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育人。要想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就需要建设积极而健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特殊文化环境引导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是实现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
一、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也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
1.确立主题,明确方向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就是一个开展教育活动的主线,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脉络,应该贯穿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深入全体师生的精神生活,形成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品牌。每个地区的学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区域条件、文化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我们在选择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时,不凡从这些生成性的优势当中来考虑,寻找一个符合学校教育主旋律的选题,在确立主题时可从这些角度思考。注重将传统文化和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意识融合,创建一种传统与现代相渗透的全新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弘扬传统的过程中用现代的意识来丰满校园文化羽翼,让学校师生在积极、阳光、愉悦的氛围中享受校园文化带来的浓厚人文气息。
2. 营造环境,育养心灵
校园文化建设,幽雅、舒适的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成长的地方,它是一所学校价值追求、审美情趣和精神品味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没有相应教学设施、文体设施、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文化建筑和人文景观,没有清洁、整洁、舒适、幽雅的校园环境,那么这个校园将会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建筑和摆设,不能够提供给师生一个适合工作学习的理想环境。因此,学校必须要致力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紧扣学校的特色主题,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形象提升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要优化校内外环境,力争将学校创建成四季有绿荫、四季有花香的绿色校园。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给师生一个洋溢着人文文化气息的成长空间。比如: 课间可以播放一些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师生身在其中得到没得熏陶和享受。将学校的橱窗利用起来,将学校的一些重要决策、举措和师生的获奖、发表的学术论文等情况,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新闻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张贴出来,以便师生和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还可以将橱窗分配但各班,让学生负责出黑板报,宣传自己的班级文化风采,便于相互交流学习。
3.师生共创、携手向前
校园文化建设是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它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性群体,要彰显校园文化的特色,就更需要师生的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将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理念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学校可通过开办各种各样的校内文化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比如:我校主张以德育人,以德治校,学校每周都会利用早读时间,有计划的让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的传统名篇,以进行德育教育和文化熏陶,同时在学校的几面墙体上挂贴出《三字经》,以便师生随时阅读。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区资源、文化历史资源和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访问,帮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培养文化素养。
二、学校德育研究
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就是约束性德育原则使德育“异化”我们知道,德育任务在于使学生能够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而规范对人来说具有某种约束力,由此便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德育就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某种约束,因而将德育等同于管理。我们知道,管理一词由管和理所组成,管是看管、管柬、管制的意思,而理则有道理、整理、理顺之意。管和理具有不同的内涵,管侧重于束缚和控制,而理主要是协调和引导。如果说德育也是一种管理的话,那么,它与一般的管理不同,它是教育管理,是具有教育性的管理。而教育从本质来说是解放人的一种手段,它张扬人的个性,它发掘人的潜能,它激发人的创造欲望,它提升人的整体素养。因此,教育需要自由。需要民主。然而,学校教育又是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因而它不能没有规范、制度和纪律,这是个体社会化所必须的。但是.制度和规范并不是为了管束学生,而是为了引导学生。长期以来,我们有不少教育管理者强调管而忽视理,因而形成了学校德育中的约束性原则,它要求学生必须遵循规范、听从管束,凡不听话、敢于违反制度和纪律的学生,就要受到严惩。实际上这种管束式的德育,只能限制学生的言行,却无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这种强制性的教育往往会造成德育的“异化”——在学校中学生为了博得老师的好评或者为了避免受到惩罚才去约束自己的言行,而一旦走出学校大门则判若两人,其结果只能是培养出一批具有双重人格的两面人,这就是约束性德育的“成果”。
改进我国学校德育需要确立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虽然人类社会具有某些共同的道德规范,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又有着不同的道德准则。道德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离不开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因此,道德必须和现实的社会发展相适应,脱离社会现实的道德观念,是难以成为指导人们行动准则的。鲁迅先生说过,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然而,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良心,它所指向的是应然而非实然状态,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理想,而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是引导人类进步的火炬,因而道德又要具有超越性。現实性与超越性是道德发展的两大特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时期需要确立新的道德规范体系。我们要从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制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人的自主发展要求相吻合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个规范体系应当具有层次性:一方面,它需要有一般公民的行为准则,既关心自己,同时也关心他人,这符合一般民众的实际需要,故具有现实性。但这属于较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它是社会的基础道德,也是道德的底线。另一方面,它也要有先进分子的道德要求,先人后己,舍己为人,这是较高层次的社会道德,它体现了道德发展的趋势,因而具有超越性。新时期的道德规范体系应当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结合,这样的规范才具有针对性,才能被社会所认可,才能真正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进清 论复杂性科学的德育一体化-社会科学家 2010(7)
【2】孙卫红 当前学校德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探究-现代教育论丛 2011(5)
【3】傅侠,袁勤,成玉贤,孙菊如 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失效的探析-科教文汇 2011(8)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
一、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也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
1.确立主题,明确方向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就是一个开展教育活动的主线,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脉络,应该贯穿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深入全体师生的精神生活,形成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品牌。每个地区的学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区域条件、文化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我们在选择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时,不凡从这些生成性的优势当中来考虑,寻找一个符合学校教育主旋律的选题,在确立主题时可从这些角度思考。注重将传统文化和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意识融合,创建一种传统与现代相渗透的全新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弘扬传统的过程中用现代的意识来丰满校园文化羽翼,让学校师生在积极、阳光、愉悦的氛围中享受校园文化带来的浓厚人文气息。
2. 营造环境,育养心灵
校园文化建设,幽雅、舒适的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成长的地方,它是一所学校价值追求、审美情趣和精神品味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没有相应教学设施、文体设施、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文化建筑和人文景观,没有清洁、整洁、舒适、幽雅的校园环境,那么这个校园将会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建筑和摆设,不能够提供给师生一个适合工作学习的理想环境。因此,学校必须要致力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紧扣学校的特色主题,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形象提升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要优化校内外环境,力争将学校创建成四季有绿荫、四季有花香的绿色校园。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给师生一个洋溢着人文文化气息的成长空间。比如: 课间可以播放一些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师生身在其中得到没得熏陶和享受。将学校的橱窗利用起来,将学校的一些重要决策、举措和师生的获奖、发表的学术论文等情况,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新闻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张贴出来,以便师生和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还可以将橱窗分配但各班,让学生负责出黑板报,宣传自己的班级文化风采,便于相互交流学习。
3.师生共创、携手向前
校园文化建设是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它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性群体,要彰显校园文化的特色,就更需要师生的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将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理念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学校可通过开办各种各样的校内文化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比如:我校主张以德育人,以德治校,学校每周都会利用早读时间,有计划的让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的传统名篇,以进行德育教育和文化熏陶,同时在学校的几面墙体上挂贴出《三字经》,以便师生随时阅读。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区资源、文化历史资源和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访问,帮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培养文化素养。
二、学校德育研究
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就是约束性德育原则使德育“异化”我们知道,德育任务在于使学生能够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而规范对人来说具有某种约束力,由此便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德育就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某种约束,因而将德育等同于管理。我们知道,管理一词由管和理所组成,管是看管、管柬、管制的意思,而理则有道理、整理、理顺之意。管和理具有不同的内涵,管侧重于束缚和控制,而理主要是协调和引导。如果说德育也是一种管理的话,那么,它与一般的管理不同,它是教育管理,是具有教育性的管理。而教育从本质来说是解放人的一种手段,它张扬人的个性,它发掘人的潜能,它激发人的创造欲望,它提升人的整体素养。因此,教育需要自由。需要民主。然而,学校教育又是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因而它不能没有规范、制度和纪律,这是个体社会化所必须的。但是.制度和规范并不是为了管束学生,而是为了引导学生。长期以来,我们有不少教育管理者强调管而忽视理,因而形成了学校德育中的约束性原则,它要求学生必须遵循规范、听从管束,凡不听话、敢于违反制度和纪律的学生,就要受到严惩。实际上这种管束式的德育,只能限制学生的言行,却无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这种强制性的教育往往会造成德育的“异化”——在学校中学生为了博得老师的好评或者为了避免受到惩罚才去约束自己的言行,而一旦走出学校大门则判若两人,其结果只能是培养出一批具有双重人格的两面人,这就是约束性德育的“成果”。
改进我国学校德育需要确立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虽然人类社会具有某些共同的道德规范,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又有着不同的道德准则。道德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离不开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因此,道德必须和现实的社会发展相适应,脱离社会现实的道德观念,是难以成为指导人们行动准则的。鲁迅先生说过,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然而,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良心,它所指向的是应然而非实然状态,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理想,而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是引导人类进步的火炬,因而道德又要具有超越性。現实性与超越性是道德发展的两大特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时期需要确立新的道德规范体系。我们要从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制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人的自主发展要求相吻合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个规范体系应当具有层次性:一方面,它需要有一般公民的行为准则,既关心自己,同时也关心他人,这符合一般民众的实际需要,故具有现实性。但这属于较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它是社会的基础道德,也是道德的底线。另一方面,它也要有先进分子的道德要求,先人后己,舍己为人,这是较高层次的社会道德,它体现了道德发展的趋势,因而具有超越性。新时期的道德规范体系应当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结合,这样的规范才具有针对性,才能被社会所认可,才能真正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进清 论复杂性科学的德育一体化-社会科学家 2010(7)
【2】孙卫红 当前学校德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探究-现代教育论丛 2011(5)
【3】傅侠,袁勤,成玉贤,孙菊如 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失效的探析-科教文汇 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