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首要基础,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的发展离不开农田水利的建设。农田水利的建设对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由此可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mm,西北内陆不及200mm。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平均总量为281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水土资源在不断开发的同时还出现水早灾害等。水土资源的开发伴随着人口不断上升压力自然而然的也随之增加。我国水土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分布相互不协调,南方处于水多而耕地少的现状,相反北方则处于水少耕地多,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达到世界人均值的25%。由于我国大多数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建设水利设施予以调节及其重要,这样就为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打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存在着总体投入不足的现象,长此以往很难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进行分析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原因如下:
1、建设的标准化水平偏低过于老化。目前我国现有的水利工程大多数都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排灌的标准较低功能较弱。一定程度上的导致排涝难、积水多等。农田积水一旦排出困难灌溉的需求就很难满足。
2、没有完善保护意识在管理方面也没有尽到职责。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现有的管理模式只建不管、重建轻管等现象普遍的存在。这样一来大多数小型水利设施功能就会逐渐消失。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率极限上升,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受限还对农业增收和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3、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弱化了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农村税费改革实施以来,由于每年投资投劳数量逐渐较少,导致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农村大部分的强壮劳动力都外出务工,这使小型水利投劳结构产生巨大的变化。
4、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不高。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便得以放开,我国部分市场已被外国农产品占领,农民种田积极性受限收益也比较缓慢,极大程度降低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都需要不断地加强和完善,以下将阐述几点有效措施:
1、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并参与其中,政府应建立制度激励机制,提高农民的利益,让更多的农民、企业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为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
2、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效的结合,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
3、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并引用到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中来。喷灌带具有投资少、使用方便、水压低等特点,其优势是管理起来极其的方便。在果园以及有规模的农田建设中逐渐的推广开来。大力发展大棚滴灌,更好的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使水资源的利用率得以有效的提高。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使农民节水积极性得到应有的重视。
4、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农田水利的建设开发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完成。我们要大力组织对水利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在掌握增强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还能够具有较强的解决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加强对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的重视度,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打造一支专业人才和技术水平较高的队伍,为农村经济发展和为农民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束语:
我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田水利的建设,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是我国长期的战略任务之一。“三农问题”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都被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等因素大大的制约。因此,农田水利建设的加强以及深入其发展战略研究, 为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166400黑龙江省肇州县榆树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mm,西北内陆不及200mm。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平均总量为281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水土资源在不断开发的同时还出现水早灾害等。水土资源的开发伴随着人口不断上升压力自然而然的也随之增加。我国水土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分布相互不协调,南方处于水多而耕地少的现状,相反北方则处于水少耕地多,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达到世界人均值的25%。由于我国大多数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建设水利设施予以调节及其重要,这样就为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打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存在着总体投入不足的现象,长此以往很难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进行分析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原因如下:
1、建设的标准化水平偏低过于老化。目前我国现有的水利工程大多数都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排灌的标准较低功能较弱。一定程度上的导致排涝难、积水多等。农田积水一旦排出困难灌溉的需求就很难满足。
2、没有完善保护意识在管理方面也没有尽到职责。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现有的管理模式只建不管、重建轻管等现象普遍的存在。这样一来大多数小型水利设施功能就会逐渐消失。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率极限上升,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受限还对农业增收和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3、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弱化了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农村税费改革实施以来,由于每年投资投劳数量逐渐较少,导致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农村大部分的强壮劳动力都外出务工,这使小型水利投劳结构产生巨大的变化。
4、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不高。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便得以放开,我国部分市场已被外国农产品占领,农民种田积极性受限收益也比较缓慢,极大程度降低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都需要不断地加强和完善,以下将阐述几点有效措施:
1、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并参与其中,政府应建立制度激励机制,提高农民的利益,让更多的农民、企业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为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
2、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效的结合,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
3、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并引用到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中来。喷灌带具有投资少、使用方便、水压低等特点,其优势是管理起来极其的方便。在果园以及有规模的农田建设中逐渐的推广开来。大力发展大棚滴灌,更好的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使水资源的利用率得以有效的提高。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使农民节水积极性得到应有的重视。
4、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农田水利的建设开发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完成。我们要大力组织对水利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在掌握增强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还能够具有较强的解决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加强对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的重视度,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打造一支专业人才和技术水平较高的队伍,为农村经济发展和为农民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束语:
我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田水利的建设,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是我国长期的战略任务之一。“三农问题”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都被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等因素大大的制约。因此,农田水利建设的加强以及深入其发展战略研究, 为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166400黑龙江省肇州县榆树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