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华尔街,有一群人叫做“Quant(矿工)”。Quant分布在华尔街的各个角落。从衍生产品定价,到量化交易建模,到风险管理;从债券、外汇,到股票、期权、期货,都有他们的身影。每年,华尔街的大小公司都会去各大名校搜寻数学、统计、物理等专业的Ph.D.,期待他们用最擅长的数理模型来对冲风险,寻找机遇,从而在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中渔利。
2006年,孙永宝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他拿到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美国著名高校的offer,最终选择麻省理工学院(MIT)继续深造,攻读物理化学Ph.D.。2017年,他从MIT拿到理学博士学位,进入位于纽约的摩根斯坦利总部工作。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MIT的博士都会从事科研道路,孙永宝却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在Ph.D.期间,孙永宝的研究方向是激化激元(polariton)的量子凝聚现象。polariton是一种存在于固体中的光和物质的混合态。它们在通常的条件下运动活跃,而当满足一定条件时,就像水蒸气遇冷凝聚成水滴一样,发生凝聚现象。在这种状态中,每个单个polariton的运动会对所有polariton产生影响,即使这两个polariton距离很远。对物理化学家来说,这样的状态是可以用于验证一些重要理论,比如说与大爆炸理论相关的超新星演变等。但是,从实验上实现polariton的凝聚态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需要超低温和严格控制的光激发。在博士期间,孙永宝通过一种特殊的材料以及精准的光路设计,第一次实现了在“高温”下操纵polariton进入凝聚态的过程,并在一些科研期刊上发表了研究工作。
虽然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很多物理、数学的基础研究却在金融学里意外地有了应用的价值。物理是对物质世界的抽象;金融市场无外乎也是一种物质世界。一个有效的市场,与物理学中的平衡态类似,可以用数字和模型来分析描述其中的很多变化规律。更加激动人心的是,很多时候,一个模型的正确与否,在物理学中需要多年的实验验证,在金融市场中很快可以见分晓。
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金融学引入了数理模型作为理论基础,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冷战结束后美国对数理基础研究经费的大幅缩减,研究职位越来越少,申请经费变得越来越难。
在华尔街,像孙永宝这样的中国Quant有不少,很多进入华尔街的中国人都是理工科Ph.D.出身,有很强的数理功底和分析能力。他们靠这样无可替代的能力在华尔街找到栖身之地。
但最聪明的理科生加入华尔街后,华尔街往往把他们的才智浓缩到极窄的维度上。在一家家公司里,每个人专职负责一小块,最懂的也是这一小块,就像一座座巨大机器中的齿轮一样。
为什么呢?孙永宝认为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作为理工科Ph.D.出身,大家对问题的思考常常重深度多于重广度,所从事的职位也往往是对深度要求比较高的职位。而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Quant工作的性质限制了很多人向广度发展的机会。这样的趋势又进一步形成了华尔街上的思维定势,觉得中国人擅长做专而精的数理工作,但是不擅长交流管理,从而在这样的机会出现的时候,招聘和提拔的往往是更为能说会道的白人、印度人。
另一方面,Quant的工作有不错的薪水,很快就可以有小富即安的生活。年轻时被套上金枷锁,行事不免瞻前顾后。相对封闭的环境,加上语言、文化上的差異,签证对于换工作的限制,很多人难以把握决策层的复杂动态,于是选择低调默默工作,谨言慎行。
曾经是最聪明的中国学生,现在反倒受困于聪明和高薪,无法挣脱,很多中国人都觉得不甘心。当年出国的时候,大家都是豪情万丈,没有多少人想一辈子在美国大公司里码代码。尽管现在的生活也不错,但孙永宝的很多同事、朋友都怀着创业的念头,或者保持着与国内猎头的联系,希望事业再上一层楼。毕竟,国内的金融业才刚刚起步,相比于做一颗美国大公司里的螺丝钉,国内的舞台更大,这批人能做的事情应该多得多。
孙永宝身边的许多同学都有一个“海归梦”。“很多人回国,做基金,或做Fintech。在纽约的华人酒会上,也时不时可以听到身边的人回国的消息。”
而他之所以还留在美国工作,不外乎想积攒更多的工作经验、想更多地了解国内的创业/职场环境……
2006年,孙永宝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他拿到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美国著名高校的offer,最终选择麻省理工学院(MIT)继续深造,攻读物理化学Ph.D.。2017年,他从MIT拿到理学博士学位,进入位于纽约的摩根斯坦利总部工作。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MIT的博士都会从事科研道路,孙永宝却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在Ph.D.期间,孙永宝的研究方向是激化激元(polariton)的量子凝聚现象。polariton是一种存在于固体中的光和物质的混合态。它们在通常的条件下运动活跃,而当满足一定条件时,就像水蒸气遇冷凝聚成水滴一样,发生凝聚现象。在这种状态中,每个单个polariton的运动会对所有polariton产生影响,即使这两个polariton距离很远。对物理化学家来说,这样的状态是可以用于验证一些重要理论,比如说与大爆炸理论相关的超新星演变等。但是,从实验上实现polariton的凝聚态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需要超低温和严格控制的光激发。在博士期间,孙永宝通过一种特殊的材料以及精准的光路设计,第一次实现了在“高温”下操纵polariton进入凝聚态的过程,并在一些科研期刊上发表了研究工作。
虽然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很多物理、数学的基础研究却在金融学里意外地有了应用的价值。物理是对物质世界的抽象;金融市场无外乎也是一种物质世界。一个有效的市场,与物理学中的平衡态类似,可以用数字和模型来分析描述其中的很多变化规律。更加激动人心的是,很多时候,一个模型的正确与否,在物理学中需要多年的实验验证,在金融市场中很快可以见分晓。
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金融学引入了数理模型作为理论基础,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冷战结束后美国对数理基础研究经费的大幅缩减,研究职位越来越少,申请经费变得越来越难。
在华尔街,像孙永宝这样的中国Quant有不少,很多进入华尔街的中国人都是理工科Ph.D.出身,有很强的数理功底和分析能力。他们靠这样无可替代的能力在华尔街找到栖身之地。
但最聪明的理科生加入华尔街后,华尔街往往把他们的才智浓缩到极窄的维度上。在一家家公司里,每个人专职负责一小块,最懂的也是这一小块,就像一座座巨大机器中的齿轮一样。
为什么呢?孙永宝认为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作为理工科Ph.D.出身,大家对问题的思考常常重深度多于重广度,所从事的职位也往往是对深度要求比较高的职位。而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Quant工作的性质限制了很多人向广度发展的机会。这样的趋势又进一步形成了华尔街上的思维定势,觉得中国人擅长做专而精的数理工作,但是不擅长交流管理,从而在这样的机会出现的时候,招聘和提拔的往往是更为能说会道的白人、印度人。
另一方面,Quant的工作有不错的薪水,很快就可以有小富即安的生活。年轻时被套上金枷锁,行事不免瞻前顾后。相对封闭的环境,加上语言、文化上的差異,签证对于换工作的限制,很多人难以把握决策层的复杂动态,于是选择低调默默工作,谨言慎行。
曾经是最聪明的中国学生,现在反倒受困于聪明和高薪,无法挣脱,很多中国人都觉得不甘心。当年出国的时候,大家都是豪情万丈,没有多少人想一辈子在美国大公司里码代码。尽管现在的生活也不错,但孙永宝的很多同事、朋友都怀着创业的念头,或者保持着与国内猎头的联系,希望事业再上一层楼。毕竟,国内的金融业才刚刚起步,相比于做一颗美国大公司里的螺丝钉,国内的舞台更大,这批人能做的事情应该多得多。
孙永宝身边的许多同学都有一个“海归梦”。“很多人回国,做基金,或做Fintech。在纽约的华人酒会上,也时不时可以听到身边的人回国的消息。”
而他之所以还留在美国工作,不外乎想积攒更多的工作经验、想更多地了解国内的创业/职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