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能力制定教学策略。做好朗读训练不但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同时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提高运用语文知识的积极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指导;感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朗读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朗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另外,朗读也是一种艺术活动。语文知识通过朗读从无声的文字变成了高低起伏,快慢有力的语言它,在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的协调配合之下,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了解与记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形成节奏感。所以,朗读训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提高阅读训练的质量?
一、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在小学高年级的朗读教学中,应该根据教材内容,采取有效措施来发挥朗读的作用。特别像是文章《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比较有意境,同时情感丰富,行文优美生动的材料,在开始朗读前必须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节奏,找到恰当的语调和感情表达。如在朗读《草原》中“那里的 天……表示我的愉快”这部分内容时,必须要能找准重音和停顿。只有细致入微的指导,才能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使是没有见过草原的同学也会被朗读者带入一片想象中的草原、无拘无束,自由洒脱。
二、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泛读水平也会影响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小学课本中的很多课文都要求以读代讲,如果不能将这些内容读出来就没法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思。因为只有朗读才能准确地将叙述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才能将他们的喜好与立场叙述清楚,最终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与锻炼,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学习如何朗读,掌握正确朗读方法的兴趣。在朗读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出节奏,和停顿点的方法。特别是类似于《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种思想感情比较沉重的文章,更需要借助于朗读才能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连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都磕磕绊绊,吞吞吐吐地,小学生又如何能体会到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要表达的悲痛与不舍之情。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定的朗读水平,自己读出来的东西能够打动并感染到学生,让学生发现朗读的魅力所在,才能真正让学生对朗读感兴趣,并通过朗读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关于朗读,本文借用朱作仁的一句话:讲解是没有生命的,就好像是对尸体进行的解剖,而好的朗读则是活的,它能让静止的文字动起来,能让死的东西生机勃勃。是呀,朗读不仅仅能够充分地将文章中的善恶美丑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听众面前,更能够带动听众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形成思想上的共鸣。如《少年闰土》,内容淳朴、生动,行文简练、朴实描写了一个勤劳勇敢,朴实健康,聪明活泼的乡村少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能够有效借助朗读这一教学措施,将描写少年闰土的内容作为朗读材料,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将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具体操作措施是,老师在进行范读之前首先要对人物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人物的形象。也可以借助提问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认识比方说作者从刚知道闰土要来,见到闰土、闰土走后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从闰土的外貌和言谈举止来看,闰土有什么样的性格?然后老师还要抓住时机正确地引导进行各种形式的阅读。
四、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在一些课文中,总会出现个别段落,其中有很多重点用词,也有很多用意比较深刻的句子,能够集中体现作者的思想观念,表达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情与立场。老师应该特别重视这些内容,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课文的思想路线,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比如说在学习《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的时候,文中出现的“这里原来画的……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我这时的全部感情。”等用意比较深刻的句子,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读出节奏感,读出感情,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中国强大,民族复兴的重要性,才能陶冶学生们的爱国情操。当然没有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更能直接明了地表达作者写作时的爱国热情了。总而言之,老师对重点语句与词汇的朗读指导,既能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与中心思想,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找到语感与节奏,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编辑:李艳松)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指导;感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朗读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朗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另外,朗读也是一种艺术活动。语文知识通过朗读从无声的文字变成了高低起伏,快慢有力的语言它,在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的协调配合之下,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了解与记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形成节奏感。所以,朗读训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提高阅读训练的质量?
一、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在小学高年级的朗读教学中,应该根据教材内容,采取有效措施来发挥朗读的作用。特别像是文章《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比较有意境,同时情感丰富,行文优美生动的材料,在开始朗读前必须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节奏,找到恰当的语调和感情表达。如在朗读《草原》中“那里的 天……表示我的愉快”这部分内容时,必须要能找准重音和停顿。只有细致入微的指导,才能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使是没有见过草原的同学也会被朗读者带入一片想象中的草原、无拘无束,自由洒脱。
二、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泛读水平也会影响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小学课本中的很多课文都要求以读代讲,如果不能将这些内容读出来就没法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思。因为只有朗读才能准确地将叙述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才能将他们的喜好与立场叙述清楚,最终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与锻炼,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学习如何朗读,掌握正确朗读方法的兴趣。在朗读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出节奏,和停顿点的方法。特别是类似于《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种思想感情比较沉重的文章,更需要借助于朗读才能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连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都磕磕绊绊,吞吞吐吐地,小学生又如何能体会到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要表达的悲痛与不舍之情。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定的朗读水平,自己读出来的东西能够打动并感染到学生,让学生发现朗读的魅力所在,才能真正让学生对朗读感兴趣,并通过朗读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关于朗读,本文借用朱作仁的一句话:讲解是没有生命的,就好像是对尸体进行的解剖,而好的朗读则是活的,它能让静止的文字动起来,能让死的东西生机勃勃。是呀,朗读不仅仅能够充分地将文章中的善恶美丑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听众面前,更能够带动听众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形成思想上的共鸣。如《少年闰土》,内容淳朴、生动,行文简练、朴实描写了一个勤劳勇敢,朴实健康,聪明活泼的乡村少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能够有效借助朗读这一教学措施,将描写少年闰土的内容作为朗读材料,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将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具体操作措施是,老师在进行范读之前首先要对人物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人物的形象。也可以借助提问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认识比方说作者从刚知道闰土要来,见到闰土、闰土走后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从闰土的外貌和言谈举止来看,闰土有什么样的性格?然后老师还要抓住时机正确地引导进行各种形式的阅读。
四、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在一些课文中,总会出现个别段落,其中有很多重点用词,也有很多用意比较深刻的句子,能够集中体现作者的思想观念,表达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情与立场。老师应该特别重视这些内容,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课文的思想路线,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比如说在学习《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的时候,文中出现的“这里原来画的……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我这时的全部感情。”等用意比较深刻的句子,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读出节奏感,读出感情,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中国强大,民族复兴的重要性,才能陶冶学生们的爱国情操。当然没有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更能直接明了地表达作者写作时的爱国热情了。总而言之,老师对重点语句与词汇的朗读指导,既能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与中心思想,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找到语感与节奏,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