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的主题是学生意识活动的产物,记实叙事也好,议论抒情也罢,从根本上说都只能来源于生活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获得持久的动力。而浓厚的写作兴趣,却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写作动力的源泉。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学生的作文兴趣呈现出明显的冷淡趋势,许多人写作兴趣不高,很多人都把写作当作是一种负担,讨厌作文,害怕作文,很多学生都拒绝写作。全班只有极少数人稍微对作文有点兴趣。
我对我们六年级班上学生的作文兴趣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作文“兴趣较浓”的学生占十分之一,这些学生喜欢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经常练笔,作文多次得优;对作文“有点兴趣”占十分之二,这些学生大多爱看课外读物,除完成课堂作文外,在课外也练习写作;对作文“毫无兴趣”占十分之四,这些学生写作文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老师,缺乏主动练习的积极性;对作文“十分厌恶”在十分之三,这些学生在主观上放弃了作文练习,敷衍了事,有消极对待的情绪。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兴趣是作文积极性的内在源泉,只要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就会对作文产生好感和热爱,留心观察各种事物,主动积累写作素材,自觉地、勤奋地吸收范文的精华,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从而使作文能力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进行作文教学,应该充分地挖掘利用“兴趣”这一股巨大的动力源泉,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充分地挖掘利用“兴趣”这一股巨大的动力源泉,首先必须探究当前农村小学生作文兴趣缺乏的原因究竟在哪里,以便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陈旧的教学方法,作文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照搬旧有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大多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写,导致学生达不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的思想受到限制,个性遭受制约,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围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照葫芦画瓢,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写。学生无论是选题材,还是作文安排结构安排,都十分谨慎,不敢有丝毫的变动,一字一句的照老师的指导去写。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这样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定式思维,当然谈不上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开放作文形式,采取规定范围的自己命题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充分的去挖掘生活,大胆的去创作。
二、小学生获取的写作材料不全面
事物是怎样通过我们的知觉进人大脑而成为小学生作文材料的呢?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实验分析一下。让学生带来各种东西,比如玩具或一些小宠物,在校园里进行了一次观察、想象、作文训练,在这次训练中,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带来的玩具和宠物,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编童话故事。学生观察后如果用语言来表达时,出现过于直白、层次不清、单一形态认识,他们只看到一些表面的东西,看不到一些内在的东西,事物是怎样通过知觉进入大脑成为小学生作文材料,走进美丽的童话故事的呢?
三、目标过高,学生提不起兴趣
作文教学离不开知识,认识水平这一基础,两者之间是同步发展,循序渐进的整体。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常追随考试这根指挥,作文教学不明确,哪个年级应该布置给学生什么作文,字数是多少,他全然不知,只知道给学生一个作文题目就开始让学生下笔写。如有些学校三年级就要求命题作文,高年级则要求“面面俱到”。在作文教学指导中,产生了盲目、偏高、偏难及对学生习作评估要求过高等现象,使学生觉得写作“高不可攀”,严重地反冲了作文教学应有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学习作文的情绪就会受到挫伤,使之消极、厌烦,对作文失去兴趣。
课外读物太少,学生的阅读量不够。目前我们乡村小学最缺的就是一间阅览室,学生平时除了在课堂上接受老师教的一些教科书中的知识外,就没有再接触其它书本知识的机会。没有报纸,最起码我们州内一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他们全然不知;没有课外读物,光靠教科书中的知识,他们去哪里积累词汇?也就谈不上说一句通顺的话,就更别谈作文了。
根据上述这些原因,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以消除学生作文的惧怕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一)让学生在切实需要的情况下写作文
需要是主体的一种情感心理需求,是谋求心理平衡或表露某种情感的欲望。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当某种客观事物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时,这种伴随着应激状态的需要就激励人去行动而成为有效的动机了。因此,作文教学应力求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的目的、意义,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确实是学习、生活、交流思想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写作动机。教育应该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要通过生动、具体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来进行,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写作。
(二)目标适当,调动积极情绪
在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利用可以成为良好的行为,促使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以班级的基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敞开思想,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增强写作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写作的心境处于最佳状态,要注意学生重分数这一心理,在给学生评分时,要对学生作文水平作具体分析,评分标准要因人而异。对写作基础好的学生,要促使其向更高目标发展,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进行前后比较,以激起差生写好每次作文的情绪。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写作氛围,逐步消除作文对学生的压力。要让同学们真正寻找到习作的乐趣。
理论与实践毕竟有一定的差距,但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去认真思考如何作文教学。总之,作文教学对于任何学校或针对任何学生都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即便是基础很好的学生,或信息来源广的学校,也绝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牢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和“磨刀不误砍柴工”。作文教学而言,不能一味的去迷信“现代化”。
我对我们六年级班上学生的作文兴趣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作文“兴趣较浓”的学生占十分之一,这些学生喜欢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经常练笔,作文多次得优;对作文“有点兴趣”占十分之二,这些学生大多爱看课外读物,除完成课堂作文外,在课外也练习写作;对作文“毫无兴趣”占十分之四,这些学生写作文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老师,缺乏主动练习的积极性;对作文“十分厌恶”在十分之三,这些学生在主观上放弃了作文练习,敷衍了事,有消极对待的情绪。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兴趣是作文积极性的内在源泉,只要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就会对作文产生好感和热爱,留心观察各种事物,主动积累写作素材,自觉地、勤奋地吸收范文的精华,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从而使作文能力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进行作文教学,应该充分地挖掘利用“兴趣”这一股巨大的动力源泉,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充分地挖掘利用“兴趣”这一股巨大的动力源泉,首先必须探究当前农村小学生作文兴趣缺乏的原因究竟在哪里,以便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陈旧的教学方法,作文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照搬旧有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大多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写,导致学生达不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的思想受到限制,个性遭受制约,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围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照葫芦画瓢,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写。学生无论是选题材,还是作文安排结构安排,都十分谨慎,不敢有丝毫的变动,一字一句的照老师的指导去写。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这样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定式思维,当然谈不上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开放作文形式,采取规定范围的自己命题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充分的去挖掘生活,大胆的去创作。
二、小学生获取的写作材料不全面
事物是怎样通过我们的知觉进人大脑而成为小学生作文材料的呢?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实验分析一下。让学生带来各种东西,比如玩具或一些小宠物,在校园里进行了一次观察、想象、作文训练,在这次训练中,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带来的玩具和宠物,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编童话故事。学生观察后如果用语言来表达时,出现过于直白、层次不清、单一形态认识,他们只看到一些表面的东西,看不到一些内在的东西,事物是怎样通过知觉进入大脑成为小学生作文材料,走进美丽的童话故事的呢?
三、目标过高,学生提不起兴趣
作文教学离不开知识,认识水平这一基础,两者之间是同步发展,循序渐进的整体。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常追随考试这根指挥,作文教学不明确,哪个年级应该布置给学生什么作文,字数是多少,他全然不知,只知道给学生一个作文题目就开始让学生下笔写。如有些学校三年级就要求命题作文,高年级则要求“面面俱到”。在作文教学指导中,产生了盲目、偏高、偏难及对学生习作评估要求过高等现象,使学生觉得写作“高不可攀”,严重地反冲了作文教学应有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学习作文的情绪就会受到挫伤,使之消极、厌烦,对作文失去兴趣。
课外读物太少,学生的阅读量不够。目前我们乡村小学最缺的就是一间阅览室,学生平时除了在课堂上接受老师教的一些教科书中的知识外,就没有再接触其它书本知识的机会。没有报纸,最起码我们州内一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他们全然不知;没有课外读物,光靠教科书中的知识,他们去哪里积累词汇?也就谈不上说一句通顺的话,就更别谈作文了。
根据上述这些原因,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以消除学生作文的惧怕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一)让学生在切实需要的情况下写作文
需要是主体的一种情感心理需求,是谋求心理平衡或表露某种情感的欲望。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当某种客观事物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时,这种伴随着应激状态的需要就激励人去行动而成为有效的动机了。因此,作文教学应力求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的目的、意义,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确实是学习、生活、交流思想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写作动机。教育应该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要通过生动、具体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来进行,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写作。
(二)目标适当,调动积极情绪
在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利用可以成为良好的行为,促使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以班级的基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敞开思想,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增强写作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写作的心境处于最佳状态,要注意学生重分数这一心理,在给学生评分时,要对学生作文水平作具体分析,评分标准要因人而异。对写作基础好的学生,要促使其向更高目标发展,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进行前后比较,以激起差生写好每次作文的情绪。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写作氛围,逐步消除作文对学生的压力。要让同学们真正寻找到习作的乐趣。
理论与实践毕竟有一定的差距,但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去认真思考如何作文教学。总之,作文教学对于任何学校或针对任何学生都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即便是基础很好的学生,或信息来源广的学校,也绝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牢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和“磨刀不误砍柴工”。作文教学而言,不能一味的去迷信“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