。在整个系统中,基于统一身份认证后,可以获得与其身份、角色相符合的功能和权限。这样的“透明”在各应用系统间的转换类似。对于原有开发的但尚能够使用的应用系统而言,则可以通过数据共享的方式接入到整个庞大的应用体系中。应用系统保障了学校基础数据的实时准确维护,还扩充了基础数据的内容,使信息资源更为丰富。
示例:上海中学规划了八大应用系统,分别为信息服务管理系统、招生系统(本部、国际部)、教师系统、教学系统(本部、国际部)、图书信息系统(本部、国际部)、资产系统(本部、国际部)和学校档案系统。这八大系统中,信息、招生、学生、教师和教学系统都经过了全新开发,在各系统之间的连通性上予以重点关注。
在应用系统开发上,不仅考虑了功能齐全,还做了科学的规划。部分模块只需要记录结果的就不对流程进行数字化记录;部分由于人员涉及量较少并且规模较小的模块则简化流程,或提供操作者多角色功能。这样既能够确保必要数据的保留,还从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系统的复杂性和用户操作的烦琐。
共享平台——畅通的数据保障
建设共享数据平台是校园信息化各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为整个学校的信息查询和决策分析提供全面的数据。首先,能够规范全校的信息编码,整合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交流与共享。其次,可以集中管理学校的数据资源,为全校教学和管理提供信息服务。再次,基于相对丰富、完整的数据,可以提供多种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支持学校管理决策。最后,也为未来的业务流程整合提供良好的基础。
示例:上海中学在建设校园信息系统共享数据平台前,使用的基本上都是由学校在不同时期自行开发或购买的应用系统。由于系统涉及的数据库设计相对较大,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做数据格式的转换和内容选择,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的应用同步数据在实时性方面的不同,要求合理地选择传输方式,以便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和安排处理优先级,保证服务质量。于是,学校首先使用数据同步系统为各个校园的数字化提供一个信息交换的标准平台,在该平台上提供同步、异步等不同优先级的传输逻辑通道。数据同步系统不仅是一个连接应用通讯的传输通道,而且还是平台上各应用间数据流转的分发路由仲裁和格式转换中心。同时,引进了IBM信息整合体系结构,快速奠定一个全局可扩展的、整合的信息平台,从而有效利用现有的各类数据资源,实现了原有信息“孤岛”基础上的连通和更新。
要真正构建完善的数字校园信息系统,实现基于统一数据平台的信息共享、决策与学校管理,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这是未来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方向,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教师基于数字平台的教与学生基于数字平台的学。数字校园,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作者单位:上海市上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