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阐明了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并讲述了阶级社会的形成与消亡;而阶级的产生与社会分工、生产过剩之间必然存在历史和逻辑关系,那么随着共产主义的胜利,阶级产生消亡趋势也是客观规律,中国应从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理论出发,解决中国问题,警惕西方“阶级无用论”,走好中国道路。
关键词:社会分工;私有制;共产主义
1884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氏族社会发展到了全盛时代,其优越性在于,在氏族制度内部,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分别,他们以采集狩猎为业,实行家户共产制,多个家庭共同制作和使用的东西都是共同财产,在此时期唯一的分工就是家户中的性别分工,因此阶级之分更是绝无可能。但到野蛮时代中级阶段以后,氏族社会的家户共产制经济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大分工出现,氏族内部的财产逐渐趋于私有化,阶级开始产生并分化,氏族制度的优越性开始消逝,不仅摧毁了原始公有制度,而且最终确立了奴隶制度。
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带来奴隶制
在野蛮时代中级阶段,首先出现了牲畜的驯养业。此时,游牧部落从当时的野蛮部落中脱离而出,即形成了第一次的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开始驯养牲畜,得到了日益增多的乳、肉类以及皮毛等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的出现导致当时的社会产生空前的变化和发展:其一,牲畜群私产化,从开始游牧部落的集体狩猎,转变为个体即对偶家庭独立饲养牲畜;其二,随着驯养业的发展,畜群的增多,看管畜群的劳动力就成为了必需,当时的战争俘虏被吸收成为免费的劳动力——奴隶;其三,生产的余剩的肉、皮毛等生活资料,使得最早的交换出现,并成为了必要。其次,作为驯养业必要补充的园圃种植业应用而生,起初仅作为饲料而种植的牧草与谷物,逐渐演化为满足人类需求的粮食,同时这种种植业开始向农业部落发展。此外,这一阶段的工业如纺织和金属加工业也随之出现。 驯养业,种植业以及工业的出现与发展,使得生产也开始增加,不论氏族还是对偶家庭的劳动量都随之增加,于是就产生了前面所说的吸收战俘为免费奴隶。所以,这次社会大分工之中,产生了第一次的阶级分裂,自由民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差别随之出现。但此时奴隶主和奴隶他们的关系还只是阶级关系的粗浅表现,更多的应该是等级关系。
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生贫富差别
现在我们来看野蛮时代高级阶段,这一时代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时期,它的突出成就在于铁器的发现与使用,使得农业在生产上也趋于丰富,从仅种植谷物粮食等基本作物到经营园艺和栽培经济作物,并把经济作物加工成产品等。这表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制造”的手段,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营活动的丰富,各种手工业操作如:纺织业等活动逐渐增多,制作技术日益求精,但可以同时兼顾农耕、畜牧以及手工制作的人非常有限,自然就需要有人脱离农业生产而转入手工业的专门化发展,于是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开始独立,此前只作为免费劳力的奴隶,在此时劳动力价值得到了提高,奴隶制从此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贸易开始出现,个人财富随着贸易迅速积累,于是在新的社会分工下,阶级划分进一步明朗,出现了富人和贫民的区分。这种家庭之间的财产差别冲击着旧有的共产制氏族公社,对财富的追求导致了氏族之间的经常性战争掠夺,如果不是新的社会分工致使商品交换得到发展,那么个人财富也不会积累到足以形成贫富差别这种境地,穷富差别产生与社会分工之间有必然的历史关系。
三、第三次社会分工促生商人阶级
现在让我们走向文明时代,文明时代的开启有其历史必然性—第三次社会分工。野蛮时代中级阶段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了游牧部落的牲畜产品与其它部落产品之间的物品交换,这样的分工首次促进了私有财产的交换;到野蛮时代高级阶段,铁器的应用推动了生产力,在此条件下,生产日益丰富,有越来越多的人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专门的产品交换成为人们的谋生手段;当历史发展到即将进入文明时代时,一方面商品交换极其频繁,另一方面交换市场不断扩大,专门经营商品交换事务的人成为历史的需求,他需要充当各个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中间人,遂出现了商人,并形成了专门交换的产业—商业。商人阶级的出现,商业的迅速发展,这便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与商人这个阶级一同出现的还有土地私有权,这就说明土地在这个时期可以进行买卖和抵押,所以财富集中到经商的人手中,与贫民和奴隶的差距日益增大,这样看来,阶级产生不可避免,阶级的产生一步步摧毁了氏族制度。当奴隶也变成私有财产的时候,阶级对立的历史就开始了。
四、阶级消亡趋势及其历史前提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经历了阶级的产生到阶级的对立。从原始社会开始,随着生产力的一步步发展,社会分工的逐渐明晰,产生了私有财产和私有制,人类社会也进入到了阶级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在恩格斯看来,私有财产是历史的范畴,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会迎来共产主义社会,存在问题的私有制社会必然要消亡,同时作为私有制的历史结果的阶级就会消失。阶级的消灭必然经历漫长的过程,但这并不代表阶级问题不会消失,阶级出现是与特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有出现就有灭亡。所以,我们要把它放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考量。消灭阶级是人类社会的必经之路,但其消亡有诸多历史前提,主要在于理清社會关系。
以上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阶段中阶级的历史演变阐述。承认阶级的存在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但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相应而来的是西方一些人对马克思恩格斯阶级这一概念的质疑,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尤其就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出现的现实社会问题来看,说明他们所言的“阶级消亡说”的诸多依据是无法立足的;因此,阶级的消灭同它的出现一样,都是要遵循历史前提,在中国理论界应当重新审视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理论的价值,始终坚持用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理论来解决中国社会问题,言说中国话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汪越,孙熙国.“阶级消亡说”的理论透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2).
[6] 陈培永. 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当代理解[J].学术研究,2018(7).
[7] 李路路,杨娜.社会变迁与阶级分析:理论与现实[J].社会学评论,2016(1).
[8]刘洪刚. 理解马克思阶级概念的三重维度[J]. 科学社会主义,2019(2).
[9]姜大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三主题解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5).
[10] 陈世珍.《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要点解析[J].前线,2018(5).
[11] 辛向阳.《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国家理论及其思想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
关键词:社会分工;私有制;共产主义
1884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氏族社会发展到了全盛时代,其优越性在于,在氏族制度内部,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分别,他们以采集狩猎为业,实行家户共产制,多个家庭共同制作和使用的东西都是共同财产,在此时期唯一的分工就是家户中的性别分工,因此阶级之分更是绝无可能。但到野蛮时代中级阶段以后,氏族社会的家户共产制经济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大分工出现,氏族内部的财产逐渐趋于私有化,阶级开始产生并分化,氏族制度的优越性开始消逝,不仅摧毁了原始公有制度,而且最终确立了奴隶制度。
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带来奴隶制
在野蛮时代中级阶段,首先出现了牲畜的驯养业。此时,游牧部落从当时的野蛮部落中脱离而出,即形成了第一次的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开始驯养牲畜,得到了日益增多的乳、肉类以及皮毛等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的出现导致当时的社会产生空前的变化和发展:其一,牲畜群私产化,从开始游牧部落的集体狩猎,转变为个体即对偶家庭独立饲养牲畜;其二,随着驯养业的发展,畜群的增多,看管畜群的劳动力就成为了必需,当时的战争俘虏被吸收成为免费的劳动力——奴隶;其三,生产的余剩的肉、皮毛等生活资料,使得最早的交换出现,并成为了必要。其次,作为驯养业必要补充的园圃种植业应用而生,起初仅作为饲料而种植的牧草与谷物,逐渐演化为满足人类需求的粮食,同时这种种植业开始向农业部落发展。此外,这一阶段的工业如纺织和金属加工业也随之出现。 驯养业,种植业以及工业的出现与发展,使得生产也开始增加,不论氏族还是对偶家庭的劳动量都随之增加,于是就产生了前面所说的吸收战俘为免费奴隶。所以,这次社会大分工之中,产生了第一次的阶级分裂,自由民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差别随之出现。但此时奴隶主和奴隶他们的关系还只是阶级关系的粗浅表现,更多的应该是等级关系。
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生贫富差别
现在我们来看野蛮时代高级阶段,这一时代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时期,它的突出成就在于铁器的发现与使用,使得农业在生产上也趋于丰富,从仅种植谷物粮食等基本作物到经营园艺和栽培经济作物,并把经济作物加工成产品等。这表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制造”的手段,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营活动的丰富,各种手工业操作如:纺织业等活动逐渐增多,制作技术日益求精,但可以同时兼顾农耕、畜牧以及手工制作的人非常有限,自然就需要有人脱离农业生产而转入手工业的专门化发展,于是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开始独立,此前只作为免费劳力的奴隶,在此时劳动力价值得到了提高,奴隶制从此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贸易开始出现,个人财富随着贸易迅速积累,于是在新的社会分工下,阶级划分进一步明朗,出现了富人和贫民的区分。这种家庭之间的财产差别冲击着旧有的共产制氏族公社,对财富的追求导致了氏族之间的经常性战争掠夺,如果不是新的社会分工致使商品交换得到发展,那么个人财富也不会积累到足以形成贫富差别这种境地,穷富差别产生与社会分工之间有必然的历史关系。
三、第三次社会分工促生商人阶级
现在让我们走向文明时代,文明时代的开启有其历史必然性—第三次社会分工。野蛮时代中级阶段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了游牧部落的牲畜产品与其它部落产品之间的物品交换,这样的分工首次促进了私有财产的交换;到野蛮时代高级阶段,铁器的应用推动了生产力,在此条件下,生产日益丰富,有越来越多的人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专门的产品交换成为人们的谋生手段;当历史发展到即将进入文明时代时,一方面商品交换极其频繁,另一方面交换市场不断扩大,专门经营商品交换事务的人成为历史的需求,他需要充当各个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中间人,遂出现了商人,并形成了专门交换的产业—商业。商人阶级的出现,商业的迅速发展,这便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与商人这个阶级一同出现的还有土地私有权,这就说明土地在这个时期可以进行买卖和抵押,所以财富集中到经商的人手中,与贫民和奴隶的差距日益增大,这样看来,阶级产生不可避免,阶级的产生一步步摧毁了氏族制度。当奴隶也变成私有财产的时候,阶级对立的历史就开始了。
四、阶级消亡趋势及其历史前提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经历了阶级的产生到阶级的对立。从原始社会开始,随着生产力的一步步发展,社会分工的逐渐明晰,产生了私有财产和私有制,人类社会也进入到了阶级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在恩格斯看来,私有财产是历史的范畴,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会迎来共产主义社会,存在问题的私有制社会必然要消亡,同时作为私有制的历史结果的阶级就会消失。阶级的消灭必然经历漫长的过程,但这并不代表阶级问题不会消失,阶级出现是与特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有出现就有灭亡。所以,我们要把它放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考量。消灭阶级是人类社会的必经之路,但其消亡有诸多历史前提,主要在于理清社會关系。
以上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阶段中阶级的历史演变阐述。承认阶级的存在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但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相应而来的是西方一些人对马克思恩格斯阶级这一概念的质疑,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尤其就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出现的现实社会问题来看,说明他们所言的“阶级消亡说”的诸多依据是无法立足的;因此,阶级的消灭同它的出现一样,都是要遵循历史前提,在中国理论界应当重新审视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理论的价值,始终坚持用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理论来解决中国社会问题,言说中国话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汪越,孙熙国.“阶级消亡说”的理论透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2).
[6] 陈培永. 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当代理解[J].学术研究,2018(7).
[7] 李路路,杨娜.社会变迁与阶级分析:理论与现实[J].社会学评论,2016(1).
[8]刘洪刚. 理解马克思阶级概念的三重维度[J]. 科学社会主义,2019(2).
[9]姜大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三主题解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5).
[10] 陈世珍.《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要点解析[J].前线,2018(5).
[11] 辛向阳.《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国家理论及其思想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