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建构主义思潮在西方教育界流行,甚至影响了政府的一些教育政策。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所呈现出的共通观点对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观中的一些观点与新课改下的课堂改革的某些需求不谋而合,在教学实际操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实际指导意义。
本文选取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所倡导的“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以及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两方面,对实际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目前的语文教学,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也应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资助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我们应建立合作协商的课堂,将课堂与现实生活联系,关注传统文化,关注国家、社会、世界,学会倾听,质疑,自由表达,在尊重他人意见的同时也发展捍卫自己观点的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观;新课改;解决复杂问题;协商合作;语文教学
社会发展对我国的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是否能真正改革,满足学生需求,彰显时代个性,培养出有开阔视野,批判思维,懂得关注国家、社会和世界的高素质人才。而愈演愈烈的高考,使应试教育走向极端,语文教学僵化老旧,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艺术性,将充满人性之美自然之美的语文变成了技术化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发展。课改的这些年里,真正变化的课堂少之又少。一直以来,语文学科教学中缺乏让大家普遍接受又易于实践的理论阐释,缺少理论上的有力指导,在实际教学语文中就会出现琐碎僵化不知创新。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缓步不前甚至徘徊倒退。
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在其执教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支撑,否则教学工作就容易琐碎甚至僵化,沦为教书匠。这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创新发展,更扼杀了学生的天性,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目前,各种学习理论在百家争鸣中向前发展,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而目前语文课程与教学中,仍然缺乏让大家普遍接受的理论阐释,对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定位目标、结构体系、研究方法、评价体系,与其他学科关系等等基本问题认识还不够清晰,没有形成一致的理论。作为一线教师,要积极吸收各家所长,在一线教学中,勤于思考与创新,寻求能够有效指导语文教学实践与学生发展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所呈现出的共通点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本文中我将重点阐述前两点与语文实际教学的关系。
1 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真是的世界是复杂的多变的。相对简单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应鼓励学生面对复杂的环境解决复杂的问题。解决复杂问题是一种能力,这也是将学校内部与学校外部的真实环境相连接的必然要求。校园中的阅读往往被考试束缚,培养的是学生的解题能力,而非培养学生的视野思维。美国威斯康星州《英语课程标准(9-12年级)》2,对于相当与我国高中年龄的学生提出了由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得体语言的应用、多媒体的使用和调查六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其提出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批判性思维。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形成阅读大视野,对于促进学生关注国家、社会和世界,对于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世界的责任感都有着深远的意义。美国威斯康星州《英语课程标准(9-12年级)》极为重视学生在阅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形成个性化的理解。
学校应以广泛阅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思想,开拓视野,成为能够担负重任,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人。而当今的语文不断肢解着文章,统一生产着做题的机器,忽视人性与美。
首先我們应该让学生置于复杂的学习环境之中。校园的阅读不应只是拆解分析、正确答案,而应该将学习与真实的外部环境相联系,虚拟情景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在培养学生能力之前,必须以品格思维为先,在一次《归去来兮辞》的教学结束后,我向学生询问如果你在不清明官场,你会如何。某些学生认为要生存必须要和整体保持一致,别人贪污我也贪污,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不可否认,这样的学生说出了社会的某些不良现象,但对于这样的事情却只能抱着无可奈何的态度。生存压力在这一代孩子身上更为沉重,媒体的发达使学生尚未形成健全品格前过早的了解社会黑暗面,个人力量渺小,更是使学生认为个人无法与团体抗衡。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品格为先,树立信心,培养正义精神,强化责任感。
在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基础上,应培养学生面对复杂情况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由于现在的高中课程仍面对高考,我们不应拆解艺术作品,但应教会学生拆解问题。这里要注意的是,复杂问题并不等同于困难问题。我们应培养出学生将复杂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然后逐一有序解决这些小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复杂能力,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一旦培养出来,相似的复杂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在新课改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还不能摆脱应试教育,与其在对立中彷徨,不如寻找二者的共通之处。授之以渔,才是教会学生语文学习的要领。在文学阅读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着重注意文章的内容、情感、行文等特点,此后在未来的阅读中,学生能够在由小问题切入,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并使知识得到升华。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学生解决习题的能力依然不能放弃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面对复杂问题,将其拆解成个个小问题的思维模式,并对具体问题逐个解决。无论是解题或是真实的生活,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培养出学生冷静有序的思维,才能让学生在将来面对真是世界的时候,不至手足无措。
2 社会协商和互相作用在课堂上的体现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倾听,表达,交流能力应备受重视。合作的课堂环境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一个班级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不外乎对抗,促进和独立三种。对抗关系下形成的是竞争性的课堂。学生在对知识有把握的前提下,更愿意用竞争排序来确立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也由此肯定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对抗竞争能很好地激发部分同学的上进心。但在竞争的条件下,学习稍差的学生容易出现信心不足的现象,并选择逃避。但教师要注意的是,用于竞争的问题必须是中等难度的,即学生普遍能够完成的问题。教师要照顾到全体同学的认知水平,切忌问题难度过大打击后进同学的自信心,使其更加不愿意参加到学习中。还有少数学生在学习中比较独立,显出个体化倾向,即自身的学习并不与周围的同学发生关系。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在课堂上运用最多的,效果最好的要属合作环境的课堂,即学生之间为相互促进关系。学生通过互相协商,共同努力,互相依赖,共同承担达到集体进步。这种集体成就感不仅能使小团体更为团结,也能够提升后进生的自信心与自我评价。互相促进的合作关系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能改善伙伴之间的关系,也能提高集体成员的责任感,使学习更为有效。
语文课堂上这种合作促进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使用更多。在课堂的前十几分钟,学生在注意力上能够集中,但随着教师讲授时间的增加,学生的注意力便逐渐下降,这时教师常常就某一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或者进行辩论。小组讨论不仅仅锻炼小组成员的表达能力,也可以锻炼小组成员倾听他人意见,学会尊重他人意见的能力。在讨论最后,教师可以就各组成员的意见进行整合,以集体的智慧对知识重新建构。小组内部或者小组之间意见不同而产生辩论,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交流,更可以让学生学会捍卫自己的观点并清晰表达。这种协商与互相合作具体表现为语文课堂上的讨论与争辩,这不仅仅在互相交流中整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水平,更对语文听与说两个重要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注 释:
1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78-81页。
2 郑国民、季雪娟:《美国威斯康辛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评价》,《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期
本文选取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所倡导的“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以及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两方面,对实际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目前的语文教学,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也应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资助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我们应建立合作协商的课堂,将课堂与现实生活联系,关注传统文化,关注国家、社会、世界,学会倾听,质疑,自由表达,在尊重他人意见的同时也发展捍卫自己观点的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观;新课改;解决复杂问题;协商合作;语文教学
社会发展对我国的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是否能真正改革,满足学生需求,彰显时代个性,培养出有开阔视野,批判思维,懂得关注国家、社会和世界的高素质人才。而愈演愈烈的高考,使应试教育走向极端,语文教学僵化老旧,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艺术性,将充满人性之美自然之美的语文变成了技术化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发展。课改的这些年里,真正变化的课堂少之又少。一直以来,语文学科教学中缺乏让大家普遍接受又易于实践的理论阐释,缺少理论上的有力指导,在实际教学语文中就会出现琐碎僵化不知创新。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缓步不前甚至徘徊倒退。
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在其执教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支撑,否则教学工作就容易琐碎甚至僵化,沦为教书匠。这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创新发展,更扼杀了学生的天性,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目前,各种学习理论在百家争鸣中向前发展,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而目前语文课程与教学中,仍然缺乏让大家普遍接受的理论阐释,对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定位目标、结构体系、研究方法、评价体系,与其他学科关系等等基本问题认识还不够清晰,没有形成一致的理论。作为一线教师,要积极吸收各家所长,在一线教学中,勤于思考与创新,寻求能够有效指导语文教学实践与学生发展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所呈现出的共通点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本文中我将重点阐述前两点与语文实际教学的关系。
1 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真是的世界是复杂的多变的。相对简单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应鼓励学生面对复杂的环境解决复杂的问题。解决复杂问题是一种能力,这也是将学校内部与学校外部的真实环境相连接的必然要求。校园中的阅读往往被考试束缚,培养的是学生的解题能力,而非培养学生的视野思维。美国威斯康星州《英语课程标准(9-12年级)》2,对于相当与我国高中年龄的学生提出了由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得体语言的应用、多媒体的使用和调查六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其提出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批判性思维。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形成阅读大视野,对于促进学生关注国家、社会和世界,对于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世界的责任感都有着深远的意义。美国威斯康星州《英语课程标准(9-12年级)》极为重视学生在阅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形成个性化的理解。
学校应以广泛阅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思想,开拓视野,成为能够担负重任,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人。而当今的语文不断肢解着文章,统一生产着做题的机器,忽视人性与美。
首先我們应该让学生置于复杂的学习环境之中。校园的阅读不应只是拆解分析、正确答案,而应该将学习与真实的外部环境相联系,虚拟情景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在培养学生能力之前,必须以品格思维为先,在一次《归去来兮辞》的教学结束后,我向学生询问如果你在不清明官场,你会如何。某些学生认为要生存必须要和整体保持一致,别人贪污我也贪污,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不可否认,这样的学生说出了社会的某些不良现象,但对于这样的事情却只能抱着无可奈何的态度。生存压力在这一代孩子身上更为沉重,媒体的发达使学生尚未形成健全品格前过早的了解社会黑暗面,个人力量渺小,更是使学生认为个人无法与团体抗衡。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品格为先,树立信心,培养正义精神,强化责任感。
在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基础上,应培养学生面对复杂情况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由于现在的高中课程仍面对高考,我们不应拆解艺术作品,但应教会学生拆解问题。这里要注意的是,复杂问题并不等同于困难问题。我们应培养出学生将复杂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然后逐一有序解决这些小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复杂能力,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一旦培养出来,相似的复杂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在新课改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还不能摆脱应试教育,与其在对立中彷徨,不如寻找二者的共通之处。授之以渔,才是教会学生语文学习的要领。在文学阅读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着重注意文章的内容、情感、行文等特点,此后在未来的阅读中,学生能够在由小问题切入,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并使知识得到升华。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学生解决习题的能力依然不能放弃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面对复杂问题,将其拆解成个个小问题的思维模式,并对具体问题逐个解决。无论是解题或是真实的生活,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培养出学生冷静有序的思维,才能让学生在将来面对真是世界的时候,不至手足无措。
2 社会协商和互相作用在课堂上的体现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倾听,表达,交流能力应备受重视。合作的课堂环境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一个班级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不外乎对抗,促进和独立三种。对抗关系下形成的是竞争性的课堂。学生在对知识有把握的前提下,更愿意用竞争排序来确立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也由此肯定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对抗竞争能很好地激发部分同学的上进心。但在竞争的条件下,学习稍差的学生容易出现信心不足的现象,并选择逃避。但教师要注意的是,用于竞争的问题必须是中等难度的,即学生普遍能够完成的问题。教师要照顾到全体同学的认知水平,切忌问题难度过大打击后进同学的自信心,使其更加不愿意参加到学习中。还有少数学生在学习中比较独立,显出个体化倾向,即自身的学习并不与周围的同学发生关系。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在课堂上运用最多的,效果最好的要属合作环境的课堂,即学生之间为相互促进关系。学生通过互相协商,共同努力,互相依赖,共同承担达到集体进步。这种集体成就感不仅能使小团体更为团结,也能够提升后进生的自信心与自我评价。互相促进的合作关系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能改善伙伴之间的关系,也能提高集体成员的责任感,使学习更为有效。
语文课堂上这种合作促进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使用更多。在课堂的前十几分钟,学生在注意力上能够集中,但随着教师讲授时间的增加,学生的注意力便逐渐下降,这时教师常常就某一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或者进行辩论。小组讨论不仅仅锻炼小组成员的表达能力,也可以锻炼小组成员倾听他人意见,学会尊重他人意见的能力。在讨论最后,教师可以就各组成员的意见进行整合,以集体的智慧对知识重新建构。小组内部或者小组之间意见不同而产生辩论,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交流,更可以让学生学会捍卫自己的观点并清晰表达。这种协商与互相合作具体表现为语文课堂上的讨论与争辩,这不仅仅在互相交流中整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水平,更对语文听与说两个重要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注 释:
1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78-81页。
2 郑国民、季雪娟:《美国威斯康辛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评价》,《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