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主四环教学模式是我校教改的一个研究课题。其基本思路如下:“三主四环”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按“自主——展示——训练——反馈”四个环节进行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
如何把三主四环教学模式应用在选修四(反应原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如下的探索。首先分析选修四的知识特点。其次归纳,通过实验的结论、现象进行总结。最后,对总结出的规律原理进行应用。所以根据这个现实结合三主四环的教学模式,以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课为例,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问题生成课(原理形成课)
通过一定量的学生实验或教师提供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形成相关的原理,并针对所形成的原理提出问题。
通过学生进行实验以及实验的结果,学生提出相关的结论。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温度和浓度会影响平衡的移动;2.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3.温度可以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学生所得出的问题:有如下的几个方向:1.是不是升高温度都能使所有都向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2.压强能否对平衡造成影响?3.浓度的改变对平衡有哪些影响?
在进行问题生成课设计时,对于所选的数据和实验必须典型,能够明显得出相关的结论,也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问题生成课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形成化学的研究方法——由实验得出结论,也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从而,進一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二、问题解决课(原理应用课)
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方法。
由于学生对化学研究方法比较陌生,学校对于改变压强来影响反应平衡也不具有相关的实验条件,所以在这一部分解决问题时采用模拟数据来研究。选择一个合适的反应利用其平衡常数通过改变相关的数据对比溶度积与平衡常数的关系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所以问题解决课一般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所需知识清单(这部分内容针对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的必需知识和方法进行罗列、填空),像化学平衡的移动所需的知识,浓度商的计算方法,如何利用浓度商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第二部分:问题探究(这部分内容是针对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提示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探究),这部分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合适位置设计提示,即让学生够得到,又让学生要努力思考才能完成,先利用浓度对平衡的影响来小试身手,再将压强问题转化为平衡问题进行思考,最后再处理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第三部分:形成结论(这部分内容是针对学生进行的探究总结出相关的结论),这部分可以单独列出也可以与第二部分结合进行。
在进行问题解决课设计时特别要注意学生的程度,因为学生生源不同、层次不同,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学案设计时要给学生一个思维台阶,让学生可以按照一定的思路、方法一步一步完成相关的学习探究活动。不但让学生能学会学,还要学的有趣,学得有味。
三、训练课(原理应用实训)
按学生找出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以要有两方面的体现,第一:原理本身与习题的关联的体现。学生在探究时掌握的是原理,但当知识以题目的形式体现出来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所以经常出现学时明白,一做就错,这个错不是错在他不懂知识点,而是错在他不知道这个问题应该用哪个知识点来解决。针对这个现象在设计巩固练习时针对解题要有层次。第二:习题要有层次,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基础题,有提升题。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来进行教学,目前高中常见的班都有五六十人,老师在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在以往的教学中就往往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听不懂,一堂课下来总是难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通过三主四环模式,将学生的学习教到个人的手中,使得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好生高收获,弱生保基础。在具体设计、教学环节中,要兼顾到所有层次的学生,教师的工作量,所花的精力就要更多,但这也使得学生能在学习获得更多。
责任编辑韦英哲
如何把三主四环教学模式应用在选修四(反应原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如下的探索。首先分析选修四的知识特点。其次归纳,通过实验的结论、现象进行总结。最后,对总结出的规律原理进行应用。所以根据这个现实结合三主四环的教学模式,以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课为例,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问题生成课(原理形成课)
通过一定量的学生实验或教师提供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形成相关的原理,并针对所形成的原理提出问题。
通过学生进行实验以及实验的结果,学生提出相关的结论。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温度和浓度会影响平衡的移动;2.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3.温度可以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学生所得出的问题:有如下的几个方向:1.是不是升高温度都能使所有都向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2.压强能否对平衡造成影响?3.浓度的改变对平衡有哪些影响?
在进行问题生成课设计时,对于所选的数据和实验必须典型,能够明显得出相关的结论,也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问题生成课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形成化学的研究方法——由实验得出结论,也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从而,進一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二、问题解决课(原理应用课)
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方法。
由于学生对化学研究方法比较陌生,学校对于改变压强来影响反应平衡也不具有相关的实验条件,所以在这一部分解决问题时采用模拟数据来研究。选择一个合适的反应利用其平衡常数通过改变相关的数据对比溶度积与平衡常数的关系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所以问题解决课一般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所需知识清单(这部分内容针对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的必需知识和方法进行罗列、填空),像化学平衡的移动所需的知识,浓度商的计算方法,如何利用浓度商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第二部分:问题探究(这部分内容是针对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提示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探究),这部分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合适位置设计提示,即让学生够得到,又让学生要努力思考才能完成,先利用浓度对平衡的影响来小试身手,再将压强问题转化为平衡问题进行思考,最后再处理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第三部分:形成结论(这部分内容是针对学生进行的探究总结出相关的结论),这部分可以单独列出也可以与第二部分结合进行。
在进行问题解决课设计时特别要注意学生的程度,因为学生生源不同、层次不同,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学案设计时要给学生一个思维台阶,让学生可以按照一定的思路、方法一步一步完成相关的学习探究活动。不但让学生能学会学,还要学的有趣,学得有味。
三、训练课(原理应用实训)
按学生找出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以要有两方面的体现,第一:原理本身与习题的关联的体现。学生在探究时掌握的是原理,但当知识以题目的形式体现出来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所以经常出现学时明白,一做就错,这个错不是错在他不懂知识点,而是错在他不知道这个问题应该用哪个知识点来解决。针对这个现象在设计巩固练习时针对解题要有层次。第二:习题要有层次,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基础题,有提升题。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来进行教学,目前高中常见的班都有五六十人,老师在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在以往的教学中就往往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听不懂,一堂课下来总是难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通过三主四环模式,将学生的学习教到个人的手中,使得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好生高收获,弱生保基础。在具体设计、教学环节中,要兼顾到所有层次的学生,教师的工作量,所花的精力就要更多,但这也使得学生能在学习获得更多。
责任编辑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