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时期为良好行为习惯最佳养成时期,但随着现今独生子女家庭不断增加,长辈过分溺爱已对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加强幼儿教育中对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极为重要,本文就幼儿教育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进行探讨,以为幼儿教育教学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1
当前社会各个家庭对孩子均较为宠爱,进而导致其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幼儿教育方面也存在较多问题使得好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阻碍阻碍较多。当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即学生普遍不能吃苦,惧怕繁重任务,幼儿在穿衣服、吃饭、洗脸等基本生活技能方面独立能力较弱,对老师、家长依赖程度高;学习方面则主要表现为难以控制自身行為,进而难以全身心投入学习,以至于幼儿难以适应学校生活。因此,对幼儿教育教学中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加以探讨极为必要。
一、注重对幼儿改正行为习惯主动性的培养
自我观念缺乏便是幼儿主要的特点,其对自身行为负责这一主动观念相对缺乏,因而,教师应加以了解,必要时需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要激发幼儿主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心理首先应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故教师应注重对其相关方面的培养,以让学生得以从现实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可组织幼儿探望敬老院,并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来培养其责任意识;教师也可要求幼儿礼貌、热情待人,向老师和同学问好,主动招待客人等。此外,教师应密切留意幼儿上学及放学的行为举动,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应予以适当肯定、鼓励,而针对表现不太好的幼儿则适当加以提示,以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通过榜样激励幼儿
幼儿时期孩子多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于他们而言,获得大人的表扬便是对其行为的肯定。故教师应针对其心理特征,满足幼儿上进心,及时表扬行为习惯良好的幼儿,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1]。幼儿园教师的行为便是幼儿一个主要的模仿对象,因而教师应注重与同事、幼儿的相处,以身作则;其次,幼儿难以控制与调整自身情绪,极易因为小事情而生气或哭闹,此时教师应想办法帮助幼儿变坚强,学习如何控制自身怒气与行为。比如,幼儿注意力较为分散,课堂上极易出现小动作或溜号现象,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可在开始上课时便告诉幼儿:老师相信每个小朋友都是热爱学习的好孩子,一定会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因而你们都是老师的好学生对吗?幼儿通常会大声回答“对!”。如此,教师便通过对幼儿进行夸奖来让其刚到自豪,进而便会自居专心听讲,保持注意力集中。及时课堂上不时会有幼儿做小动作,教师也可通过眼神暗示来让他们主动恢复到学习状态,进而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课堂听讲行为。
三、针对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应予以及时有效的纠正
由于幼儿尚无准确判断能力,难以对他人行为进行正确判断,极易盲目模仿[2]。而且幼儿在学习生活中极易出现一些细小错误或者不良行为习惯,若错误或不良行为未能得以及时纠正则会让其产生该行为是正确的错误观念,因此,教师须及时予以纠正。但当今独生子女较多,幼儿在家中多被宠爱甚至溺爱,脾气较暴躁,并极为出现一些较自私的行为如随意发脾气、哭闹不止、不愿意和其他幼儿分享玩具等行为,针对上述不良行为,幼儿教师不可纵容,而需及时制止。如此才能让幼儿明白他们此种行为不正确,教师还应告诉幼儿良好的做法,以确保幼儿改正自身不良行为,帮助其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孩子吃饭时剩下很多饭,这就造成浪费,教师可及时告知幼儿粮食来之不易,让其珍惜碗里的食物,从而帮助他们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四、采取科学引导方法
若教师在对幼儿良好习惯培养过程中事倍功半,甚至收效甚微时便应考虑是否引导方法出现问题。比如,很多老师或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仅通过言语教育,而未采取行动上的教育,因而实际效果不大。可见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对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极为重要,比如,教师可通过将故事来引导幼儿辨别是非,纠正不良行为习惯等。
五、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幼儿教师与家长在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的同时,还应注重为其营造宽松温馨精神环境的营造,使幼儿得以在良好环境氛围里得到潜移默化熏陶[3]。由于幼儿喜爱模仿,老师与同伴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便是他们最好的教材。如此,教师需做好榜样,将良好行为习惯同环境美化相结合。比如,教师可将幼儿活动时的主题墙“我真棒”布置为小朋友自己刷牙、吃饭、洗脸、穿衣服、排队喝水、互相帮助、浇花等良好行为习惯的相关照片,让这些照片充分发挥鼓励作用,激励幼儿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早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又如,可将卫生间墙上贴上“节约用水”、“手纸入篓”、“便后请冲水”等提示图片,对幼儿进行润物细无声式教育。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幼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做好示范作用,以配合学校教育。比如,要求幼儿家长按时休息、起床、吃饭、尊敬老人、热情待人,从而为幼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总结:
幼儿时期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期,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通过适当引导、鼓励等对幼儿进行教育,针对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及时加以纠正,采用教学引导方法及营造良好教育氛围,注重潜移默化教育来让其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卉.浅谈如何做好幼儿学前教育[J].学周刊,2013(5):191.
[2]贺琛蓉.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4(1):238.
[3]张博南.浅谈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J].科技文汇,2014(11):182.
关键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1
当前社会各个家庭对孩子均较为宠爱,进而导致其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幼儿教育方面也存在较多问题使得好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阻碍阻碍较多。当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即学生普遍不能吃苦,惧怕繁重任务,幼儿在穿衣服、吃饭、洗脸等基本生活技能方面独立能力较弱,对老师、家长依赖程度高;学习方面则主要表现为难以控制自身行為,进而难以全身心投入学习,以至于幼儿难以适应学校生活。因此,对幼儿教育教学中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加以探讨极为必要。
一、注重对幼儿改正行为习惯主动性的培养
自我观念缺乏便是幼儿主要的特点,其对自身行为负责这一主动观念相对缺乏,因而,教师应加以了解,必要时需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要激发幼儿主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心理首先应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故教师应注重对其相关方面的培养,以让学生得以从现实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可组织幼儿探望敬老院,并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来培养其责任意识;教师也可要求幼儿礼貌、热情待人,向老师和同学问好,主动招待客人等。此外,教师应密切留意幼儿上学及放学的行为举动,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应予以适当肯定、鼓励,而针对表现不太好的幼儿则适当加以提示,以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通过榜样激励幼儿
幼儿时期孩子多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于他们而言,获得大人的表扬便是对其行为的肯定。故教师应针对其心理特征,满足幼儿上进心,及时表扬行为习惯良好的幼儿,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1]。幼儿园教师的行为便是幼儿一个主要的模仿对象,因而教师应注重与同事、幼儿的相处,以身作则;其次,幼儿难以控制与调整自身情绪,极易因为小事情而生气或哭闹,此时教师应想办法帮助幼儿变坚强,学习如何控制自身怒气与行为。比如,幼儿注意力较为分散,课堂上极易出现小动作或溜号现象,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可在开始上课时便告诉幼儿:老师相信每个小朋友都是热爱学习的好孩子,一定会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因而你们都是老师的好学生对吗?幼儿通常会大声回答“对!”。如此,教师便通过对幼儿进行夸奖来让其刚到自豪,进而便会自居专心听讲,保持注意力集中。及时课堂上不时会有幼儿做小动作,教师也可通过眼神暗示来让他们主动恢复到学习状态,进而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课堂听讲行为。
三、针对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应予以及时有效的纠正
由于幼儿尚无准确判断能力,难以对他人行为进行正确判断,极易盲目模仿[2]。而且幼儿在学习生活中极易出现一些细小错误或者不良行为习惯,若错误或不良行为未能得以及时纠正则会让其产生该行为是正确的错误观念,因此,教师须及时予以纠正。但当今独生子女较多,幼儿在家中多被宠爱甚至溺爱,脾气较暴躁,并极为出现一些较自私的行为如随意发脾气、哭闹不止、不愿意和其他幼儿分享玩具等行为,针对上述不良行为,幼儿教师不可纵容,而需及时制止。如此才能让幼儿明白他们此种行为不正确,教师还应告诉幼儿良好的做法,以确保幼儿改正自身不良行为,帮助其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孩子吃饭时剩下很多饭,这就造成浪费,教师可及时告知幼儿粮食来之不易,让其珍惜碗里的食物,从而帮助他们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四、采取科学引导方法
若教师在对幼儿良好习惯培养过程中事倍功半,甚至收效甚微时便应考虑是否引导方法出现问题。比如,很多老师或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仅通过言语教育,而未采取行动上的教育,因而实际效果不大。可见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对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极为重要,比如,教师可通过将故事来引导幼儿辨别是非,纠正不良行为习惯等。
五、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幼儿教师与家长在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的同时,还应注重为其营造宽松温馨精神环境的营造,使幼儿得以在良好环境氛围里得到潜移默化熏陶[3]。由于幼儿喜爱模仿,老师与同伴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便是他们最好的教材。如此,教师需做好榜样,将良好行为习惯同环境美化相结合。比如,教师可将幼儿活动时的主题墙“我真棒”布置为小朋友自己刷牙、吃饭、洗脸、穿衣服、排队喝水、互相帮助、浇花等良好行为习惯的相关照片,让这些照片充分发挥鼓励作用,激励幼儿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早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又如,可将卫生间墙上贴上“节约用水”、“手纸入篓”、“便后请冲水”等提示图片,对幼儿进行润物细无声式教育。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幼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做好示范作用,以配合学校教育。比如,要求幼儿家长按时休息、起床、吃饭、尊敬老人、热情待人,从而为幼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总结:
幼儿时期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期,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通过适当引导、鼓励等对幼儿进行教育,针对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及时加以纠正,采用教学引导方法及营造良好教育氛围,注重潜移默化教育来让其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卉.浅谈如何做好幼儿学前教育[J].学周刊,2013(5):191.
[2]贺琛蓉.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4(1):238.
[3]张博南.浅谈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J].科技文汇,2014(1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