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白,就是利用文本空白,借助学生想象,进行合理“填充”,实现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深层次对话。通过合理补白,不仅可以有效拓展教材资源,让课堂内容变“厚”,而且还能助力学生想象,实现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为其进一步写作奠定基础。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空白,合理利用文本空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课堂导入阶段进行有效补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拓展文本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1.紧扣题目补白。题目是文眼,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从题目来看,一般是文本主要人物,或者所描写事物,还有对事情的概括,等等。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题目入手,从中寻找空白,进行精心设计,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推促他们深入思考文本内容。
以教学《沙漠中的绿洲》一课为例。文章主要讲述了阿联酋人把不毛之地的沙漠建成了绿洲的过程。在导入阶段,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先让学生说说对“沙漠”的印象,不少学生提到炎热、干燥,没有水,没有植物。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说说对“綠洲”的印象,大多数学生提到,充满绿意,生机盎然。随后,教师再次围绕题目进行提问:“沙漠在我们心里,属于不毛之地,但恰恰就在这不毛之地里诞生了一块充满生机的绿洲,这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呢?他们又是怎样建成绿洲的呢?”通过提问,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文本的兴趣。
2.紧扣背景补白。教师要围绕文本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各种资料,以便有效了解相关故事、人物性格等,在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同时,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真正理解文本内涵创造条件。
以教学《虎门销烟》一课为例。如果仅靠文本内容,不少学生仅仅把它作为一次禁毒行动,无法上升到爱国行为。但是若能引导学生课前搜集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等相关知识,就能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开始,也是我国从封建社会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开始,更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开始。经过背景资料的拓展,学生不仅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同样也对其历史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课中补白可以围绕关键语句、标点符号以及细节描写和插图进行。但是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补白,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涉及,而应根据课堂需要择机进行。对于课中补白来说,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实质,能够推促学生实现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度对话才是目的。
1.围绕关键语句补白。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关键语句,深挖其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补白,在助力学生理解文本主题的同时,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
以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为例。文中“我”对护士所说的话,是文本重点,值得学生好好品析。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补白。一是引导学生想象恶劣天气里,母亲的艰辛;二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想象自己母亲平时劳作的辛苦;三是想象母亲站在面前,自己会对她说些什么。以此方式进行补白,不仅可以助力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还可以从中感知母亲的辛劳,继而激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围绕文本标点补白。标点也是文字的一部分。对标点进行恰当补白,不仅可以填补文本内容,而且能从中体会情感,把握文本主题。
以教学《开天辟地》一课为例。文中“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一句的省略号,也属于一种空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填补,想象额头、皱纹、嘴唇、手掌等人体器官,最终会演变成什么。具体来说,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通过填空形式,采用“他的( ),变成了( )”这一句型展开练习。这样补白,不仅有效拓展了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与文本进行对话,而且还能从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继而让他们逐步感知盘古的奉献精神。
3.围绕细节描写补白。小学教材中很多课文是写人记事类,对人物细节进行品析,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人物、作者进行交流。具体来说,人物描写有很多,如语言、神态、心理、动作、外貌等。但无论怎样详细描述,都会留有“空白”,而教师就可借此引导学生进行填补,可以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以教学《祁黄羊》一课为例。文中有几处人物对话,值得细致探究。针对“外举”内容,教师可以先设下悬念,进行提问:“按照人之常情,没有一个人推荐人才会推荐自己的杀父仇人。即使自己这一关过了,家人那一关也难过。假如你是解狐的家人,你会怎样说?而解狐又会怎样回答?”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再引导他们寻找文本关键语句进行揣摩,然后两人一组,进行模拟对话,可以将学生的体验逐步推向纵深,让他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也能让其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4.围绕文本插图补白。插图是教材的一部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插图,充分挖掘插图空白,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补白,以便借助插图实现学生与文本、作者的深度对话。
以教学《螳螂捕蝉》一课为例。文本中有两幅插图,在具体导入中,可以让学生先行观察,进行欣赏,做到用心感悟,接着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插图中有什么?它们分别想得到什么?其身后的敌人是谁?由此引导学生逐步拓展,为深入了解文本内容做好准备。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总结部分同样重要,总结得好,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对于课堂结尾,教师也可以结合其空白进行升华。
1.结合结尾补白。好的文章,在结尾部分往往是给人悬念的。这在给读者留下遐想空间的同时,也给补白留下拓展空间。对于文本结尾的悬念部分,不同的学生其体验、感知也是不同的。因而对于教师来说,要善于用一双智慧的眼睛,从文本结尾的空白处进行挖掘,引导学生或改写,或续写,或畅想,关键是给学生留下补白的空间。
以教学《九色鹿》一课为例。对于调达的行为,学生都感到气愤;对九色鹿的善良则加以赞扬。而这恰恰是学生进行故事补白的最佳时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续写,让他们想象,当调达再次遇到危险后,九色鹿又会怎样做?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加深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
2.结合主题补白。课堂总结往往也是提炼升华的关键环节。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进行补白,继而为主题升华奠定基础。
以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结尾处,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叶欣就这样离开了我们,此时此刻,假如你是她的孩子,是她的同事,是她挽救过的病人,你会怎么说?”在经过课堂情感积蓄后,学生自然真情涌动,纷纷将对叶欣的敬爱化作了无声的告白。
总之,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将补白贯穿于每一个环节之中,引导学生主动拓展,发挥想象,继而跨越时空,主动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对话。补白,在填补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能有效推促学生理解文本主题,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期待着,课堂补白,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向课堂精彩处推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北城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一、紧扣课始补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导入阶段进行有效补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拓展文本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1.紧扣题目补白。题目是文眼,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从题目来看,一般是文本主要人物,或者所描写事物,还有对事情的概括,等等。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题目入手,从中寻找空白,进行精心设计,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推促他们深入思考文本内容。
以教学《沙漠中的绿洲》一课为例。文章主要讲述了阿联酋人把不毛之地的沙漠建成了绿洲的过程。在导入阶段,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先让学生说说对“沙漠”的印象,不少学生提到炎热、干燥,没有水,没有植物。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说说对“綠洲”的印象,大多数学生提到,充满绿意,生机盎然。随后,教师再次围绕题目进行提问:“沙漠在我们心里,属于不毛之地,但恰恰就在这不毛之地里诞生了一块充满生机的绿洲,这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呢?他们又是怎样建成绿洲的呢?”通过提问,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文本的兴趣。
2.紧扣背景补白。教师要围绕文本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各种资料,以便有效了解相关故事、人物性格等,在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同时,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真正理解文本内涵创造条件。
以教学《虎门销烟》一课为例。如果仅靠文本内容,不少学生仅仅把它作为一次禁毒行动,无法上升到爱国行为。但是若能引导学生课前搜集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等相关知识,就能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开始,也是我国从封建社会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开始,更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开始。经过背景资料的拓展,学生不仅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同样也对其历史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围绕课中补白,推促学生理解文本
课中补白可以围绕关键语句、标点符号以及细节描写和插图进行。但是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补白,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涉及,而应根据课堂需要择机进行。对于课中补白来说,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实质,能够推促学生实现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度对话才是目的。
1.围绕关键语句补白。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关键语句,深挖其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补白,在助力学生理解文本主题的同时,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
以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为例。文中“我”对护士所说的话,是文本重点,值得学生好好品析。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补白。一是引导学生想象恶劣天气里,母亲的艰辛;二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想象自己母亲平时劳作的辛苦;三是想象母亲站在面前,自己会对她说些什么。以此方式进行补白,不仅可以助力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还可以从中感知母亲的辛劳,继而激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围绕文本标点补白。标点也是文字的一部分。对标点进行恰当补白,不仅可以填补文本内容,而且能从中体会情感,把握文本主题。
以教学《开天辟地》一课为例。文中“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一句的省略号,也属于一种空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填补,想象额头、皱纹、嘴唇、手掌等人体器官,最终会演变成什么。具体来说,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通过填空形式,采用“他的( ),变成了( )”这一句型展开练习。这样补白,不仅有效拓展了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与文本进行对话,而且还能从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继而让他们逐步感知盘古的奉献精神。
3.围绕细节描写补白。小学教材中很多课文是写人记事类,对人物细节进行品析,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人物、作者进行交流。具体来说,人物描写有很多,如语言、神态、心理、动作、外貌等。但无论怎样详细描述,都会留有“空白”,而教师就可借此引导学生进行填补,可以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以教学《祁黄羊》一课为例。文中有几处人物对话,值得细致探究。针对“外举”内容,教师可以先设下悬念,进行提问:“按照人之常情,没有一个人推荐人才会推荐自己的杀父仇人。即使自己这一关过了,家人那一关也难过。假如你是解狐的家人,你会怎样说?而解狐又会怎样回答?”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再引导他们寻找文本关键语句进行揣摩,然后两人一组,进行模拟对话,可以将学生的体验逐步推向纵深,让他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也能让其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4.围绕文本插图补白。插图是教材的一部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插图,充分挖掘插图空白,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补白,以便借助插图实现学生与文本、作者的深度对话。
以教学《螳螂捕蝉》一课为例。文本中有两幅插图,在具体导入中,可以让学生先行观察,进行欣赏,做到用心感悟,接着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插图中有什么?它们分别想得到什么?其身后的敌人是谁?由此引导学生逐步拓展,为深入了解文本内容做好准备。
三、抓住课尾补白,助力学生延续精彩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总结部分同样重要,总结得好,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对于课堂结尾,教师也可以结合其空白进行升华。
1.结合结尾补白。好的文章,在结尾部分往往是给人悬念的。这在给读者留下遐想空间的同时,也给补白留下拓展空间。对于文本结尾的悬念部分,不同的学生其体验、感知也是不同的。因而对于教师来说,要善于用一双智慧的眼睛,从文本结尾的空白处进行挖掘,引导学生或改写,或续写,或畅想,关键是给学生留下补白的空间。
以教学《九色鹿》一课为例。对于调达的行为,学生都感到气愤;对九色鹿的善良则加以赞扬。而这恰恰是学生进行故事补白的最佳时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续写,让他们想象,当调达再次遇到危险后,九色鹿又会怎样做?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加深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
2.结合主题补白。课堂总结往往也是提炼升华的关键环节。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进行补白,继而为主题升华奠定基础。
以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结尾处,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叶欣就这样离开了我们,此时此刻,假如你是她的孩子,是她的同事,是她挽救过的病人,你会怎么说?”在经过课堂情感积蓄后,学生自然真情涌动,纷纷将对叶欣的敬爱化作了无声的告白。
总之,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将补白贯穿于每一个环节之中,引导学生主动拓展,发挥想象,继而跨越时空,主动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对话。补白,在填补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能有效推促学生理解文本主题,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期待着,课堂补白,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向课堂精彩处推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北城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