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初时期描绘女子形象的木刻版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呈现出柔弱、顾影自怜的艺术风格,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人文因素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那一时期针对女性的贞静娴雅、神韵婉媚、弱柳扶风、风露清愁的审美标准,让笔者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创作兴趣,我汲取了中国传统女性形象艺术的表现方式,在人物的整体造型上运用了雕塑的语言来表现,并在其中加入自己对形体的认识,以一种意象的形式进行表现。
关键词:民初丫鬟;意象造型;意境美
一、 民初时期女性形象的艺术审美特征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一切行为方式都要服从于男性的伦理道德以及审美价值的标准。女性不管是丰腴娇艳也好,甜美娇羞也好,柔弱无骨也好,都是以男性的审美喜好为主,她们的价值是需要通过男性的认可才能有其价值和意义的。①中国传统女性始终处在被封建礼教所压迫的地位。在我的雕塑创作中,想通过雕塑的语言表达出对民国初年传统女性刚从封建牢笼中走出来的那种病态美的特殊感觉,寻求民初民间女子在不知不觉中失落的形象。对此 ,我采用了一种较为意象的雕塑表现手法,通过简单可爱的造型,使得人物形象在观赏者看来更具有现代感。创作的过程中对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等方面的表现上,我经过反复的考证修改使得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更贴切当时的社会。
二、 雕塑创作题材的选择和表现的手法
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痛斥和批判了封建礼教积极宣传妇女解放,提高妇女地位。中国这一时期的女性刚刚逃脱封建礼教的重重压迫,形成了柔弱无力的病态之美。这一时期欣赏女性的标准——贞静娴雅、神韵婉媚、弱柳扶风、风露清愁,让我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创作兴趣,在汲取了中国传统描述女性形象的艺术特征,同时用雕塑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审美理解,通过稍加夸张、变形等艺术表现方式达到形神兼备、意象的特殊效果。
雕塑创作中我选用了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方法,用豪放不乏细腻、简练中蕴涵精彩、整体而又洒落的雕塑语言来描绘人物的形神,抒发出对那一时期女性病态美形象的特别感觉。形式虽然比较简单但所要表达的内容却是不简单的。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我做了几十个小稿,经过反复的琢磨、比较和老师多次的指导,最后运用了概括、夸张的手法,整体造型上具有一定的表现力,高度概括的外形以很少的曲折变化表达出既含蓄有稍透活泼的人物神韵,赋予了民初时期传统女性不同于以往的意境美。
三、对民初女性形象的重新审美“塑造”
创作中,为了使人物形象能够体现出摆脱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所导致的那种呆滞、迷茫的生活状态,通过夸张与变形的手法来强调人物的神韵,将传统绘画中那种纤细俊秀的仕女形象(清代仕女画的典型风貌:卵形脸、细眉凤眼、娇柔俏丽、削肩瘦身、病态的、弱不禁风进行变形,适当调整头部与身体的比例,头大身小,但依然具备着韵味,这也是中国古代雕塑典型的特点,人物身体仍然保留削肩瘦身的感觉,突出对象的形体特征,在整体造型上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使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不只具有柔弱感,还有朴拙的恬静与可爱。为了更好地表达主观的精神情趣,表现创作中人物的性格、气质、精神以及情感活动,我认为人物的神情姿态是尤其重要的方面,通过对“神”的刻画,把那一时期女性的审美标准大概地表现出来——细眉凤眼、樱桃小嘴,但用丰腴的脸颊代替原有审美中卵形脸的容颜特征,在柔弱中展现丰腴,这样能够使原有的病态美更加具备独特的审美需求。
在人物发型头饰的刻画上,也花了很大的功夫,因为对那一时期的发型了解太少,刚开始表现的时候,能够明显地感觉出它有很多地方不到位。通过收集各种资料中的发型样式,我选择了有点花样变化的造型,避免了三个人物发型上的雷同。使得人物形象有了出彩的部分,从而进一步突出人物恬静可爱的一面。
为了使雕塑作品更加精彩,着色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是一件完整雕塑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选择纹饰过程中:起初,我采用的是中国清末时期的一些传统纹饰,但其内容太过繁琐,与这组雕塑的表现形式上不够统一;其次,我又采用了青花瓷的效果,通过资料我了解到青花瓷纹饰十分规矩,有一气呵成感,其中纹饰较繁密,但规矩繁密的青花瓷纹饰与概括夸张的人物外形有明显的不协调;最后,经过多次的查找资料,并在小稿上实验,终于在敦煌壁画中发现了一种适合作品的着色方法——晕染法,于是结合此种方法一遍一遍的反复染涤完成了作品的着色,其中局部地方采用隐透底色以此来丰富作品的颜色。最终让人物形象、色彩效果、环境气氛三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作品中的内容、形式、情趣与意境和谐地展现在这组雕塑创作中。
四、结语
“展现出精神的仍然是外形状再与质的充分地域化相融,更能展现出巨大的精神力度,这就是那种‘气’……”
这样的精神是不是就是清末民初时期文人的思想、审美的观念呢?如果是这样,“外形状”不就是我们所谓的形式,是雕塑的语言。我思考着将这样的精神凭靠自己的感觉,用雕塑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种精神的感觉构成了物质形式的空间,就是在那样的感觉下,产生了创作这组雕塑作品的强烈兴趣。创作的过程中,将文人对女性的审美与我的审美理解完美的结合起来,不仅赋予她时代的意义,也使“形式与精神同时出现时”的形式上更具有现代感。虽然采用了传统的题材,传统意象的表现手法,然而夸张的造型、素雅的色彩、特色的器具却把中国古代传统的仕女形象塑造的更具现代感与轻松意味。
注释:
①[摘自 :http://www。studa。net/yishu/081113/11075534。html]
参考文献:
[1] 张大勇.中国雕塑的故事[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南京森大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指导老师:孙胜银, 苏立群)
关键词:民初丫鬟;意象造型;意境美
一、 民初时期女性形象的艺术审美特征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一切行为方式都要服从于男性的伦理道德以及审美价值的标准。女性不管是丰腴娇艳也好,甜美娇羞也好,柔弱无骨也好,都是以男性的审美喜好为主,她们的价值是需要通过男性的认可才能有其价值和意义的。①中国传统女性始终处在被封建礼教所压迫的地位。在我的雕塑创作中,想通过雕塑的语言表达出对民国初年传统女性刚从封建牢笼中走出来的那种病态美的特殊感觉,寻求民初民间女子在不知不觉中失落的形象。对此 ,我采用了一种较为意象的雕塑表现手法,通过简单可爱的造型,使得人物形象在观赏者看来更具有现代感。创作的过程中对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等方面的表现上,我经过反复的考证修改使得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更贴切当时的社会。
二、 雕塑创作题材的选择和表现的手法
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痛斥和批判了封建礼教积极宣传妇女解放,提高妇女地位。中国这一时期的女性刚刚逃脱封建礼教的重重压迫,形成了柔弱无力的病态之美。这一时期欣赏女性的标准——贞静娴雅、神韵婉媚、弱柳扶风、风露清愁,让我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创作兴趣,在汲取了中国传统描述女性形象的艺术特征,同时用雕塑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审美理解,通过稍加夸张、变形等艺术表现方式达到形神兼备、意象的特殊效果。
雕塑创作中我选用了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方法,用豪放不乏细腻、简练中蕴涵精彩、整体而又洒落的雕塑语言来描绘人物的形神,抒发出对那一时期女性病态美形象的特别感觉。形式虽然比较简单但所要表达的内容却是不简单的。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我做了几十个小稿,经过反复的琢磨、比较和老师多次的指导,最后运用了概括、夸张的手法,整体造型上具有一定的表现力,高度概括的外形以很少的曲折变化表达出既含蓄有稍透活泼的人物神韵,赋予了民初时期传统女性不同于以往的意境美。
三、对民初女性形象的重新审美“塑造”
创作中,为了使人物形象能够体现出摆脱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所导致的那种呆滞、迷茫的生活状态,通过夸张与变形的手法来强调人物的神韵,将传统绘画中那种纤细俊秀的仕女形象(清代仕女画的典型风貌:卵形脸、细眉凤眼、娇柔俏丽、削肩瘦身、病态的、弱不禁风进行变形,适当调整头部与身体的比例,头大身小,但依然具备着韵味,这也是中国古代雕塑典型的特点,人物身体仍然保留削肩瘦身的感觉,突出对象的形体特征,在整体造型上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使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不只具有柔弱感,还有朴拙的恬静与可爱。为了更好地表达主观的精神情趣,表现创作中人物的性格、气质、精神以及情感活动,我认为人物的神情姿态是尤其重要的方面,通过对“神”的刻画,把那一时期女性的审美标准大概地表现出来——细眉凤眼、樱桃小嘴,但用丰腴的脸颊代替原有审美中卵形脸的容颜特征,在柔弱中展现丰腴,这样能够使原有的病态美更加具备独特的审美需求。
在人物发型头饰的刻画上,也花了很大的功夫,因为对那一时期的发型了解太少,刚开始表现的时候,能够明显地感觉出它有很多地方不到位。通过收集各种资料中的发型样式,我选择了有点花样变化的造型,避免了三个人物发型上的雷同。使得人物形象有了出彩的部分,从而进一步突出人物恬静可爱的一面。
为了使雕塑作品更加精彩,着色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是一件完整雕塑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选择纹饰过程中:起初,我采用的是中国清末时期的一些传统纹饰,但其内容太过繁琐,与这组雕塑的表现形式上不够统一;其次,我又采用了青花瓷的效果,通过资料我了解到青花瓷纹饰十分规矩,有一气呵成感,其中纹饰较繁密,但规矩繁密的青花瓷纹饰与概括夸张的人物外形有明显的不协调;最后,经过多次的查找资料,并在小稿上实验,终于在敦煌壁画中发现了一种适合作品的着色方法——晕染法,于是结合此种方法一遍一遍的反复染涤完成了作品的着色,其中局部地方采用隐透底色以此来丰富作品的颜色。最终让人物形象、色彩效果、环境气氛三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作品中的内容、形式、情趣与意境和谐地展现在这组雕塑创作中。
四、结语
“展现出精神的仍然是外形状再与质的充分地域化相融,更能展现出巨大的精神力度,这就是那种‘气’……”
这样的精神是不是就是清末民初时期文人的思想、审美的观念呢?如果是这样,“外形状”不就是我们所谓的形式,是雕塑的语言。我思考着将这样的精神凭靠自己的感觉,用雕塑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种精神的感觉构成了物质形式的空间,就是在那样的感觉下,产生了创作这组雕塑作品的强烈兴趣。创作的过程中,将文人对女性的审美与我的审美理解完美的结合起来,不仅赋予她时代的意义,也使“形式与精神同时出现时”的形式上更具有现代感。虽然采用了传统的题材,传统意象的表现手法,然而夸张的造型、素雅的色彩、特色的器具却把中国古代传统的仕女形象塑造的更具现代感与轻松意味。
注释:
①[摘自 :http://www。studa。net/yishu/081113/11075534。html]
参考文献:
[1] 张大勇.中国雕塑的故事[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南京森大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指导老师:孙胜银, 苏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