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表演体系,因为各个剧种的表演风格、表演科介、程式和表演传统不尽相同,在舞台上所展现的艺术形式也就千差万别。众所周知,作为戏曲演员,必须对本剧种的传统剧目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完全掌握本剧种、本行当的各种表演科介、程式。掌握这些科介、程式,对戏曲演员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实践中,这些科介、程式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戏曲表演的历史悠久,剧种众多,每个剧种都有一整套约定俗成的科介、程式。这些表演科介、程式,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蕴含在各个剧种的传统剧目里面,是各个剧种前辈艺术家集体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的结晶,是戏曲表演艺术的精髓,也是各个剧种风格、特色的所在。所以,每个剧种在培养新人时都很注重传统戏的传承。
莆仙戏作为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有上千年的历史。莆仙戏有传统剧目五千余个,传统曲牌七百多个,老舍先生曾题过“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的诗句给予莆仙戏极高的赞誉。经过上千年的艺术积累、沉淀,莆仙戏各个行当都具备非常丰富的表演科介、表演程式,而这些科介、程式大都在传统戏里体现。莆仙戏单“生角”行当的表演科介、程式就不下百个,而且行当中还详细分类,“生角”行当就有“文生”“苦生”“武生”之分。以“文生”为例,步法就有“三步走”“粗蹀”“单抬步”等十几种;手法就有“上拱手”“下盘手”“双手三甲点”等几十种,程式功有“抬枷”“请过棚”“上下楼”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我在莆仙戏表演里工“文生”行当,兼“武生”,因此,不管剧团里排练传统戏还是排练新编古装戏,凡是属“生角”的角色自然而然就非我莫属了。
这次我团重新排练莆仙戏《状元与乞丐》也不例外,我在剧目中扮演青年丁文龙这个角色。《状元与乞丐》是根据莆仙戏传统剧目《丁花春》改编的,剧本描写丁家兄弟花实、花春同日各生一子。其舅王国贤为之算命,断定丁花春子文龙为“乞丐命”,丁花实子文凤为“状元命”。丁花实夫妇信以为真,百般溺爱,致其子文凤,渐入歧途。丁花春妻柳氏忍受兄嫂欺凌、丈夫远走的困境,含辛茹苦,严以教子,复求塾师李仲年精心栽培,促进文龙发愤攻读。终于一举成名得中状元,而“状元命”的文凤则堕落为盗。在事实面前,花实夫妇无地自容,王国贤也狼狈不堪。《状元与乞丐》在莆仙方言地区可谓是家喻户晓,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状元与乞丐》就代表古老剧种莆仙戏晋京献演,获得巨大的成功,引起强烈的反响,一度名重京华,蜚声国内剧坛。《状元与乞丐》曾经被许多兄弟剧种移植演出,是一场不可多得、雅俗共赏的好戏。
初看剧本,笔者以为这是台很熟悉的“老戏”,只要按照之前所学过的表演科介、程式加以运用再结合本团老前辈之前所拍的录像依样画葫芦,在表演期间强调一些细节皆可,不会有什么问题。况且笔者也是个老演员了,笔者要扮演的青年丁文龙在《状元与乞丐》剧目里的戏份并不多,所以笔者刚开始时并不是特别重视丁文龙这个角色。但当戏排到笔者上场时,我手无所措,原以为平时那些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基本功居然发挥不出来。在导演训导下笔者茅塞顿开:舞台演员最怕的不是“生戏”而是“老戏”,因为“生戏”的表演者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比较陌生,因而需要不断与同台演员磨合和自己去修正定位、定型,因为是“生戏”没有什么可以对照比较的,所以观众很容易接受。而“老戏”对观众来说,戏里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耳熟能详,特别是像《状元与乞丐》这类家喻户晓的剧目,观众对戏的熟悉程度可以说比演员还更胜一筹。你在台上一个动作做错了,观众在台下立马就可以看出来。但若依照老艺人音像照搬硬套,又很容易落入前辈老艺人的窠臼之中,变得毫无新意,这是表演的大忌。所以说“老戏”一定要做到“新演”。但“老戏”新演并不简单,通过这次教训后,我重新仔细研读剧本观看原创老艺人的视频资料,认真模仿,力求在基本功运用、表演上基本到位,同时去寻求新的突破口。在反复研究之后,笔者发现,笔者所扮演的丁文龙在童年时资质平平,的确不如被其舅公王国贤算为状元命的丁文凤。童年丁文龙跟多数小孩一样调皮贪玩,惹是生非。丁文龙是在其母严加管教下逐渐走向正途,也就是说文龙最后能中状元是其母管教有方的结果,绝不是所谓命中注定的,这是剧作的思想内涵。与其说丁文龙中状元是丁母管教有方还不如说他们一家与命运抗争的结果。其实剧作者这种思想贯穿全剧,丁文龙从一开始被烙上“乞丐命”的烙印开始,他们一家就不断为之抗争,这戏里第三场尤为突出,例如在第三场柳氏和文龙有过这样一段对白,文龙:“文凤即使做错了,伯母非但没打没骂,还倒替他出头辨理。可是姐你是怎样看待孩儿呢?!孩儿经常给人骂‘乞丐命’姐你历来无袒儿,平时偶然做错,你就打骂孩儿,姐你分明也是......”柳氏:“也是什么?”文龙:“也跟舅公一样,将儿当做乞丐命,看不起儿,故此百样嫌弃孩儿!”当文龙听母亲的肺腑之言后断然觉悟,开始后悔自己贪玩不求上进误解母亲的一片苦心,此时的文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开始立下“人争一口气”的志向。这是整个戏的转折点,也是丁文龙命运的转折点,所以要演好青年丁文龙就必须认真研究童年丁文龙的遭遇,相互结合,相互联系。
通过对童年丁文龙的性格发展的研究,笔者便对其青年性格的塑造便有了基本的定位,在接下来在文龙要入京去应试巧遇舅公那段戏里,我演得就比较得心应手。丁文龙在这段戏里有这样的几句道白:“伊是舅公!且慢,他若是知道我要去上京应试,定会纠缠不休,还是暂勿与他相认!”按我的理解,文龙此时面对这个从他自己一出生就开始根据所谓“命运”武断评判结局的“舅公”,心里肯定是非常的愤懑,这点剧作者也表现在剧本的里边,例如,剧本有这几句道白唱词——丁文龙:“命中?哼!一提命运生愤慨,休怪文龙不理睬!”寥寥几字就充分体现他此时的心态。但这个舅公毕竟是父辈至亲,见到舅公遭遇抢劫是原本想拂袖而去的他结果还是赠其盘缠。在这段表演里笔者特别强调的道白语气速度、表情的变化,在唱腔上更加讲究韵律,努力摆脱前辈老艺人的表演印记,集中体现丁文龙巧遇舅公的复杂心理变化,把一个真实的丁文龙展现在观众面前,博得专家一致好评。
“老戏新演”的确很难,难就难在演员要在继承与创新之间艰难取舍。一味模仿现成的旧版本那是不可取的;刻意摒弃旧版本,把一台已经得到大众认可的老戏“创新”太离谱亦不可取。窃以为,一台传统的“老戏”在基本功、科介、程式的表演上切莫轻言创新,但在人物性格的表现上要努力突破传统的束缚将“老戏”演出新意来,去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只有这样,传统戏表演的继承与创新才能完美结合,互映生辉。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莆仙戏信息中心; 莆田市荔城区莆仙戏一团戏剧有限公司)
中国戏曲表演的历史悠久,剧种众多,每个剧种都有一整套约定俗成的科介、程式。这些表演科介、程式,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蕴含在各个剧种的传统剧目里面,是各个剧种前辈艺术家集体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的结晶,是戏曲表演艺术的精髓,也是各个剧种风格、特色的所在。所以,每个剧种在培养新人时都很注重传统戏的传承。
莆仙戏作为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有上千年的历史。莆仙戏有传统剧目五千余个,传统曲牌七百多个,老舍先生曾题过“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的诗句给予莆仙戏极高的赞誉。经过上千年的艺术积累、沉淀,莆仙戏各个行当都具备非常丰富的表演科介、表演程式,而这些科介、程式大都在传统戏里体现。莆仙戏单“生角”行当的表演科介、程式就不下百个,而且行当中还详细分类,“生角”行当就有“文生”“苦生”“武生”之分。以“文生”为例,步法就有“三步走”“粗蹀”“单抬步”等十几种;手法就有“上拱手”“下盘手”“双手三甲点”等几十种,程式功有“抬枷”“请过棚”“上下楼”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我在莆仙戏表演里工“文生”行当,兼“武生”,因此,不管剧团里排练传统戏还是排练新编古装戏,凡是属“生角”的角色自然而然就非我莫属了。
这次我团重新排练莆仙戏《状元与乞丐》也不例外,我在剧目中扮演青年丁文龙这个角色。《状元与乞丐》是根据莆仙戏传统剧目《丁花春》改编的,剧本描写丁家兄弟花实、花春同日各生一子。其舅王国贤为之算命,断定丁花春子文龙为“乞丐命”,丁花实子文凤为“状元命”。丁花实夫妇信以为真,百般溺爱,致其子文凤,渐入歧途。丁花春妻柳氏忍受兄嫂欺凌、丈夫远走的困境,含辛茹苦,严以教子,复求塾师李仲年精心栽培,促进文龙发愤攻读。终于一举成名得中状元,而“状元命”的文凤则堕落为盗。在事实面前,花实夫妇无地自容,王国贤也狼狈不堪。《状元与乞丐》在莆仙方言地区可谓是家喻户晓,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状元与乞丐》就代表古老剧种莆仙戏晋京献演,获得巨大的成功,引起强烈的反响,一度名重京华,蜚声国内剧坛。《状元与乞丐》曾经被许多兄弟剧种移植演出,是一场不可多得、雅俗共赏的好戏。
初看剧本,笔者以为这是台很熟悉的“老戏”,只要按照之前所学过的表演科介、程式加以运用再结合本团老前辈之前所拍的录像依样画葫芦,在表演期间强调一些细节皆可,不会有什么问题。况且笔者也是个老演员了,笔者要扮演的青年丁文龙在《状元与乞丐》剧目里的戏份并不多,所以笔者刚开始时并不是特别重视丁文龙这个角色。但当戏排到笔者上场时,我手无所措,原以为平时那些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基本功居然发挥不出来。在导演训导下笔者茅塞顿开:舞台演员最怕的不是“生戏”而是“老戏”,因为“生戏”的表演者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比较陌生,因而需要不断与同台演员磨合和自己去修正定位、定型,因为是“生戏”没有什么可以对照比较的,所以观众很容易接受。而“老戏”对观众来说,戏里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耳熟能详,特别是像《状元与乞丐》这类家喻户晓的剧目,观众对戏的熟悉程度可以说比演员还更胜一筹。你在台上一个动作做错了,观众在台下立马就可以看出来。但若依照老艺人音像照搬硬套,又很容易落入前辈老艺人的窠臼之中,变得毫无新意,这是表演的大忌。所以说“老戏”一定要做到“新演”。但“老戏”新演并不简单,通过这次教训后,我重新仔细研读剧本观看原创老艺人的视频资料,认真模仿,力求在基本功运用、表演上基本到位,同时去寻求新的突破口。在反复研究之后,笔者发现,笔者所扮演的丁文龙在童年时资质平平,的确不如被其舅公王国贤算为状元命的丁文凤。童年丁文龙跟多数小孩一样调皮贪玩,惹是生非。丁文龙是在其母严加管教下逐渐走向正途,也就是说文龙最后能中状元是其母管教有方的结果,绝不是所谓命中注定的,这是剧作的思想内涵。与其说丁文龙中状元是丁母管教有方还不如说他们一家与命运抗争的结果。其实剧作者这种思想贯穿全剧,丁文龙从一开始被烙上“乞丐命”的烙印开始,他们一家就不断为之抗争,这戏里第三场尤为突出,例如在第三场柳氏和文龙有过这样一段对白,文龙:“文凤即使做错了,伯母非但没打没骂,还倒替他出头辨理。可是姐你是怎样看待孩儿呢?!孩儿经常给人骂‘乞丐命’姐你历来无袒儿,平时偶然做错,你就打骂孩儿,姐你分明也是......”柳氏:“也是什么?”文龙:“也跟舅公一样,将儿当做乞丐命,看不起儿,故此百样嫌弃孩儿!”当文龙听母亲的肺腑之言后断然觉悟,开始后悔自己贪玩不求上进误解母亲的一片苦心,此时的文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开始立下“人争一口气”的志向。这是整个戏的转折点,也是丁文龙命运的转折点,所以要演好青年丁文龙就必须认真研究童年丁文龙的遭遇,相互结合,相互联系。
通过对童年丁文龙的性格发展的研究,笔者便对其青年性格的塑造便有了基本的定位,在接下来在文龙要入京去应试巧遇舅公那段戏里,我演得就比较得心应手。丁文龙在这段戏里有这样的几句道白:“伊是舅公!且慢,他若是知道我要去上京应试,定会纠缠不休,还是暂勿与他相认!”按我的理解,文龙此时面对这个从他自己一出生就开始根据所谓“命运”武断评判结局的“舅公”,心里肯定是非常的愤懑,这点剧作者也表现在剧本的里边,例如,剧本有这几句道白唱词——丁文龙:“命中?哼!一提命运生愤慨,休怪文龙不理睬!”寥寥几字就充分体现他此时的心态。但这个舅公毕竟是父辈至亲,见到舅公遭遇抢劫是原本想拂袖而去的他结果还是赠其盘缠。在这段表演里笔者特别强调的道白语气速度、表情的变化,在唱腔上更加讲究韵律,努力摆脱前辈老艺人的表演印记,集中体现丁文龙巧遇舅公的复杂心理变化,把一个真实的丁文龙展现在观众面前,博得专家一致好评。
“老戏新演”的确很难,难就难在演员要在继承与创新之间艰难取舍。一味模仿现成的旧版本那是不可取的;刻意摒弃旧版本,把一台已经得到大众认可的老戏“创新”太离谱亦不可取。窃以为,一台传统的“老戏”在基本功、科介、程式的表演上切莫轻言创新,但在人物性格的表现上要努力突破传统的束缚将“老戏”演出新意来,去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只有这样,传统戏表演的继承与创新才能完美结合,互映生辉。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莆仙戏信息中心; 莆田市荔城区莆仙戏一团戏剧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