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物寄情,人们可以通过被符号化的舞蹈道具来进行舞蹈作品背景、人物特征、性格特点等状态的诉说,因为舞蹈道具具有象征性。道具在舞蹈作品中的出现可通过自身所处环境与特定意境的变化,营造出丰富且多元的象征性意象。傣族女子群舞《水乡》便充分体现了基于道具属性的舞蹈语汇多意性,人们从中能够感受到舞蹈道具与生俱来的情感符号,本文立足作品《水乡》,试谈道具这一媒介在其中的具体运用。
一、舞蹈作品《水乡》简介
(一)作品的文化背景
舞蹈作品《水乡》是苏自红编创的傣族女子群舞。傣族是一个依水而居的民族,自古以来就爱水、惜水、恋水、护水,其生活和文化都与水息息相关。在傣族人民的心中,水是珍贵的,是生命的源泉,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水,水也是傣族人民幸福、吉祥的象征。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在描述开天辟地时说:“是水形成了地,是水创造了世,水是万物之源。没有水就没有地,没有地就没有世间万物。”
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澜沧江、瑞丽江流域的傣族,与水共生、蒙水所赐,不仅孕育出源远流长的稻作文明,还创造出灿烂绚丽的民族文化。在傣族中,与水有关的节日是浴佛节,也叫泼水节。泼水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中旬左右,在这一天要用清水给佛洗尘,然后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泼水,也就是互相祝愿的意思,后来也会边泼水边唱歌,慢慢地,泼水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传统习俗。
(二)作品内容
舞蹈《水乡》描绘了一幅俏丽的傣家姑娘与傣家水乡相融相映的动人画卷。作品既塑造了如水般纯洁美丽的姑娘,也表现了似少女般灵动洁净的水。舞蹈演员时而是潺潺流动的溪水,时而是嬉戏河边的姑娘,让人陶醉在亦人亦景、人景相融的水乡美景之中。该作品运用了傣族舞蹈的动作语汇,结合舞蹈形象的需要,既表现了傣家少女婀娜动人的身姿,也有轻巧灵动的性格刻画,具有浓郁的傣族舞蹈风格。根据作品主题融入了生活动作进行艺术的提炼和夸张,河边挑水、打水、沐浴、泼水嬉戏等,这些都是与水乡生活息息相关的。在画面构图方面,编导通过队形画面营造出幽静的水乡竹林、潺潺流水的小溪、行走中的小船等,把水乡的美人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作品形式
该作品为三段式结构,A-B-A属性。A段通过白描的手法构建出“幽静的水乡”的意境在空间转换中还原了“滴水成音”的傣族文化,此时穿梭于水乡竹林间的傣族姑娘似流水清音绵长不绝。B段所构建出来的是“跳动的水乡”,舞者动作灵活跳跃,情感内在含蓄,节奏快速变化,反映了热闹的水乡和傣家姑娘河边戏水的有趣画面。在递进式的结构方式,情绪随着音乐逐渐上扬并被推向了巅峰。尾声部分一切都归于平静,波光粼粼,一切如同没有发生过那般安详,“夕阳下的水乡”,似乎为人们铺展开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而在这幅画中更加美丽的是倒影在波光中的姑娘倩影。
二、道具在《水乡》中的使用
(一)道具的多意性
道具在《水乡》中的运用是该作品的一大亮点,因为纱巾这一道具的物理属性,它兼具缠、绕、撑、撘、抛等功能。在此物理属性的具象化呈现中,这便反映了道具的多意性。在具体的作品中,音乐缓缓切入,舞蹈演员将一半纱巾缠在身上,一只手拉开纱巾,此时的纱巾借助自身坠感便形成了竹林这一意象。另一半的舞蹈演员把纱巾搭在肩膀上,“撘”在傣族日常生活形态之中为“挑水”,通过画面呈现,纱巾便成为舞台构建中的“扁担”。
随着舞者的调度变化,纱巾被挂在脖子上,一只手抓在上面,一只手抓在下面荡纱巾,此时纱巾被比作装水的水罐。然后,把纱巾提到头发的位置做撩水的动作,此时的纱巾被比作姑娘的长发,还原着溪边梳洗时的生活模样。竖排时的向上抛巾最大程度地彰显了傣族的“水文化”,技法上使用卡农,此时纱巾被比作灵动的溪水。在最后结束时,舞蹈演员边进行旋转边把纱巾裹在头上,此时纱巾又变成了裹头发的头巾。
作品《水乡》中道具转变基于该道具自身的物理属性,而多意性的体现贯穿其中,使得整个作品灵动活泼、端庄典雅,极具舞台张力。
(二)道具的叙事性
康纳顿曾经说过,“衣服和道具不仅能传递解码的信息,它实际上也有助于通过影响身体的运动最终塑造性格”。在作品《水乡》中,编导构建的是傣族少女们单纯活泼、无忧无虑地在河边嬉戏打闹的日常生活场面。从这个维度来进行作品审视不难发现,道具在作品《水乡》的应用中充滿了叙事性话语,它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传播者,与每一位舞者的肢体语汇联系得最为紧密,甚至超过了被称为舞蹈灵魂的姊妹艺术——音乐。
这个舞蹈的作品慢板部分,首先描写了傣族姑娘清晨起床,挑着扁担,穿过竹林去河边挑水场景,体现了傣族姑娘勤劳、悠悠的生活状态。她们在河边嬉戏打闹,奔跑,梳洗,在河边无忧无虑地玩耍着。这个舞蹈里也有着深刻的傣族文化色彩和民族风情,在整个舞蹈的风格中都传达出傣族姑娘的单纯善良、热爱生活、勤劳朴素、优雅大方的性格特点。
总之,道具作为该作品叙事话语的一部分,其中充斥着其十分独特的叙事能力,相比较于其他舞美形式而言,道具在作品中的使用使其更加贴近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一定情况下还原了该民族的根性文化,与此同时也使得该作品更容易获得族群认同。
三、结语
在舞蹈的编创中,道具的使用十分重要,编导苏自红所编创的《水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道具选用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色长纱巾,与傣族少女的生活也息息相关,符合傣族的风格特点,傣族人民傍水而居,水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白色的纱巾也能展现出水的特征。在该舞蹈中,编导利用纱巾,通过各种变换方式体现出傣族少女的一天,清晨提着竹筐到河边打水,在河边嬉戏打闹,梳洗,划船,夕阳西下,河水倒映出姑娘们美丽的身影,如画一般。在这个舞蹈中,编导充分发挥了对道具的想象,它可以变成挑水的扁担,可以变成挑水的水桶,可以变成姑娘的头发、灵动的溪水、缠头的纱巾等,白纱巾在这个作品中的使用方法丰富多样,在每一个场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每一个场景生动形象,推动了每一个情节的发展。
一、舞蹈作品《水乡》简介
(一)作品的文化背景
舞蹈作品《水乡》是苏自红编创的傣族女子群舞。傣族是一个依水而居的民族,自古以来就爱水、惜水、恋水、护水,其生活和文化都与水息息相关。在傣族人民的心中,水是珍贵的,是生命的源泉,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水,水也是傣族人民幸福、吉祥的象征。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在描述开天辟地时说:“是水形成了地,是水创造了世,水是万物之源。没有水就没有地,没有地就没有世间万物。”
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澜沧江、瑞丽江流域的傣族,与水共生、蒙水所赐,不仅孕育出源远流长的稻作文明,还创造出灿烂绚丽的民族文化。在傣族中,与水有关的节日是浴佛节,也叫泼水节。泼水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中旬左右,在这一天要用清水给佛洗尘,然后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泼水,也就是互相祝愿的意思,后来也会边泼水边唱歌,慢慢地,泼水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传统习俗。
(二)作品内容
舞蹈《水乡》描绘了一幅俏丽的傣家姑娘与傣家水乡相融相映的动人画卷。作品既塑造了如水般纯洁美丽的姑娘,也表现了似少女般灵动洁净的水。舞蹈演员时而是潺潺流动的溪水,时而是嬉戏河边的姑娘,让人陶醉在亦人亦景、人景相融的水乡美景之中。该作品运用了傣族舞蹈的动作语汇,结合舞蹈形象的需要,既表现了傣家少女婀娜动人的身姿,也有轻巧灵动的性格刻画,具有浓郁的傣族舞蹈风格。根据作品主题融入了生活动作进行艺术的提炼和夸张,河边挑水、打水、沐浴、泼水嬉戏等,这些都是与水乡生活息息相关的。在画面构图方面,编导通过队形画面营造出幽静的水乡竹林、潺潺流水的小溪、行走中的小船等,把水乡的美人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作品形式
该作品为三段式结构,A-B-A属性。A段通过白描的手法构建出“幽静的水乡”的意境在空间转换中还原了“滴水成音”的傣族文化,此时穿梭于水乡竹林间的傣族姑娘似流水清音绵长不绝。B段所构建出来的是“跳动的水乡”,舞者动作灵活跳跃,情感内在含蓄,节奏快速变化,反映了热闹的水乡和傣家姑娘河边戏水的有趣画面。在递进式的结构方式,情绪随着音乐逐渐上扬并被推向了巅峰。尾声部分一切都归于平静,波光粼粼,一切如同没有发生过那般安详,“夕阳下的水乡”,似乎为人们铺展开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而在这幅画中更加美丽的是倒影在波光中的姑娘倩影。
二、道具在《水乡》中的使用
(一)道具的多意性
道具在《水乡》中的运用是该作品的一大亮点,因为纱巾这一道具的物理属性,它兼具缠、绕、撑、撘、抛等功能。在此物理属性的具象化呈现中,这便反映了道具的多意性。在具体的作品中,音乐缓缓切入,舞蹈演员将一半纱巾缠在身上,一只手拉开纱巾,此时的纱巾借助自身坠感便形成了竹林这一意象。另一半的舞蹈演员把纱巾搭在肩膀上,“撘”在傣族日常生活形态之中为“挑水”,通过画面呈现,纱巾便成为舞台构建中的“扁担”。
随着舞者的调度变化,纱巾被挂在脖子上,一只手抓在上面,一只手抓在下面荡纱巾,此时纱巾被比作装水的水罐。然后,把纱巾提到头发的位置做撩水的动作,此时的纱巾被比作姑娘的长发,还原着溪边梳洗时的生活模样。竖排时的向上抛巾最大程度地彰显了傣族的“水文化”,技法上使用卡农,此时纱巾被比作灵动的溪水。在最后结束时,舞蹈演员边进行旋转边把纱巾裹在头上,此时纱巾又变成了裹头发的头巾。
作品《水乡》中道具转变基于该道具自身的物理属性,而多意性的体现贯穿其中,使得整个作品灵动活泼、端庄典雅,极具舞台张力。
(二)道具的叙事性
康纳顿曾经说过,“衣服和道具不仅能传递解码的信息,它实际上也有助于通过影响身体的运动最终塑造性格”。在作品《水乡》中,编导构建的是傣族少女们单纯活泼、无忧无虑地在河边嬉戏打闹的日常生活场面。从这个维度来进行作品审视不难发现,道具在作品《水乡》的应用中充滿了叙事性话语,它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传播者,与每一位舞者的肢体语汇联系得最为紧密,甚至超过了被称为舞蹈灵魂的姊妹艺术——音乐。
这个舞蹈的作品慢板部分,首先描写了傣族姑娘清晨起床,挑着扁担,穿过竹林去河边挑水场景,体现了傣族姑娘勤劳、悠悠的生活状态。她们在河边嬉戏打闹,奔跑,梳洗,在河边无忧无虑地玩耍着。这个舞蹈里也有着深刻的傣族文化色彩和民族风情,在整个舞蹈的风格中都传达出傣族姑娘的单纯善良、热爱生活、勤劳朴素、优雅大方的性格特点。
总之,道具作为该作品叙事话语的一部分,其中充斥着其十分独特的叙事能力,相比较于其他舞美形式而言,道具在作品中的使用使其更加贴近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一定情况下还原了该民族的根性文化,与此同时也使得该作品更容易获得族群认同。
三、结语
在舞蹈的编创中,道具的使用十分重要,编导苏自红所编创的《水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道具选用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色长纱巾,与傣族少女的生活也息息相关,符合傣族的风格特点,傣族人民傍水而居,水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白色的纱巾也能展现出水的特征。在该舞蹈中,编导利用纱巾,通过各种变换方式体现出傣族少女的一天,清晨提着竹筐到河边打水,在河边嬉戏打闹,梳洗,划船,夕阳西下,河水倒映出姑娘们美丽的身影,如画一般。在这个舞蹈中,编导充分发挥了对道具的想象,它可以变成挑水的扁担,可以变成挑水的水桶,可以变成姑娘的头发、灵动的溪水、缠头的纱巾等,白纱巾在这个作品中的使用方法丰富多样,在每一个场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每一个场景生动形象,推动了每一个情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