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人们对一定事物有趋向心里特征,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我任教的学生中,基础较好,但是,地理课对他们而言是一门全新的科目,培养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地理课的内容是最令人感兴趣的,但是宏观广大而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学生难以成功地感知,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其成为一门较难学的课程,形成了地理课培养学习兴趣的困难点。我在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充分挖掘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和抓住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谈一谈几点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地理教师的个人魅力。
初中生的学习往往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对任课教师的喜欢与否,在一定程度可以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那么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更要加强自身人格魅力的提升。
地理教师以高尚的师德形象,严谨的治学态度,高昂的精神状态,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感染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热爱自己的专业,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前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学生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相长,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此外,地理教师备课量大,但要批改的作业较少,课余时间较多。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修炼”更多技艺,如球类运动、歌舞、绘画、书法、魔术、电脑编程等,不仅可以丰富业余生活,愉悦身心,而且让学生觉得你多才多艺,敬仰、崇拜油然而生。
二、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挖掘教材的趣味性。
1、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教学
运用投影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传统教法中,解决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语言讲,即使挂图、板图也无法跳出静的框框。若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投影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像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讲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这时可向上抽动绘有河水横断面的水位线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投影片,这样,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画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充分挖掘地理教材的趣味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中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引导和强化。地理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广,包含许多有趣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平常要有意识地积累有趣的素材,例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气温的垂直变化)。“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气温日较差大)的奇观。讲到中国的气候时可以联系起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另外,有的内容可以编成歌谣,例如:讲到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时,编这样的歌谣:“俩湖广宁重河山,五江港澳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内蒙台海福吉安”。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图片,本身就是很有趣味的,因此,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将地理的趣味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就不愁学生不喜欢地理,学不好地理了。
三、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为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就需要教师构建起二者之間的桥梁,把地理知识形象化、生活化。
1、从生活中来,到学习中去。七年级的世界地理部分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总有些遥不可及的陌生感,教师可多动脑筋,把一些问题融入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比如,在七年级上册“地球公转”一节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轨迹学生不易把握。我打了个比方,就像学校附近的122路公交车始终在安凯厂至琥珀山庄两点间来回一样,南二环路以北的城区好比北半球,以南的地区好比南半球,而南二环就好比是赤道,122公交车每趟来回都要经过南二环两次,而抵达安凯厂和琥珀山庄这两个首末站则各为一次,到站即调头回归,不再向前。如此循环,周而复始。这样把看起来离我们十万八千里的问题,一下子拉到了我们身边,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而且乐学。
2、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介绍“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时,展示一些图片:皖南地区的徽派建筑;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双版纳的竹楼;威尼斯的人们出入皆船;沙漠地区的民族则骑着骆驼……这些各具特色的生活现象会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使他们认识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产生一种好奇感、需求感。教师可顺势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渠道搜集资料,拓宽视野,有条件的可通过图书馆、上网查询,没有条件的同学也可看电视如‘‘人与自然‘’“探索频道”等知识性与趣味性都很强的节目。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中要遵循“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原则,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这一过程中教师成了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任务艰巨,道路漫长,只有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才能实现高效地理课堂的目的,成为教学改革中新时代的教师。
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地理教师的个人魅力。
初中生的学习往往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对任课教师的喜欢与否,在一定程度可以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那么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更要加强自身人格魅力的提升。
地理教师以高尚的师德形象,严谨的治学态度,高昂的精神状态,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感染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热爱自己的专业,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前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学生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相长,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此外,地理教师备课量大,但要批改的作业较少,课余时间较多。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修炼”更多技艺,如球类运动、歌舞、绘画、书法、魔术、电脑编程等,不仅可以丰富业余生活,愉悦身心,而且让学生觉得你多才多艺,敬仰、崇拜油然而生。
二、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挖掘教材的趣味性。
1、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教学
运用投影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传统教法中,解决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语言讲,即使挂图、板图也无法跳出静的框框。若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投影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像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讲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这时可向上抽动绘有河水横断面的水位线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投影片,这样,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画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充分挖掘地理教材的趣味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中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引导和强化。地理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广,包含许多有趣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平常要有意识地积累有趣的素材,例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气温的垂直变化)。“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气温日较差大)的奇观。讲到中国的气候时可以联系起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另外,有的内容可以编成歌谣,例如:讲到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时,编这样的歌谣:“俩湖广宁重河山,五江港澳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内蒙台海福吉安”。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图片,本身就是很有趣味的,因此,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将地理的趣味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就不愁学生不喜欢地理,学不好地理了。
三、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为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就需要教师构建起二者之間的桥梁,把地理知识形象化、生活化。
1、从生活中来,到学习中去。七年级的世界地理部分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总有些遥不可及的陌生感,教师可多动脑筋,把一些问题融入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比如,在七年级上册“地球公转”一节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轨迹学生不易把握。我打了个比方,就像学校附近的122路公交车始终在安凯厂至琥珀山庄两点间来回一样,南二环路以北的城区好比北半球,以南的地区好比南半球,而南二环就好比是赤道,122公交车每趟来回都要经过南二环两次,而抵达安凯厂和琥珀山庄这两个首末站则各为一次,到站即调头回归,不再向前。如此循环,周而复始。这样把看起来离我们十万八千里的问题,一下子拉到了我们身边,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而且乐学。
2、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介绍“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时,展示一些图片:皖南地区的徽派建筑;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双版纳的竹楼;威尼斯的人们出入皆船;沙漠地区的民族则骑着骆驼……这些各具特色的生活现象会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使他们认识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产生一种好奇感、需求感。教师可顺势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渠道搜集资料,拓宽视野,有条件的可通过图书馆、上网查询,没有条件的同学也可看电视如‘‘人与自然‘’“探索频道”等知识性与趣味性都很强的节目。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中要遵循“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原则,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这一过程中教师成了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任务艰巨,道路漫长,只有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才能实现高效地理课堂的目的,成为教学改革中新时代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