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课了,孩子们扬起笑脸脆生生地向我喊着“谢谢老师”,我却心情低落,连走下讲台的脚步都有些许沉重。十几年职业生涯的修炼,我还是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依然会在意每一节课,在意孩子们的反应,就像刚才,他们强打精神、频频看钟的小动作,我都看在眼里——我很清楚,这节课,没上好。
我们正在学八年级上册的回忆性散文与传记文学单元,部编版教材有个很重要的理念——整合。按照既定的教学思路,把这两篇课文整合起来,重点在于让学生发现其写法的异同。虽然经过讨论、引导,基本能达到目标,但课堂沉闷、学生表达欲望淡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我却毫无成就感。
穿过喧闹的走廊,双腿缓慢地向办公室挪,大脑却在飞速地运转——下一个班,还用这个方法整合课文肯定不行。怎样才能让学生参与度更高呢?寒风携着白兰的气息扑入鼻腔,我喜欢这个味道。闻着这似有若无的香气,我似乎被唤醒了,当即决定放弃常规整合思路,从学生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品读”入手。
调整后的课堂开始了。孩子们一如往常,目光灼灼地期待着我。
我抛出了第一个任务:“请用两个字概括二位传主的形象,先说托尔斯泰,再说居里夫人。”
在单元预习课时,孩子们已经把整单元的文章阅读完毕,并做好了批注,因此学生對文章内容比较熟悉,我话音未落,此起彼伏的声音从教室各个角落里传来:
“伟大!”一向思维敏捷的小易同学喊着。
“深邃!”小马同学紧随其后。
“多毛!”小沈同学话音一落,全班哄笑起来。
接着,“平庸”“丑陋”“低调”等等词都从孩子们嘴里蹦出来,几乎每个词都从某个侧面还原了托尔斯泰的形象。
而说到居里夫人,则是“勤奋”“专注”“执着”“美丽”“刻苦”……当孩子们把自己的答案逐一书写在黑板上时,一对反义词令我眼前一亮:“丑陋”和“美丽”!——对呀,这是多好的一个教学整合点!写法一正一反,外在形象一美一丑,正好让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深化认识。我顿时兴奋起来,源源不绝的思维流如同冲破了堤坝的小河一般,欢快地流淌着:“大家既然认为‘美丽’属于居里夫人,‘丑陋’属于托尔斯泰,那么,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托尔斯泰的丑陋又表现在何处?”
围绕着这两个词,这节课似乎“活”起来了。学生的小组讨论精彩不断,形象美、精神美、品质美……孩子们的解读一个比一个到位。第五小组甚至发现了“爱情美”,科代表小陈说:“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读出了居里夫妇伟大的爱情,他们这种有共同理想、相互支持的感觉,很美,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此时,大家忍不住鼓起掌来,真的太好了!窗外,南中国的太阳也微笑着,把白兰树的叶子映得如翡翠一般。
关于托尔斯泰的“丑”,孩子们也认识得很深刻,通过赏析作者的描写,他们概括出了“毛发丑、身材丑、鼻子丑、嘴巴丑”……我在黑板上逐一写下这些词,转过身,看到第一排的小易跟同桌挤眉弄眼:“颜值太低了,没一个地方不丑的。”我在心里暗笑着摇摇头——的确,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孩子们对这种写法感到奇怪也很正常,谁愿意别人把自己写这么丑啊!
我拿小易的话“开刀”了:“同学们,刚才小易说‘没一个地方不丑的’,是这样吗?”这是我课堂上的惯用“伎俩”——给孩子们说话的自由,然后从他们的言论中找到开启课堂的钥匙。
果然,我话音刚落,一丛小手如迎风招展的旗子招徕着我,希望能够得到发言的机会。还有更多按捺不住的小家伙,已经大声喊出:“错啦错啦!”“眼睛不丑!”
小易的同桌小轩气定神闲地站起来,他说:“作者先用很大篇幅描绘托尔斯泰外在形象的丑陋,然后集中写眼睛,他用了‘宝石’的比喻,可见托尔斯泰的眼睛是很美的。”
小卓同学甩着两条长辫子站起来继续补充:“除了宝石之外,还把眼睛比作了‘晶体’‘金刚刀’等等,都是为了突出托尔斯泰的眼睛,不止美丽,还很锐利,可以洞察世界。”此时,孩子们自然明白,原来,写其他各部位的丑陋都是为了反衬托尔斯泰眼睛的美丽!
我相机引导:“孩子们,我们发现,作者写托尔斯泰是‘假丑,真美’。他是只有眼睛美吗?”
我话音未落,十几只手举起来了——这又一次印证了我的观点:一个好的问题,是让学生有表达欲望的问题。
小王同学说:“还有人格美,虽然他外表不美,但托尔斯泰是伟大的,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有了前面的烘托和铺垫,孩子们的认识,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到位。于是,我趁机补充了托尔斯泰的痛苦与觉醒、反思与忧虑,还有他伟大的作品,当然,还有那座最美的坟墓……教室里沉默了,再次看着课本上托翁的肖像,孩子们的眼里流露出了崇敬。
下课铃响起了,我正准备总结,小易同学却再一次举起了手,他的眼神似乎有些急切,又有些坚定,我期待他的答案。他站起来,缓缓地说:“我认为,托尔斯泰除了眼睛美,还有灵魂美,因为这篇文章就是在透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写他的灵魂。”我微笑着点点头,他沉吟了一下又补充:“颜值并不能说明一切。”我带头鼓起掌来,此时,居里夫人的美、托尔斯泰的美、还有孩子们的“发现之美”,混合着白兰的香气,在教室里流动着,我氤氲在这“美”的香气里……
我们正在学八年级上册的回忆性散文与传记文学单元,部编版教材有个很重要的理念——整合。按照既定的教学思路,把这两篇课文整合起来,重点在于让学生发现其写法的异同。虽然经过讨论、引导,基本能达到目标,但课堂沉闷、学生表达欲望淡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我却毫无成就感。
穿过喧闹的走廊,双腿缓慢地向办公室挪,大脑却在飞速地运转——下一个班,还用这个方法整合课文肯定不行。怎样才能让学生参与度更高呢?寒风携着白兰的气息扑入鼻腔,我喜欢这个味道。闻着这似有若无的香气,我似乎被唤醒了,当即决定放弃常规整合思路,从学生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品读”入手。
调整后的课堂开始了。孩子们一如往常,目光灼灼地期待着我。
我抛出了第一个任务:“请用两个字概括二位传主的形象,先说托尔斯泰,再说居里夫人。”
在单元预习课时,孩子们已经把整单元的文章阅读完毕,并做好了批注,因此学生對文章内容比较熟悉,我话音未落,此起彼伏的声音从教室各个角落里传来:
“伟大!”一向思维敏捷的小易同学喊着。
“深邃!”小马同学紧随其后。
“多毛!”小沈同学话音一落,全班哄笑起来。
接着,“平庸”“丑陋”“低调”等等词都从孩子们嘴里蹦出来,几乎每个词都从某个侧面还原了托尔斯泰的形象。
而说到居里夫人,则是“勤奋”“专注”“执着”“美丽”“刻苦”……当孩子们把自己的答案逐一书写在黑板上时,一对反义词令我眼前一亮:“丑陋”和“美丽”!——对呀,这是多好的一个教学整合点!写法一正一反,外在形象一美一丑,正好让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深化认识。我顿时兴奋起来,源源不绝的思维流如同冲破了堤坝的小河一般,欢快地流淌着:“大家既然认为‘美丽’属于居里夫人,‘丑陋’属于托尔斯泰,那么,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托尔斯泰的丑陋又表现在何处?”
围绕着这两个词,这节课似乎“活”起来了。学生的小组讨论精彩不断,形象美、精神美、品质美……孩子们的解读一个比一个到位。第五小组甚至发现了“爱情美”,科代表小陈说:“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读出了居里夫妇伟大的爱情,他们这种有共同理想、相互支持的感觉,很美,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此时,大家忍不住鼓起掌来,真的太好了!窗外,南中国的太阳也微笑着,把白兰树的叶子映得如翡翠一般。
关于托尔斯泰的“丑”,孩子们也认识得很深刻,通过赏析作者的描写,他们概括出了“毛发丑、身材丑、鼻子丑、嘴巴丑”……我在黑板上逐一写下这些词,转过身,看到第一排的小易跟同桌挤眉弄眼:“颜值太低了,没一个地方不丑的。”我在心里暗笑着摇摇头——的确,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孩子们对这种写法感到奇怪也很正常,谁愿意别人把自己写这么丑啊!
我拿小易的话“开刀”了:“同学们,刚才小易说‘没一个地方不丑的’,是这样吗?”这是我课堂上的惯用“伎俩”——给孩子们说话的自由,然后从他们的言论中找到开启课堂的钥匙。
果然,我话音刚落,一丛小手如迎风招展的旗子招徕着我,希望能够得到发言的机会。还有更多按捺不住的小家伙,已经大声喊出:“错啦错啦!”“眼睛不丑!”
小易的同桌小轩气定神闲地站起来,他说:“作者先用很大篇幅描绘托尔斯泰外在形象的丑陋,然后集中写眼睛,他用了‘宝石’的比喻,可见托尔斯泰的眼睛是很美的。”
小卓同学甩着两条长辫子站起来继续补充:“除了宝石之外,还把眼睛比作了‘晶体’‘金刚刀’等等,都是为了突出托尔斯泰的眼睛,不止美丽,还很锐利,可以洞察世界。”此时,孩子们自然明白,原来,写其他各部位的丑陋都是为了反衬托尔斯泰眼睛的美丽!
我相机引导:“孩子们,我们发现,作者写托尔斯泰是‘假丑,真美’。他是只有眼睛美吗?”
我话音未落,十几只手举起来了——这又一次印证了我的观点:一个好的问题,是让学生有表达欲望的问题。
小王同学说:“还有人格美,虽然他外表不美,但托尔斯泰是伟大的,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有了前面的烘托和铺垫,孩子们的认识,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到位。于是,我趁机补充了托尔斯泰的痛苦与觉醒、反思与忧虑,还有他伟大的作品,当然,还有那座最美的坟墓……教室里沉默了,再次看着课本上托翁的肖像,孩子们的眼里流露出了崇敬。
下课铃响起了,我正准备总结,小易同学却再一次举起了手,他的眼神似乎有些急切,又有些坚定,我期待他的答案。他站起来,缓缓地说:“我认为,托尔斯泰除了眼睛美,还有灵魂美,因为这篇文章就是在透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写他的灵魂。”我微笑着点点头,他沉吟了一下又补充:“颜值并不能说明一切。”我带头鼓起掌来,此时,居里夫人的美、托尔斯泰的美、还有孩子们的“发现之美”,混合着白兰的香气,在教室里流动着,我氤氲在这“美”的香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