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JH电影 《告白》是根据已获得2009年获得日本书店大奖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由中岛哲也执导。电影通过五个角色的告白,讲述了女教师森口悠子为被谋杀的爱女复仇,用自己的方式惩罚杀人者少年A和少年B,并在此之后,发现了两个少年扭曲心理的真相。本文将从少年A和少年B的家庭为主,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及在青少年成长路上的重要性。
【关键词】:《告白》 成长 家庭 教育 亲子
引言
日本电影《告白》改编自日本女作家凑佳苗的同名小说,由中岛哲也执导,2010年上映。电影开头,女教师森口悠子在结业式上的一番话让所有学生目瞪口呆,数月前,森口的爱女(爱美)被发现死在学校的游泳池里,警方虽判定这是一场失足落水的意外,但是森口查明凶手其实是班上的两个学生。森口没有宣布凶手的姓名,却向少年A和少年B宣告:“这件事不会就这么了结,我会用超乎想象的方式来对你们进行惩罚。”电影通过五个角色的告白,探寻森口复仇之路背后的,导致悲剧发生的真正根源。
少年A渡边修哉,天才学生,表面是一个优秀且善于发明创造的学生,事实上,由于幼时遭受了母亲的抛弃和父亲的忽视,渡边毫无同理心,喜欢用自己的发明虐杀动物并上传个人网站,以此博取关注。当他发现优异的成绩和虐杀动物不能获得母亲的关注后,转而试图超越“露希娜”,用杀人博得存在感。
少年B下村直树,与渡边相反,下村是一个无论在运动还是学习方面都极为平凡的普通学生。他有一个非常溺爱他的母亲,在母亲的保护下,直树变得懦弱内向,想努力改变自己不受重视的现状,却又缺乏改变的勇气,一昧的逃避和寻求他人的保护。渡边的利用和嘲讽最终促使他将“杀死爱美”作为证明自己勇气的突破口。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电影中少年A和少年B的家庭教育都是缺乏并且不正确的,受到父母的影响,他们渐渐形成了矛盾的性格,少年A自负于自己的才能,却又因被母亲抛弃而自卑;少年B内向,母亲的溺爱却又让他不满足现状,懦弱又极端。
本文将主要分析少年A和少年B的家庭,探寻他们心理扭曲的根源,从而说明家庭教育对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少年A:缺爱的家庭教育
“没有人教过我杀人有错。”
少年A的告白从这句话开始。这句话也预示了少年A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在少年A的成长过程中,他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一种是母亲严厉而专制的教育,另一种则是父亲完全放任式的教育,少年A的母亲是极具天赋的电机学者,结婚后为了A,放弃了前途无量的工作和未来,但母亲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因为你流着我的血,所以一定是很聪明的孩子。”母亲将所有的期待放在A身上。当其他孩子伴着童话入眠的时候,A的床头故事却是欧姆法则,牛顿定律这样的物理知识,就连玩具也作为母亲教学的工具而被拆解。但很快,在平凡的生活中,母亲的耐心渐渐消失,不甘和后悔让她憎恨起害她牺牲的A。
“要是没有你就好了。”理想和现实冲突,母亲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愧疚又憎恨的对年幼的少年A说出了这句话。最终对理想的渴求超过了一切,A的父母离了婚,母亲重新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并抛下了A。在走之前只留下了一堆书和一句话,“你留着妈妈的血,你继承了妈妈的才能。”看着母亲大步离去的背影,A第一次听到了重要东西消失的声音。
从这一部分来看,母亲的专制和抛弃已经成为了A的阴影,也是A三觀扭曲的根源。
母亲的教育方式表现出了明显的专制性。专制型教育,一般体现为对孩子行为及思想方面的高强度限制,采用这种教育方式的家长会将自己的思想强行灌输给孩子,用严厉而专制的方式,在家中树立不容置疑的权威,不征求孩子的意见,并通常伴随着动辄打骂的家庭暴力。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被迫接受家长的意愿,却又不明所以。这些孩子在塑造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受到了家长的限制,从而在以后的性格发展上,带有强烈的家长烙印,非常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在和母亲的相处中,母子俩几乎没有温情的时刻。作为母亲的孩子,是母亲期望的寄托者,不能辜负母亲的牺牲,少年A从小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可以说,被母亲关注着,期待着,成为和母亲一样优秀的人,这已经成为A无法改变的目标,也是A存在的意义。他的人生已经被母亲定义,即使被母亲责难和抛弃,他也只能选择通过努力向母亲靠近来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
少年A对于母亲的回忆里,有两件事最为深刻,其一是母亲对他天赋的自信,其二是母亲的责难和毫不犹豫地抛弃。这两件事也塑造了少年A矛盾的性格。他自负于自己天才的才能,又自卑于自己被轻易抛弃的无用,这导致了他无法正常地与他人相处。他鄙视旁人的愚蠢,又缺乏安全感。“大家一个个消失,我也会消失,我周遭的世界会消失不见。”可以看出少年A对他人、自己甚至世界都不信任,他完全不明白生命和存在的意义,这正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根由所在。
如果说母亲是少年A心理问题的制造者,那么父亲就是放纵问题发展的人。
在与母亲离婚之后,父亲很快再婚并有了第二个孩子。在没有征询A同意的情况下,让a独自搬到了外面读书,彻夜不回也没有人在意。在父亲的忽视下,少年A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了让母亲重新看见自己的计划中,由于没有人引导,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种放任型教育是一种冷漠而忽视的教育方式。这种类型的家长不在意孩子的成长发展,忽视孩子所需要的关心和引导,亲子之间,几乎没有互动和交流,在这种教育下,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心理,也无法给予孩子在迷茫期的支持和帮助,致使孩子对人生没有正确的认识,容易走上偏激的人生道路。
所以,当少年A发现优异的成绩不足以引人注意之后,他开始虐待动物上传网站,效仿露娜希杀人,甚至期待自己患上艾滋,对于A来说,只要能让母亲看到自己,做什么都不重要。但这一切希望都落空了,妈妈始终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网站,爱美被定为失足落水,自己也并没有被感染艾滋,少年A一次次听到泡泡破碎的声音,这种声音不断地让他感到自己的失败和无用,加深了他心底的自卑,更刺激了他做出过激的行为。孤注一掷的少年A在演讲台下放置了炸弹,最终在森口的设计下,害死了深爱的母亲,少年A人生的唯一希望就此破灭。 在少年A的家庭中,母亲只关注A的才能,父亲则完全忽视了他的成长,一个家庭缺乏最重要的爱,孩子又如何学会正确的爱自己爱他人呢,少年A完全不了解生命珍贵的缘由,正是从没有体会过正确的爱。少年A,不惜一切追逐母爱却最终落空,他的母亲也为自己的自私和错误的教育付出了代价。
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的家庭教育,是一场由缺爱导致的悲剧。
少年B:错误的溺爱
在母亲营造的“乌托邦”中,少年B度过了一个美好的童年。
父亲常年工作在外,姐姐在东京读大学,母亲将所有的爱都投注于少年B身上,少年B的生活中充满了母亲的夸赞和鼓励。
在母亲的溺爱下,B在儿童时期形成了初步的自我认知,他坚信自己是优秀的,母亲的夸赞使他建立了极高的自尊心,同时,由于母亲的过度保护,少年B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低下。这直接导致了少年B进入学校后,自我认知与现实情况的冲突。
少年B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孩子。参加体育社团,一直进行基础锻炼却始终达不到上场打球的程度;去上补习班,成绩也迟迟不见起色。
现实的冲击让B开始怀疑自己,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普通,这时,母亲盲目的夸赞反而变成了一种压力,懦弱的他即使对社团老师不满,也只能让妈妈打电话退社,成绩不见起色,只能通过打游戏逃避。他的自尊心被现实重挫,自卑的情绪在心中蔓延,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努力起来也顶多是中上程度”的孩子。
少年B的母亲所采用的是典型的“溺爱型教育”方式。使用这种教育方式的父母对待孩子放纵、自由,不利于孩子人格健全和长期发展,在很多事情上,采用顺从孩子的方式,不利于建立孩子的是非观。遇到问题,也往往是父母代为解决。
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通常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挫折,没有自己解决过问题,缺乏心理和现实的锻炼,人生阅历短缺。父母的溺爱导致孩子自我认知不准确,而出现过于自大或者自卑的极端心里,同时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弱,很容易一蹶不振,对自己产生怀疑。
少年B在遇到现实的打击之后,就产生了极端自卑和自尊的矛盾心理,来源于自尊和母亲的压力让他走上了极端的道路。A的花言巧语让B喜出望外,B感到自己被认可了,自尊心得到满足的他,急切地想要通过完成A的计划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但A在结束自己的计划之后很快将B抛弃了,“你是一个失败的作品”,A的话彻底让B崩溃了,他怀着一种报复的心理将爱美抛入了水池,“我完成了A没有完成的事。”B通过这种方式找回了心理上的平衡。
当森口老师在众人面前揭开了B自欺欺人的面具,指出是他真正杀害了爱美,并告知他喝下了有艾滋血液的牛奶时,懦弱的少年B不敢面对同学的眼光和自己的罪恶,被巨大的压力击溃了。这一刻的他完全背离了母亲的期望,不再是母亲心中乖巧善良的孩子,“如果我不是母亲的孩子,也不是自己期望的自己,那我是谁呢?”少年B心中大概有了这样的困惑,他的自我定位彻底迷失了。
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少年B最终在恐惧中杀死了母亲,走向了自我毁灭。
这是一场因错误的爱而导致的悲剧。
总结
从以上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人的第一任老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教育对尚且没有判断能力的孩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孩子的三观和言行举止。家庭教育对人生形成和发展有着最基础的引导作用,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人处世、性格等各个方面。
少年A和B都是在年少时被过度灌输了来自母亲的思想理念,建立了最初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所以在后来的生活中,他们有意无意地向母亲心中“理想的孩子”靠近,通过这种方式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但是,在成长过程中 ,他们或失去了建立正确三观的引导者,或引导者本身忽略了三观建立的重要性,总之,他们对于法律,对于生命,对于困境,没有正确的认识,以至于走上了极端的道路。
他们内心都是矛盾的。自卑和自尊在他们心中碰撞,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是現实和家庭教育带来的,A被寄予厚望又被抛弃,B被母亲夸赞又没有能力,他们尚未健全的心理无法承受这种矛盾的压力,于是在媒体和社会的错误引导下,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他们的父母可以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同时注重孩子知识和心理双方面的发展,引导孩子对于人生和生命正确的认识,同时增加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了解孩子心中的困惑和迷茫,及时注意到他们的情绪,那么,这些悲剧很可能不会发生。
家庭教育是现今社会上很多家庭需要反思的部分,父母在孩子的世界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担负了极大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需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陆李彬. 家庭教育对高中生人生观形成的影响研究[D].广州大学,2018
【2】吴宏杰. 从电影《告白》中的“告白”分析当今日本中学生的教育困境[G]家教世界,2014,02
【3】林韶南. 母爱失衡的危害:电影《告白》的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9
【4】陈辉. 电影《告白》的几个主题的解读[J].电影文学,2011,14
【5】胡夕姮. 电影《告白》的人物行为精神分析读解[J].信息记录材料,2017,02
【关键词】:《告白》 成长 家庭 教育 亲子
引言
日本电影《告白》改编自日本女作家凑佳苗的同名小说,由中岛哲也执导,2010年上映。电影开头,女教师森口悠子在结业式上的一番话让所有学生目瞪口呆,数月前,森口的爱女(爱美)被发现死在学校的游泳池里,警方虽判定这是一场失足落水的意外,但是森口查明凶手其实是班上的两个学生。森口没有宣布凶手的姓名,却向少年A和少年B宣告:“这件事不会就这么了结,我会用超乎想象的方式来对你们进行惩罚。”电影通过五个角色的告白,探寻森口复仇之路背后的,导致悲剧发生的真正根源。
少年A渡边修哉,天才学生,表面是一个优秀且善于发明创造的学生,事实上,由于幼时遭受了母亲的抛弃和父亲的忽视,渡边毫无同理心,喜欢用自己的发明虐杀动物并上传个人网站,以此博取关注。当他发现优异的成绩和虐杀动物不能获得母亲的关注后,转而试图超越“露希娜”,用杀人博得存在感。
少年B下村直树,与渡边相反,下村是一个无论在运动还是学习方面都极为平凡的普通学生。他有一个非常溺爱他的母亲,在母亲的保护下,直树变得懦弱内向,想努力改变自己不受重视的现状,却又缺乏改变的勇气,一昧的逃避和寻求他人的保护。渡边的利用和嘲讽最终促使他将“杀死爱美”作为证明自己勇气的突破口。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电影中少年A和少年B的家庭教育都是缺乏并且不正确的,受到父母的影响,他们渐渐形成了矛盾的性格,少年A自负于自己的才能,却又因被母亲抛弃而自卑;少年B内向,母亲的溺爱却又让他不满足现状,懦弱又极端。
本文将主要分析少年A和少年B的家庭,探寻他们心理扭曲的根源,从而说明家庭教育对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少年A:缺爱的家庭教育
“没有人教过我杀人有错。”
少年A的告白从这句话开始。这句话也预示了少年A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在少年A的成长过程中,他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一种是母亲严厉而专制的教育,另一种则是父亲完全放任式的教育,少年A的母亲是极具天赋的电机学者,结婚后为了A,放弃了前途无量的工作和未来,但母亲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因为你流着我的血,所以一定是很聪明的孩子。”母亲将所有的期待放在A身上。当其他孩子伴着童话入眠的时候,A的床头故事却是欧姆法则,牛顿定律这样的物理知识,就连玩具也作为母亲教学的工具而被拆解。但很快,在平凡的生活中,母亲的耐心渐渐消失,不甘和后悔让她憎恨起害她牺牲的A。
“要是没有你就好了。”理想和现实冲突,母亲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愧疚又憎恨的对年幼的少年A说出了这句话。最终对理想的渴求超过了一切,A的父母离了婚,母亲重新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并抛下了A。在走之前只留下了一堆书和一句话,“你留着妈妈的血,你继承了妈妈的才能。”看着母亲大步离去的背影,A第一次听到了重要东西消失的声音。
从这一部分来看,母亲的专制和抛弃已经成为了A的阴影,也是A三觀扭曲的根源。
母亲的教育方式表现出了明显的专制性。专制型教育,一般体现为对孩子行为及思想方面的高强度限制,采用这种教育方式的家长会将自己的思想强行灌输给孩子,用严厉而专制的方式,在家中树立不容置疑的权威,不征求孩子的意见,并通常伴随着动辄打骂的家庭暴力。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被迫接受家长的意愿,却又不明所以。这些孩子在塑造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受到了家长的限制,从而在以后的性格发展上,带有强烈的家长烙印,非常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在和母亲的相处中,母子俩几乎没有温情的时刻。作为母亲的孩子,是母亲期望的寄托者,不能辜负母亲的牺牲,少年A从小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可以说,被母亲关注着,期待着,成为和母亲一样优秀的人,这已经成为A无法改变的目标,也是A存在的意义。他的人生已经被母亲定义,即使被母亲责难和抛弃,他也只能选择通过努力向母亲靠近来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
少年A对于母亲的回忆里,有两件事最为深刻,其一是母亲对他天赋的自信,其二是母亲的责难和毫不犹豫地抛弃。这两件事也塑造了少年A矛盾的性格。他自负于自己天才的才能,又自卑于自己被轻易抛弃的无用,这导致了他无法正常地与他人相处。他鄙视旁人的愚蠢,又缺乏安全感。“大家一个个消失,我也会消失,我周遭的世界会消失不见。”可以看出少年A对他人、自己甚至世界都不信任,他完全不明白生命和存在的意义,这正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根由所在。
如果说母亲是少年A心理问题的制造者,那么父亲就是放纵问题发展的人。
在与母亲离婚之后,父亲很快再婚并有了第二个孩子。在没有征询A同意的情况下,让a独自搬到了外面读书,彻夜不回也没有人在意。在父亲的忽视下,少年A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了让母亲重新看见自己的计划中,由于没有人引导,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种放任型教育是一种冷漠而忽视的教育方式。这种类型的家长不在意孩子的成长发展,忽视孩子所需要的关心和引导,亲子之间,几乎没有互动和交流,在这种教育下,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心理,也无法给予孩子在迷茫期的支持和帮助,致使孩子对人生没有正确的认识,容易走上偏激的人生道路。
所以,当少年A发现优异的成绩不足以引人注意之后,他开始虐待动物上传网站,效仿露娜希杀人,甚至期待自己患上艾滋,对于A来说,只要能让母亲看到自己,做什么都不重要。但这一切希望都落空了,妈妈始终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网站,爱美被定为失足落水,自己也并没有被感染艾滋,少年A一次次听到泡泡破碎的声音,这种声音不断地让他感到自己的失败和无用,加深了他心底的自卑,更刺激了他做出过激的行为。孤注一掷的少年A在演讲台下放置了炸弹,最终在森口的设计下,害死了深爱的母亲,少年A人生的唯一希望就此破灭。 在少年A的家庭中,母亲只关注A的才能,父亲则完全忽视了他的成长,一个家庭缺乏最重要的爱,孩子又如何学会正确的爱自己爱他人呢,少年A完全不了解生命珍贵的缘由,正是从没有体会过正确的爱。少年A,不惜一切追逐母爱却最终落空,他的母亲也为自己的自私和错误的教育付出了代价。
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的家庭教育,是一场由缺爱导致的悲剧。
少年B:错误的溺爱
在母亲营造的“乌托邦”中,少年B度过了一个美好的童年。
父亲常年工作在外,姐姐在东京读大学,母亲将所有的爱都投注于少年B身上,少年B的生活中充满了母亲的夸赞和鼓励。
在母亲的溺爱下,B在儿童时期形成了初步的自我认知,他坚信自己是优秀的,母亲的夸赞使他建立了极高的自尊心,同时,由于母亲的过度保护,少年B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低下。这直接导致了少年B进入学校后,自我认知与现实情况的冲突。
少年B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孩子。参加体育社团,一直进行基础锻炼却始终达不到上场打球的程度;去上补习班,成绩也迟迟不见起色。
现实的冲击让B开始怀疑自己,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普通,这时,母亲盲目的夸赞反而变成了一种压力,懦弱的他即使对社团老师不满,也只能让妈妈打电话退社,成绩不见起色,只能通过打游戏逃避。他的自尊心被现实重挫,自卑的情绪在心中蔓延,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努力起来也顶多是中上程度”的孩子。
少年B的母亲所采用的是典型的“溺爱型教育”方式。使用这种教育方式的父母对待孩子放纵、自由,不利于孩子人格健全和长期发展,在很多事情上,采用顺从孩子的方式,不利于建立孩子的是非观。遇到问题,也往往是父母代为解决。
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通常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挫折,没有自己解决过问题,缺乏心理和现实的锻炼,人生阅历短缺。父母的溺爱导致孩子自我认知不准确,而出现过于自大或者自卑的极端心里,同时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弱,很容易一蹶不振,对自己产生怀疑。
少年B在遇到现实的打击之后,就产生了极端自卑和自尊的矛盾心理,来源于自尊和母亲的压力让他走上了极端的道路。A的花言巧语让B喜出望外,B感到自己被认可了,自尊心得到满足的他,急切地想要通过完成A的计划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但A在结束自己的计划之后很快将B抛弃了,“你是一个失败的作品”,A的话彻底让B崩溃了,他怀着一种报复的心理将爱美抛入了水池,“我完成了A没有完成的事。”B通过这种方式找回了心理上的平衡。
当森口老师在众人面前揭开了B自欺欺人的面具,指出是他真正杀害了爱美,并告知他喝下了有艾滋血液的牛奶时,懦弱的少年B不敢面对同学的眼光和自己的罪恶,被巨大的压力击溃了。这一刻的他完全背离了母亲的期望,不再是母亲心中乖巧善良的孩子,“如果我不是母亲的孩子,也不是自己期望的自己,那我是谁呢?”少年B心中大概有了这样的困惑,他的自我定位彻底迷失了。
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少年B最终在恐惧中杀死了母亲,走向了自我毁灭。
这是一场因错误的爱而导致的悲剧。
总结
从以上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人的第一任老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教育对尚且没有判断能力的孩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孩子的三观和言行举止。家庭教育对人生形成和发展有着最基础的引导作用,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人处世、性格等各个方面。
少年A和B都是在年少时被过度灌输了来自母亲的思想理念,建立了最初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所以在后来的生活中,他们有意无意地向母亲心中“理想的孩子”靠近,通过这种方式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但是,在成长过程中 ,他们或失去了建立正确三观的引导者,或引导者本身忽略了三观建立的重要性,总之,他们对于法律,对于生命,对于困境,没有正确的认识,以至于走上了极端的道路。
他们内心都是矛盾的。自卑和自尊在他们心中碰撞,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是現实和家庭教育带来的,A被寄予厚望又被抛弃,B被母亲夸赞又没有能力,他们尚未健全的心理无法承受这种矛盾的压力,于是在媒体和社会的错误引导下,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他们的父母可以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同时注重孩子知识和心理双方面的发展,引导孩子对于人生和生命正确的认识,同时增加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了解孩子心中的困惑和迷茫,及时注意到他们的情绪,那么,这些悲剧很可能不会发生。
家庭教育是现今社会上很多家庭需要反思的部分,父母在孩子的世界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担负了极大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需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陆李彬. 家庭教育对高中生人生观形成的影响研究[D].广州大学,2018
【2】吴宏杰. 从电影《告白》中的“告白”分析当今日本中学生的教育困境[G]家教世界,2014,02
【3】林韶南. 母爱失衡的危害:电影《告白》的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9
【4】陈辉. 电影《告白》的几个主题的解读[J].电影文学,2011,14
【5】胡夕姮. 电影《告白》的人物行为精神分析读解[J].信息记录材料,2017,02