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家的百味人生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jw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屋单位是个让人又想、又恨、又爱的地方。”《我们都是这样在屋邨长大的》作者之一范永聪在序言中写的这句话,代表了很多香港公屋人家的情感。许多香港人曾经或依然在公共屋邨中生活,那里演绎的人间百态,耐人寻味。
  石硖尾:废墟上建起第一代公屋
  香港住房大体上分三类:公屋(政府提供的公共租住房屋)、居屋(类似“限价商品房”)和私楼(商品房)。香港房价高企,目前有超过1/3的香港居民生活在公屋中。
  位於深水埗的石硖尾邨,可谓香港第一个公共屋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量居民栖身於九龙一带的木寮屋区,火警时有发生。1953年12月25日晚,现在的石硖尾大街一带发生了一场大火,烧毁大片木屋,5.8万餘人无家可归。石硖尾大火之後两个月,政府在災场附近建起了一栋两层高“包宁平房”,安置災民。同年底,几栋“徙置大厦”在災场落成,“包宁平房”内災民相继搬入。石硖尾徙置大厦的兴建,标誌着香港公屋的诞生。
  徙置大厦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初,大体上经历了六代。第一代楼型设计成“H”或“I”型,高六七层,室内设计成狭长的一室,面积多为三十五六平方呎,供五六名成人居住。厕所、洗漱间、淋浴房公用,设在走廊上。後来,徙置大厦越建越多,性质也由安置災民向改善寮屋居民居住条件方向转变。20世纪60年代,廉租屋邨出现了。
  石硖尾邨最早的徙置大厦已经被改造或重建,僅存的美荷楼也成了生活馆。但走进1962年入夥的彩虹邨紫薇楼,仍能感受到第一代公屋简陋实用的风格:楼内每层都有一条几十米长的走廊,两旁的几十个铁门里面,就是一户户公屋人家。六十来平方呎的空间,屋头一门,屋尾一窗,一两张上下铺的床架在门旁,床尾隔出一个卫生间和一个厨房,都只有五六平方呎大小。
  新市镇:公屋的“黄金时代”
  1972年,香港政府正式推出一项影响深远的政策——“十年建屋计划”,主要由政府建造公共房屋或改建此前的徙置大厦,建设公共屋邨,廉价租给香港市民,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此後,一些“含金量”较高的公共屋邨出现了。那个时代,公屋面积已得以扩大,室内设计受到重视,一房一厅一厨一卫的格局被大量应用,满足都市人居家生活。为适应住户密度大幅提高、公共空间需求日益急迫的现实,公共屋邨留出大片空地配套建设儿童遊乐场、市场、停车场等设施。20世纪90年代,屋邨建设逐渐标凖化。
  那时的公屋供应较足,市民轮候时间较短,有的屋邨还佔据着“绝版”好地段。随着中心城区用地日益紧张,越来越多的屋邨建设在中心城区之外,成了香港新市镇的发源地。荃湾、沙田、屯门成为香港最早配合“十年建屋计划”而发展起来的新市镇。到20世纪80年代,大埔、元朗、粉岭和上水相继发展成第二代新市镇;以後天水围、将军澳和东涌也拓展出来,这就基本形成了当前香港公共屋邨,同时也是香港新市镇的格局。
  进入21世纪,香港可建公屋的地皮越来越少,公屋建成量有所下降,轮候时间延长,公共空间也受到挤压。不过,公屋内部设计小巧而精緻,更加人性化。
  屋邨承载家的味道
  “公屋单位是个让人又想、又恨、又爱的地方。”纵使百感交集,很多公屋住户回想昨日,记忆中更多的依然是美好和温暖,对公屋生活怀着眷恋之情——那是对家的感情。
  傍晚洋溢到楼道里蜜汁鸡翅的香味,父母和孩子们边吃晚饭边讨论成绩单,铁门被风吹闭,热心的街坊拿着衣架帮助勾开……温馨的一幕幕,被《我们都是这样在屋邨长大的》作者们,满怀深情地记录下来。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国家创新能力不足,日本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并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本文分析了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动因,探讨了日本研究生教育在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经验与做法,以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有所裨益和借鉴
期刊
2001年4月,日本政府对我国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实施紧急限制进口措施,挑起两国间农产品贸易争端。我国政府在与日方多次协商末果的情况下,于同年6月宣布对来自日本的汽车、空调和手提电话加征100%的特别关税。在我国拒绝对出口产品实施自动出口限制,日本即将启动紧急限制进口措施的关头,为避免摩擦扩大化,最终双方还是在妥协的前提下,通过签订所谓“民间协议”的方式使争端暂告缓解。
期刊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在研究型大学进行,而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则移位于工业。两种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各自国家里都取得了成功。分析两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传统与变革,可以使我们从中找到一些研究生培养的共性,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美日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传统    (一)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传统  1.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形成  现代研究生教育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1810年
期刊
叶志伟先生  无论是对家乡,还是对香港、对行业,都存有一份强烈的责任感,並力所能及地展开服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他积极地站到了社区服务一线,通过爱心传递,传递正能量。他认为,自己是做了一个香港市民应该做的,没有什麽特别的。生命影响生命,他希望的是,有更多人行动起来,共同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同心抗“疫”积极传递正能量  春到四月,风景如画。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香港仍处於紧张之中,因为这场没
期刊
胡恩成先生  是香港著名画家,他自年少困苦中来,在绘画的世界中寻找到人生的乐趣。三年求学,而後拜入陈善福老师门下,他更明了创作本身的含义,並用媒介作为手段寻找生活的和谐。他将生活的意趣化作绘画的灵感,水彩、水墨、油画,信手拈来地表达内心世界,潇洒而随性。他的笔下既有对生活的热爱,亦有对生活的思考,无论是普通人平凡卻温情的故事,还是对社会的所见所思,都显示出他的绘画功力。而今,他将多年绘画经验和人生
期刊
霍 润先生  二十多年来,胸怀家国情怀,以一颗拳拳赤子之心,谱写着扶贫助学的篇章,帮助五十名贫困学子描绘未来蓝图;他积极开展“中国心·粤澳情”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中华文明滋润粤澳青年;他致力於海峡两岸交流,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不懈努力。    扶贫济困二十载爱心助学五十人  三十载不懈努力,三十载春华秋实。  2019年是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希望工程。他指出:在党的领导下,希
期刊
沈慧林先生  香港精神  守望相助心连心  2020年初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让人猝不及防。这是一场举国动员的防疫攻坚战,这也是一场接连上演的爱心接力赛。在这场战“疫”里,有人最美逆行,有人於平凡点滴中传递大爱。香港在这次疫情中也经受了不一般的考验,但越是困难,越能迸发出“香港精神”的力量,作为这场战“疫”的亲历者、参与者,沈慧林先生用实际行动诠释香港精神,用爱心奉献传递正能量的价值。  病毒无情
期刊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伴随一声嘹亮的啼哭,一个崭新的生命带着无知,伴着无畏,毫无保留地释放自己的情感,倾尽全力地发泄内心的不安。  自出生那刻起,他们便用自己的触觉、听觉、视觉衡量着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婴儿是善意和温暖的,是幸福和珍贵的,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对初升的朝阳而欢呼,不用理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职场生涯;不用担心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庭日常;不用处理剪不
期刊
内容摘要:建立中日韩FrA有其不可否认的有利条件,同时也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制约因素。关于建立中日韩FTA的路径有好几种构想,笔者在列举和评价这些构想后,认为,中日韩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可以在东盟的合作框架下,通过3个“10+1”的具体渠道而形成。从而促进了中日韩三国的紧密合作。  关键词:中国;日本;韩国;FrA
期刊
用胜利支持祖国抗疫 终极格鬥拳手张伟丽成功卫冕  3月8日中午,终极格斗冠军赛(UFC)在美国拉斯维加斯进行了女子草量级冠军赛,中国选手张伟丽击败挑战者波兰选手乔安娜,成功卫冕的同时,也兑现了自己“用胜利支持祖国抗击疫情”的承诺。  去年8月,张伟丽在在UFC格斗之夜深圳站比赛中,仅用42秒就击败了巴西女拳王安德拉德,拿下了女子草量级金腰带。本次比赛,张伟丽与曾统治女子草量级多年的乔安娜上演了一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