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在分析了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过渡段;施工技术;控制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中城市的迅速崛起,城市路桥建设工程也随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路桥建设工程中,过渡段的施工技术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
1.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
1.1 设置搭板
搭板的设置方法有三种:方法一是在搭板长度L范围内,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使路面的弯沉逐渐变化。从理论上讲这种方法是完美的,但给实际施工带来很大困难。方法二是设置柔性搭板,既克服了方法一的施工困难,又有效地解决了刚柔过渡的问题。方法三是采用预留反向坡度,即搭板与桥台连接处标高一致,而与路面连接端则高于设计标高,形成一个预留的反向坡。坡度大小根据路桥之间的沉降差而定,此法的关键在于考虑路线纵断面平顺的前提下,确定沉降差和预留反向坡度。搭板与桥台间的锚固有竖向和水平向两种方法。考虑到搭板自由端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必然发生竖向位移,而水平向的锚固更符合这一受力状态,并有利于桥台受力,因而搭板与桥台间宜采用水平锚固。
1.2不设置搭板
目前,国内高等级公路在大中桥头处均设置搭板,但搭板一旦破坏,不仅严重影响车辆的正常通行,而且施工难度大、维修费用高。例如德国、意大利等国在桥头处不设置搭板:如果不设置搭板,则应对台后填筑作周密设计和认真施工,對填料和压实应有更高要求,或采用
专门的结构措施,如铺土工格网、填筑聚乙烯块等,具体做法在台后填筑和地基处理中加以论述。
1.3 台后填筑
桥梁两端路堤沉降由地基、路基、路面三部分压缩变形组成。其中,地基的压缩变形由路基路面的恒载和车辆荷载引起,填料的压缩、固结、次固结引起路基路面结构层因行车作用而被压缩。对于面层,若搭板上和桥面上的面层结构和厚度相同,则不会产生沉降差,因此搭板上和桥面上应采用相同的面层结构和厚度。车辆荷载的作用的影响深度一般2m左右,因此一般搭板下的加强层不超过2m。但实践证明,由于填料自身固结和施工要求不严,若不对整个台背填方作加固处理,则不能彻底解决桥头跳车问题,国内一些成功解决桥头跳车的实例也证明需对整个台背填方作加固处理,许多公路要求原设计95%区由素土改为石灰稳定土,压实度要求从地基开始均为95%,因此,对整个台背填筑从地基开始应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采用砂性土、砂砾、碎石土填筑。必要时用石灰或水泥进行稳定处理,也可采用半刚性材料填筑,以此减少路基工后沉降问题,同时相应提高压实度要求。
1.4 地基处理
处理好桥背软弱地基是控制桥头跳车的重要措施。对软基处理目前国内已有换土法、超载预压法、减少附加应力法、排水固结法、深层搅拌法和高压喷射注浆法、振动碎石桩法等处理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以改善地基性能,提高承载力,减少沉降,缩小桥台与路堤的沉降差,避免错台。修建在软土地基上的桥台通常采用桩基础,如果在相当厚的软土层修筑高路堤,则软土会因回填材料的质量而向侧向挤动并对基桩施加很大的力,其后果是使桥台产生水平位移或转动,这将损坏支座、伸缩缝,有时还会损坏桥面和桥台。
1.5台背排水
在路桥过渡段如果排水处理不当,会使水沿桥台路基连接处下渗,降低路面结构层的稳定性潞基和地基的稳定性,加剧错台和跳车,因此应根据台背填料类型、降雨资料及渗水量等选择适宜的排水方式,以疏干台后填料的水分。台背路基填筑前,在原地基土拱上亦设置泄水管或盲沟。在基底上,先作必要的处理,然后填筑横坡为34%的夯实粘土形成土拱,再在土拱上挖成双向坡的地沟。在台背后全宽范围内满铺一层隔水材料(可用油毛毡或下垫尼龙薄膜上盖油毡)。在地沟内四周铺设有小孔的硬塑料管(塑管直径一般不小于 10cm,其上小孔孔径为5mm,布成梅花形间距控制在lOcm以内),塑料泄水管的出口应伸出路基外或桥头锥坡外。在硬塑料管四周填筑透水性好、粒径较大的砂、石材料,再分层填筑台后透水性材料,直到路基项面。桥台背面应设置防水涂层以避免渗水对结构物的侵蚀。对于回填区顶面与底面排水,回填表面应夯实并设置截、排水设施,必要时表面予以封闭,以减少地面水下渗。当回填范围较大且表面渗水较多时,应沿回填区底部原地面设置横向水平渗沟或透水管,渗沟或透水管水平间距一般为1~2m,排水管管径 10~15cm。
2.路桥质量控制措施
2.1桥头换填施工技术控制
在以往的桥头回填施工中,因换填石灰土多处于素土包围之中,施工场地狭窄只能用小型机具进行处理,而且由于与素土接头处施工不便,往往出现质量问题。所以在公路施工中,应当把台背处的路基全部挖开,统一填筑石灰土,不再保留周围的素土,这样重型压路机就可以开进台背处进行碾压。虽然素土变更为石灰土提高了一部分造价,但这样既保证了台背回填质量,又减少了人工与小型机具费用,同时有利于缩短工期,平衡全线路基施工。总体看来,利大于弊。在台背回填施工中我们统一规定台背高于2m的,从原地面填起;不足2m的,从原地面下挖至距台背顶2m处开始施工,保证台背换填石灰土的高度。同时严格规定台背回填的施工程序,首先按每层20cm计算出台背回填的用土量与用灰量,现场撒灰、搅拌,至少要倒翻3次(有条件的进行场拌)。石灰土拌和必须均匀,颜色一致,现场铺平,压路机跟踪碾压至密实。对于压路机未能压到的靠近结构物翼墙及侧墙的边角处,用气锤、电夯等小型机具夯实。现场抽检压实度及石灰剂量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层施工。每往上填筑一层加长至少10cm台阶从而保证各层回填石灰土与路基连接密实、连续。
2.2 桥台混凝土搭板及顶层施工技术控制
在混凝土搭板施工中,严格按规范规定要求立模,并保证混凝土表面坡度与平整度。因搭板靠近桥头处混凝土顶面距基层项面距离较小、基层较薄,当压路机通过时,容易被压碎或形成薄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规定凡搭板混凝土顶面距基层顶面不足10cm的,在铺筑下面层时一律将铺好的水泥碎石基层凿除,统一用下面层沥青混凝土填筑、找平,从而保证了整个台背回填的整体强度。
3.问题及改进措施
3.1桥头跳车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台背回填压实度、灰剂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整体强度差,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产生沉陷,从而形成桥头跳车。
3.2桥梁为刚性结构,基本不产生沉陷,而路基要存在允许变形,因此刚性桥面与柔性路面的衔接必然产生沉陷变化,这个问题在施工中仍没有彻底解决的方法,只能采用适当加长过渡路段长度予以缓解。
3.3由于施工场地狭窄不利于操作及人为的疏忽,过渡段与路基衔接处往往是桥头的薄弱环节,易发生裂缝和桥头沉陷现象,因此台背回填土最好能与相邻路基同体施工。若确实不具备同体施工条件的则必须逐层加宽至少lOcm成倒台阶施工,严禁直上直下填筑台背填土。
3.4 在实际施工中有可能因路面结构层和桥面结构层施工不同步,在标高控制上产生误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路桥梁、立交桥的大量兴建,我国相关行业对于路桥的结构设计方面十分重视,其技术已趋于成熟。而相对的,路桥的过渡段路基路面却被忽视,成为公路工程质量的通病。随着其不安全性的凸显,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的合理结构形式、先进施工技术、高质量的控制措施成为了实际问题。因此,提高路桥建设工程从业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是推动路桥建设工程行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过渡段;施工技术;控制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中城市的迅速崛起,城市路桥建设工程也随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路桥建设工程中,过渡段的施工技术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
1.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
1.1 设置搭板
搭板的设置方法有三种:方法一是在搭板长度L范围内,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使路面的弯沉逐渐变化。从理论上讲这种方法是完美的,但给实际施工带来很大困难。方法二是设置柔性搭板,既克服了方法一的施工困难,又有效地解决了刚柔过渡的问题。方法三是采用预留反向坡度,即搭板与桥台连接处标高一致,而与路面连接端则高于设计标高,形成一个预留的反向坡。坡度大小根据路桥之间的沉降差而定,此法的关键在于考虑路线纵断面平顺的前提下,确定沉降差和预留反向坡度。搭板与桥台间的锚固有竖向和水平向两种方法。考虑到搭板自由端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必然发生竖向位移,而水平向的锚固更符合这一受力状态,并有利于桥台受力,因而搭板与桥台间宜采用水平锚固。
1.2不设置搭板
目前,国内高等级公路在大中桥头处均设置搭板,但搭板一旦破坏,不仅严重影响车辆的正常通行,而且施工难度大、维修费用高。例如德国、意大利等国在桥头处不设置搭板:如果不设置搭板,则应对台后填筑作周密设计和认真施工,對填料和压实应有更高要求,或采用
专门的结构措施,如铺土工格网、填筑聚乙烯块等,具体做法在台后填筑和地基处理中加以论述。
1.3 台后填筑
桥梁两端路堤沉降由地基、路基、路面三部分压缩变形组成。其中,地基的压缩变形由路基路面的恒载和车辆荷载引起,填料的压缩、固结、次固结引起路基路面结构层因行车作用而被压缩。对于面层,若搭板上和桥面上的面层结构和厚度相同,则不会产生沉降差,因此搭板上和桥面上应采用相同的面层结构和厚度。车辆荷载的作用的影响深度一般2m左右,因此一般搭板下的加强层不超过2m。但实践证明,由于填料自身固结和施工要求不严,若不对整个台背填方作加固处理,则不能彻底解决桥头跳车问题,国内一些成功解决桥头跳车的实例也证明需对整个台背填方作加固处理,许多公路要求原设计95%区由素土改为石灰稳定土,压实度要求从地基开始均为95%,因此,对整个台背填筑从地基开始应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采用砂性土、砂砾、碎石土填筑。必要时用石灰或水泥进行稳定处理,也可采用半刚性材料填筑,以此减少路基工后沉降问题,同时相应提高压实度要求。
1.4 地基处理
处理好桥背软弱地基是控制桥头跳车的重要措施。对软基处理目前国内已有换土法、超载预压法、减少附加应力法、排水固结法、深层搅拌法和高压喷射注浆法、振动碎石桩法等处理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以改善地基性能,提高承载力,减少沉降,缩小桥台与路堤的沉降差,避免错台。修建在软土地基上的桥台通常采用桩基础,如果在相当厚的软土层修筑高路堤,则软土会因回填材料的质量而向侧向挤动并对基桩施加很大的力,其后果是使桥台产生水平位移或转动,这将损坏支座、伸缩缝,有时还会损坏桥面和桥台。
1.5台背排水
在路桥过渡段如果排水处理不当,会使水沿桥台路基连接处下渗,降低路面结构层的稳定性潞基和地基的稳定性,加剧错台和跳车,因此应根据台背填料类型、降雨资料及渗水量等选择适宜的排水方式,以疏干台后填料的水分。台背路基填筑前,在原地基土拱上亦设置泄水管或盲沟。在基底上,先作必要的处理,然后填筑横坡为34%的夯实粘土形成土拱,再在土拱上挖成双向坡的地沟。在台背后全宽范围内满铺一层隔水材料(可用油毛毡或下垫尼龙薄膜上盖油毡)。在地沟内四周铺设有小孔的硬塑料管(塑管直径一般不小于 10cm,其上小孔孔径为5mm,布成梅花形间距控制在lOcm以内),塑料泄水管的出口应伸出路基外或桥头锥坡外。在硬塑料管四周填筑透水性好、粒径较大的砂、石材料,再分层填筑台后透水性材料,直到路基项面。桥台背面应设置防水涂层以避免渗水对结构物的侵蚀。对于回填区顶面与底面排水,回填表面应夯实并设置截、排水设施,必要时表面予以封闭,以减少地面水下渗。当回填范围较大且表面渗水较多时,应沿回填区底部原地面设置横向水平渗沟或透水管,渗沟或透水管水平间距一般为1~2m,排水管管径 10~15cm。
2.路桥质量控制措施
2.1桥头换填施工技术控制
在以往的桥头回填施工中,因换填石灰土多处于素土包围之中,施工场地狭窄只能用小型机具进行处理,而且由于与素土接头处施工不便,往往出现质量问题。所以在公路施工中,应当把台背处的路基全部挖开,统一填筑石灰土,不再保留周围的素土,这样重型压路机就可以开进台背处进行碾压。虽然素土变更为石灰土提高了一部分造价,但这样既保证了台背回填质量,又减少了人工与小型机具费用,同时有利于缩短工期,平衡全线路基施工。总体看来,利大于弊。在台背回填施工中我们统一规定台背高于2m的,从原地面填起;不足2m的,从原地面下挖至距台背顶2m处开始施工,保证台背换填石灰土的高度。同时严格规定台背回填的施工程序,首先按每层20cm计算出台背回填的用土量与用灰量,现场撒灰、搅拌,至少要倒翻3次(有条件的进行场拌)。石灰土拌和必须均匀,颜色一致,现场铺平,压路机跟踪碾压至密实。对于压路机未能压到的靠近结构物翼墙及侧墙的边角处,用气锤、电夯等小型机具夯实。现场抽检压实度及石灰剂量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层施工。每往上填筑一层加长至少10cm台阶从而保证各层回填石灰土与路基连接密实、连续。
2.2 桥台混凝土搭板及顶层施工技术控制
在混凝土搭板施工中,严格按规范规定要求立模,并保证混凝土表面坡度与平整度。因搭板靠近桥头处混凝土顶面距基层项面距离较小、基层较薄,当压路机通过时,容易被压碎或形成薄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规定凡搭板混凝土顶面距基层顶面不足10cm的,在铺筑下面层时一律将铺好的水泥碎石基层凿除,统一用下面层沥青混凝土填筑、找平,从而保证了整个台背回填的整体强度。
3.问题及改进措施
3.1桥头跳车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台背回填压实度、灰剂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整体强度差,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产生沉陷,从而形成桥头跳车。
3.2桥梁为刚性结构,基本不产生沉陷,而路基要存在允许变形,因此刚性桥面与柔性路面的衔接必然产生沉陷变化,这个问题在施工中仍没有彻底解决的方法,只能采用适当加长过渡路段长度予以缓解。
3.3由于施工场地狭窄不利于操作及人为的疏忽,过渡段与路基衔接处往往是桥头的薄弱环节,易发生裂缝和桥头沉陷现象,因此台背回填土最好能与相邻路基同体施工。若确实不具备同体施工条件的则必须逐层加宽至少lOcm成倒台阶施工,严禁直上直下填筑台背填土。
3.4 在实际施工中有可能因路面结构层和桥面结构层施工不同步,在标高控制上产生误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路桥梁、立交桥的大量兴建,我国相关行业对于路桥的结构设计方面十分重视,其技术已趋于成熟。而相对的,路桥的过渡段路基路面却被忽视,成为公路工程质量的通病。随着其不安全性的凸显,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的合理结构形式、先进施工技术、高质量的控制措施成为了实际问题。因此,提高路桥建设工程从业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是推动路桥建设工程行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